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讀書交流

[轉貼]再論一切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

鐘鳴 · 2005-05-15 · 來源:本站原創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書評與隨筆

 

再論一切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

 

一切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這個觀點直接來自于毛澤東的論述。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毛澤東是首先將“一分為二”用來說明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的哲學家。他明確提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

非常遺憾的是,目前毛澤東提出的這一理論觀點受到了形而上學理論家們的質疑,使它面臨著嚴重的挑戰。這一觀點究竟成立不成立,它到底是不是真理呢?許多人對此產生了懷疑。一些研究辯證法的哲學愛好者也乘機打著哲學創新的旗號,對這一正確的理論觀點搞起了所謂的補充,這種補充的實質就是要修改唯物辯證法的核心,用所謂的“三分法”取代科學的“二分法”。

為了捍衛毛澤東同志提出來的真理,我們不得不對毛澤東提出的這一真理進行比較詳盡的闡述。在捍衛這一觀點的過程中,為了充分肯定毛澤東提出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這一觀點的正確性,我們將它改稱為“一切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使用“一切”來代替“任何”,這在表達的語氣上更加具有充分的肯定和自信的味道,除此之外,它們二者之間是沒有任何本質區別的。

一切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這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命題。這個基本命題所包含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通過一篇或幾篇數千字的文章對它進行闡述是遠遠不夠的。這里,我們僅從詞語結構和概念的角度談一談這個哲學的基本命題所包含的思想內容。

“一切”,這是對事物在量的方面進行的界定。它的含義很清楚,包含了宇宙中的全部事物,沒有任何一種事物可以游離在它的規定性之外。沒有任何一個事物具有與此不同的特點和性質。

“事物”,這是質的規定性。其中的“物”,指的是物體。它包括人們可以直接感覺到的物體,也包括那些必須借助于科學儀器、設備觀察到的物體,同時還包括我們目前尚不能發覺和掌握的物體。總之,它是有形物體的總稱。大到天體宇宙,太空中的各種星體,小到微觀粒子、介子,真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在。

“事”,則指人類社會發生的各種事件。大到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的爆炸,美伊兩國之間一觸即發的戰爭;小到夫妻之間的爭吵,農民工進城,交通事故的發生,瓦斯爆炸導致了小煤窯坍塌。總之,人類社會歷史上、現實中以及未來將會發生的一切事件都涵蓋在“事”這個概念之中。

由此看來,“事物”這個概念包括了各種物體和各種事件。漢語詞典中的注解是:“事物”,指客觀存在的一切物體和現象。注意,包括一切物體和現象兩個方面。我們將這里的“現象”改成了“事件”,使它變得更加具體和準確。因為思維的運動即認識過程也可以用現象來概括。

有沒有不包括在“事物”概念之中的東西呢?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在現實中人類具有的思維活動是不包括在“事物”這個概念之中的。凡屬于“事物”范疇以內的,都是客觀存在的東西,主觀的思維活動卻不包括在事物之中。這是哲學上“事物”概念具有的特征。

所謂主觀的思維活動,它包括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呢?主觀的思維活動其內容就是指平日人們大腦在思考問題時的活動,對事物進行的分析以及概括出結論的過程。

對于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開大會,寫文章,開展辯論,進行思想交鋒,互相批駁等等,這些發生在不同人們之間的思維活動則屬于事件范疇,不屬于主觀的思維活動。

哲學上的概念具有這樣的品格:既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既是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產物,又是高于現實生活內涵的具有最普遍意義的概念。

“都是”,這里的“是”屬于判斷上的連接詞。“都”則是對這一判斷在量的方面進行的界定。“都是”二者形成了一個全稱判斷。它向人們表明,這里的判斷是普遍性的判斷,是普遍性關系的表現,而不是特殊的或個別的判斷。

“一分為二”是對立統一規律的形象說法。這里的“一”,指的是統一體,是具體存在的一個事物,是作為統一體的具體表現形式而存在的產物。

“分”,詞義是使整體事物變成幾部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里的“分”不是具體的“分”而是抽象的“分”,是從思想認識上進行的“分”。或者說,是對統一體內部進行的劃分,不是外部的“分成”“分開”的意思。從外部表現形式上看,它是一個統一體,一個具體事物。人們不是將這個事物從外部用工具劈開,一刀兩斷,使它成為互相分開的兩半,而是從認識角度上進行區分,這種區分對于現實事物的存在來說,沒有任何直接的影響。無論是在分開前還是分開后事物的存在狀況并不會發生任何改變的。

