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范式危機"論
吳易風
新近讀了兩篇出自青年學者手筆的論經濟理論范式危機的文章:一篇是崔之元先生的《西方經濟理 論的范式危機--與樊綱先生商榷》(《中國書評》1995年9月號),一篇是樊綱先生的《"蘇聯 范式"批判》(《經濟研究》1995年第10期)。按這兩篇文章發表時間來說,崔文在前,樊文在 后。按文章內容來說,崔文認為西方經濟理論目前正處于深刻的范式危機之中,而樊文則認為目前正 處 于深刻的范式危機之中的不是西方經濟理論,而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兩種對立的范式危機觀,孰 是 孰非,只有認真研究之后,才能作出判斷。
一、范式和范式危機
范式(Paradigm)一詞首先由科學史學家和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①] 一書1962年第一版中用于科學史和科學哲學領域。但是,他并沒有給范式下一個自己始終一貫地 遵 循的定義。馬克·布勞格在《經濟學方法論》中指出庫恩在使用范式這一名稱方面的混亂。在許多情況 下,庫恩經常按詞典上的解釋使用范式一詞,"以代表繼續作為供當前一般研究人員模仿的過去科學成 就的某些典型事例"。在有些情況下,庫恩又按截然不同的意義使用范式一詞,"以表示問題的選擇以 及一套分析那些問題的方法"。在另一些情況下,庫恩"甚至給予范式一個更加廣泛的意義,把它當作 一種通常的形而上學世界觀"。[②]M·馬斯特曼在《范式的性質》[③]一文中發現庫恩《科學革 命的結構》第一版中的范式竟有21種不同的定義。庫恩后來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1970年 第 二版中承認,他在該書第一版中使用的范式這一名稱是不確切的。在該書第二版中,范式是觀察世界 和 實踐科學的方法,是特定學科的一般研究人員所共同掌握的信念、價值標準、技術手段等等的綜合體 。
庫恩的范式概念被引進經濟學。P·烏爾巴赫在為《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寫的《范式》條 目中說:經濟學作為一種范式,最重要的恐怕要數邊際主義的發展,尤其是主觀價值論以及隨之而來 的 邊際分析方法。但是很多作者只是從這個一般方法中選出一部分用以構造其獨立的范式。他還說:宏 觀 經濟學內部也有相對立的范式:有以理性預期為基礎的市場出清假設,即古典宏觀經濟學,也有凱恩 斯 主義和后凱恩斯主義。[④]
范式危機是指特定學科領域內的一般研究人員在日益增多的"反常"現象面前不現再接受原來共同 掌握的信念、價值標準、假設和定理的現象。以宏觀經濟學為例。"古典"宏觀經濟理論,即19世紀 末20世紀初邊際主義學派有關宏觀經濟問題的觀點體系,在1929-1933年大危機中被許多西 方經濟學家所懷疑,直至被他們所拋棄。這就是范式危機,是"古典"宏觀經濟理論的范式危機。取代"古典"宏觀經濟理論的是凱恩斯經濟學。從30年代后期起,西方經濟學家很多都接受凱恩斯的假設 和整個理論體系。但是,在70年代初的滯脹面前,又出現了凱恩斯主義的范式危機。許多原先相信 凱 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這時有不少人改換門庭,轉入批判凱恩斯主義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營壘。80 年 代初,曾經風行一時的新古典宏經濟學也出現了范式危機。一方面,在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內部,實際 經 濟周期理論起來批判貨幣經濟周期理論;另一方面,在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外部,新凱恩斯主義起來 批 判新古典宏觀經濟學。
二、崔之元的范式危機論
《西方經濟理論的范式危機--與樊綱先生商榷》是一篇很有學術價值的文章。作者崔之元現任教 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他在《科技與發展(中國發展??飞习l表的《科斯定理:真知灼見還是同 義 反復?》、《制度拜物教批判》、《新進化論·分析的馬克思主義·批判法學》等論文曾經在國內學者 、特別是青年學者中引起很大反響。讀者從他的論文中可以看出,他不僅對西方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有 相 當深的造詣,而且對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前沿也很熟悉。
崔文是針對樊綱發表在《中國書評》1995年5月號上的《經濟科學現代化與中國化的再思考》 一文而寫的。樊文的論斷是:"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本身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科學意義,是無國界的、無'階段性'、無'階級性'的";因此,不應該有中國特色的基礎理論"。崔文不同意樊文的這一基本 論斷,指出:追求理論的普遍性,并不等于該理論已經有了普適性。在數學基礎理論中,尚且有法國 的 布爾巴基學派、波蘭學派等等,難道經濟學家們比數學家們還要更容易"團結在一個旗幟下"?這是一 個非常有趣的比較和非常有力的反問。大家知道,和經濟學不同,數學是沒有階級性的,自然科學都 是 沒有階級性的,社會科學中的某些學科,例如語言學、邏輯學,也是沒有階級性的。如果有人想把數 學 分成西方數學和馬克思主義數學,那就會成為笑話。原因很簡單,數學這門學科的性質本身根本不存 在 這一區別。反之,如果有人想抹殺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原則界限,斷言經濟學沒有階級 性 ,要經濟學家們都"團結在一個旗幟下",那同樣會成為笑話。原因也很簡單,經濟學這門學科的階級 性決定了在階級社會里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統一的經濟學。
