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司令馬科斯”是誰?《蒙面騎士》封面上聲稱的這位作者,在純黑底色的背景中被高光突出的四點形象,組合在一起不免使人疑竇叢生:首先是一頂針腳畢現,好像勉強用一根細繩(姑且不論是否草繩)才固定于頭頂的軍帽,然后是一個XL型號的鼻子,挺直的鼻梁下被濃密的睫毛遮掩的一雙因沉思而令人遐想的眼睛,再來,與破軍帽時空反差100%的一副耳麥,加上氤氳繚繞中一只讓人直接聯想起切·格瓦拉的大煙斗——這副形象的最離奇之處在于,整副面容的其他部分都被包裹在一只滑雪帽中,“副司令”與“騎士”這兩個在我們的記憶中都頗嫌遙遠的身份代詞就這樣在某個關于“馬科斯”的稱謂下被滑稽地統一了起來,好像對我們既有的常識系統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使人不免懷疑這是否某個跨國面罩制造商發起的新奇時髦的產品行銷推廣活動?
這本圖文書在六一兒童節后的圖書市場上悄然現身,尤其在圍繞著名高校的各大學人書店、文化人書店和廣告人書店里都已經迅速掀起了一場小小的流行時尚,僅憑它非常規的開本和精美的裝幀設計都已令人耳目一新,無論你是喜歡新奇古怪充滿拉美風格的圖畫,還是曾經迷戀于拉美文學爆炸,大概都會有充分的理由對這本書愛不釋手。然而,作為一個精通英語和法語,黯熟多種瑪雅原著民語言的西班牙語寫作者,作為墨西哥抵抗運動薩帕塔民族解放軍的組織者和領袖,作為被稱為“切·格瓦拉第二”、另一個“風華絕代”、顛倒了國際時尚圈、知識圈和運動圈的“國際反叛明星”,這個被稱為“拉丁美洲最優秀的作家之一”的神秘的蒙面人究竟制造了怎樣的語詞現實呢?
打開書頁,第一個部分是三個故事集。一只戲擬著堂·吉訶德,自稱“游俠騎士”的小甲蟲杜里托占據著開篇的故事集,它頤指氣使、夸夸其談又童趣盎然、膽小如蟲,時刻擔憂著被叢林中戰士的大靴子踩扁了頭;它且博覽群書、口若懸河,“時而為偵探,時而為政治分析家,時而是如修書高手一般的游俠騎士”,不時就“新自由主義”及世界局勢發表夸張造作的演講。它總在孤獨和深夜無眠的時刻造訪那個叫做“副司令”的男子,要求他充任受氣包桑丘·潘沙,在夸張戲仿的語調中這只小甲蟲講述著仿佛具有謎一樣深意的故事:比如小鼠和小貓的故事告訴我們,“無需征服世界,令其更生便已足夠”;比如棗紅馬的故事告訴我們,必須去尋找“另一個故事”的可能性;比如魔術邦尼兔的故事講的是“那些只有對立項的選擇都是陷阱”。這個杜里托不只是講故事的高手,它還能“給予我們一面能窺見未來的鏡子,呈現什么是可能”,顯然,這只可愛的小甲蟲是副司令馬科斯的一重自我投影,它是“我們心中都有的孩子”,“我們內心最美好的所在、那令人驚異的能力:人類的柔情以及和他人一起變得更美好的愿望”,正因為如此,你在暴笑、氣惱于這只小蟲的自高自大與外強中干之間卻會不經意地喜歡上它,喜歡上它自相矛盾的氣質,當然還有它的狡黠、聰穎和童趣盎然的一針見血。
在輕松幽默的杜里托之后,第二個故事集由一位充滿智慧的印第安老人安托尼奧來講述,他的故事充滿了原初的、創世神話的色彩。如果說馬科斯在自負自戀的甲蟲杜里托面前失去了副司令的“威嚴”,那么在安托尼奧老人面前,馬科斯更像一位虔誠的“傾聽者,一個晚輩,一名學生”,智慧的安托尼奧老人講述了諸神創造“色彩”、“月亮”、“彩虹”、“銀河”、“噪音與寧靜”、“時間”、“記憶”“黑夜與白天”等神話。當我把這些神話故事講給女兒聽的時候,從女兒驚訝而興奮的眼神中,我知道在她的小腦袋瓜里一定想象著頭頂著小湖奔跑的木棉媽媽、裝著諸神收集的色彩從小盒子中偷偷溜走的快樂場景、受傷的巨蟒如何變成了銀河、黑夜如何把惡棍壞蛋們趕到了白天……安托尼奧老人所構造的神話世界,是一個包容差異和他人的世界,在這個土地上,諸神學會了“傾聽和了解他人的不同”,懂得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膚色、不同的歷史。而在《劍、樹、石和水的故事》中安東尼奧老人告訴了馬科斯斗爭的策略,劍可以把樹砍倒,可以把石頭劈成碎片,卻無法打敗“世界上最軟弱無能的”水,因為水雖無法抵抗劍的突襲,卻可以“無言地環繞了劍”,直到“水中的劍漸漸變得老舊,布滿繡跡”,所以,安托尼奧老人說“有時候我們必須去戰斗,就像一柄劍面對著野獸;有時候我們必須去戰斗,就像風暴中的一顆樹;有時候我們必須去戰斗,就像石頭對抗著五行。但有些時候,我們必須像水戰勝劍那樣戰斗”;而在《發問的故事》中安托尼奧老人告訴馬科斯,重要的不是獲得答案,而是面對現實情景不斷地提出問題。安托尼奧老人的智慧來自印第安文化傳統在當今全球化世界上顯示出的十足“異樣”與“異質”,來自馬科斯——一個與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群山叢林中二十幾年的革命者對這段文化的了然與再創造,當每一個故事自安托尼奧老人口中說出,你仿佛聽到一個古老的聲音對當今,對現實世界的有力詮釋。