“為”,詞義是“變成”。一分為二,是“一”通過“分”之后“變成”了“二”。這種一分一變,完全發生在認識領域,是思想上進行的活動。因此這種變化過程屬于主觀思維的運動,是從認識上進行的劃分,認識上把統一物變成了“二”。對于客觀存在的事物來說,絲毫也沒有觸及到它的變化,沒有直接發生任何關系。可見,這里僅僅是對具體存在的事物進行認識的問題,這種認識并沒有直接作用于統一物,是從思想上認識上對客觀存在的事物進行的區分。

“二”,是兩部分或兩方面,具體的含義在這里指的就是矛盾。“一”是事物,是具體的存在;“二”是對它的認識,是矛盾,是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是抽象的存在,是認識上的產物。這種抽象的產物來自于具體的事物,是對具體存在的本質進行的認識。

需要提醒您注意的是:這里的兩部分、兩方面同樣是作為本質的規定,不是具體的、可以分開的,獨立存在的兩部分、兩方面。換句話說,這是從觀念上即理性認識上劃分出來的兩部分、兩方面。這種兩部分、兩方面只存在于人的思想認識之中,現實存在的事物依然保持著完整的統一性。

“一分為二”,它的完整意義是:客觀存在的事物經過認識之后在觀念上產生了變化,經過“一分一變”,就從思想認識上得出了統一物內部具有矛盾的兩部分、兩方面的正確結論。

整個認識過程經過了否定之否定的發展變化。首先,統一物是客觀存在,經過認識,人們得到了否定的結論,得出它是矛盾的兩方面。這是由肯定發展到否定。

經過對矛盾兩方面進一步認識之后,把握住矛盾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這樣一來,又從矛盾的兩方面回到了它的統一性。這是否定之否定的發展。

這里存在著兩個發展變化過程:先是“一”變“二”,由統一物上升到矛盾,從客觀進入到主觀,接著就是“二”變“一”,從矛盾的二重性又回到了它的統一性,從主觀回到了客觀。此時,人們對客觀存在的事物在認識上發生了質的變化,認識到這一事物的本質以及它發展變化的原因,發展變化的規律,從而把握了真理。這樣就可以針對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對事物進行自覺的能動的改造,促進事物的發展,使它更好地滿足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這里“矛盾”的含義是什么呢?矛盾,指的就是相互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這種相互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在具體內容上是多種多樣的。無論人們從那個角度去分析,都會得到事物內部是對立統一的。比如:從質與量的角度分析,從存在角度分析、從發展變化角度分析等等,各個方面都會體現出對立統一的關系。因此,根據人們的需要,分析其中的一種或幾種對立統一關系。矛盾兩方面有什么特點呢?它們之間是相互對立的,既是對立的兩方面,又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由此構成了對立統一的關系。

在“一分為二”的表面含義中并沒有直接表露出矛盾,因為初級層次上的“一分為二”還是從現象上把握事物的外部聯系。只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內部,把握住本質自身中的矛盾,才能揭示出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這里存在著兩個層次上的“一分為二”,現象層次與本質層次,或者說,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兩個層次上的“一分為二”。

但是,在“一分為二”的本質內部卻存在著矛盾。從本質上看,“一分為二”的含義是說,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本身既是“一”又是“二”。因此是“一分為二”。這種觀點表明,“一分為二”內部是具有矛盾的。這是“一分為二”說法最具實質性的東西。

既是“一”又是“二”,這不是前后矛盾又是什么呢?人們看到這種說法之后,自然而然地提出這樣的質問。應該說,這樣的質問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形式邏輯中的基本規律就是“同一律”。A=A

