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前,兩家中字頭建筑央企接連發生重大安全事故,刷爆了網絡,昨天(12月17日),再有一家中字頭央企發生重大安全事故。
當然,這家央企實力比之前兩家要雄厚的多,輿論控制能力也非常強,所以幾乎在網絡上沒有引發任何波瀾。不過這反而引起了我的興趣,作為一個從業多年的資深土木狗,認為有必要分析一下這其中究竟有沒有深層次的原因。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煤礦”一直是安全事故的第一大戶,各種關于煤礦事故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比如影帝王寶強早期的作品《盲井》。
在2007年之前,每年礦井安全事故死亡人數基本都在六千人以上,但是到了2007年,煤礦死亡人數就銳減至3700人,2012年更是下降為1300人,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建筑行業開始超過煤炭行業,成為安全事故的第一大戶,直到今天。
當然,這其中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房地產市場發展迅速,建筑業規模急速膨脹,從業人數多了,事故數也會增多。
不過連續十年事故死亡人數幾乎沒有下降,這個成績比煤炭行業還是要差太多了,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按照正常行業思路,第一反應肯定是技術水平問題。但是建筑行業的技術水平,我想大家懂的都懂,所以建筑行業也是后發工業國追趕最快的行業。著名鍵政大V,前土木同行馬前卒在“濟南實習生背鍋事件”后做了相關統計,項目經理的學歷學校和工地安全事故發生率并沒有相關關系,這也基本符合大家的日常印象。
既然技術水平沒問題,那么就是管理水平了,按照正常印象,大企業肯定比小企業管理水平更高,國企肯定比私企管理水平更高。
2007年煤礦事故死亡人數開始急速降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2006年開始國家對小煤礦進行了集中整頓。
但是建筑行業的現狀好像同樣不符合這個認知,比如這個月的三起重大事故,也全部是國企,而且是中字頭央企。同樣,幾個月前的“濟南實習生背鍋事件”,主角也是山東當地的一家國企。
當然,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私企無法承接大型工程,所以發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也較小,同時私企的曝光度較低。
而我沒有找到國企和私企安全事故比例的詳細統計,但我以我這些年的所見所聞,雙方的確沒有太大差別,最起碼肯定沒有國有煤礦和小煤窯之間的差距大。
這一切,要么說明工地安全事故和管理水平無關,要么說明建筑業央企的管理水平并不比私企高,亦或是二者都有。
而我多年來的感覺恰恰是——二者皆有。
任何一個生產類的行業,追求的都是以下四個目標——多快好省。在前些年蓬勃發展的建筑業更是如此。
但是,這四個目標本身之間就是矛盾的,多就不可能快,好就不能省。
當這些目標矛盾時,我想所有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選擇“快和省”,放棄“多和快”。
而我們口頭上最重視的“質量”和“安全”,恰恰都屬于“多和好”。
當然,有人會反對,一旦出了質量安全事故,付出的代價會更大,不僅包括工期和經濟上的損失,還有影響企業品牌和形象。
但是建筑行業的特殊之處就是,質量管理的好與壞對業主來說感受并沒有那么直觀,而安全管理的好與壞甚至無法決定項目是否會發生安全事故。
比如普通業主,最多能感覺到屋面和外墻的防水質量,而主體結構的偏差,只要不到影響裝修的的程度,大家也感覺不出來。
至于主體結構的質量,可以說,只要不發生地震,大家根本感覺不出來。
這一特性也決定了很多企業分管質量的部門基本都是一個公司地位最低的清水衙門。
至于安全,比質量還要特殊。
安全是完完全全的結果導向,質量只要你認真檢查了50%的部分,你就能保證這50%的部分沒有問題。
而安全哪怕你工作做到了99%,只要出了一起安全事故,那么之前的99%都是無用功。
海因里希法則說,每發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背后就存在330處安全隱患。這無疑是科學的統計,但更極端的情況是,項目可能只有一處安全隱患,最后就變成了安全事故。
而對于任何施工單位來說,消滅掉所有安全隱患的成本幾乎是不可承受的。這個成本甚至遠超發生安全事故的成本。
過去十幾年,工地一條人命的價格從20+一路上漲到100+,但是比起房價物價工人工資的上漲速度,這個幅度并不是很大。
而工程項目的體量卻因為中國這個基建狂魔的成長而越來越變態。一個幾十億的大項目,賠償一兩條人命的代價要遠低于嚴抓安全的直接投入和影響工期的間接成本,當然前提是這起事故不能產生其他的社會不良影響。“濟南實習生背鍋事件”就是一次消除不良影響的嘗試,可惜弄巧成拙。
以至于一個項目發生了重大事故,大家第一反應都是如何消除不良社會影響,至于花多少錢反而是小問題。“事后擺事”能力對一個項目經理的重要性甚至遠超“事前預防”和“事中管理”能力。
這也是我前邊說的第一個結論:安全事故的發生和企業的管理水平關系并不是那么大,因為企業領導的主觀意愿就是“不要管太嚴,不出事就行”。
那么國企對利潤的要求比私企要低得多,安全管理的應該更好才對,但現實為什么不是這樣呢?
事實上,我所見過的國企在安全上的投入都是要遠超私企的,但他無法解決一個問題——員工的積極性。
前邊說過,在大多數建筑施工企業,質量和安全都是地位最低的清水衙門,在國企同樣如此,安全部門因為其本身所需的知識較少,更是成為關系戶的集中地和失勢領導的“流放地”。
雖然領導每次開會都喊著“重視安全”的口號,但最終只落實到無窮無盡的報表會議培訓中。
因為基層員工同樣不傻,面對沒有任何前景和收益的工作,他們的選擇要么是轉崗,要么是離開,而絕對不是踏踏實實把這個工作做好。
而這一點上,建筑行業又比煤炭行業有一個天生劣勢,就是建筑行業的流動性非常大,導致很多人很難像煤炭行業一樣在一個企業安心工作幾十年,在工作的積極性上就更不如煤炭行業可。
現實中也有一個經典案例,就是航空巨頭波音公司,波音自80年代起,連續幾位CEO都是財務和市場出身,技術人才出身的高管幾乎沒有,這種情況下波音公司當然留不住技術人才,因為技術人才也不傻。最終三十年后,歷史用一起又一起事故回饋了波音公司。
而這段時間的事故,同樣是歷史對建筑行業的一次回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