導言:
歷史總是在決定思想,思想也總是在影響歷史。但是,并不是所有偉大的時代都能誕生偉大的思想和作品,更不是任何思想都能影響歷史,真正影響歷史的,往往是那些被自命清高的人們所故意忽視的作品,而他們所認為的在影響歷史的作品,實質上不過是自己一相情愿的想象罷了。因此,我們如果想從歷史里去尋找真正符合“影響中國20世紀歷史”的標準書,就必須撇開事先已經被灌輸給我們的那些所謂的標準,仔細地觀察歷史和人物。而歷史和人物的交叉點,如今我們有跡可尋的往往只有那些不朽的偉大著作。
《天演論》:文明的拐點
作者:赫胥黎(中文譯者:嚴復)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1900年前后中國最流行的話。
有句話,紀念的我們已經耳熟能詳了,然而對19世紀下半期的中國人來說,卻是要用慘痛的教訓來換取的。那就是,中國的邏輯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的邏輯是弱肉強食。挨打挨了半個多世紀,中國人始終搞不清楚,究竟中國與西方的差異在什么地方,為什么曾經無比輝煌、強大的中國竟然會淪落為隨便一個歐洲番邦都可以欺負的地位?
一代又一代人的挫敗,一代又一代人的苦苦思索,終于換來了《天演論》。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發現另一個“天道”,一個冷冰冰硬生生赤裸裸的“天道”。從此,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溫情脈脈的那個“天道”被赤裸裸的現實摧毀了。中國人第一次知道了,在這個星球上,從一開始,唯一的生存法則就是弱肉強食,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小魚要想不被大魚吃掉,就只能不斷地吃比自己更弱小的蝦米,等到自己也變成大魚了的時候,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也就是我們今天習慣說的和平。在那個據說是“救亡壓倒啟蒙”的年代里,這個赤裸裸的法則征服了所有的中國知識人。每一個識字的中國人從此都明白了,要想不被別人欺負,就只有“自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里的“自強”從此變了,原來那個儒家傳統下的不斷地反思自己、超越自己達到道德成就的那個自強從字典里消失了,換來的是一個“物競天澤,適者生存”意義上的自強。
流風所及,巨細靡移,連其時讀小學還未畢業的小孩也把自己的名字改作了胡適。而當這一代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想氛圍里成長的孩子們都已在中國思想文化界呼風喚雨的時候,中國傳統的那個溫情脈脈的“天道”被攻擊、被閹割和被打倒,也就沒有不好理解的了。
《大同書》:中國人的現代性方案
作者:康有為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不作。故外戶不閉,是為大同。”
——《禮記·禮運篇》
就當所有人都在苦苦思索著中國如何才能從小魚變為大魚的問題的時候,有個人居然在思索著完全不同的問題:如何才能讓全世界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每個人都能安居樂業的美麗新世界?這個人就是康有為,一個曾經被人尊稱為“康圣人”的廣東南海人,一個屢舉不第的窮酸秀才。
按照康有為的自述,早在1884年,年僅20歲的他就已經開始構思這部著作了。1885年就“手定大同之制,名曰《人類公理》”。1898年秋,康有為在日本時,已有稿本20余篇,1902年避居印度時,最后成書。但康有為并沒有象今天的時尚寫手們那樣,趕緊拿出來出版賺錢,而是選擇了“蒙謗忍詬不忍白焉”。當時除了極少數康門弟子外,一般人根本不知道這樣一部康氏自認為足可以驚天動地的著作到底講了什么。一直到1913年,康有為才小心翼翼地將該書的前兩部拿出來,發表在了一個海外雜志上。1919年,已經公開發表過的兩部才總算是合編成書出版了。1935年,康有為去世已經八年了,《大同書》才由康氏門人拿出來全書出版。
不過,1935年的中國不是個很適合思考如此宏大的問題的時代,對中國人來說,迫在眉睫的問題是得寸進尺的日本人什么時候才能停止對中國的侵略?正如后來者毛澤東所說的,“康有為寫了《大同書》,他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
那么,哪條路才能到達大同呢?
《建國方略》:從帝國到民族國家
作者:孫中山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
——《建國方略·孫文學說》
造反造了一輩子,孫中山的遭遇可以用曾國藩的那句名言概括,“屢敗屢戰,屢戰屢敗”。
革命成功了,但當了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一心只想著復辟帝制。辛苦組織軍隊反對袁世凱,結果袁世凱死了,北洋軍閥們又起來了。又勞精費神組織軍隊護法,結果又失敗了。以革命為畢生志業的孫中山實在是搞不懂,為什么革命這么難?為什么總是眼看著就要煮熟了的鴨子總是會飛了?