這里提出了既是“一”又是“二”,充分體現出前后矛盾。這里的矛盾是不是邏輯矛盾呢?從表面形式上看,既是“一”又是“二”,這是典型的邏輯矛盾具有的表現形式。因為一個具體的事物,在沒有任何外力作用的情況下,是不可能變成二個獨立存在的具體事物。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這是沒有邏輯矛盾的表述形式。然而,提出既是“一”又是“二”這種看法,本身就是矛盾。

為什么說從本質上看這里并不存在形式邏輯中的矛盾呢?因為這里的“一”與“二”,彼此并不是相互并列在一起的兩個事物,而是分別發生在兩個不同層次上的產物。這里的“一”,指的是具體的存在,是可感知的存在。這里的“二”,則是對這個具體存在事物的認識,是理性層次的產物。統一物是什么呢?按照辯證法的觀點來說,統一物就是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的事物。

形式邏輯中的矛盾,是處于同一個層次上的產物,具體說來,它們二者都處在可感知的層次上。因此,一個事物不能同時成為兩個事物,這是形式邏輯的特點。人們使用的概念必須保持前后一致,一個概念只能具有一種規定。具體到“中介”這個概念上,人們只能對它進行一次性的定義,在定義中只能對它賦予一種規定性。這是概念具有的基本特點。只有這樣,人們在使用概念時才不會發生混亂。

《兩極論與中介論》的作者對于辯證關聯性“中介”是怎樣定義的呢?作者是這樣定義的:“中介”是介于對立兩極之間的,使對立兩極既分界開來,又連接起來,既對立,又統一,起著橋梁、紐帶、媒介和過渡作用的不可逾越的中間環節,是在對立兩極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關聯中,具有“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特征和屬性的中性物。

這里的定義簡單概括說來是什么呢?通過分析人們自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中介”是“中間環節和中性物”。其它那些規定都是對這種“中間環節和中性物”具有的特點進行的補充說明。

顯然,這里“中介”定義的最終落腳點是“中間環節和中性物”。“物”或者說“中性物”很好理解,它是一個具體存在的東西,沒有純粹抽象的物。現象,過程都是具體存在的反映。什么是“中間環節”呢?作者也解釋得很清楚,是在對立兩極之間的東西,它起著橋梁、紐帶、媒介和過渡作用。

在這里,作者提出的“中介”定義明顯具有雙重規定性:“中間環節”和“中性物”。我們知道,“中介物”是有形的,那么與有形的東西相對立的就是無形的。看來,“中間環節”應該是無形的。因為世界上無形的東西只有一種,那就是思想、觀念。這樣說來,作者提出的“中介”定義具有了雙重規定性,它既包括了有形的“中介物”又包括了無形的“中間環節”。由于“中介”概念具有了雙重規定性,違背了概念具有的單一規定性的原則,必然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帶來混亂。

按照這樣的定義進行區分時人們就會看到,社會主義社會本身確實屬于這樣的“中介”條件,因為它是具體存在的“中性物”。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涌現出來的那些各式各樣的“中介”,比如:房屋中介,勞務中介,集貿市場、連鎖超市等等,符合不符合“中介物”的規定呢,由于這些“中介”都發生在供需雙方,供需雙方是對立的兩極,因此都具有“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特性,看來,這樣的中介物符合作者提出的“中介”定義。

真理和謬誤之間是否存在著“中介”聯系呢?《兩極論與中介論》的作者對此持有同樣肯定的態度,并且具體指出:左謬論——真理——右謬論這三者之間構成了中介關系。現在的問題是,這種理論觀點是“中介物”嗎?顯然不是,那么它為什么屬于“中介”呢?作者指出,真理是“中間環節”,所以它完全符合“中介”定義的規定。

磁石為什么具有“中介”呢?因為磁石中間沒有極性,是“中性”的,兩端有極性,是對立的兩極。把這種現象上升到思想高度,從有形物上升到無形的思想,就會看到,磁石具有“中間環節”,因此得出結論,磁石具有“中介”。

由于作者在“中介”定義中將“有形的物和無形的觀念、思想”兩方面都包括在內,因此,這樣的“中介”就具有了萬能的功能,成了最具有普遍性的東西。

具體說來,即使不是“中介物”也沒有關系,我們可以使用“中間環節”這個字眼來規定它。“中間環節”,這是無形的東西,在看不到“中介”的地方,只要使用“中間環節”這個字眼,一切問題全都迎刃而解了。沒有哪一個物體不能夠區分為“兩頭與中間”的,處于中間位置的就是“中介”點。這樣一來,“中介”就成了無所不包的萬能好使的概念。

