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聊彩禮這事。幾乎只要隔一段時間,高額彩禮就能上一下新聞。換而言之,高額彩禮屬于那種根深蒂固,任你笑罵,我自橫行的存在。
高額彩禮這件事分析批判的人也不少了,但講透的不多。我老家在閩東南沿海,工作生活的閩西北偏遠鄉村,就屬于大家印象中典型的高彩禮地區。而實際上,我所工作生活在的地區是一個緊鄰傳統高彩禮地區的相對低彩禮地區。這就很容易觀察兩個地區不同的視角,心態,和近些年的演變。
為了解彩禮問題,我和身邊許多置身其中的人進行了廣泛交流,也請教了其他高彩禮地區的朋友,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調查。
什么是彩禮?
彩禮這種形式,古已有之,家貧無力結婚是過去常有的事情。抗戰時楊得志在晉西南當團長,人家給介紹了一個在省城讀過書的女學生,樣貌才情都好,兩人情投意合。結果八路軍是不發餉的,楊得志出不起100塊錢彩禮,托人說情也沒用,最后沒結成婚。
但這種情形,建國后處于一種壓制狀態。今天這種高彩禮實際上是新時代的再復興。過去結婚有所謂老三件,手表、自行車,縫紉機,七十年代末就有了,后來變成彩電,洗衣機,電冰箱。這些東西對標的是如今結婚前要男方應準備的車子和房子。
廣義上,也有人把婚前要準備的車房算作聘禮或者彩禮。但一般來說,人們是不把婚前男方為今后共同生活置備的車房當做一種彩禮的。至于說一方把自己購置的住房部分產權明確贈予,甚至有人贈與對方家庭額外的房子作為聘禮。這種不以婚后共同財產為目的,而是為締結婚姻,單純的大額財物贈與,倒也可以看做一種彩禮。
在這里,包括本文我們所談的彩禮,主要是指在約定俗成的聘禮之外,再將一筆額外的現金財物支付給女方家庭。在福建地區,婚禮給女方價值不菲的金銀首飾作為聘禮是有傳統的,但這些首飾是屬于新娘個人的。
而車房這種硬件,首飾這種聘禮之外,再單獨交一大筆現金交給女方家庭,這種行為,則是一些地方特有的,是當代重新復興并逐步向周邊蔓延的。
本地的基本情況
本地彩禮按目前行情,現金一般在18.8萬到28.8萬之間,視不同鄉鎮和個人的經濟水平,上下浮動,可商可量。如果加上作為聘禮的金銀首飾,不算車房的花費,彩禮要二十多萬。
一般來說,本地男方給了彩禮,女方是要進行回禮的。比較常見的就是女方買一輛車再給幾萬塊壓箱底的現金,車是小夫妻共同使用,錢則歸新娘本人支配的,形如嫁妝。
作為對比,本地的城鎮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5512元,農民則是25983元,本地縣城的房價均價八千多,好一點的新樓盤在一萬出頭,算起來,支付彩禮其實和新房首付差不多。
周邊高彩禮地區的情形
我生活的周邊有幾個歷來以高彩禮著稱的地區,常被人們作為對比。本地由于老百姓外出務工早,有專門產業,收入確實比較高。而周邊幾個地區,很多村鎮以務農為主,收入相對較低,但他們的彩禮則長期高于本地,有時會達到我們的一倍以上。
比如周邊某縣一個高彩禮鄉鎮,彩禮的現金部分一般要按高限的28.8萬(一個現象,各地彩禮的現金部分如今有一種普遍性,或者說,彩禮在普遍化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標準化),然后實物加價。黃金經常是加價重點,比如要求支付高達一斤的黃金(這種通常會折現給對方家庭,不會真打成首飾掛在新娘脖子上)。一般來說,周邊的高彩禮地區,普通人家的結婚彩禮一項花費要在三十萬以上,四五十萬也時有耳聞。
