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上承載琉球王國的琉球群島是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琉球群島”這一傳統稱謂具有特殊的政治屬性。但是長期以來,中國對琉球群島的地緣戰略意義認識不足,學術界,特別是以區域研究為特色的地理學界,對有關琉球群島基礎研究積累部分缺失,導致中國對于琉球群島相關稱謂的認識模糊混亂。運用歷史文獻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區域地理學傳統的研究方法和虛擬地球空間定位與GIS技術,從琉球群島相關稱謂的歷史演變分析入手,對“西南群島”、“薩南群島”、“沖繩群島”等相關稱謂的地理學意義及其政治屬性進行了考證。研究發現,近代日本吞并琉球群島后,采用偷梁換柱的辦法在島嶼命名上“去琉球化”,推廣使用“西南群島”、“薩南群島”、“沖繩群島”等相關稱謂,企圖消除“琉球群島”的政治屬性,肢解琉球群島,抹煞琉球群島傳統歷史,在琉球群島法律地位認識的問題上制造混亂,誘導國際社會承認日本對琉球群島的“主權”。正確認識琉球群島地理單元的特殊性,堅持使用“琉球群島”這一傳統稱謂,對于中國維護釣魚島主權和東海海洋權益以及今后涉及琉球問題的對外交涉具有十分重要戰略意義。
關鍵詞:琉球群島 ; 西南群島 ; 薩南群島 ; 沖繩群島
中圖分類號: K9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0-0690(2012)04-0393-08;基金資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171135)資助;來源:2012 《地理科學》
————————————————
琉球群島是分布在中國臺灣島東北至日本九州島西南的弧狀群島,由地理分布上自北向南的吐噶喇列島、奄美諸島、琉球諸島(包括慶良間諸島)、先島諸島(包括宮古列島和八重山列島)和大東諸島5個島群構成。北與日本的大隅諸島隔海相連,南與中國的臺灣島相接,東鄰太平洋,西隔琉球海槽與中國大陸相望。
琉球群島與中國有著特殊的地緣關系。歷史上,明、清王朝與琉球群島上存在的琉球王國之間建立的宗藩關系持續了500多a,近代以后琉球群島被日本強行吞并。為了實現“合法”占有琉球群島的政治目的,日本在琉球群島的稱謂上制造混亂,偷梁換柱地“去琉球化”。時而用“西南群島”這一泛地域化稱謂消除“琉球群島”的政治屬性,時而用“薩南群島”這一稱謂肢解琉球群島,時而用“沖繩群島”這一稱謂抹煞琉球群島的歷史。
長期以來,中國對琉球群島的地緣戰略意義認識不足,學術界,特別是以區域研究為特色的地理學界對琉球群島的關注程度不夠,基礎研究的積累嚴重缺失,導致中國關于琉球群島的地域概念模糊混亂。例如,人民日報1953年1月8日發表的一篇題為“琉球群島人民反對美國占領的斗爭”的社論竟然誤將中國的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劃入琉球群島地域范圍[1]。今天,不但有一些普通網民簡單地認為“琉球”就是“沖繩”,即使在學術界許多人對于“琉球群島”、“西南群島”、“薩南群島”、“沖繩群島”的地域范圍和政治屬性的認識同樣模糊不清。
本文從琉球群島相關稱謂的歷史演變的分析入手,對“西南群島”、“薩南群島”、“沖繩群島”等相關稱謂的地理范圍及其政治屬性進行考證,以期為中國正確認識琉球群島的地理單元特殊性及其政治屬性提供科學依據。
1 “琉球”稱謂的歷史演變
1.1 中國對于“琉球”稱謂的演變
中國有關琉球群島最早的文獻記載見于公元636~656年間編的《隋書》卷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六中的“流求國”[2]。史學界認為《隋書》中的“流求國”應該是今天的琉球群島和臺灣兩地的泛稱。一般稱琉球群島為“大琉求”,稱臺灣為“小琉求”。以“琉球”稱呼現在的琉球群島,始于明朝初期。此后,對琉球群島和臺灣的區別才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3]。