作者對于“中介”的定義包含了眾多的規定性,附加條件也很多。然而,這些都不是主要的方面,關鍵的要害的地方是,他把無形的“中間環節”加進了“中介”定義之中。這樣一來,在他的定義中人們便看到了雙重規定:中間環節與中性物。其中各自具有的特性是:

一、中間環節的特性

1 介于對立兩極之間;

2 使對立兩極既分界開來,又連接起來,既對立,又統一;

3 起著橋梁、紐帶、媒介和過渡作用的不可逾越的中間環節。

二、中性物的特性

1 是在對立兩極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關聯中;

2 具有“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特征和屬性的中性物。

從“中介”定義中明顯看出作者對于“中間環節”提出了3個條件,言外之意,只有符合上述3個條件的規定,才是“中間環節”;對于“中性物”,作者提出了2個條件,只有符合這2個條件的規定,才是“中性物”。以上就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中介”,即具有辯證關聯性的中介。一定記住,作者提出的“中介”具有雙重規定:“中間環節”與“中性物”。

由于作者對同一個概念,給出了兩種相反的規定:無形的思想與有形的物。對于它們二者之間的關系作者又沒有做出明確的解釋與說明,而是把相互對立的兩種規定并列起來,這樣就使人產生出疑惑,不知道究竟應該采取那一種規定好了。應該怎樣把握作者提出的“中介”條件呢?是將“中間環節”與“中性物”并列起來好呢?還是可以分開使用這兩個不同的規定呢?對此,人們只有通過作者列舉出的實例才能看清了,從“中介”定義中作者沒有對此進行具體的解釋。

從作者列舉的各種實例中人們認識到,作者在使用自己提出的“中介”定義時具有極大的隨意性,有時使用“中間環節”的條件來確定“中介”,有時又使用“中性物”的規定來確定“中介”,有時二者則同時使用。總之,只要能夠說明該事物具有“中介”這一點,就滿足了作者的心愿。

真理就是依據“中間環節”的定義確定為“中介”的。社會主義則是符合“中間環節與中性物”的雙重規定的“中介”。

由于“中介”定義具有雙重規定,而且這種雙重規定又是截然對立的,一個是無形的思想,一個是有形的物,結果導致了作者提出的“中介”理論出現了混亂不清的現象。

這一實例說明,人們使用的每一個具體概念內部都應該只有一種明確的規定,不能同時具有兩種不同的規定。如果違反了這一條原則,就會導致混亂思想的產生。

《兩極論與中介論》一書暴露出來的觀點混亂,根源就在于作者違反了這一原則,在他的“中介”定義里存在著相互矛盾的兩種規定性。

在“一分為二”中卻不存在邏輯矛盾的問題,它的每一個字的含義都是準確的,只有一種明確的規定性,而且這種規定性是不可以隨意改變的。其中的“一”與“二”之間并不存在著相互并列的關系,它們二者分別屬于兩個不同層次的產物,“一”是客觀存在的事物,“二”是人們對它的認識。這里是有形與無形的對立統一,是客觀與主觀之間的區別,是存在與思維的矛盾。因此,雖然從表面現象上看,似乎出現了既是“一”又是“二”的矛盾現象。但是,這種相互矛盾的現象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辯證矛盾的反映,并不是主觀上的邏輯矛盾。

區分辯證矛盾與邏輯矛盾的方法之一,就是看相互矛盾的事物之間具體關系是怎樣的。如果矛盾出現在相互并列的位置上,處于同等程度上時,就是邏輯矛盾的具體表現;如果矛盾發生在客觀與主觀之間、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之間,本身是不同層次上的產物,那么此時的矛盾就是辯證矛盾。

什么是矛盾呢?“矛盾”這個概念在邏輯學中是一個存在時間很長久而且使用很頻繁的概念。但是,只有毛澤東才把它提到了辯證法的基本概念地位上,它與唯物論中的物質概念是處于同等重要地位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用語中,矛盾是古代作戰中使用的一對相互對立的兵器。借用到辯證法上,是指客觀事物和人類思維內部各個對立面之間互相依賴而又互相排斥的關系。