崔文的基本論點是:"西方經濟學的基礎理論,目前正處于深刻的'范式'危機之中。"
為了證明這一論點,崔文列舉了四個重要案例。
案例之一是行為理論。樊綱將西方經濟學的行為理論作是具有普遍性的經濟學基礎理論之一。崔文 不同意這一論斷,指出:西方經濟學家已經發現種類越來越多的偏好序,根本不能用效用函數來表達 , 既然不能用效用函數表達,最大化就無從談起。這就給那種把行為理論等同于效用最大化的基礎理論 帶 來極大混亂。
案例之二是西方經濟學的總供給-總需求理論。樊綱認為"關于總需求與總供給平衡關系的理論"即一般均衡理論是另一個具有普遍性的經濟學基礎理論。崔文對此也采取否定態度,指出:總需求是 建 立在個人需求函數基礎上的,目前西方著名學者的研究結果證明,對個人需求函數限制,例如連續性 、 零階齊次性等,并不構成對總需求函數限制。這就是說,宏觀層次上的一般均衡理論沒有微觀基礎。 崔 文給國內學者帶來一條重要信息:由于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已使不少西方經濟學家改行,不再從事 一 般均衡理論的無效研究。
案例之三是科斯定理。樊綱認為西方新制度學派關于制度形成與演化的理論是又一個具有普遍性的 經濟學基礎理論。崔文在反駁樊綱時說:這自然使人想到他在其他論著中所推崇的科斯定理。須知, 科 斯定理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總統經濟顧問J·斯蒂格利茨把科斯定理叫作"科斯謬誤"。L·赫維茨證明,科斯定理即使在交易成本為零的假定下也不能成立。這一最新證明,使 不少西方經濟學家認為,科斯定理最多不過是毫無意義的同義語反復。
案例之四是不可能定理。崔文說,西方經濟學界近年來不斷涌現的眾多的不可能定理,更能證明西 方經濟理論的范式危機。崔之元的同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B·霍爾姆斯特羅姆證明,團隊的納什均衡 、帕累托最優和預算平衡三者不可能同時實現。他是提倡委托--代理理論的,可是他的不可能定理卻 證明代理人和委托人都存在道德危機問題,只根據經濟人的假設,不可能設計出最優的激勵機制。
崔文的結論是:西方經濟學的范式危機,說明目前并不存在普遍適用的、為人們普遍接受的經濟學 基礎理論。
三、樊綱的范式危機論
樊綱的《"蘇聯范式"批判》一文也值得重視,因為他提出了許多值得認真研究的重要問題。
下面是樊文批判的"蘇聯范式"的主要問題。
(一)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樊文認為,"蘇聯范式"在這個問題上的主要錯誤是認為政治經濟 學研究生產的社會方面,也就是研究人們的社會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而把人與物的關系的研究排斥 于 研究對象之外。這就很自然地決定了政治經濟學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是"很沒用"的。
(二)所有制。樊文認為,"蘇聯范式"只是在表面上承認所有制關系在整個生產關系中起著重要 的作用,是其他各方面的關系的基礎。但是,當社會主義經濟出了問題時,就不承認是所有制的問題 , 而認為與所有制無關。這是非馬克思主義的。樊文認為,我們經濟中的各種問題都與所有制有關,這 就 出現了市場能否與公有制相兼容的難題。要求實現所有制多元化,通過發展非國有經濟來發展市場經 濟 的主張在邏輯上沒有什么困難,困難的是全民所有制企業能否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樊文說:勞動力 所 有權理論的潛在功用是"為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提供理論依據,從而試圖通過論證這種勞動者個人所有制 (其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形式之一是某種形式的股份制)本質上等同于馬克思所說的公有制的辦法, 來 打破社會主義必須實行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或集體所有制的觀點,并由此論證公有制可以與市場經濟 相 兼容。"
(三)價值理論。樊文認為,在價值理論問題上,"蘇聯范式"只講勞動價值論,不講效用論。因 此,"蘇聯范式"的根本缺陷在于忽視和排斥現代經濟理論多年發展的一些重要科學成果,日益成為一 種封閉的、不接受新思想、新觀點的理論體系,從而越來越難以發展、越來越脫離現實、無法解釋現 實 經濟問題的理論。被"蘇聯范式"忽視和排斥的現代經濟理論多年發展的重要科學成果是什么呢?樊文 的回答是:在價值論方面就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邊際效用價值論和均衡價格論。樊文說:效用 價 值論的主要貢獻在于它從各種具體的使用價值中概括出了"效用"即"抽象使用價值"的概念。樊文還 說:均衡價格論實際上就是馬克思的交換價值理論,即價值與使用價值共同決定交換價值即價格的理 論 。樊文批評馬克思缺乏完整的使用價值理論,特別是缺乏對使用價值的量的分析。樊文還批評馬克思 , 說馬克思的理論體系內有一個嚴重的邏輯上的矛盾,一方面,在建立勞動價值論時,堅決排斥需求決 定 價值的觀點;另一方面,在提出第二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概念時,又回到了需求也決定價值的觀點 。