據琉球王國官修史書《中山世譜》記述:“隋大業元年乙丑,海師何蠻,毎春秋二時,天清風靜,東望,依稀似有煙霧之氣,亦不知幾千里。三年丁卯,煬帝令羽騎尉朱寛入海訪求異俗。海師何蠻言之。遂與蠻倶抵本國。遙觀地界,於波濤間蟠旋蜿延,其形若虯浮水中,名曰“流虯”(嗣後改名“流求”。故唐宋之吏,皆曰“流求”。)……至元年間,世祖改“流求”曰“瑠求”,……洪武之初,太祖改“瑠求”曰“琉球”,遣使招撫。王悅,始通中朝,入貢,以開琉球維新之基①(① 蔡 鐸,蔡 溫.《中山世譜》卷一.1725:3~4.)。”
明朝以后,中國一直沿用“琉球”一詞稱呼琉球群島。1879年,琉球群島被日本吞并,中國與日本就琉球地位問題進行交涉時一直使用“琉球”這一稱謂。1895年,甲午戰爭戰敗后,中國喪失了在琉球歸屬問題的發言權,關于“琉球”的稱謂開始出現混亂,一些人甚至效仿日本人稱琉球為“沖繩”。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政府依然使用“琉球”這一稱謂。但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琉球”這一傳統稱謂逐漸被遺忘,取而代之的是使用“沖繩”這一日本稱謂來稱呼琉球。必須指出,無論在地理范圍還是政治屬性上,今天的“沖繩”與歷史上的“琉球”都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1.2 日本對于“琉球”稱謂的演變
日本有關琉球群島的最早文獻記載見于公元720年前后編撰的《日本書記》中“海見嶋”、“阿麻彌”[4]。公元797年編撰的《續日本紀》中也有關于“菴美”、“度感”、“信覚”、“球美”、“夜勾”等分布在九州島以南的諸島記載[5]。《日本書紀》中的“海見嶋”和“阿麻彌”以及《續日本紀》中的“菴美”均指的是現今奄美諸島。《續日本紀》中的“度感”指的是現今的奄美諸島的德之島,“信覚”指的是現今的先島諸島的石垣島,“球美”指的是琉球諸島的久米島,而“夜勾”則指的是現今的大隅諸島的屋久島。由此可見,在中國的隋、唐時期,日本對于九州島以南的島嶼已經有了初步了解,但尚未形成對琉球群島的完整認知。
14世紀以后,日本開始按照中國對琉球群島的稱謂,稱琉球群島為琉球(Ryukyu)。直到1872年日本推行“廢藩置縣”的行政改革,強行廢除琉球王國,設置“琉球藩”時,日本仍沿用“琉球”這一中國稱謂。1879年,日本廢除“琉球藩”,設置“沖繩縣”,強行吞并琉球群島以后,日本開始使用“Okinawa(沖繩)”這一日本稱謂稱呼琉球群島。關于“Okinawa”這一稱謂的由來尚無定論。琉球歷史學家東恩納寬惇認為,“Okinawa”一詞源于1531~1623年編撰的琉球古詩集“思草紙”中被稱為“Okinawa”的琉球神話中的女神[6]。日語歷史文獻中的“Okinawa”一詞最早見于779年“唐大和上東征傳”的鑒真傳記中有關753年鑒真東渡漂流至“阿兒奈波”的記載漂[7]。1719年,日本學者新井白石在其所著的《南島誌》中,第一次使用“沖繩”這一日語套用漢字來表示“Okinawa”一詞[8]。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人開始使用“西南群島”、“薩南群島”、“沖繩群島”等稱謂來混淆“琉球群島”這一傳統稱謂。
1.3 美國對于“琉球”稱謂的演變
美國歷史上對琉球的稱謂使用中文琉球音譯的“Liuchiu”。一直到二戰結束前這一中文琉球的音譯表現仍被廣泛使用。