“矛盾”泛指對立的事物互相排斥。這是“矛盾”范疇在第一層次上的含義,外部聯系中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第二層含義是,任何事物內部都存在對立統一的關系。這是兩個層次的“一分為二”。在形式邏輯中,“矛盾”是指兩個概念互相排斥或兩個判斷不能同時是真也不能同時是假的關系。

    在哲學里,“事物”這個概念指的是客觀存在的東西,從哲學概念的層次上進行分析,它屬于第二層次的產物,哲學上最高層次的概念是“物質”,這是最抽象的概念,相當于黑格爾《邏輯學》中抽象的“有”,是沒有任何規定性的產物,只同精神相對立。“事物”則是相當于黑格爾《邏輯學》中的實有,它是有規定性的,比“物質”概念降低了一個層次。

    “矛盾”這個概念則比“事物”要高一個層次,它與“物質”是同一層次的產物。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事物”只包括客觀性一個方面,“矛盾”則是主客觀的統一。它既包括客觀的事物在內,也包括思想認識在內。具體說來,它同時反映客觀與主觀兩方面的對立統一關系。在事物中的矛盾都是客觀的,在認識論中既有反映事物本身的矛盾,又有反映主觀與客觀的矛盾,同時還有純粹主觀的胡思亂想導致出來的矛盾,即虛幻的矛盾,或者說虛構的矛盾。就像神話故事與科幻電影《哈里波特》中的矛盾一樣。

    由此看來,在哲學的概念中也存在著“一分為二”的問題。其中清晰的無矛盾的概念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比如:一切物品的定義都是清晰的無矛盾的,像黃瓜、蘋果、熊貓、北京、上海、哈爾濱等等。混亂的有矛盾的概念是次要的方面,比如:矛盾,左右、陰陽、正反等等。從概念的角度講,有矛盾與無矛盾是對立統一的兩種概念。

    從有矛盾的概念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將具有對立的兩種規定并列在一起,不分主次之分,構成了相互平等的一個概念。這一點,與哲學上的“二元論”極其相似。唯一的區別在于表現的場合不同,一個表現在概念之中,一個表現在哲學的基本觀點中,僅此而已。

    上面我們分析的“中介”概念屬于那一類呢?從作者給出的定義中具有雙重特性這一點來判斷,它應該屬于有矛盾的概念范疇之列。當人們用有矛盾的概念分析問題時,只能得到有矛盾的結論。在這方面,黑格爾的《邏輯學》與毛澤東的《矛盾論》都為我們做出了具體表率。

    《兩極論與中介論》的作者從有矛盾的“中介”定義出發,同樣會依照邏輯關系得出相互矛盾的結論。這是千真萬確的真理。不信您可以讀讀作者的著作就清楚了,我們的結論絕對是正確無誤的。

    世界是矛盾的,與事物是矛盾的,意思完全一樣,相互是等同的關系,區別在于使用的概念不同。因此,世界也只包括客觀的一面。當人們要講到主觀的一面時,必須加上“主觀”二字,以明確是主觀世界。事物則不能加上“主觀”二字,它只包括客觀的方面。這里我們又看到了“世界”與“事物”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

    哲學上的概念是分為不同層次的,首先提出這個問題的哲學家就是黑格爾,他將哲學概念分為兩類:具體概念與抽象概念,并且論述了它們之間具有的對立統一關系。毛澤東通過社會主義階級關系的變化把握住具體概念與抽象概念的對立統一關系,從而上升到理性辯證法的高度,完成了把中國哲學提升到世界領先的高度這一重任。我們所作的工作就是論證毛澤東取得的成果,毛澤東是我們的導師,我們是捍衛毛澤東理論的戰士。這就是我們與毛澤東之間在哲學理論上具有的對立統一關系。毛澤東是旗幟,我們只是護旗手。因為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人,最先達到真理高度的就是做出了劃時代貢獻的偉人。

