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全球化的經濟體系里面,任何一個國家,在它本國生產的東西如果不能在本國市場內消化,那就只能通過對外輸出來試圖解決產能過剩危機。
然而一旦對外輸出,就必然圍繞著不同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產生種種摩擦。長期以來,美國政客和媒體最常提起的一個觀點就是:
“中國制造搶走了美國工人的飯碗”。
這個觀點的主要論據如下:美國20世紀90年代的那段時間,制造業就業人口占整個美國勞動人口的比重一直比較穩定,但是自從中國2000年后加入WTO,中國制造就開始沖擊美國市場,導致美國制造業工廠紛紛遷移海外,制造業就業占比開始下滑。而其中越是受中國商品沖擊的產業和地區,制造業的就業比例就下滑越多。
如果把時間退到2015年之前,中國的出口商品中主要還是低端制造商品的話,那么美國可能還沒那么擔憂。但是到了2015年后,中國開始調整出口戰略,所謂的調整出口戰略,其實很簡單,就是以后要多出口那些具有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東西,不能總是只賣些“鍋碗瓢盆”給人家。當然,這時候也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技術積累和條件,所以2015年以后,中國出口商品里面的電動車、太陽能電池和半導體產品等出口數額顯著提升。這自然就要引起美國政府很大的擔憂,你這是要來搶占技術高地的節奏呀。
疊加這幾年各國本身的經濟衰退,就業率下滑,工人鬧得厲害,因此大家想要保就業率,保制造業的愿望也同時顯著提升。這時,產能過剩危機的本質就在不同國家之間表現出貿易沖突的現象。
因此,作為美帝一方,當然就要大肆宣言是中國的產能過剩,搶走了美國制造業工人的飯碗,論據上面說得很清楚了。
這個邏輯從表面上看是成立的,你把過剩的商品輸出到人家那里,你的產品物美價廉,當然就要擠占人家的制造業空間,人家制造業空間被擠壓,當然就只能裁減工人,所以結論:中國制造搶了美國工人的飯碗。
但是呢,對一向鼓吹貿易自由,市場自由的美國來說,說是因為人家的產品物美價廉導致自己競爭不過,又好像是在打自己的臉。于是乎,這個結論加以調整,改成了:是因為中國政府的補貼和扶植太狠了,才使得你們能夠以物美價廉的東西來搶占市場,這是嚴重的不平等競爭,是破壞貿易公平。
對于補貼和扶植這種操作算不算不平等,又或者說到底什么是平等的自由貿易,這是很難說清楚的。但是毫無疑問,整個世界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無論是加入凱恩斯的宏觀調控,還是完全的自由貿易主義,都改變不了這種生產對工人階級本身的不平等。在不平等的生產秩序里面去討論什么是平等的貿易,本來就是很扯淡的一件事。
所以,這篇文章我真正想要說明白的是:在中國制造搶了美國工人飯碗的這個看似邏輯自洽的觀點里面,背后是否還隱藏著什么被我們忽略了的事實?真的是中國制造搶了美國工人的飯碗嗎?把這個問題再延伸一下,當中國也面臨著失業率攀升的時候,那么又是誰在搶中國工人的飯碗呢?
二、
從現象層面看,好像確實如美帝說的那樣。數據顯示:20世紀90年代,美國制造業工人占勞動人口的比重穩定在15%左右,但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后,這個比重便開始逐漸下滑,到2008年金融危機前下降到了11%,再到最近幾年,已經下降到了8%左右。
而在美國的所有貿易逆差中,與中國的雙邊逆差比重不斷加大,從21世紀頭幾年的四分之一,到最近幾年,已經上升到了五成到六成。所以美帝雖然與多國都有貿易沖突,但被視為最重要的對手和威脅的,還是中國。
但是如果我們把美國的制造業就業再往前拉一拉,就會發現,其實從70年代開始,他們的制造業就業比例就已經在不斷下滑,從26%降到了90年代的15%。這個下降速度可一點也不比中國加入WTO以后的速度慢,難道這個時候的下降也賴中國頭上?