本地對隔壁高彩禮地區的刻板印象,一個是當地彩禮高,一個則是收取高彩禮的同時,沒有陪嫁。按老人家嘲諷的說法,他們的陪嫁只有一雙鞋,一床被,就一個女兒跟你走。這種男方單方面的支出,在本地人的觀感里,是不體面的,也很影響兩個家庭的婚后關系。在過去農村,一般認為,如果支付了這種高額彩禮,女婿對老丈人家就沒有照顧的義務了。
彩禮的內部差異化
有必要提一下,無論是高低還是彩禮地區,都不是鐵板一塊的,內部差異化是相當嚴重的。地區只是一個大概的概念,彩禮往往是以鄉鎮和村表現出明顯差異的。鄉鎮一般要高于城鎮,而即使公認的高彩禮地區,人們也會指出本地有幾個特別高彩禮的鄉鎮,并認為自己的彩禮水平已經相對低。
彩禮始終是一種因人而異的事情。即使在高彩禮地區,當地人和當地人結婚,男方只花幾萬塊象征性彩禮,或者女方給了一大筆回禮的情形也一樣存在。一般來說,有彩禮傳統的地區,禮金的高低,主要還是和家庭結構、家長的受教育水平,家庭從事的職業都有關系。
受教育水平相對高,計生政策執行相對好的城鎮家庭,禮金水平會相對低。即使在高彩禮嚴重的地區,如果女方是獨生家庭,尤其公職家庭,一般禮金都會有明顯下降。相對的,如果兩小無猜,男女方關系已經維持很久了,一般也都會降低彩禮要求。哪怕在高彩禮地區,因為男方給的彩禮不夠,打欠條這種事是有的,但直接棒打鴛鴦的情況也是比較少見的。
本地彩禮的前后演變
在本地人的傳統認知里,高彩禮主要起源于一些男女性別比長期失調地方。正因為當地男女性別比長期失調,尤其是鄉村的適婚女性缺乏,交通不便,較難得到外來人口補充。人們不得不在出嫁女兒時收取高額禮金,然后再用這筆錢來提高自己男丁的婚姻購買力。
在過去人看來,女兒是嫁出去的,媳婦是娶進來的,進出有別。這種情形,還有一些變體,比如說交換婚,就是兩家都有女兒,都男丁又都結婚困難那就各自交換,從而免去了彩禮。當然這也造成了很多悲劇,比如好姑娘嫁了傻老公之類。
而彩禮的價格,周圍被認為彩禮比較高的地區,據老人回憶八十年代末已經過萬。有人聲稱九十年代初在隔壁縣娶一個老婆花了近五萬塊。以當時的農村收入水平而言,這是很驚人。到了新千年初,當地價碼普遍達在十萬以上,如今更是越過了三十萬。
在本地,八十代也已經有禮金這回事了,兩三千塊在當時來說恐怕也不算少了。九十年代初,在很多老人的記憶里,結婚的整體成本大約在一兩萬。九十年代末,禮金已經上升到幾萬了。新世紀頭十年,本地結婚開始要求城里有房,禮金也相應上浮。某人05年經人介紹結婚,雙方都是本地人,婚禮總花費在十五萬左右,女方陪嫁了三萬元,男方禮金部分大概在八萬左右。而如今的情況,上面已經介紹了。
以上,我們也不難注意到,和周邊幾個高彩禮地區相比,本地的彩禮確實低一個檔。但幾十年來,本地結婚的禮金也始終是水漲船高。如今禮金已經達到一個不低的標準,實際上和車房鼎足成三了。這種變化并不是本地一地獨有的,在全國不少地方也發生了。
超高彩禮的一些情形
新聞上有時會出現一些天價彩禮,這里額外談一下。我老家就在閩東南的沿海,本地特點是以多金為豪橫。沿海居民出沒風波里,難免人命脆弱,于是特別好大喜功,迷信巫蠱。一些富裕沿海鄉鎮,普通人家有個幾十萬級別的彩禮,在十多年前很常見了。
一些沿海暴富,尤其是通過一些不那么正經的行當發跡起來的地區,超高彩禮是存在的。兩家都不差錢,一方給個百萬禮金,對方也回禮一臺豪車。這種事強調的還是對等,一起賺面子。當然,由于這種炒高,使普通人家被迫借貸來支付高價聘禮或者高價回禮,辦高價酒席的情形也時有發生。但新聞中那種天文數字級別的禮金,實際上更近于兩家人以這種方式驗資,然后聯合做生意。