    毛澤東生前將教條主義者送進了墳墓,留給我們的是經驗主義者。從理論上講,教條主義比經驗主義更難對付,它以權威領袖的著作為依據,說得頭頭是道,第幾版第幾頁第幾段怎樣說的,一清二楚,太嚇人了,誰敢不相信呢?誰敢反對呢?只有毛澤東及時寫出了“天才論”,以領袖的權威和正確的理論戰勝了教條主義。到了改革開放時代,權威打倒了,人們開始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前進。此時,經驗主義以膚淺的表象和直觀的概括來創新理論,高度顯然下降了一個檔次,失去了領頭羊的資格。對于經驗主義的理論觀點來說,我們有十足的信心,一定能夠戰勝當前流行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觀點,因為毛澤東已經為我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哲學上的矛盾包含哪些具體內容呢?簡單說來,“一分為二”。這里的“一”是存在,是客觀的產物。“二”是人們對它的認識,屬于存在形式范疇,分為兩個特點,既對立又同一。相互對立的兩個概念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就是矛盾范疇的基本含義。用通俗的話說,哲學上的矛盾就是“存在與思維”之間具有對立統一關系。它是哲學上的基本矛盾。

什么是對立性呢?對立性本身也是“一分為二”。具體說來,對立性分為兩個特性:性質相反與相互斗爭,或者說,相反性與斗爭性。

什么是同一性呢?同一性本身也是“一分為二”。具體說來,同一性分為兩個特性:相互滲透與相互轉化,或者說,滲透性與轉化性。

轉化性本身也是“一分為二”,具有兩種不同的轉化形式:一種是相互地位的轉化,一種是由存在向非存在的轉化。

在毛澤東撰寫的《矛盾論》中,對于同一性的概念提出了相互并列的四種規定,它們是:互相聯結、互相貫通、互相滲透、互相依賴。我們從中選取了滲透這個概念。為什么要選取滲透這個概念呢?這是同感知辯證法進行斗爭之后形成的認識。因為感知的辯證法就是停留在事物的外部聯系中,尤其是《辯證法新探》的作者和《兩極論與中介論》的作者,都歪曲了對立性和同一性的定義,他們二者都把對立性與同一性割裂開來,使它們彼此處于一種外在的聯系之中,沒有把它們二者從內部聯系在一起,因此導致了他們提出的理論觀點偏離了唯物辯證法,陷入了形而上學。

從這場思想交鋒中使我們認識到,對于同一性和對立性的關系,必須準確地把握住,尤其是在使用詞匯上一定要準確。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才將滲透性作為同一性的一種性質確定下來。由于滲透具有這樣的特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對立雙方相互交織在一起,它形象地把對立性與同一性之間的聯系——是一種內部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關系表現出來,明確地告訴人們,對立性與同一性二者不是處于外部的依賴和聯結關系,也沒有達到相互貫通的程度,如果同一性的相互聯系發展到貫通程度的話,就無法解釋對立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了。正是由于對立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使得矛盾雙方由于相互斗爭的影響,產生了具有滲透特點的同一性。

在現實社會中人們看到,國共兩黨之間的斗爭就存在著共產黨內有國民黨派遣進來的敵對分子,國民黨內有我黨的地下工作者。這種現象就是對立雙方相互滲透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顯然,這種滲透性是對立性或者說相互斗爭的產物,它是斗爭性對相互聯結的同一性產生出來的作用,使這種同一性不是彼此從外部聯系在一起,而是從內部緊密相聯著,具有相互滲透的特點。從這個特點中我們清楚地看到,在對立性與同一性之間的關系上,對立性與同一性不是相互并列的關系,不是平等地位的產物。其中對立性起著主要的作用,對立性是居于支配地位的一方。

當然,人類任何一個概念都不能把現實中存在的各種關系完全準確地如實地反映出來,概念與客觀存在總會具有不一致的情形。這就是思維與存在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是永遠存在的。就拿同一性來說吧,我們選取了滲透性,看起來對于國共兩黨之間的斗爭很貼切,但是對于那些簡單事物來說,這種滲透性就不存在了。

