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電影史上,有一個特定的歷史名詞叫人民電影。作為新中國電影的主要傳統之一,人民電影塑造了許多豐富飽滿且經典的中國人民形象,深刻影響了新中國幾代人的世界觀。4月29日上午,在五一國際勞動節這個全體勞動人民共同的節日來臨之際,“中山講堂”特邀獨立影評人郭松民,與讀者“漫談人民電影”。
“中山講堂”第308講“漫談人民電影”
郭松民是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獨立影評人,曾在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等多家媒體擔任評論員,并榮獲第十五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他著有《電影的智慧》《南征北戰——郭松民影視評論自選集》《風云激蕩的朝鮮半島》等多部著作,對影視藝術的鑒賞與評論有著深入研究。
獨立影評人郭松民主講“漫談人民電影”
很多人都喜歡看電影,但不是每個人都“會”看電影、或者評價電影。我們評論電影時不能單純地“粉”或者“黑”,而應該持分析批判的態度,通過對現象的辯證剖析,揭示并把握事物的本質。結合《長津湖》《集結號》《白鹿原》等近些年大熱的主流電影資料,郭松民詳細解讀這些電影是如何表現我們的革命歷史的,從社會文化角度分析這些電影背后傳遞的情感和價值觀。接著又對中國電影發展史的七個階段進行了簡要梳理,讓聽眾對中國電影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有了宏觀系統的了解。“人民電影”處在第五個階段(1949-1976年),也可稱為新中國電影。它以“人民史觀”為哲學基礎,融合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革命的現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幾乎反映了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這一百多年中所有的重大事件,努力傳遞著一種進步的、革命的歷史觀。郭松民以《風暴》《南征北戰》《英雄兒女》《春苗》等人民電影的代表作為例,詳細分析了人民電影表現的思想主題、時代內涵和價值所在及其創作困境,幫助讀者更全面深刻地認識這一電影類型。通過主流電影和人民電影的對比,郭松民表示,希望新時代的電影人能夠繼承人民電影的優良傳統,不忘初心,創作出更多思想精神、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作品,掀起中國電影的新浪潮。
講座受到現場觀眾的熱烈歡迎。不少讀者表示自己長期關注郭松民老師的公眾號,非常開心能在現場聽老師講課。有的觀眾特意留言表示感謝,也有觀眾課后仍與老師積極探討,久久不愿離去。
課后讀者朋友與主講嘉賓熱烈交流
讀者留言表達對主講嘉賓的感謝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