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中國貨幣流動性過剩之謎待解
來源: 《中國金融》
自2006年年初以來,流動性過剩始終是一個熱門話題。當前,過剩的流動性正在強勁地推動中國的資產價格上漲,從而開始醞釀出日益擴大的資產泡沫風險。為了防范這個風險,政府一方面在加強回收過剩流動性的力度,一方面在努力預防和消除地產和股市的泡沫。這些做法無疑都是正確的,但要“治本”還得從消除產生過剩流動性的根源入手。在我看來,流動性過剩的成因有太多的謎團,其中尤為突出的是下面四大謎題。
謎題之一:貨幣乘數之謎
從貨幣流動性過剩產生的源頭看,可能是貨幣乘數的上升,即每單位基礎貨幣所派生形成的廣義貨幣倍數上升了,因此,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始終是央行消減貨幣流動性的重要工具。為了抑制中國貨幣流動性的增長,近幾年央行除了不斷擴大對沖操作業(yè)務,也在不斷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從2003年到今年年初,法定存款準備率率已經從6%提升到10%,已連續(xù)提高了8次,但是根據央行的報表計算,中國的貨幣乘數卻從2003年年末的4.23上升到了2006年年末的5.3。為什么在央行大幅度提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情況下,貨幣乘數會不降反升呢?
根據貨幣乘數公式,貨幣乘數不僅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有關,也與商業(yè)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和現金對存款的比率有關,而且這兩者也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一樣,和貨幣乘數成反比關系。所以,如果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提升而超額準備金率或現金比率下降,就會抵消提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部分作用,甚至導致貨幣乘數上升。從2003年以來的實際情況看,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和現金比率的確有下降的情況,見表1。
從表1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2006年末與2003年末相比,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在抵消掉超額存款準備金率與現金比率的下降后,仍然實際提升了1.1個百分點,這樣,根據貨幣乘數公式計算,本應使貨幣乘數下降6.1%。但實際結果卻是到2006年末,貨幣乘數反而上升了25.3%,這當然會導致貨幣過剩流動性的急劇增長。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貨幣乘數不降反升呢?或者說,在存款準備金率和現金比率以外,有什么因素在影響貨幣乘數的變化,從而導致傳統的貨幣乘數公式顯著失效呢?如果不搞清楚這個問題,很可能會導致央行依據傳統貨幣理論所進行的消除貨幣過剩流動性的種種努力付諸東流。
謎題之二:貨幣流通速度下降而貨幣過剩增加
在貨幣供給量正常的情況下,如果貨幣的流通速度提升,也會使貨幣流通量多于經濟運行的正常需要量,因而產生貨幣流動性剩余。但是從近幾年的實際情況看,中國的貨幣流通速度也是下降趨勢,表2是根據GDP與M2的比率所計算的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
從表2可見,自2003年中國貨幣流動性過剩顯著增強以來,中國的貨幣流通速度是在不斷下降的,按理說這種變化趨勢,本應是會導致貨幣流動性的減少。具體地說,如果按照2002年的貨幣流通速度,到2006年末貨幣的流動性本應是減少2萬億元,但結果卻是流動性過剩更加顯著。因此,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不僅不能解釋貨幣流動性過剩產生的原因,反而增加了更多的迷霧。
謎題之三:生產過剩和貿易順差與貨幣流動性過剩并存
目前中國存在著巨大的生產過剩與貿易順差,這是一個既成事實。按照現代西方經濟學中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雙重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當一國在國內存在商品供給過剩的時候,在貨幣市場必然存在著貨幣供給不足,因為IS曲線與LM曲線是呈“X”型的反向交叉圖形,所以在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中,某一方出現供給過剩,另一方必然是供給不足。現代國際經濟學也說明,一國的貿易收支不平衡,必然與該國的貨幣市場不均衡并存,或者說,國際收支不平衡是國內貨幣市場存量不均衡的反映,當國內貨幣供給小于貨幣需求的時候,就會出現貿易順差,反之則會出現貿易逆差。所以,當一個國家有貿易順差的時候,該國的貨幣市場必然會存在著貨幣流動性不足,而不是過剩。
這種理論分析也好理解。貨幣供給代表著國內需求,如果貨幣供給不足,就會導致國內需求不足,從而導致國內的商品市場出現供過于求,進而形成貿易順差。所以貿易順差不是國內貨幣供給不足的原因,而是貨幣供給不足的結果。反過來說,如果一國的貨幣供給過剩,就會導致國內需求過旺,從而引起進口大于出口,形成貿易逆差。但這都是傳統理論的分析框架,對目前的中國經濟已經不適用了。中國經濟的現實是,在貿易順差不斷放大的同時,卻出現了巨大的貨幣流動性過剩。
如果說前面提到的貨幣乘數之謎和貨幣流通速度之謎是謎題,那么中國的生產過剩和貿易順差與貨幣流動性過剩之謎,就是更大的謎題了,因為這個謎題說明目前中國的經濟運行機理已經與傳統的經濟運行機理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了。如果我們仍然沿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和分析框架,還沿用基于傳統理論而產生的宏觀經濟調節(jié)工具,就不會有顯著效果,甚至可能是在進行逆調節(jié)。
在中國是貿易順差與流動性過剩并存,那么在貿易逆差最大的美國,是否會與中國相反,是貿易逆差與流動性不足并存呢?情況好像并非如此。因為如果在美國經濟中存在流動性不足,就不會在美國出現世界最大的股市與房地產泡沫。此外,自“9·11”事件以來,美國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約為3%,而廣義貨幣的年均增長率約為7%,貨幣增長率大約是經濟增長率的2.3倍。在此期間,中國的年均經濟增長率在10%左右,貨幣增長率在17%左右,貨幣增長率大約是經濟增長率的1.7倍,由此可知美國貨幣流動性過剩的程度應該比中國還嚴重,也說明在美國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關系,仍然與傳統理論相符。再看與中國類似的俄羅斯和印度,也都存在著在出現大幅度貿易順差的同時,股市和地產都異常繁榮,反映出在這些國家也都存在著貿易順差與流動性過剩并存的事實。這說明在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關系中,與傳統理論相悖的情況,主要是發(fā)生在受新全球化浪潮影響最大的新興市場國家。然而,如果有巨大貿易順差的新興市場國家,和有巨大貿易逆差的發(fā)達國家都存在巨大的流動性過剩,這是否就是全球流動性泛濫的根源呢?