終于,孫中山明白了一個道理: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可能有革命的勝利。
1918年,一直忙著到處拉贊助搞暴動沒時間仔細思考中國革命理論問題的孫中山終于空下來了,撰寫了《孫文學說》。孫先生一生著述不少,但能稱得上理論的只有這部《孫文學說》。從飲食到用錢,從作文到知行之辯,《建國方略》總算是找到了一個哲學的塔基。從此,中國國民黨終于不再靠歃血為盟的方式發展組織了,有了一套自己的理論。沒有信念的政治家不是真正的政治家,而是政客。從此,中國國民黨有了自己的革命理論,那就是孫文主義。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孫文主義固然有許多粗糙的地方,不盡完美。尤其要命的是,它不僅沒有成為中國的指路明燈,反倒成了反革命的人的遮羞布。但是,吃井不忘挖井人。井是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挖出來的,第一個挖井的人不應該被忘記。
《共產黨宣言》:向左的路標
作者:馬克思 恩格斯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共產黨宣言》
1848年,英國出版了一本只有23頁的小冊子,作者是馬克思與恩格斯,但并沒有署名。這就是《共產黨宣言》。當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英國苦苦思索著“人類的前途”問題時,馬克思與恩格斯眼里的“人類”大概主要是歐洲人,甚至連俄國人都沒有包括在內,更不用說遙遠的東方的中國人了。他們更不會想到,他們的這部如此單薄的小冊子一百年后居然要在遙遠的中國開花結果。
72年后的春天,在浙江的一個小鄉村,從日本留學歸來的陳望道將其翻譯成了中文。在后來的人習慣說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如果說中國此前所有的革命都不過是取代前一個朝代的天命、建立新的朝代的話,那么這次的革命是一個全新的意義上的革命。中國歷史上所有的“革命”從來沒有挑戰過的東西,這一次受到了巨大的挑戰,并最后被摧毀了。
一年后的夏天,全國各地的共產主義小組派出十三個代表,在上海舉行了一個會議,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從那時起,國共合作時期,十年內戰時期,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成一直扮演著中國現代史的主角。1949年,一群從山溝溝里鉆出來的泥腿子們建立了一個新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
如果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那么,沒有《共產黨宣言》,也不會有中國共產黨。一本小冊子引發一個巨大國家的深刻變化,這大概是空前絕后的。
《論持久戰》:暗夜里的明燈
作者:毛澤東
日本必敗,中國必勝。
——《論持久戰》
早在1914年,時年21歲的毛澤東就預言說,“20年間中日必有一戰”。
中華不幸,命途多桀。中國的前途果然不幸被毛澤東言中了。1931年,日本占領了東北全境,中國守軍未放一槍,全部撤離,按照中央政府的命令,跑到西北剿匪去了。1937年7月7日,日軍策劃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侵華,中國進入全面抗日戰爭時期。
中國槍不如人,訓練不如人,每戰必敗,士氣低落,而日本軍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逢戰必勝,士氣高漲。中國能打得贏這場戰爭嗎?中國會亡國嗎?如果不會亡國,中國怎樣取勝?這場戰爭還要打多久?這些沉重的問題壓得中國人喘不過氣來,每個人都在思考,但誰都沒有答案,誰都感到迷茫。
這時,只有一個人的頭腦是清醒的,在冷靜地盤算中國的家底,比較中日雙方各自的優勢與劣勢,思索對策。這就是毛澤東,一個改變了20世紀中國歷史走向的人。
盧溝橋事變十個月后,毛澤東在偏僻的陜北山溝里發表了一個演講,題目是《論持久戰》。他斷言,中國戰勝日本,就必須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打敗日本的時間長短,關鍵在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時間的長短。但無論遲早,這個戰線一定會建立起來,日本一定會戰敗,中國一定會勝利。
《論持久戰》是那個黑暗年代里照亮中國前途的一盞明燈。八年的浴血奮戰,中國終于迎來了自鴉片戰爭以來的第一次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吶喊》:為中國文化開新命
作者:魯迅(周樹人)
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并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
——《吶喊》
在《亞洲周刊》與來自全球各地的學者作家聯合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中《吶喊》高踞榜首,為世紀之冠。
五四運動之于今天的中國的意義,自不待言。在那個電光火石的年代里,如今已被抬上大師祭壇的人不勝枚舉,論學問,他也許不如當時的許多人,論當時的影響大,胡適陳獨秀都比他要更出風頭。但但若要得到如此高的評價的,只有魯迅一個人擔得起。能夠在此后的一個世紀里對中國有持續性影響的,只有魯迅一個人。
時人無知,動輒以魯迅與胡適相比,甚至于動不動就貶魯,說魯迅沒有長篇作品、算不得文學大師云云,真是膚淺得可以。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魯迅的偉大與深刻,是用不著什么長篇小說來證明的。更何況,有了長篇小說也不見得就能擔得起大師這兩個字。相比于魯迅而言,胡適才算是真正的淺薄。胡適也許算得上是個好人,但絕對算不上一個好學者,更算不上優秀的思想家。20世紀的中國,只有兩個人深刻地理解了中國的特殊處境與命運,并深深地為中國的未來憂慮著。一個是毛澤東,另一個就是魯迅。如果說20世紀的中國只能選一個文化大師的話,除了魯迅,還能誰能有資格擔得起這兩個字呢?