在閩東南地區,被外地人拿走超過本地水平的高禮金,不是光彩的事。沿海鄉民可以多花錢來買面子,但一個原則,就是不能顯示出弱勢被拿捏,這是丟臉的。鄉民主要還是通過把結婚場面辦大,好煙好酒好菜,不收禮金,還派發紅包,這些來彰顯實力。
還有一種更特殊極端的情形,在沿海的某些地方,普遍給出天文數字一樣的禮金。但這完全是儀式化的,普通人家在結婚時,也會按天借貸出幾百上千萬,租借大量的黃金,爆吸眼球,但儀式結束后就還回去了。這種完全表演式的超級禮金,并非真正的彩禮。
近些年來的一些變化
近年來,確實多了很多相關彩禮的新聞。最常見的情形是一種跨圈婚姻。過去由于人員流動的問題,高彩禮地區往往會讓知情的本地區人望而生畏,或者提前做好心理準備。而隨著人員交流的擴大,年輕人紛紛前往大城市謀生,一些過去沒什么彩禮背景,或者相對低彩禮的地區,跨地聯姻遭遇高彩禮地區,突然在結婚時報出一個遠超心理預期的價格,難免激化矛盾,造成新聞熱點。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五六年間,無論是傳統高彩禮還是低彩禮的地區,似乎存在一種拉平現象。也就是彩禮的傳播在普遍化,標準在趨同化。過去沒有彩禮的地區,或多或少都開始收彩禮了,而傳統收取高彩禮的地區,則普通提價了并且普遍化了。
整個社會似乎在普通認同彩禮的存在,即使過去認為一般不強調彩禮的家庭,也會傾向收一筆相對本地標準或許低些,但同樣不菲的彩禮。低彩禮和高彩禮地區的差別日益集中在回禮的差異上。
本地人對彩禮的一些看法
今年是鄉村換屆的屆中年,當然少不了各種鄉村工作的滿意度問卷。這些問卷涉及了村民代表,鄉村干部,普通村民。我整理相關問卷后,發現本地三百多份問卷中,各種尖銳的問題并不少,唯獨彩禮問卷幾乎無人提及。三百多份問卷中,只有不到五個人認為存在彩禮過高的問題,還是合并在婚喪嫁娶這個大類里。
這種情形不是我們獨有的。我特意詢問了一些周邊地方問卷的情況,大同小異。雖然年初以來,整治高彩禮的宣傳不少,但在實際生活中,至少在本地人們的意見沒有太大。
有趣的是,我還特意去幾個高彩禮的地方打聽了一下,結果是他們在結果居然也和我們類似,村里人一邊抱怨,一邊卻不太希望政府強制介入。我們在新聞中也會發現,確實有某地試圖強制整改高彩禮,結果當地老百姓紛紛投訴,很快下架政策的情形。
這種情形也和我和村里人的交流相符。絕大多數人,無論已婚未婚,自身還是子女要婚嫁,都感覺彩禮現在是偏高。但對彩禮人們遠沒有達到無法接受的程度。人們更傾向于尊重這種習俗,現在最突出的問題是讓年輕人愿意結婚,兒女肯結婚,能結婚已經不容易了。車房都買了,與之相比,二十幾萬的彩禮也不是不能忍。
就像我之前分析的,和房車相比,彩禮在本地的婚姻成本中,確實是日漸沉重的一環,但也沒有格外突出。而一些傳統高彩禮的地區,則人人都投入了大量沉沒成本,并形成了一種路徑依賴和動態平衡。人人如此,實際上無形間也把成本分攤出去了。
至于說,那些有兒子沒有女兒的,那些外地人,那只能自認倒霉,他們的話語權并不重,何況本地人也多多少少有些規避和妥協的辦法。比如我真豁出去面子,給老丈人打一張五十萬彩禮的欠條又怎樣?我可以帶著他女兒一起做老賴啊,老丈人可以試試把女兒搶回來,也可以去法院啊,看看做不做得啊。賴婚其實在高彩禮地區也時有耳聞,從這個角度說,高彩禮很大程度也是拿捏老實人的。所謂潛規則,就是不講體面,還真沒人能逼你講體面。
這里要強調,就是反對彩禮的主力是一部分城市的年輕人,但沒有什么用處。所謂反彩禮的輿論很難落到生活的實處。因為支付彩禮的主力是年輕人的父母,就像為年輕人購置婚房的主力是他們的父母一樣。而父母關注的點從來都不是高價彩禮,而是兒女能不能結婚。只要能實現這個目的,車房都能咬牙解決,彩禮更是可以克服的。