1944年10月,美國國務院遠東地區跨部門委員會(IDACFE)委員、日本問題專家伯頓(Hugh Borton)向美國國務院提交一份關于琉球群島戰后處理的咨詢報告。該報告同情日本,從地理、歷史、文化等方面強調日本與琉球群島的關系。1945年12月,美國亞太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教授埃默生(Rupert Emerson)向美國國務院提交一份題為“琉球群島的處置”的報告。該報告建議美國政府不反對日本保留對琉球群島的“主權”;反對中國政府對琉球群島提出全部或部分主權的要求;反對中國政府對琉球群島的托管;建議使用日語琉球音譯的“Ryukyu”取代中文琉球音譯的“Liuchiu”稱謂。這份報告抹殺了琉球群島與中國之間傳統的歷史關系。1945年12月20日,美國國務院決定使用日語琉球音譯的“Ryukyu”稱謂[9]。此后,美國的官方文件中中文琉球音譯的“Liuchiu”被日語琉球音譯的“Ryukyu”所取代。
二戰結束后,琉球群島被美軍占領。直到20世紀60年代后期,美國在各種官方文件中對琉球群島的稱謂主要使用日語琉球音譯的“Ryukyu”,但避免使用“Okinawa”這一日本稱謂。1972年5月15日,美國將琉球群島“歸還”給日本后,“Okinawa”這一日本稱謂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媒體上和官方文件中。不難看出,美國與日本在琉球問題上是在有計劃地、有步驟地“去中國化”,企圖使“琉球”這一中國稱謂成為歷史名詞,徹底消除其政治屬性,將涉及琉球、中國、日本和美國多邊關系的“琉球問題”改變為美日雙邊關系中的“沖繩問題”,為日本最終“合法”占有琉球群島鋪平道路[10]。
2 琉球群島相關稱謂的內涵
2.1 “琉球群島”的地理范圍及政治意義
2.1.1 “琉球群島”的地理范圍
“琉球群島”的地理范圍包括古代琉球王國全部附屬島嶼。由吐噶喇列島、奄美諸島、琉球諸島(包括慶良間諸島)、大東諸島和先島諸島(包括宮古列島和八重山列島)等5個島群構成(圖1)。其南部的陸地基點是八重山列島波照間島最南端的波照間海岸,地理坐標為24°02′45.1″N,123°47′34.9″E;北部的陸地基點是吐噶喇列島口之島最北端的芹伊岬角,地理坐標為30°00′26.7″N,129°55′00.7″E;西部的陸地基點是八重山列島與那國島最西端的久部良海岸,地理坐標為24°26′58.5″N,122°56′01.6″E;東部的陸地基點是大東諸島北大東島最東端東部的真黑岬角,地理坐標為25°57′06.1″N,131°19′55.3″E。琉球群島陸地總面積3 611.08 km2。
圖1 琉球群島相關稱謂空間概念圖(略)
2.1.2 “琉球群島”稱謂的政治屬性
“琉球群島”意為琉球所屬的島群,是歷史上琉球王國統治島嶼的總稱。“琉球群島”稱謂的政治意義是否認日本對琉球群島的吞并,主張琉球群島的獨立。
琉球歷史學家東恩納寬惇等認為,在公元前8世紀前后琉球群島出現了農耕文化的痕跡,大約在10~12世紀前后琉球群島從原始社會步入早期的氏族社會時代,琉球群島上開始出現了國家[11]。這一時期以琉球本島為中心,琉球群島形成了史稱“天孫王朝”、“舜天王朝”和“英祖王朝”的早期國家,同時在琉球群島的主要島嶼上也形成了一些被稱為“按司”的地方豪族筑城割據的小國。據琉球王國官修史書《中山世譜》記載,在14世紀初各地按司逐漸被三大按司所統一,琉球群島進入“三山”時代。1322年,羽地按司怕尼芝在琉球本島北部建立“山北王國”,其勢力范圍涉及到琉球群島東北部奄美諸島的部分島嶼。1337年大里按司承察度在琉球本島南部建立“山南王國”。1349年,英祖王朝第五代國王西威王病逝后,諸按司廢世子,推舉浦添按司察度為王,1350年,察度即位后稱中山王,建立了“中山王國”。1406年,中山王察度的世子武寧被佐敷按司巴志推翻,巴志自立為中山國王。巴志于1416年和1429年分別征服了山北國和山南國,結束了持續100多年的“三山”時代,統一了琉球群島。1430年(明宣德五年),明宣宗賜巴志姓為尚氏。尚巴志建都首里,成為統一后的琉球王國的第一代國王。