例如,碳元素的排列形式不同產生了金剛石和石墨,水中增添了一個氧原子之后形成了雙氧水。在這些簡單事物的量變質變中就不存在滲透問題。在水由液體變為固體的質變過程中也不存在量與質的相互滲透,這是一種漸進式的中斷,其間沒有滲透現象的出現,只有相互聯結的同一性。

由此看來,滲透性這個特點是發生在復雜事物中的產物。我們只是出于同形而上學的外在聯系相區別,才把滲透性突出出來,讓人們知道矛盾的同一性與對立性是內在的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否則,將對立性與同一性外在地分開,就會導致陷入形而上學觀點之中。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哲學上的概念是在相互斗爭中發展的,是兩種不同的思想觀點交鋒之后進行的總結,是作為斗爭的成果出現的產物。這種準確性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滲透性的側重點是突出對立性與同一性具有內在地緊密聯系的特點,因此不能將它機械地理解和套用。

具體說來,滲透性是同一性的本質,這種本質表明對立雙方是內在地緊密聯系著,不是從外部聯系起來的關系。任何一種本質都會具有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現象,間接的表現形式就是假象。在復雜事物中,這種滲透性就是以直接性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在簡單事物中,這種滲透性則以間接性的形式即以假象的形式表現出來。無論滲透性以什么樣的形式表現出來,它都表明對立性與同一性是內在相聯的關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開的關系。

對于現實中同一性具有的各種情況來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滲透性并不具有唯一性。也就是說,現實中的同一性會有各種表現形式,相互聯結是一種形式,相互滲透也是一種形式。我們使用滲透性只是從認識論角度上表明,對立性與同一性是內部關聯的產物,不要把它們二者看作是彼此分離開的兩種性質,僅此而已。

采用“矛盾”作為辯證法的基本范疇,這是毛澤東對于辯證法的重大發展。《兩極論與中介論》的作者對這樣的發展極不滿意,采取了輕蔑的態度。應該說,這是對辯證法的基本原理缺乏了解的具體表現形式。時下流行這樣一句話:無知者無畏。這句話用在該書作者身上是極其恰當的。正因為作者不懂得辯證法,因此才能這樣對待毛澤東在哲學理論上做出的貢獻。在此,我們以一個工人理論隊伍的教員身份,給《兩極論與中介論》的作者補補辯證法的基礎課。

辯證法的基本原則是抽象與具體的統一,概念本身都是具體的,是從具體中抽象出來的產物。辯證法中使用的每一個概念,都應該做到這一點:它不是主觀想象出來的產物,而是深深扎根于實際生活之中。如果有的概念不具有這個特點,就需要人們對它進行改造,以便使它符合辯證邏輯的要求,體現出抽象與具體的統一。這一點,同存在論中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

存在論中是唯心主義同唯物主義之間展開的斗爭。唯心主義的基本標志就是制造一系列脫離實際的空洞的抽象的概念,來反對唯物主義,反對辯證法。比如,列寧批判的“原則同格論”,《辯證法新探》中的“也液體”、《兩極論與中介論》中的“中介點”等等,都是沒有具體內容的純粹抽象的概念。這在認識論的基礎中是避免不了的現象,因為那里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進行著斗爭。唯心主義就是不斷地制造出一些脫離現實的抽象概念,用這些主觀臆造的概念充實自己的書本哲學。

認識論發展到辯證法階段時,辯證邏輯本身就要求使用的每一個概念都必須是從具體中抽象出來的,每一個概念本身都體現著具體與抽象的統一。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辯證邏輯強調的就是對立統一關系。純粹抽象的概念本身就違背了辯證法的原則,因此純粹抽象的概念是不能在辯證法領域中存在的。

當然,一切事物都是在發展變化的,對于辯證法來說也不例外。辯證法本身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早期使用的概念中還存在抽象與具體相脫節的問題,隨著辯證法的發展,所使用的概念就會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準確。對于辯證法的基礎概念來說,它的發展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從《兩極論與中介論》一書中我們得知:早期中國的辯證法通常使用的基本概念是“陰陽”。“陰陽”這個概念強調的是“相反相成”的同一性,是從事物外部聯系中得出的抽象概念,它具有與客觀存在相脫離的特征。這樣說來,“陰陽”這個概念具有明顯的外在性與抽象性。

