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經濟 > 社會民生

蔣萊 | 生,還是不生?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編者按

  2021年,我國為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政治措施。今日,保馬推送蔣萊老師的《生,還是不生》一文,選自蔣萊和沈洋合作撰寫的《新生育時代》(書籍請查看“每日一書”)。兩位作者各自的經歷都有背后代際群體的特點:70后作者經歷了改革開放與傳統女性角色的雙重影響,視生育為任務,生育后生活充滿挑戰。85后學者沈洋雖事業有成,但也面臨育兒難題。本文介紹了兩位女性學者基于各自的個人經歷,共同產生了研究興趣,旨在探討新的生育政策下“生,還是不生”的問題,通過調查研究40多個家庭,記錄下生育對女性生活、職業、家庭和自我認知的深遠影響。作者呼吁反思性別角色,推動性別平等,為父母提供新視角看待生育決策。

  本文選自《新生育時代》。感謝對保馬的大力支持!

  相關鏈接

  馮淼評《革命中國的婚姻、法律與性別,1940-1960》 | 革命地方實踐與婦女解放問題

  倪湛舸 | 數字時代的性——物質女性主義與尾魚靈異小說的共鳴

  每日一書 | 自主:中國革命中的婚姻、法律與女性身份(1940-1960)每日一書 | 公共的男人,私人的女人:社會和政治思想中的女性

  從何時起,生,還是不生孩子,竟成了一個問題?

  對我這個生于 1970 年代末、有一個 00 后孩子的中年媽媽來說,這個問題問的是要不要緊跟政策潮流,躋身二孩家長之列。而本書的第一作者,1980 年代中期出生的沈洋老師,被這個問題糾纏許久,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生下一孩,還沉浸在初為人母的欣喜和惶惑中,卻隱約遭受到生育新政的輻射,陷入新一輪的糾結。

  我們倆是分別在上海兩所高校任教的女學者,出于對生育、母職、職業發展、 社會角色、性別關系等諸多圍繞女性生命特質展開的研究議題的共同興趣,合作進行多項研究,也在對我們的研究對象——生育女性的觀察和交流中,梳理出女性個人生命體驗和時代、社會發展變遷的連接。隨著生育政策變化與生育文明的演進,我們逐漸感知到,從法定婚齡到更年期的女性普遍面臨著一個共同的抉擇問題:是否要生孩子。

  年輕女性在規劃自己的人生時,需要考慮何時步入婚姻殿堂以及何時迎接第一個孩子的到來。而對于已婚并已為人母的成熟女性來說,她們已經在妻子、母親、女兒、兒媳、雇員乃至領導者等多重身份中忙碌地平衡著自己的生活。同時,她們還面臨著是否要響應時代潮流,選擇再生一個孩子或多個孩子的決定。那些已經抓緊上一波“單獨二孩”和“全面二孩”新政的“老手”母親們,則是最新的三孩政策的目標人群。看,選擇的自由和躊躇的負累處于天平的兩端,無論你處在人生哪個階段,居然都能被這個問題問住。那么,在當今中國社會,生,還是不生,究竟意味著什么呢?

圖片

  我們的經歷:生娃是個“黑社會”嗎?

  還是從我們兩人各自的經歷說起吧。我們的年齡差距不算大,但都跨越了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急劇發展、迅捷轉型的高速增長時代,各自的經歷都有背后代際群體的特點。

  作為改革開放同齡人,我的成長過程伴隨著整個國家面向世界的大門一寸寸打開的步伐,一邊是膨脹無際的放飛夢想,另一邊, 則是每一位女性長輩、前輩以親身經歷示范的必經之路:結婚生子,為人妻母。可以說,在我們 70 后這代人的詞典里,幾乎沒有“不婚、不育”這樣的關鍵詞;這也恰恰和一度引發熱議、如今已漸趨沉寂的“剩女”“剩男”標簽有著一致的代際區間——當婚育不再成為必須,又何來被“剩”的污名?