據琉球王國官修史書《中山世譜》記載:“(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甲子,久米(久米島)、慶良間(慶良間諸島)、伊比屋(伊平屋島)等島皆始入貢”,“(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丙寅,大島(奄美大島)等處皆始來朝入貢”,“明洪武二十三年,宮古(宮古列島)、八重山(八重山列島)始來稱臣納貢於中山”① (① 蔡 鐸,蔡 溫.《中山世譜》.1725:3.)。
在英祖王朝末期至“三山”時代,琉球群島中部的久米島、慶良間諸島、伊平屋島,東北部的奄美諸島,西南部的宮古列島和八重山列島就已經成為琉球群島的一部分。尚巴志統一琉球群島后,琉球王國的勢力范圍擴大至中部的琉球諸島(包括慶良間諸島)、東北部的奄美諸島、西南部的先島諸島和北部的吐噶喇列島。明嘉靖年間冊封使陳侃在1534年的《使琉球錄》中對琉球群島的附屬島嶼作了如下記述:“山川,則南有太平山(宮古列島),西有古米山(久米島)、馬齒山(慶良間諸島),北有硫黃山(硫磺鳥島)、熱壁山(伊平屋島)、灰堆山(伊是名島)、移山(伊江島)、七島山(吐噶喇列島)”[12]。明萬歷年間冊封使夏子陽在1606年的《使琉球錄》中又對琉球群島的附屬島嶼作了更為詳盡的記述:“東則有孔達佳山(久高島)。南則有太平山(宮古列島),俗呼苗菰(MIYAKO)。復有姑米山(久米島),即往來經過處。西則有馬齒山(慶良間諸島),俗呼溪賴末(KERAMA)。北則有葉壁山(伊平屋島),狀如丫髻。復有土里臣馬山(硫磺鳥島),即產硫黃處也。過則七島(吐噶喇列島),半屬日本矣”② (② 夏子陽.《使琉球錄》.1606:12.)。
美國日本問題專家漢德森(Gregory Henderson)認為,1429年尚巴志統一琉球后至1440年間曾暫短統治過吐噶喇列島,1441年吐噶喇列島北部島嶼被薩摩島津氏侵占[13]。
據琉球王國官修史書《中山世譜》記載:“萬暦三十七年己酉,薩州太守家久公遣師征伐。……小大難敵,投誠而降。王從彼師到於薩州。……萬暦三十九年辛亥,家久公出賜琉球一紙目録。此時,鬼界(喜界島)、大島(奄美大島)、徳島(德之島)、永良部(沖永良部島)、與論(與論島)始屬薩州”③ (③ 蔡 鐸,蔡 溫.《中山世譜》附卷一.1725:2.)。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薩摩藩強迫琉球王國將奄美諸島割讓給日本。
1871年8月,日本明治政府推行“廢藩置縣”的行政改革,1872年10月,強制廢除琉球王國,設置“琉球藩”,邁出了吞并琉球群島的第一步。日本政府為了使吞并琉球群島正當化,以琉球船員被臺灣原住民殺害的“牡丹社事件”為借口向清政府交涉,以示日本對琉球群島的“主權”。1874年2月,日本政府決定出兵入侵臺灣。1874年10月31日,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中日臺灣事件專約》(又稱北京專約),承認日本出兵入侵臺灣為“保民義舉”,并以“撫恤”及支付“修道、建房”費用為名向日本賠償50萬銀兩,為日本正式吞并琉球群島提供了充分的借口。1875年7月24日,日本明治政府強迫琉球王國斷絕了與清朝的宗藩關系。1879年3月11日,日本宣布廢除“琉球藩”,設立“沖繩縣”,強行將琉球群島納入日本版圖。
二戰結束后,琉球群島被美軍占領。1945年3~12月期間,美軍按照古代琉球王國統治過的島嶼確定了30°N以南包括吐噶喇列島、奄美諸島、琉球諸島(包括慶良間諸島)、先島諸島(包括宮古列島、八重山列島)和大東諸島在內的早期軍管區范圍。1946年2月2日,盟軍總司令部宣布對琉球群島實施軍事管理。
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東西冷戰對抗中,美國出于遏制中、俄的戰略考慮開始扶持日本。1952年2月10日,美國將吐噶喇列島“歸還”給日本。1953年12月25日,美國又將奄美諸島“歸還”給日本。1972年5月15日,根據“美國與日本國關于琉球諸島及大東諸島的協定”, 美國將琉球群島的施政權歸“歸還”給日本。日本恢復了對琉球群島的殖民統治。
2.2 “西南群島”的地理范圍及政治意義
2.2.1 “西南群島”的地理范圍
