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藝人組合開演唱會的事炒的是沸沸揚揚,門票更是炒出了令人震驚的高價
?
門票錢已經高到了絕大多數普通人可能一生都掙不到的,可以說是天文數字了。買不到門票怎么辦?簡單,表演場地外的樹夠高,完全可以看到。
?
在粉絲發的有關視頻的評論區的言論更是令人汗顏。
?
粉絲們的行為已經可以用狂熱來形容了。在這樣接近于瘋狂的追星行為面前,不免引起我們的深思:為什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粉絲哪怕借錢、貸款甚至于進行一些不可描述的交易。是他們音樂的水平高超?可是近幾年也沒有聽聞他們發布什么膾炙人口的歌;他們的人格魅力?可是某四字明星考編走后門、某二字明星自己是禁煙大使,吸煙的視頻被爆出,也是不爭的事實;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從粉絲的行為也看不出來。難道只為了一句空洞的十年之約?
或許我們可以從馬克思的《資本論》中找到答案。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道:“可見,商品形式的奧秘不過在于: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由于這種轉換,勞動產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正如一物在視神經中留下的光的印象,不是表現為視神經本身的主觀興奮,而是表現為眼睛外面的物的客觀形式。但是在視覺活動中,光確實從一物射到另一物,即從外界對象射入眼睛。這是物理的物之間的物理關系。相反,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現的勞動產品的價值關系,是同勞動產品的物理性質以及由此產生的物的關系完全無關的。這只是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系,但它在人們面前采取了物與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因此,要找一個比喻,我們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腦的產物表現為賦有生命的、彼此發生關系并同人發生關系的獨立存在的東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產物也是這樣。我把這叫做拜物教。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拜物教性質,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產分不開的。”
馬克思為我們引入了商品拜物教的概念,供我們來理解這種狂熱的行為。粉絲們并不是喜歡他們的歌,他們的樣貌或者其他之類的東西。而是只對一個空洞的名字,一個虛無的口號產生了狂熱的崇拜,并且假借著諸如:青春,自由的名義來彰顯著自己過于熱烈的情感。這種狂熱與宗教并無二致,也難怪馬克思用“教”這樣的字眼來形容。
在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大行其道的今天,發生這種事并不稀奇。但是我們就應該淡然處之么?如果任由人被物化,只會讓資產階級法權的受益者繼續作威作福,人民也只會繼續作為資產階級雇傭制的奴隸,我們所期待的社會主義革命也不會到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