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指引前三十年的看不見的手
作者:斯大林(編著)
規律,開始總是少數人認識,后來才是多數人認識。
——毛澤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
1949年,河北西柏坡,毛澤東對周恩來說,“走,進京趕考去”。
是的,對離開城市已經20多年、長期在邊緣地區掙扎、斗爭的中國共產黨來說,城市是一個完全沒有經驗的工作對象。更要緊的是,這一次進城,不是去發動工人運動,不是去打仗,而是要領導全國的四億人民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按照國民黨的說法,共產黨政治上得九分,軍事上得七分,經濟上只能得五分。雖然大家都知道,中國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可究竟怎么建設?誰心里也沒底。
是啊,萬里長征才走完了第一步。下一步怎么走?
對那些對城市完全沒有經驗的共產黨人來說,《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是一本必要的讀物。它沒有教給他們如何治理通貨膨脹與失業、如何控制地區發展不平衡、如何建設自己的民族工業基礎……但是,它教給了他們最基本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靠著這些原理,被認為經濟上只能得五分的共產黨成功了,淘到了國內經濟建設的第一桶金。
《毛主席語錄》:紅色年代的紅色袖標
作者:毛澤東
據說,這是世界上銷量最大的書,迄今沒有任何一本書能夠超過。直到前一陣,網上流傳的一則新聞里還說,法國人給出的一個學中文的理由仍然有“能夠更好的學習《毛主席語錄》”這一條。
那個紅色歲月里,這本小冊子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內容也不盡相同。而且,它還有一個流傳更廣的名字,紅寶書。它想一團火,點燃了整個世界,把中國照得通紅。
但無論版本與內容如何,這本書在那個年代的中國,作用都相當于《圣經》之于西方,甚至還要超過。不僅是在公開場合要背誦它,還要在各種場合使用它,就連學生畢業,也是以它代替畢業證的。結婚的年輕人也會將它當作定情物來相互贈送,就連寫情書也會引用它。
不僅如此,它還率先走出國門,開始了全球化,走向了全世界。而且,受它的煽動,西方世界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向中國學習了,也跟著中國搞起了文化大革命。學生們沖上街頭,和中國學生一樣造反、武斗、奪權。鴉片戰爭以來為中華民族獨立自強而奮斗的先賢們知道這個結果,不知道是什么感覺,喜耶,悲耶?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決議》:改革列車的軌道
作者:《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決議》起草小組
無產階級政黨奪取政權不容易,執掌好政權尤其是長期執掌好政權更不容易。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決議》
文革結束后,如何評價建國以來的歷史,如何評價毛澤東,就成了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為了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在鄧小平的直到下,中共中央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小組來起草一個文件。文革結束五年后的1981年6月底,中共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通過了這項文件,它對建國以來的幾個重大歷史問題做了最后的蓋棺之論。
打個比方說,《決議》就象一條預先修好了的軌道,而后的改革開放不過是行駛在上面的一輛列車。列車沒有權利也沒有機會為自己選擇方向,它的方向由軌道規定。
此后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雖然經歷過多次重大事件,但萬變不離其蹤,不管什么事情,我們總是能在這里找到相應的說法。這近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說穿了,其實不過是“《決議》揮手我前進”,《決議》在這三十年來在中國所扮演的角色之重要不僅超過了此前中共的任何一項文件,也超過了馬恩列斯毛中間任何一個人的經典著作。
其意義之重大,至今無可代替。
《通往奴役之路》:一個不光彩的結束
作者:哈耶克
如果我們要建成一個更好的世界,我們必須有從頭做起的勇氣——即使這意味著欲進先退。
——《通往奴役之路》
坦率說,在要結束對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一個簡單回顧時,選擇用一本如此拙劣的偽學術作品來說明中國的歷史真相,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實在覺得很難為情。
與前面九本著作中的任何一本相比,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這本書都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偽學術作品,充滿了意識形態教條和三流意識形態辯護士的火藥味,毫無歷史感,也毫無現實感,至于作者本人,更缺乏作為一個偉大思想家的基本素質。但悲哀的是,就是這樣一本拙劣的書,引導著中國走了十多年,而且至今不見改弦更張的跡象。任何一個想理解1990年代中國和當代中國的人,應該都從這本書里去尋找答案。不過要事先提醒的是,每個人都要先捂住鼻子。
人總是這樣的,當自己痛苦的時候,如果看到身邊的人也正承受著跟自己同樣的痛苦,心里便會覺得安穩很多。好在悲哀的不止是中國,從英國到美國,乃至全世界,從1980年代以來,就被這本拙劣的偽學術作品引上了一條愈行愈遠的不歸路,都一樣進行了公共事業的大規模私有化和社會福利的縮減,導致了整個世界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這也許是今天的中國人唯一聊感安慰的事情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