“西南群島”的地理范圍包括日本九州島西南部至臺灣島東北部之間的全部島嶼。由日本所屬的大隅諸島和琉球王國所屬的吐噶喇列島、奄美諸島、琉球諸島(包括慶良間諸島)、大東諸島和先島諸島(包括宮古列島和八重山列島)等6個島群構成。“西南群島”南部的陸地基點是八重山列島波照間島最南端的波照間海岸,地理坐標為24°02′45.1″N,123°47′34.9″E;北部的陸地基點是大隅諸島宇治群島的辨慶島最北端的海岸,地理坐標為31°12′58.2″N,129°28′20.4″E;西部的陸地基點是八重山列島與那國島最西端的久部良海岸,地理坐標為24°26′58.5″N,122°56′01.6″E;東部的陸地基點是大東諸島北大東島最東端的真黑角,地理坐標為25°57′06.1″N,131°19′55.3″E。“西南群島”陸地總面積4 820.79 km2。
2.2.2 “西南群島”稱謂的政治屬性
“西南群島”意為日本西南部群島,是日本對分布在九州島西南部至臺灣島東北部之間全部島嶼的泛地域化稱謂。“西南群島”稱謂的政治意義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偷梁換柱地“去琉球化”;第二是誘使國際社會承認日本對“西南群島”的“主權”。
1950年9月,美國操縱國際社會對日媾和。日本為了確保對琉球群島的“主權”,在對日和約草案的起草過程中,利用東西方冷戰背景下美國急于對日媾和的心理,向美國政府提出修改對日和約草案中的島嶼名稱和地域范圍的要求。1951年4月,日本政府要求將吐噶喇列島排除在聯合國托管范圍之外,并以“北緯29度以南的奄美諸島不屬于琉球群島,而是薩南群島的一部分。而西南群島則包括薩南群島和琉球群島”為由,建議美國將對日和約草案第三條中有關聯合國托管范圍的“北緯29度以南的琉球群島”修改成“北緯29度以南的西南群島”。
必須指出,歷史上琉球王國從未統治過大隅諸島,所以琉球群島不包括大隅諸島,而吐噶喇列島和奄美諸島是日本從古代琉球王國竊取的島嶼,在這些島嶼歸屬問題上存在爭議,日本的建議開始并未得到美國的支持。但是,出于扶持日本的戰略考慮,美國國務卿的杜勒斯(John F. Dullers)最終承認日語中的“琉球群島與西南群島的用法并不一致”,日本政府的建議“在歷史上是正確的”。同意將吐噶喇列島排除在聯合國托管范圍之外,并將對日和約草案第三條中的“北緯29度以南的琉球群島”修改成“北緯29度以南的西南群島”。這種有利于日本的修改,實際上否認了吐噶喇列島和奄美諸島隸屬于琉球群島的歷史事實,變相地承認了日本對于琉球群島北部附屬島嶼和東北部附屬島嶼的“主權”。
但是,歷史上日本對琉球群島的吞并并無法律依據,也未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為了永久占有琉球群島,日本一方面采用偷梁換柱的辦法在島嶼命名上“去琉球化”,企圖抹煞琉球王國的歷史,用“西南群島”這一泛地理概念消除“琉球群島”這一傳統稱謂的政治屬性;另一方面采用擾亂視聽的辦法將日本所屬的島嶼與琉球王國所屬的島嶼攪和在一起,誘使國際社會承認日本對“西南群島”的“主權”。
2.3 “薩南群島”的地理范圍及政治意義
2.3.1 “薩南群島”的地理范圍
“薩南群島”的地理范圍包括日本九州島西南部至琉球諸島北部之間的全部島嶼。由大隅諸島和吐噶喇列島、奄美諸島3個島群構成。“薩南群島”南部的陸地基點是奄美諸島與論島最南端的七七崎角,地理坐標為27°01′07.6″N,128°26′37.1″E;北部的陸地基點是大隅諸島宇治群島的辨慶島最北端的海岸,地理坐標為31°12′58.2″N,129°28′20.4″E;西部的陸地基點是奄美諸島與論島最西端的兼母海岸,地理坐標為27°02′50.1″N,128°23′42.7″E;東部的陸地基點是大隅諸島種子島最東端的大川鼻角,地理坐標為30°46′59.1″N,131°05′01.2″E。“薩南群島”陸地總面積2 551.34 km2。
2.3.2 “薩南群島”稱謂的政治屬性