(四)生產目的和基本經濟規律。樊文認為,研究生產目的和基本經濟規律,本質上是"蘇聯范式"特有的問題。研究規律的過程也就是"蘇聯范式"的庸俗性進一步暴露的過程。
至此,人們已不難看出,《"蘇聯范式"批判》究竟批判的是什么。從標題上看,它批判的是所謂 蘇聯范式。然而,從內容上看,它批判的實際上是馬克思的經濟理論。盡管樊文總是巧妙地以所謂蘇 聯 范式為靶子,力求避免公開地批判馬克思,然而,只要對馬克思著作有基本了解的讀者都會發現,樊 文 批判的正是馬克思經濟理論中的基本理論。
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上,我們和樊綱的分歧不在于是否要研究資源配置,而在于是否要研究生 產關系。樊文提出了政治經濟學無用論,斷言研究生產關系的政治經濟學"在現實生活中是'很沒用'的,無助于許多現實經濟問題的解決,無助于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實際需要"。
樊文的論斷顯然有悖事實。經濟體制改革至少是樊文所說的"許多現實經濟問題"中的一個問題吧 。難道改革能離開對生產關系的研究?不僅不能離開,而且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 理 論為指導,因為經濟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是自覺地對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要求 的 部分進行調整。僅這一例證就足以說明,研究生產關系的政治經濟學"無助于許多現實經濟問題的解決"的論斷,根本站不住腳。
同樣地,研究生產關系的政治經濟學"無助于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實際需要"的論斷也完全不能 成立。西方研究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學者,有些曾經認真讀過《資本論》。他們驚訝地發現,馬克 思 早就制定了經濟增長和發展理論?!督洕l展理論》作者熊彼特,《資本積累論》作者喬安·羅賓遜, 《經濟增長論文集》作者多馬,都曾讀過馬克思的《資本論》,不同程度地贊許馬克思最先在這一領 域 中取得的偉大成就。例如,喬安·羅賓遜在1942年《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說:"馬克思主要關 心于長期動態分析,而這一領域現在大部分仍未有人耕耘過。"[⑤]1955年,在題為《馬克思、 馬歇爾和凱恩斯》的演講中,她又說:擴大再生產理論是馬克思理論的"最有價值的部分","它再次 被卡萊茨基所發現,并用來作為解決凱恩斯的問題的基礎,又被哈羅德和多馬進一步發展成為長期經 濟 發展理論的基礎。"[⑥]同"無助于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實際需要"的論斷相比,西方學者的評論 反而顯得較為客觀、公正,較少偏見。
樊文在研究對象問題上批判"蘇聯范式",實際上是在批判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
馬克思在《資本論》德文第一版序言中明確地規定了《資本論》的研究對象。他說:"我要在本書 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這里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同 屬經濟關系,也就是同屬廣義的生產關系。從定義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資本論》研究的是資本主義 生 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或經濟關系。恩格斯在《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指出 :"經濟學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歸根到底是階級和階級之間的關系;可是這些關 系總是同物結合著,并且作為物出現……馬克思第一次揭示出它對于整個經濟學的意義"。列寧在《俄 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也指出:"政治經濟學決不是研究'生產',而是研究人們在生產上的社會關系 ,生產社會制度。"這和馬克思說的"政治經濟學不是工藝學"是一致的。從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 論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把生產關系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典作家的共識。
樊文把提高經濟效率、合理利用資源、加速經濟發展等都看作是"人與物的關系",而看不到人和 人的關系。事實上,要解決好這些問題,正確處理好人和人的關系至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
在所有制問題上,我們和樊綱的分歧在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不要堅持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
