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窗》昨天發表了一篇文章《全球文科倒閉潮,來了》。微博相關話題#文科消亡成為一股全球性浪潮# 目前的閱讀量已經超過了6200萬,文章提到:
文科消亡,在全世界形成了一股浪潮。不少國家就面臨著人文學科專業畢業人數不斷下降的問題。當新冠疫情的爆發、財政壓力進一步加大時,諸多高校都選擇對“邊緣學科”開刀。美國、英國、澳大利亞、韓國,包括中國,都在這場文科取消潮中經歷著不同程度的顛簸。
當下的文科教育為何被廣為詬病呢?
首要的原因是當下一些所謂的“文科”,其實是“假文科”,這種“假文科”僅僅是經書,和現實沒關系,不過是拿現實中的一些元素作為背景板而已。研究的東西既無法反映現實,也無法指導現實。你皓首窮經研讀這套“假文科”,和研究我十年來每天吃了什么對社會的價值是一樣的,都基本等于0。
整個學科看上很繁榮,一批人都是博導學者,掰開了揉碎了發幾百篇論文,從經書到經書,用一堆所謂的“專業術語”言必稱希臘,繞來繞去最后講了一個很普通的事情。小圈子里自嗨互相抬轎子,你是經濟學家,他是新聞泰斗。
到了市場上,啥也不是,百無一用。
他也知道自己百無一用,就幻想出一些不存在的東西來安慰自己:“我這是心靈的提升”、“我是自由而無用”、“我這是人文精神”、“我這是人文關懷”。雖然這些詞和他都沒一毛錢關系。
第二個原因是招生太多。就算是真正有用的文科,由于行業特點也無法容納那么多人。如果把人才分為十個級別,相當部分的文科領域都只需要頭部的1-2級,再往下的人就迅速衰減到在實際工作中和非本學科人士沒什么明顯區別的地步了。但工科哪怕是7級8級的,在社會上也能有符合他層次性的有一定門檻性的需求位置。
這一點是客觀原因。
我建議文科教育的改革應該向以下四個目標努力:
1、普及化;
2、精英化;
3、實踐化;
4、人民化
所謂“普及化”,就是很多文科專業之粗淺無聊,根本不需要專門設置一個專業來耽誤學生四年,還不如抽取出其中有用的那少量東西,作為大學里的通識教育。
所謂“精英化”,就是收緊大學文科招生,提高文科培養層次。部分專業甚至可以直接取消本科招生,將碩士甚至博士作為培養起點,只允許理工農醫類本科畢業生報考。招生人數上大幅縮減,這樣將會明顯緩解就業困難的問題,也有利于社會消化存量文科畢業生。如果每年全國只畢業50個新聞傳播專業學生,他們肯定都能找到不錯的工作。如果再找不到,那就縮減為30個,總能得到一個平衡點的。
所謂“實踐化”,就是文科專業的培養模式要立足于對社會有用,學生畢業之后就能用。比如新聞傳播,要是只學新聞傳播,那四年下來和沒學也沒太大區別。新聞只是載體,傳播者的作用是要消除客觀世界中的信息差,因此他們自己首先要能正確理解現代社會是如何運行的。比如如果非要保留新傳本科的話,我建議新聞傳播專業的本科課程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Python語言編程》
《機械設計原理》
《電子電路基本原理》
《化工生產工藝流程認知》
《生理學》
《工廠質量控制精細化管理》
《給排水管道系統》
《交通物流》
《城市規劃概論》
《中國革命史》
《軟件工程》
《農學概論》
《自動控制原理》……
不需要學到多么深入,但是要能建構起一個整體上的印象和理解。
所謂“人民化”,就是立場要以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為基石,以黨和國家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這不是單純能通過培養得到的,但可以把課堂開到基層去,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當然,如今沒有那么多貧下中農了。但是我們仍然是發展中國家,而且是個幅員遼闊、國情非常復雜的大國。如果不深刻接觸基層,只是從校門到衙門,從校門到校門,那么文科就會變成“假文科”,就會變成小圈子里的念經。
花上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深入鄉村城市工廠機關,同吃同住同勞動,一年里可以輪換三四個地方(培養方案需要具體專業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走形式)。
當然,這樣的培養成本必然是非常高的,所以也只能精英化培養,大幅縮小招生人數了。
以上四點,概況起來就是:
立場人民化,知識精英化,技能實踐化,通識普及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