這說明,不管中國參不參與到美國制造業市場,它背后本身就已經有推動美國工人失業的力量了,這股力量是什么?
從90年代到今天,美國雖然制造業工人就業占比在下降,但是其制造業創造的新增加值卻一直增長,占美國GDP的比重一直穩定維持在13%左右。就業人數少了,但是產出卻是增長的,這是什么意思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馬克思早就說過,這是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的原因造成的。資本積累在少數人手里,不斷排斥出過剩的勞動力,而技術的進步加速了機器對工人的排斥,使得很多工人失業。但是因為技術的進步,同時又使得勞動生產率提高,因此工人越來越少,但是因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產值反而越來越高。
隨著資本積累和技術提高,資本必然本能的厭惡低端制造,這玩意人工成本高,收益率還低。于是就必然開始涌向金融、樓市、高科技產業等方面,這時候低端制造業就容易被轉移或者破產,取而代之的就是通過進口來滿足這些產品的消耗。從哪里進口呢?當然就是哪里的商品物美價廉,就從哪里進口。所以即使沒有中國出口商品到美國,也一樣會有其他國家去搶占這一部分市場。
所以結論是很清楚的,從表面看,中國商品確實在擠占美國市場,造成了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但是從本質去看,真正造成美國工人失業的,是資本積累的規律,因為這個規律的存在,技術的進步反而成為了排擠工人的力量。
由此可知,根本不是什么中國制造搶了美國工人的飯碗,而是資本主義的生產秩序本身在不斷排擠工人。
正是因為這個本質的原因,所以工人的失業并不只是表現在美國制造業,只要按照資本的規律去生產,就必然會受到這個規律的反噬,沒有誰可以獨善其身。
三、
我們來看看另一個曾經的超級順差國——日本,這背后的原理其實是一模一樣的。
在80年代-90年代初,日本作為一個超級制造業大國兼強國,不僅曾一度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而且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幾乎占到了美國進口的三分之一。
老美實在忍不了了,于是聯手英、法、西德幾個國家,針對日本搞了一個廣場協議。通過人為干預匯率的辦法,強行推高日元升值,日元升值了那它的產品在海外市場就會賣得更貴,失去價格優勢,從而就可以打擊到日本商品的出口。短短兩年多的時間,日元升值了一倍,日本出口市場遭到嚴重挫折。
后來有人把這個廣場協議看作美國的驚天陰謀,也有人把廣場協議看作日本完全沒有經濟主權的表現,這些原因當然都存在。但是這個廣場協議能簽得那么順利,背后的根本原因則是日元升值對日本金融資本帶來的巨額利益。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今年擁有360億日元,只能兌換1億美元,但是日元升值以后,短短兩年時間,咱就是啥也不干,手里的360億日元就可以兌換2億美元,這種誘惑有多少人可以擋得住?
在廣場協議的加持下,日本多年積累起來的美元被資本兌換后拿到世界上買買買,什么升值快就買什么,大量資本流出國內的同時,也流出了本國制造業。海外市場萎縮,制造業領域資本大量流出,使得日本的制造業提前迎來利潤率極速下降的局面。這樣一來日本的制造業不好干了,資本的天量貨幣只能去干嘛呢?當然就是瘋狂的涌入股市和樓市等金融資產,由此推出了日本樓市的巨大泡沫。
巨大的資產泡沫,吸光了居民的儲蓄,很多企業和居民由此背上了沉重的債務。然后就有了“日本失去的十年”、十年后,又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二十年后,又是“日本失去的三十年”……
從過程和形式上看,日本和美國的情況很不相同,日本受外部原因的影響和打擊更多一些,但是從根本上看,外因只不過是條件,內因才是事物發生和發展的根本依據。只要是按照資本主義的邏輯去組織生產,資本所追逐的唯一目的就必然是利潤,哪里利潤高就會涌向哪里。不管日本的出口制造是因為自身產能過剩遭遇萎縮,還是美帝等外部打擊而遭遇挫折,但是本質上它仍然是按照資本積累、價值構成的規律去運行的。換一種理解方式,當它只能把大量的產能出口到海外市場上的時候,就意味著風險已經隨之而來了。而一旦制造業遭遇挫折,資本的逐利性又必然將其引到股市和樓市中催生泡沫,這里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難道不是很清楚的么?