樊文批判了社會主義公有制。有趣的是,這一批判是在維護馬克思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理論的名義 下進行的。樊文說:"既然承認所有帛關系是基礎、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又怎能一遇到問題卻都與所有 制無關,并且總是試圖在不改變所有制的前提下來解決各種問題?在面對社會主義經濟中出現的各種 問 題時,宣稱'所有制是不重要的',表現出了'蘇聯范式'的非馬克思主義特征。"樊文的"馬克思主 義特征"集中地表現在"我們經濟中的各種問題與所有制相關"這一論斷上。該文認為,當前我國的經 濟問題是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造成的,出路在于"打破社會主義必須實行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或集 體所有制的觀點"。如果真的象他要求的那樣,在思想上打破社會主義必須實行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或 集體所有制的觀點,并在實踐上變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為其他非社會主義所有制,那還 有 什么社會主義可言?原因是,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生產關系的基本特征,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根本改變 必 然導致生產關系的根本改變。
在價值理論上,我們和樊綱的分歧不在于要不要研究供求和價格問題,而在于要不要堅持勞動價值 論。這一問題涉及許多理論問題和思想史問題,我們不可能在這里展開論述。這里要說的是,馬克思 有 科學的供給和需求理論,有科學的價格理論,只是在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沒有得到應有的論述。馬克 思 關于價格和供求關系的理論根本不同于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樊文把生產費用價值論當作勞動價值論 , 把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當作馬克思的交換價值論,把交換價值直接等同于價格,把馬克思的交換價值 理 論和價格理論說成是價值和使用價值共同決定的理論,把"第二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概念當作 是"需求也決定價值"的觀點,這些都是嚴謹治學的人所不應有的學術上的疏忽。
樊文指責馬克思,說馬克思缺乏完整的使用價值理論,特別是缺乏對使用價值的量的分析。這種指 責,一方面反映了批評者沒有掌握馬克思使用價值學說的要義,另一方面暴露了他對西方經濟學中的 邊 際效用論存在不切實際的幻想。政治經濟學研究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因為它同時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 擔 者。但是,政治經濟學不研究各種商品的使用價值本身。作為有用物品自然屬性的使用價值,是商品 學 或其他學科的研究對象。正如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中所說:"考察商品 的使用價值本身是商品學的任務"。
關于使用價值的量的分析,在馬克思的著作中確實找不到。在馬克思看來,效用,即使用價值,在 質上不同,因而在量上無法比較。和馬克思不同,西方經濟學家從事效用的量的分析已經有100多 年 的歷史?;鶖敌в美碚摂嘌孕в每梢院饬?,可以計數,可以相加。結果走進了死胡同。序數效用論力 圖 擺脫基數效用論的錯誤,用序數分析取代基數分析。結果是換湯不換藥,仍然陷入了實質相同的困境 。 這從反面證明正確的是馬克思,而不是西方學者。如果現在還有人想把畢生精力投入效用即使用價值 的 量的分析,恐怕最多也只能再重復基數論和序數論的錯誤。不可能取得什么科學成果。
最后,在基本經濟規律問題上,我們和樊剛的分歧不在于表述形式,而在于是否承認存在決定某種 社會生產的本質和主要方面、主要過程以及發展方向的客觀經濟規律。在于是否承認政治經濟學或經 濟 學必須研究經濟規律。
《資本論》這一科學巨著就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的。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 說:"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關于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馬克思說:"生產剩余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目的和達到目的的手段 ,對剩余價值規律作用的各個方面,都作了最充分的分析。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目的,馬克思說 : 在未來社會,"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恩格斯也有相似的論述??梢?,生產目的和基本經濟 規律決不是象樊文說的只是"蘇聯范式"所特有的。樊文否定生產目的和經濟規律的客觀性,是為了用 西方經濟學的需求偏好的顯示方式、公共選擇等來取代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在這一方面的科學分析。
四、兩種范式危機論的比較
崔之元和樊綱各自提出了一套范式危機論。作為讀者,在認真地、反復地讀了他們各自的論文之后 ,自然會作一番思考和比較。
