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藝繪
作為一名科學家,科普也是蔣高明竭力推動的一項事業。蔣高明是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長期致力于生態環境研究,曾先后在英國和美國做訪問學者。在做好日常科研的同時,他還在報紙上開專欄、出書、寫博客,以多種多樣的形式致力于科普事業。
科普需要常態化
“國內的科普總是出現在公共事件之后,而且很不系統。”這是蔣高明對國內科普事業發展現狀的總結。
公眾大多是被動地學習科學知識。蔣高明認為,公眾總是關注與自身利益緊密相關的領域,不愿意花精力去了解看似與自己無關的科學常識。一旦切身利益受到威脅或傷害時,公眾才意識到科學知識的匱乏,從而開始關心那些被忽視的常識。這集中表現在,每次公共事件的出現總能掀起一股公眾學習科學知識的熱潮,如非典、手足口病、禽流感、瘦肉精等事件。
科普也是一種生產力。他說:“很多情況下,如果了解、運用科學知識的話,公眾可以以最小的代價來解決問題。比如,現在我們利用生態技術,在不用化肥、農藥、除草劑、添加劑、農膜、轉基因的情況下,實現了用最低的環境成本將低產田變成高產田,小麥與玉米年畝產突破2000斤。這不僅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而且使得糧食增產,提高了農民的收入,保障了人們的身體健康。”
科普需要細水長流
如今,科學技術與現代社會的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科學家的職業內容日趨豐富,不僅肩負探索和揭開科學奧秘的重任,更加強調其科普責任。
“現在,國家一直在強調建設‘創新型社會’,但是如果連一些名詞都不知道、不理解,連文化人都犯低級錯誤,那要怎么建?”蔣高明反問道,“科普是科學家義不容辭的責任。科學家一定要‘走下去’,讓公眾理解科學知識,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而且要秉承造福人類的思路,要細水長流。”
“科普不好做!科學家要有較強的功底,能將知識融會貫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讓公眾理解科學。”蔣高明感嘆道,“科普是純潔的,科學家要以公眾的利益為出發點,講真話,這樣才能做好科普。”(甘 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