這時候,又是誰搶走了日本工人的飯碗呢?
四、
回過頭也看看我們自己的歷史,我國GDP增長的三大部分:消費、投資、出口(指出口減去進口的凈出口)。
因為歷史的原因,我們的消費在GDP中的占比非常之低,不僅遠低于很多發達國家的70%,甚至也低于很多發展中國家,長時間保持在40%—50%的水平,其中還包含了政府10%左右的消費,如果只看居民消費,則占比會更低。
像我們這樣的制造業超級大國,支撐制造業發展的核心力量,就應該是我們自己的消費。08年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出口不振、內需又不足,多余的產能怎么辦呢?
這時候加大投資比重成為了當時的必然選擇。為什么是選擇加大投資來消化產能呢?道理并不復雜,出口受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不由自己決定;消費嘛,那可是白花花的銀子;這樣一來,要保持經濟的繼續增長,消化過剩的產能,最后的選項當然就只能是加大投資。畢竟花錢的事,誰來花誰掌握主動權嘛。
其實,準確地說,投資刺激經濟并不能完全和消費、出口并列。因為投資要真正刺激經濟發展,根本上去看,最終還是要把投資的成本轉移成消費,不然它就只會堆積出債務,很難持續下去。比如我修一條路,很多人都在用,降低了通勤和物流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那它就是很好的投資。但是如果挖了修,修了挖,或者修到人跡罕見之處,經濟賬就算不過來了。當然有些人會說,不能只算經濟賬,這話也挺動聽,但是背后到底是不算經濟賬,還是去算了個人收益,普通群眾就很難了解到了。
城市基礎設施、高鐵、高速等大規模的基建,要想最終轉化成消費,靠那點過路費是不行的,它需要通過這些基建推動城市化,通過推動城市化來推動城市房價,再配合寬松的信貸政策,這樣居民的消費不就通過借貸杠桿拉起來了么?
理論上,有了高房價的支撐,就可以依靠土地財政收入把基建的錢還回去,投資不就最終通過居民在房子上的消費來償還了嗎?但實踐起來,這個邏輯有著嚴重的bug,且不說這種投資本身,有多少收益被少數人拿走,推高了多少投資造價成本。就說這個房子,靠信用借貸來支撐的東西,它怎么可能一支持續下去?最后的結果,就是居民積累了大量個人債務無力再支撐房價;企業房子賣不出去,也積累了大量企業債務;房子不好賣,土地財政收入減少,地方同樣積累起大量地方債務,由此為將來的總體債務危機埋下伏筆。怎么辦?資本的邏輯只能是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這些不同的危機,看似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階段表現形式都有所不同,但是背后的遵循的規律,無一例外,都是資本運動的規律。
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才是一切危機的根源。
這個基本矛盾,導致了我們看到的生產過剩與有效需求不足之間的矛盾,區別只不過在于,有的表現為貨幣資本的過剩,有的表現為商品出口的過剩,有的表現為消費和出口的整體過剩。在現代信用貨幣體系里,這些不同的過剩形式,又常常表現為金融領域的危機。
所以,回到我們這篇文章的主題,與其說是討論誰搶走了美國工人的飯碗,不如說是討論誰搶走了世界工人的飯碗。
表面看,是中國制造搶走了美國工人的飯碗;或者是美國聯手其他幾國打擊了日本制造,搶走日本工人的飯碗;又或者是美國不講道義搞貿易保護主義,打擊我們的出口貿易。
但回到事物的本質,只要經濟的發展是在資本主義的生產秩序內,只要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不變,那么資本積累的規律、技術提高的規律、資本只為利潤而生產的規律就必然發生著根本的作用。所以,根本不是哪個國家的制造,哪個國家的工人在搶另一個國家工人的飯碗,而是這套生產關系,以及擁護這套生產關系的那個階級,在掠奪世界工人的飯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