“薩南群島”意為薩摩(日本鹿兒島縣)南部群島,是日本對日本所屬的大隅諸島和琉球王國所屬的吐噶喇列島、奄美諸島3個島群的稱謂。“薩南群島”稱謂的政治意義表現在2個方面:第一是對琉球群島的肢解;第二是主張日本對“薩南群島”的“主權”。
日本人對大隅諸島以南的琉球群島垂涎已久。早在1441年,薩摩國島津氏便以貪欲攫取了吐噶喇列島的北部島嶼,開始蠶食琉球群島。1609年,薩摩藩出兵進攻琉球王國時,吐噶喇列島南部島嶼也被薩摩藩順勢占領。1611年,薩摩藩以武力強迫琉球王國將奄美諸島割讓給日本。至此,吐噶喇列島和奄美諸島全部被日本吞并。對于日本以武力和貪欲攫取的原本屬于琉球王國的吐噶喇列島和奄美諸島,由于歷史久遠,國際社會并未提出太多的質疑。只是二戰結束后,美國占領琉球群島的初期,在確定軍管區范圍時將北限設定在北緯30度的決定,應該是美國短暫地貫徹了《開羅宣言》中關于“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攫取之土地,亦務將其驅逐出境”的精神,否認了歷史上日本對琉球群島吞并合法性。但是,時隔不久美國的態度隨著冷戰背景下扶持日本對抗中、俄的需要而改變。
實際上日本也從未放棄對其以武力和貪欲攫取的吐噶喇列島、奄美諸島的“主權”。以至于在舊金山對日和約草案的起草過程中,身為戰敗國的日本居然理直氣壯地以“北緯29度以南的奄美諸島不屬于琉球群島,而是薩南群島的一部分”為由,要求美國修改對日和約草案中的島嶼名稱和地域范圍。在東西方冷戰對抗背景下,美國出于遏制中、俄的戰略考慮開始扶持日本,允許日本保留對琉球群島的所謂“剩余主權”,并通過1952年2月10日和1953年12月25日的兩次“歸還”,變相地承認了日本對其以武力或貪欲攫取的琉球群島北部附屬島嶼和東北部附屬島嶼的“主權”。
盡管在美國的縱容下,日本將原本屬于日本的大隅諸島和原本不屬于日本的吐噶喇列島和奄美諸島攪和在一起,并將其命名為“薩南群島”,其目的無非是想永久肢解琉球群島,“合法”占有其先人古代從琉球王國竊取的島嶼。但是,“薩南群島”這一稱謂并不能抹煞吐噶喇列島和奄美諸島隸屬于琉球王國的歷史事實。
2.4 “沖繩群島”的地理范圍及政治意義
2.4.1 “沖繩群島”的地理范圍
“沖繩群島”的地理范圍包括古代琉球王國除吐噶喇列島和奄美諸島以外的全部附屬島嶼和大東諸島。由琉球諸島(包括慶良間諸島)、先島諸島(包括宮古列島和八重山列島)和大東諸島三個島群。“沖繩群島”南部的陸地基點是八重山列島波照間島最南端的波照間海岸,地理坐標為24°02′45.1″N,123°47′34.9″E;北部的陸地基點是琉球諸島硫磺鳥島最北端的海岸,地理坐標為27°53′07.6″N,128°13′19.9″E;西部的陸地基點是八重山列島與那國島最西端的久部良海岸,地理坐標為24°26′58.5″N,122°56′01.6″E;東部的陸地基點是大東諸島北大東島最東端的真黑岬角,地理坐標為25°57′06.1″N,131°19′55.3″E。“沖繩群島”陸地總面積2 269.46 km2。
2.4.2 “沖繩群島”稱謂的政治屬性
“沖繩群島”是日本對琉球諸島(包括慶良間諸島)、大東諸島和先島諸島(包括宮古列島和八重山列島)的稱謂。“沖繩群島”稱謂的政治意義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偷梁換柱地“去琉球化”;第二是對琉球群島的肢解。
1879年3月11日,日本宣布廢除“琉球藩”,設立“沖繩縣”,強行吞并琉球群島遭到琉球王國的抵抗。琉球國王秘密派官員向清政府陳情求援。清政府緊急照會日本駐華公使,抗議日本吞并琉球群島。當時日本政府最擔心的是清朝出兵干涉,但清政府最終也未派兵援助琉球。此后,中日兩國就琉球歸屬問題進行了多次交涉,并請美國前總統格蘭特(Ulysses S. Grant)出面幫助調停。清政府接受格蘭特提議的將琉球群島北部的奄美諸島割隸日本,中部的琉球諸島歸琉球復國立君,西南部的先島諸島割隸中國的分島方案,但遭到日本的反對。1880年4月,日本明治政府提出一個將琉球群島北部的奄美諸島和中部的琉球諸島歸屬日本,西南部的先島諸島歸屬中國,并在“中日修好條規”中增加內地通商及最惠國待遇條款的所謂“分島該約”方案[14]。