樊綱想追求一種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科學意義的經濟學基礎理論,一種無階級性的經濟學基礎理論 。這一想法的動機也許不壞。如果真的有這樣一種經濟學,對初學者和研究者來說也許是一件好事。 至 少,我國大學經濟系的學生就可不必在學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之后還要再研讀西方經濟學。同樣 西 方國家大學經濟系的學生也可不必在學了西方經濟學之后再研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研究者來 說 ,大家也許就真的能"團結在一個旗幟下",為無疆界的共同科學事業做出貢獻。諾貝爾經濟學獎也說 不會只發給西方經濟學家,而沒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份兒,更不會把喬安·羅賓遜這樣的左派凱恩 斯主義者拒之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大門之外。可是,歷史無情,現實無情。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 過 去和現在都不存在這樣一種經濟學。樊綱所追求的理想,在歷史和現實面前不能不宣告破滅。
和樊綱的理想主義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崔之元的現實主義態度。他沒有沉湎于理想主義,而且直面 現實。他看到了不同性質的經濟理論之間的區別,懂得經濟學家不能"團結在一個旗幟下"的道理。
經濟學家之所以不能而且也沒法"團結在一個旗幟下",說是因為經濟學具有樊綱所不愿看到的階 級性。經濟學的階級性使這個領域的自由的科學研究成為不可能。正象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版序 言 中說的那樣,"在政治經濟學領域內,自由的科學研究遇到的敵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領域內遇到的 敵人。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們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惡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 利 益的復仇女神召喚到戰場上來反對自由的科學研究。"
這里且不說經濟思想史上各派學說的對立和西方國家目前的理論分歧。只要看一看我國經濟理論界 當前對許多重大問題的爭論就足以說明問題。例如,關于市場經濟,一種意見認為,我們的市場經濟 不 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市場經濟就是市場經濟,不應區 分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于所有制,一種意見主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以公有 制 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同時共存,共同發展,國有經濟必須起主導作用;另一種意見則主張,市場經 濟 只能以非國有經濟為基礎和主戰場,國有企業應當實行非國有化,即私有化。關于分配制度,一種意 見 認為,個人收入分配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個人收入分配要 按 生產要素分配,不應按勞分配。關于政府調控,一種意見認為,市場經濟能自行調節,無需政府干預 。 關于當前的宏觀經濟政策,一種意見認為,反通貨膨脹是當前的首要任務,因此應當實行適當的緊縮 政 策;一種意見認為,刺激經濟增長是當前的首要任務,因此應當繼續實行擴張政策。如此等等。原則 性 的意見分歧,使持有不同主張的學者很難"團結在一個旗幟下"。在現實的經濟思維中,大款的利益和 人民的利益常常分別成為不同經濟學家的出發點。盡管人們很不愿意聽到大款經濟學家和人民經濟學 家 的稱謂,但是誰也否認不了實際存在的這種區別,除非大家都團結在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之下。
樊綱不僅沉湎于理想主義,更嚴重的問題是他沉湎于西方經濟學,誤把西方經濟學的基礎理論當作 是"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科學意義"的經濟學基礎理論。他走得太遠了,致使真正對西方經濟學基礎理 論和學科前沿都有深入了解的崔之元感到很有必要向他提出告誡:"對理論普遍性的追求,不可混同于 認定某理論已具有普遍性。"這種告誡是誠懇的、有益的。
崔文沒有停留在一般告誡上。樊綱把西方的行為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制度理論和科斯定理等當作 是具有普遍性的基礎理論,崔文則針鋒相對地用西方學者最新研究成果,全面地、十分有力地反駁了 樊 文的論點。這不僅使樊文的基本觀點難以成立,而且使樊文的每一具體論點都難以站住。
樊綱的《"蘇聯范式"批判》是在崔之元的《西方經濟理論的范式危機--與樊綱先生商榷》之后 發表的,在這篇文章中,他沒有再堅持已被崔之元駁倒了的那些具體論點。他當然知道,崔之元對西 方 經濟學基礎理論和理論前沿的了解大大超過了他自己,而且,崔文的每一論點都是在大量占有材料的 基 礎上提出來的,有充分根據。邊際用論和馬歇樂的均衡價格論當作是具有普遍性的基礎理論。這更難 站 得住腳。讀過經濟思想史和西方經濟學的經濟系學生都知道,邊際效用論,是建立在一系列嚴峻的假 設 條件之上的,這些假設條件和現實不符。邊際效用論是以主觀心理而不是以客觀現實為基礎的,根本 不 是什么科學理論。樊文大講"蘇聯范式"的庸俗性,卻不能從邊際效用論中看到西方經濟學的真正庸俗 性。即使邊際效用論發展成為今天的無差異分析和顯示偏好理論或其他新理論,也根本改變不了這種 性 質。至于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那不過是邊際效用論、生產費用論和供求論的混合物。