謎題之四:中國為何會形成如此之大的貨幣存量
到2006年末,中國的廣義貨幣M2已達34.56萬億元人民幣,按當年匯率折算,相當于4.3萬億美元,當年中國GDP總值為20.94萬億元人民幣,折合2.6萬億美元,貨幣存量相當于GDP的1.65倍。根據世界銀行和美聯儲的數字,2006年美國GDP總值為12.9萬億美元,12月末的M2為7.1萬億美元,美國貨幣存量相當于GDP的55%。
中國的貨幣存量已相當于美國的60.6%,GDP總值卻僅相當于美國的20.2%,如果換算成同等經濟規(guī)模,中國的貨幣存量就是美國的3倍,或比美國整大出2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存款的年均增長率為23.5%,20世紀90年代以來,廣義貨幣的年均增長率為21.5%,大幅度高出美國與歐盟同期年均6%~7%的增長率。以前年份中國貨幣供給的高速增長,被解釋為市場化的推進與商品貨幣關系的深化,但是在新世紀以來,中國的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具備了市場經濟形態(tài),廣義貨幣仍以年均17%的速度遞增,并且貨幣存量相對于經濟總產出,已經是發(fā)達市場經濟體的3倍,就令人感到迷惑不解了。
是什么原因使中國經濟產生了遠大于發(fā)達市場經濟國家的貨幣需求呢?如果其他受新全球化浪潮影響深刻的新興市場國家也如同中國一樣,呈現出貨幣對經濟總產出的高比率,也還可以用全球化的影響來解釋,但情況并非如此,請看表3。
從表3情況可看出,貨幣規(guī)模顯著大于經濟規(guī)模的國家,到目前為止在主要新興市場國家中,只有中國一個國家,這說明中國貨幣流動性過剩的發(fā)生機制具有特殊性。到了貨幣流動性已經嚴重過剩的今天,我們已經應該從發(fā)展戰(zhàn)略的高度和經濟運行機制的深度,重新認識與探討中國貨幣供給合理增長率的邊界了,否則仍以目前的速度增長,每6年中國的貨幣存量就會比美國大出1倍,過剩貨幣對經濟運行的壓力就會不斷攀升到新高度。
以上四個問題都從不同的方面與流動性過剩問題相關聯,但有一點是應該強調的,即只分析貨幣流動性的現象和影響,不深入分析過剩流動性產生的源頭,對宏觀調控來說是絕對不行的。我的初步認識是,這是一個新全球化浪潮的結果。比如,大量外資流入就是一個貨幣流動性過剩的直接原因,因為國外資金流入中國的銀行體系,立即會參與到中國的貨幣創(chuàng)造過程,會產生中國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的同樣效果,而貿易順差的放大,只要不沿用央行用基礎貨幣收購貿易順差所形成的外匯收入,就仍然不會導致貨幣供給的增長,因為出口商品在國內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央行已經為此投放了等量的貨幣,可能體現為商業(yè)銀行向出口生產企業(yè)的貸款,出口企業(yè)在獲得出口收入后,又歸還了這筆貸款,貨幣流動性就不會因為貿易順差的增長而增加。但是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熱錢”的流入則不同它,會增加中國銀行(行情論壇)(5.52,-0.15,-2.65%)體系內的資金總額,所以是貨幣流動性增長的直接原因。2003~2006年,中國外匯儲備新增額為7798.9億美元,而同期的貿易順差額為3369.5億美元,僅占43.2%,同期的非貿易順差外匯流入則占到了56.8%,為4429.4億美元,央行為此需要投入超過3.6萬億元的基礎貨幣,按5倍的貨幣乘數計算,形成了18.2萬億元的廣義貨幣,比同期廣義貨幣16.1萬億元的增長還大出2萬億元,可見非貿易順差的外資流入,是中國貨幣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當然,過剩流動性產生的原因可能還遠不止這些,還需要做更多的深入研究。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學會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