關于本地彩禮的一些個人看法
最近十年間,確實存在彩禮上漲的情況,就像我開始說的,即使我工作生活所在的閩西北地區,也逐步升高到十多萬甚至二十多萬這個水平。雖然還是比周邊的高彩禮地區低一檔,但和普通家庭的收入比,已經是一個頗為沉重的負擔了。
當然,也要指出,我說的只是本地的一些情形。應該說彩禮雖然普及化了,但在很多地方較低的,比如十萬以內的禮金還是不少的,而堅持不回禮的地方始終是少數。
說來可笑,但高彩禮在一些地方確實帶來了社會的深刻變化。比如說正因為高彩禮的存在,一些地方的女性外嫁困難,被迫留在了本地。而男方付出高彩禮,當然要多生孩子,生出男孩為止,無形中使當地人口規模得以維持。這種歷史影響一直到今天,至少使當地的生育意愿在當代生育率下降的大背景下,還是比較頑強。
為了支付高彩禮,則迫使很多地方的男人不得不出去闖蕩,非如此不能在本地結婚。這種認命認價的行為,又進一步促進了當地性別失調,還炒高了當地彩禮。然而又不能不承認,這種行為改變了當地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結構。
如果在自認低彩禮地區的本地人看來,婚娶中的彩禮更多作為一種象征,體現的是顏面,絕非要靠出嫁女兒大賺一筆。所以大家都在強調女方有回禮,不是一味索取,雙方都有所付出。但這種心態是值得玩味的。在一個市場經濟的社會中,顏面是通過什么體現的呢?普通老百姓最能接受,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足夠多的金錢。
從這個角度看,禮金這種隨行就市的變化,并非是向周邊看齊,而更多是體現了本地人在隨經濟水平的提升,本能地通過財富的堆積來展示實力。這種自然過渡,本質上和人們結婚就要大辦酒席,并供應高端煙酒等的邏輯是一樣的。
這種心態,稱得上歷史悠久的人類社會現象。加拿大極北的愛斯基摩人首領會定期組織海豹大宴會,大家一起吃到吐,最后把積累下來的海豹油脂連宴會廳都燒掉,以分享并消滅自己財富的方式來炫耀,彰顯首領地位,二者沒有本質差別。
但在實質上,我覺得也有必要指出,即使婚姻雙方都覺得通過這種糖水刷鍋式的石崇行為,使雙方家庭的臉面漲了。不知不覺間,這就形成了一種新的規矩,也確實提高了本地的結婚成本,就像我一開始說,有意無意間等于多了一個首付。
當代彩禮危機的出現
彩禮的國內的擴散和高漲,我覺得是市場經濟的一種必然。從心態來說,這種財富的彰顯和金錢的交易,是符合市場經濟對社會道德潛在影響的。雖然大部分人不愿意承認,但當代人受物質影響越來越明顯,并越不越不忌憚表現出自己物質的一面。
表面上看,彩禮是通過金錢達成了一種孔雀開屏式的體面。實際上,是在社會文化的影響下,人們越發習慣用金錢來衡量一切,這也包括戀愛與婚姻中雙方的實力,地位,感情等等。從這個角度說,結婚時的彩禮,和情人節時520塊錢的紅包是一樣的。
當代彩禮問題發酵的一個大背景是結婚人數的下降,或者說,社會的物質化,人們對利益的直白發展到這樣一種程度,在婚姻領域的體現,就是家庭的穩定性,神圣性都出現了瓦解。
在我看來,當代年輕人對家庭和婚姻的逃避,當代家庭的難以為繼很大原因是出在社會的過度物質化上。而在社會意識形態和大眾輿論中,人們拒絕承認和正視這種商品經濟的負面效應,轉而致力于尋找妨礙年輕人結婚的東西,但又不那么不體面的東西。簡單的說,還是在尋找給婚姻降價的余地,而彩禮就是在車房之后,另一個靶子。