崔文講范式危機,是說西方經濟理論目前正處于深刻的范式危機中。這篇文章的結論符合實際,有 很強的說服力。文章實際上提醒國內學者和廣大讀者,不要把西方經濟學當作具有普遍性的基礎理論 , 不要盲目卷入西方經濟學熱,不要盲目崇拜西方經濟學,更不要盲目地把那些連西方學者也批判和否 定 的洋教條當作真理來在中國廣為宣傳,而且讓照著辦。中國應該而且必須有自己的經濟學基礎理論。 崔 文說:"西方經濟學的'范式'危機,說明目前并無普適的、為人們普遍接受的經濟學'基礎理論'。 我們中國學者就不只有'應用''基礎理論'的份兒,而且還有創造基礎理論的任務。"該文相信,中 國學者"有可能在中國實踐的基礎上,……在經濟學基礎上做出有世界意義的貢獻。"
與崔文形成鮮明對照,樊文講范式危機,是說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目前正處于深刻的危機之中。文 章的這一基本觀點是不正確的。文章企圖從若干基本理論問題入手,否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要 求"從根本上放棄原有的范式",代之以"現代經濟學"即現代西方經濟學。
五、政治經濟學領域中的兩種改革觀
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需要改革,這已經成為經濟理論研究和教學工作者、研究生和大學生的共同要求 。但是,究竟怎樣改革,意見十分分歧。
有兩種改革觀。一種改革觀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改革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自我完善,這種 自我完善是一個過程。為了進行這樣的改革,就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為指導,深入 研 究現實,研究現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現實,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高水平的教 科 書必須建立在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成果之上。沒有對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的大量的、高質 量 的研究成果,就很難編寫出高質量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教科書。在研究過程中,可以有分析地參考 和 借鑒西方經濟學的某些有用的概念、論點和方法,即那些反映現實生活、反映現代社會化大生產和先 進 經營管理經驗的概念、論點和方法。但是決不能照抄照搬。
與此相反,另一種改革觀是,經濟學教科書的改革就是從根本上放棄原有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的基礎理論,轉而全面采用西方經濟學的概念、術語、理論和方法。西方經濟學中的微觀經濟學和宏 觀 經濟學被認為是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科學意義的基礎理論體系,可以全部拿來,加以應用。
崔之元對第二種改革觀持否定態度,他一再強調西方經濟學正處于深刻的范式危機之中,一再證明 西方經濟學不是具有普遍性和普適性的基礎理論。
樊綱對第一種改革觀持否定態度,而對第二種改革觀持肯定態度。他要求"拋棄舊范式","從根 本上放棄原有的范式",要求進行"范式轉換",轉到"由西方人在最近一兩百年間發展起來的現代經 濟學"即西方經濟學范式上去。他說:較早學習和接受西方經濟學的青年學者認為,"原有的理論范式 基本上是'過時的'已無法面對經濟現實,因此應采用新的范式,也就是運用一套新的概念、術語和分 析方法,運用100多年來人類發展起來的現代經濟學的各種理論和方法,來分析我們遇到的現實經 濟 問題。"他在《基礎理論與具體應用》中說:西方經濟學的許多內容都"屬于經濟學基礎理論的范疇","是我們人類的共同財富",因而也"成為我們自己的基礎理論"。又說:"長期以來存在著一種看 法,認為'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內容是不可取的,我們可以'借鑒與運用'的只是那些具體的分析工具 與一些針對實際問題的政策分析。在我看來,這恰恰是一種'顛倒了'的論點。由西方人在最近一兩百 年間發展起來的現代經濟學,對我們最有用、最應該認真學習的,恰恰是那些屬于人類共同財富的基 礎 理論"。還說:"如果我們掌握了基本理論與方法,……就可以自己來'應用',得出適合于我們自己 的'最優的'具體結論"。
這兩種改革觀是對立的。第一種改革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改革觀,第二種改革觀是非馬克思主義的改 革觀。
按照第一種改革觀,我們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又要發展馬克思主義 經濟理論。堅持和發展是統一的。不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就無從談起 。 不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也就很難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