說到海馬故事集,這可是一個小丈夫對他的愛侶油嘴滑舌、有一搭沒一搭地講述的枕邊故事,因此它們不僅輕松有趣,而且隱藏著那個外表堅毅果敢、風趣幽默、令人想入非非的男人最隱秘的柔情,它們關于一些憨態可拘的數字、想變成雨的一縷云、想當鱷魚的小蟾蜍、自認為是雞的精神分裂的豬……據說全世界馬科斯的女性迷戀者都以嫉妒與艷羨交織的復雜心情背誦著這些只講給一個女人的故事,在肝腸寸斷與自我投射之間體會著副司令的愛意與“她”的專屬幸福……
在混合著“戲噱、尖刻、詩意、專斷、滑稽、自戀、辛辣、狡黠、吊書袋、福柯式、魔幻現實主義”等等個人風格化的小故事之后,《蒙面騎士》的第二部分如它的名稱“面具·詞·劍”一般,凸顯了一種斗爭文字的特征。作為一個文學家的馬科斯在這里更顯示著他作為“副司令”的一面,他為薩帕塔民族解放運動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斗爭和政治實踐的模式,被稱為“后現代革命”、“符號學游擊戰”或“賽伯空間游擊戰”。美國《紐約客》記者后來概括道:“薩帕塔民族解放軍最引人矚目的、也最主要的革命方式就是墨西哥媒體定期發表的那些信件——尤其是那些時而詩意,時而褻瀆,總是充滿個人化附言的長信,那也是副司令其人對書信文學做出的貢獻”(阿爾瑪·吉列爾莫普列托)。不同于20世紀已為人們熟知的武裝奪取政權的左翼政治斗爭模式,也不同于拉美歷史上不斷爆發的“跳蚤戰”式的大大小小游擊運動,這場以墨西哥民族英雄薩帕塔命名的原住民運動在其距今12年的歷史中,只有過1994年最初12天的交戰記錄。在那最初的日子里,墨西哥東南群山中的印第安原著民打響了反全球化運動的“第一槍”,他們用滑雪帽或花手帕蒙面、穿粗糙的軍裝、手持破舊的武器,其中近1/3的裝備居然只是象征性的木頭槍,他們喊著“受夠了就是受夠了”,僅僅訴求著“對抗遺忘”,卻成為“因武裝而獲得傾聽的聲音”和“因隱匿而獲得注視的面龐”。那12天之后的12年來,令這場運動在全世界與眾不同的是他們全新的斗爭方式:“我們的武器是我們的語詞”。副司令馬科斯,一位同樣蒙面的匿名戰士,定期自叢林中向墨西哥重要媒體發出充滿獨特文字風格的公報和書信。他以全新的語詞和全新的表述風格闡釋著運動的意義,使其成為召喚墨西哥乃至全球市民社會支持的公共關系戰,在這場“媒體戰”中使語詞成為比子彈更有力和有效的武器?!斑@是一場深諳語詞和象征力量的運動”(諾米·克萊恩),這是馬科斯的新創造,或者說,正是這種斗爭方式才為今天的世界創造了一個叫作馬科斯的反叛明星和偶像。
“Who Is Marcos”,這是攪擾著全球超級媒體的問題。馬科斯的面具還未曾摘下,不過關于他的二三事我們可以索求于《蒙面騎士》的第三部分“眾說紛紜”,五位不同國籍、不同身份,代表著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人卻以同樣的情感向我們描述了同一個不曾令人“失望”的馬科斯,對他投注了同樣無限巨大的期望。這是一個缺少希望的世界,而正在沒有希望的地方,我們看到了一份努力、一份堅持、一份巨大的隱忍和一種真正另類的思考與實踐。Who Is Marcos?這已不是個問題,因為馬科斯自己已經回答:這個名字命名了這世界上所有的弱勢群體,和我們所有“弱小的時刻”——“馬科斯是舊金山的同性戀者,南非的黑人,歐洲的亞洲人……沒有畫廊或畫冊的藝術家,墨西哥任何一座城市、任何一條街區上星期六晚上的家庭主婦,20世紀末墨西哥的游擊隊員,獨立工會中的罷工者,被迫編造花邊新聞的記者,女權運動中的性歧視者,夜晚10點地鐵上的單身女人,于墨西哥憲政廣場上靜坐的退休老人,無地的農民,待業的編輯,失業的工人,沒有病人的醫生,反叛的學生,新自由主義的異議者……總之,馬科斯是人,這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他就是我們自己,就是我們心中的不平與反叛。
或許,這便是馬科斯及其文字的意義所在。他是一個文學家,因為他用高度風格化的修辭創造了一個想象力飛揚的世界;但他不僅僅是一個文學家。他“只是一個符號,一種象征,一次富于原創、別出心裁的虛構”,他并不是切·格瓦拉,但他同時仍舊是“獨一無二的偶像,公認的具有超凡魅力的領袖”。因為他以自己的行動和文字,以他匿名的面孔造就的“空位”,召喚著我們內心的不平和渴望;他創造了一種關于夢想的語詞,使我們擁有想象并建構一個新世界、“另一個故事”的可能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