西方哲學家使用的基本概念是“對立面”,這個概念強調了“對立性”。但是,它也是從事物外部聯系中得出的概念,同樣具有與客觀存在相脫離的特征。可見,“對立面”這個概念與“陰陽”概念沒有本質的區別,都存在明顯的外在性與抽象性。它們二者之間的區別就在于側重點不同,“陰陽”概念側重于同一性;“對立面”概念則側重于“對立性”

列寧雖然也沿用了“對立面”的概念,闡述辯證法的客觀規律。但是,他是在系統地掌握了辯證法的規律這個基礎上進行使用的,因此與西方哲學家之間具有本質的區別。

把“矛盾”這個概念用在辯證法的基本概念上,這是辯證法發展史上的重大革命。“矛盾”這個概念的鮮明特點是有具體存在物——矛和盾兩種相互對立的兵器作依托,因此它徹底改變了基本范疇中具有的抽象性,使辯證法的基本概念確立在具體存在物的基礎上,體現了辯證法的基本原則:抽象與具體的統一。無論是“陰陽”也好還是“對立面”也好,這些概念都沒有體現出客觀存在物,給人的感覺是純粹主觀的產物。“矛盾”這個概念給人的感覺是客觀的產物。這樣一來,辯證法的基本概念就從主觀的抽象的概念回復到客觀的具體的概念道路上來。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個變化,它是人類經過了幾千年的漫長路程才完成的一次變革。

黑格爾對于辯證法的研究可以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但是,他所使用的基本概念仍然是抽象的“有”與“無”。“矛盾”卻是具體與抽象高度統一在一起的范疇。由此可見,毛澤東的智慧遠遠高于黑格爾,他在研究辯證法過程中起點就是具體與抽象的統一,而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有”。

當然,毛澤東撰寫的《矛盾論》在辯證法的深度上與黑格爾的《邏輯學》還有一定的距離,這是應該看到的。但是,就辯證法觀點的掌握上,對于辯證法的基本范疇的把握上,毛澤東明顯地高出黑格爾之上。他緊緊把握住辯證法的概念應該具有的特色,即基本概念本身就是辯證原則的體現。

當今,社會上有多少人都在研究辯證法啊!包括我們評論的著作者在內,都沒有認識到辯證法的概念應該體現出辯證邏輯、體現出具體與抽象的統一。須知,這是進入辯證法領域的起碼條件。不懂得“個別就是一般”,就是不懂得辯證法。“個別就是一般”,這是辯證法的精髓。

“矛盾”這個概念恰恰體現出“個別就是一般”的原則。矛盾首先是一個具體存在物,同時它又是辯證法的基本概念。從“矛盾”這個概念中充分體現了辯證法的精神,體現出辯證法的靈魂。這就是哲學的發展,就是辯證法在前進的重要標志。

由此看來,將辯證法的基本概念確定為“矛盾”,這是毛澤東對于唯物辯證法做出的巨大貢獻,是辯證法發展史上的重大變革。

“矛盾”體現了“個別就是一般”的原則,它既是客觀存在的產物,又是辯證法的基本概念。對于毛澤東做出的這一具有革命性的貢獻,我們必須給以充分的肯定,只有在充分肯定的基礎上才能發展唯物辯證法。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鐘鳴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你搞一次個人崇拜試試,看看有多少人會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來嗎?
  2. 為什么批評西方的他們都“意外死亡”了?
  3.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動,迫使中國放棄毛澤東思想!
  4. 侯立虹|誰在動搖“兩個毫不動搖”?
  5. 以色列會亡國嗎?
  6. 從兩處戰火看東方和西方思維方式
  7. 司馬南:美國為什么沒能把巴基斯坦徹底拉過去?
  8. 這才是最難打的戰爭,國安部門剛發出積極信號
  9. 郭松民 | 評普京年度記者會:“過度輕信”及其他
  10. 烏有之鄉舉辦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座談會: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
  1.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2.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這是一股妖風
  5. 你搞一次個人崇拜試試,看看有多少人會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來嗎?
  6.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7.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8.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9.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0. ?吳銘:為什么不從所有制角度分析問題呢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5.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痛心,反華潤人丁一多因強奸被捕,哈哈!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