政治經濟學的現代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有大量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需要去研究和解決。 即使是資本主義部分,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也不少?,F有教科書關于資本主義部分的理論框架是不 夠 完整的。馬克思原來計劃的政治經濟學體系分成六冊:《資本》、《土地所有制》、《雇傭勞動》、 《 國家》、《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其中,第一冊《資本》又分為四篇:《資本一般》、《競爭 》 、《信用》和《股份資本》。馬克思的《資本論》只是這一龐大寫作計劃中的一部分,并沒有囊括或 取 代"六冊計劃"?,F有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資本主義部分大致反映了《資本論》的框架,但遠未反映出"六冊計劃"的豐富內容。又例如,馬克思在研究了價值到生產價格的轉化之后,論述了供給和需求的 作用,闡明了自己的價格理論?,F有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卻缺乏這一部分內容。如果我們的政治經濟 學 教科書不僅把《資本論》而且把馬克思留下的全部經濟學遺產整理出來,密切結合實際地加以闡發和 敘 述,那肯定會使教科書水平大大提高一步。在對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的研究方面,特別 是 在社會主義經濟的研究方面我國學者更可以做出創造性的有世界意義的科學貢獻。
按照第二種改革觀,馬克思主義是"過時的",經濟學教科書將沒有它的地位,最多將被作為一個 歷史的學派來對待。西方經濟學,從研究對象到整個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以至國際經濟學等等 , 將被當作"人類共同財富的基礎理論",從而也被當作"我們自己基礎理論",抄進和搬進中國的教科 書。西方人創造和發展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礎理論",中國人的任務是"認真學習"、"掌握"和"應用"這種"現代經濟學的"的"基礎理論"。用崔之元所否定的話來表達,這就是,中國學者有"應用基礎理論的份兒",而沒有"創造基礎理論的任務"。但是,必須記住,西方經濟學并不是自然科 學,也不是象邏輯學或語言學那樣的社會科學,而是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有大量的意識形態成份。西 方 學者沃倫·薩繆爾斯在《經濟學中的意識形態》中承認:"總的看來,意識形態在整個經濟思想的廣闊 領域中普遍盛行已經得到公認"。[⑦]彼得·懷爾斯在《意識形態、方法論和新古典經濟學》中也說 :"這里將意識形態定義為一種總的和前后一致的世界觀,它能被強烈地感受到和自覺或不自覺被予以 支持?!鹿诺渲髁x(經濟學)既是世界觀,也是相應的方法論。"[⑧]如果按照第二種改革觀來 改革,我們的教科書就會成為西方經濟學教科書的翻版,我們的一些經濟學家就可能成為西方經濟學 洋 行的小販,我們的經濟學領域就會成為西方經濟學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兩種改革觀,必然會導致截然不同的兩種后果。
注釋:
1.Thomas 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st edn,1962.2nd edn,1970.中譯本: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年 版。
2.馬克·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商務印書館,1992年,第33-34頁;參閱北京大 學出版社中譯本,第33-34頁。后者將"范式"譯為"范例"。
3.M.Masterman,The Nature of a Paradigm.In Criticism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I.Lakatos and A.Musgrave (ed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P.P.59-89.
4.P.鳥爾巴赫:《范式》,《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第3卷,經濟科學出版社,199 2年,第851-852頁。
5.喬安·羅賓遜:《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商務印書館,1962年,第80頁。
6.喬安·羅賓遜:《馬克思、馬歇爾和凱恩斯》,商務印書館,1963年,第20頁。
7.西德尼·溫特勞布主編:《當代經濟思想》,商務印書館,1989年,第31頁。
8.阿爾弗雷德·S·艾克納主編《經濟學為什么還不是一門科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年,第59、64頁。
(本文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毛樹禮)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