當代彩禮問題爆發還有一個導火索,就是一些人不講規矩并利用這種潛規則牟利。就像我上面提到,本地彩禮的一個基本體面來自回禮,但要是有人在低彩禮地區不給回禮,就是學那些高彩禮地區呢?基于現在婚姻日益困難的現狀,大多數人也只會忍下這口氣。而在另一些地方,利用大齡青年結婚困難的特點,有人以彩禮為目的結婚,并通過多次婚姻賺取彩禮,這種生意也出現了。
在當代的社會里,不講規矩往往都會占到便宜并起到惡性的示范效應,最終使潛規則難以為繼。傳統社會所依賴的一些潛規則,所謂人的體面,越來越在經濟生活中被消滅,這是當代的普遍現象。
在一個高度物質化的社會,道德必然要被金錢沖擊。這種變化本來就是要發生的,而隨著經濟困難時期的到來,社會資源的日益緊張,矛盾開始激化,變化也開始加速。
彩禮問題今天能成為被廣泛關注的問題,本身和性別對立等婚育文化變化一樣,是隨著整個社會經濟進入瓶頸而激化的。金錢是當代社會很多人生活的核心追求,正經的錢難賺了,越來越多人自然把心思放在不正經的錢上。越是錢難掙,越是有人要破壞規矩來賺錢,而他們一旦賺到了錢又會起一種示范效應,最終使社會環境進一步劣化。
余論
我認為,當代的彩禮問題有兩種特性。第一來自上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慣性。這個特性使彩禮幾乎無法抑制的上漲,通過這種金錢的堆砌,它體現了一個錢淹腳目的時代,無限增長的經濟期待,使人們慣于把一切問題丟給未來,透支未來。因此,人們普遍追求豐亨豫大,常常愿意給出超出自己能力極限的高價。
第二則是商品經濟對社會道德的無形改造。這種改造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用習慣金錢做標準去衡量,去判斷,去量化一切事物。用錢來示愛是這種文化下很正常的做法,所以,即使彩禮不斷上漲,人們也無法拒絕。在很多地方彩禮不但復興,還被越來越多的人作為習俗所接納。這使得整治彩禮變成了明明長期來看,是有利于當地老百姓的,卻又要和當地老百姓對著干的事。
直到目前,彩禮還在不斷攀高、蔓延,但大環境的改變又確實發生了。就像我在去年和大家談所見的農村農業變局一樣,看上去根深蒂固的舊俗,或許將遭遇所有人都猝不及防的變化。
當代婚姻的不穩定,性別矛盾的激化,青年婚育態度的變化,都在日益突顯。在一個婚育都在下降的社會,婚育的意愿都在減少的環境里,高額彩禮還能再維持多久,恐怕要打上問號。
作為另一個大背景,是經濟環境的日益困難。這不是我們一國才有的問題,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的到來,意味著是一個長周期繁榮,甚至是冷戰后長久和平的結束。而在這個大背景下,顯然人們也越發不講究過去那種體面了。
無論是誰,恐怕都要承認,過去那種經濟高增長,人力極度充裕又廉價,到處是欣欣向榮的時代結束了。烏云與風暴正在我們的世界聚攏,動蕩與不安正在充斥這個時代。
應該唯物的承認這樣一點,在經濟高速增長期,社會有社會運行的規則和道德體系,而在經濟困難時期,則會有新的社會運作規則和道德體系。如今的很多問題,都是把之前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一些做法,經驗當做不變之規延續到新的時期,并因為環境版本的不適應,為了維持自身的存在而在舊的路線依賴上變本加厲而。這種情形是注定不能持久,是必然要激發社會變革發生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