清政府與日本交涉琉球群島的歸屬問題與日本想分割領土不同,主要為爭取琉球復國立君,興滅繼絕。針對日本提出的將琉球群島西南部的先島諸島劃歸中國的方案,清政府征求琉球國王的意見,希望將先島諸島歸還琉球,以存琉祀。但是,琉球國王認為西南諸島土地貧瘠,無法生存,拒絕了清政府的建議,使得清政府處于進退兩難之地。何如璋建議“琉球南部各島乃太平洋來往要道,中國應自管理。但球王不敢接受,由中國占有,未免有義始利終之嫌,反而分日人之謗。如果聽其自治,則片土不足自保,萬一為列強竊據,以其逼近臺澎,恐又有臥榻鼾睡之憂。不妨先將南部諸島聲明歸屬中國,以絕歐美各國占地之意。然后再覓球王親族治理,則中國無貪其土地之名,球王亦可分衍其支派”[15]。1880年9月,清政府決定向日本作出讓步,準備接受日本的分島方案,草簽了分島條約。但此條約在北京遭到朝廷重臣的大力抨擊,指責該條約是賣國條約,主戰派甚至主張立即派兵與日本一戰。最后李鴻章上奏折說:“日人多所要求,允之則大受其損,拒之則多樹一敵,唯有以延宕一法,最為相宜”。清中央政府最終沒有在分島條約上簽字。1882年,日本與清政府就琉球問題恢復談判,但終未達成協議。琉球問題被長期擱置。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國戰敗。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清政府向日本割地賠款。對于失去了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的清政府來說,在琉球歸屬問題上更是喪失了發言權。
但是,歷史上日本對琉球群島的吞并從未得到中國政府的承認,美國政府也多次在公開場合稱1972年5月15日根據“美國與日本國關于琉球諸島及大東諸島的協定”交還給日本的只是琉球諸島和大東諸島的施政權,而非主權。而且琉球人民反對美國軍事占領,要求獨立的呼聲也從未停止過。有學者指出,幾百年來琉球群島在外來勢力的控制下,政治上缺乏獨立自主,經濟上對外依賴,文化上主體意識模糊,使得大多數琉球人一直在“獨立自主”、“融入日本”、“回歸中華”這三種力量之中尋求張力平衡。“琉球復國”和“琉球獨立”的思想長久以來一直影響著琉球的歷史發展,使得琉球群島的未來走向具有不確定性[16],大約25%的琉球人支持琉球獨立[17]。
基于上述原因,日本不能像主張對琉球群島北部的吐噶喇列島和東北部的奄美諸島的“主權”那樣,理直氣壯地主張對“沖繩群島”的主權。但是,日本為了實現其永久“合法”占有琉球群島的目標,一邊偷梁換柱地用“去琉球化”的“沖繩”稱謂抹煞琉球群島的歷史;一邊用“沖繩群島”肢解琉球群島,將未來可能涉及琉球地位問題對外交涉的地域范圍限定在“沖繩群島”,以確保日本對琉球群島北部的吐噶喇列島和東北部的奄美諸島的“主權”。
3 結 語
琉球群島歷史上承載著一個獨立的國家——琉球王國,所以,“琉球群島”這一傳統稱謂的政治屬性就是琉球王國的獨立與主權。日本對琉球王國的吞并并無法律依據,至今未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因此,日本采用偷梁換柱的辦法在島嶼命名上“去琉球化”,推廣使用“西南群島”、“薩南群島”、“沖繩群島”等相關稱謂,企圖消除“琉球群島”的政治屬性,肢解琉球群島,抹煞琉球群島傳統歷史,在琉球群島法律地位認識的問題上制造混亂,誘導國際社會承認日本對琉球群島的“主權”。
從地緣關系的角度來看,琉球群島是一個特殊的地理單元。歷史上琉球群島與中國之間存在著一種建立在地緣關系基礎之上的傳統歷史淵源,今天琉球群島的地緣戰略意義與中國的釣魚島主權和東海海洋權益密切相關。堅持使用“琉球群島”這一傳統稱謂,并正確認識琉球群島相關稱謂的地理學意義及其政治屬性,對于今后中國涉及琉球問題的對外交涉具有十分重要戰略意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