  新世紀初我本科畢業獲得保研資格將升入更好學府深造,母親既得意又擔憂,立刻開始張羅相親大業,她既期待我事業有成,又擔心高學歷和事業心會嚇退追求者;既諄諄告誡女人要有自己的收入來源和社會地位,又放不下“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民間規訓;既怕我嫁不好,更怕我嫁不出去。與女性婚嫁歸宿觀念同源共生的,是結婚和生育之間不可分割的連體關系。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早已述明,家庭的功能圍繞財產傳遞給血緣后代展開;在當代話語體系中,它呈現為婚禮上“早生貴子”的賀詞和婚禮后順理成章的期待。

  我研究生畢業后進入體制內單位就業,結婚不久便意外懷孕,于我個人而言,這似乎不是一個好時機,但周遭的聲音是一邊倒的贊同之詞:既然早晚要生,晚生不如早生;兩邊老人年紀都不大能幫忙,只管生不用擔心帶;房子和單位都落實了,生完沒有后顧之憂,可以全心全意拼事業,無須再面對“升職還是生娃”的選擇題;早點完成任務,身材還恢復得快!在這套敘事體系中,生育被定義成女人不假思索、無可回避的一項任務,至于生育之后會遭遇什么,幾乎無人問津。

圖片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很長時間里,我都愛套用香港作家亦舒的“婚姻猶如黑社會”論來描述生育后的感受:“沒有加入的人總不知其可怕,一旦加入又不敢道出它可怕之處,故此內幕永不為外人所知。”事實上,一朝分娩,這項“任務”便再無完成的那一天,回顧育兒一路上的奶粉、就醫、玩耍、入托、上學種種,是無窮無盡的思慮操心;而自我的探尋、職業與家庭的關聯和多個身份的平衡,也是自己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某種意義上,我認為生娃的“黑社會”性質更甚婚姻——孩子固然是增強夫妻關系的紐帶,卻在更多時候成為兩性間的矛盾來源和離婚障礙,沒有孩子的婚姻脆弱易碎得堪比戀愛分手,而有了孩子之后呢?即使不幸(或有幸)分開,因為這個承載兩人基因的生命體在世間的存在,你永遠都不可能與前任重返陌路了。

  85 后青年學者沈洋老師擁有令我等“老”前輩艷羨不已的求學經歷,30 歲就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拿下博士學位,回國任教頂尖高校,與同為海歸學者的丈夫比翼齊飛,一邊在“非升即走”制度的“鞭策”下大力發表英文專著和論文,一邊發揮高知專長,理性規劃落實買房、結婚、生育大事。在外人看來沈老師屬于標準人生贏家,她卻視婚育后的生活陷入“一地雞毛”:試問育兒的煩惱曾饒過誰?踏在房價高點買房的沈老師,會暗自羨慕本書中一些生于70末80初的被訪者,她們畢業和初入職場時趕上中國GDP持續10%以上的高增長時代,在住房收入比值尚合理的階段踏準了買房節點,甚至在不限購的年代購買多套房,完成了很多90后和00后無法企及的資產積累,也為生育決策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在我倆之間,她對生育動機和行為有著更為強烈的反思性,還尤其擅長把生育放在社會和時代的結構化圖景下考察,為理解這座“黑社會”的來龍

  去脈增添了充實的學理依據。

  我們的研究:生育如何改變了女性?

  把我倆聯系在一起的,是從個人經歷引發出的研究旨趣,以學術為工具,探究“生,還是不生?”這個每位育齡女性都不得不以實際行動作出回應的問題,如何改變了她們的生活、職業、家庭、自我,以及對整個世界的認識。

  我的研究興趣來自“二孩時代”開啟后對中國社會和中國女性的新認識。一方面,過去 30 余年受計劃生育政策影響最強烈、實施“一孩制”最嚴格的家庭基本上局限在城市、良好受教育背景、公有制單位、體面就業這幾個標簽下的育齡女性,在更廣大范圍的農村地區,二孩乃至多孩媽媽并不鮮見,所以對于真正受到二孩新政影響的少部分處于社會階層上端的女性,是哪些動因和力量促動她們“再為人母”?另一方面,性別平等的提升并不總是與經濟增長同步發展。城市中教育水平較高的女性可能會發現,她們在校園里的成功并未能順利轉化為職場上的成就。社會政策和福利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將育兒責任視為家庭私事,而女性則無償承擔了其中大部分的照料工作。

  難道僅僅獲得允許,我們就應該生二孩了嗎?2015年我申請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單獨二孩政策對婦女就業的影響研究”獲得批準,走上了以學術探索化解自身糾結的道路;2017年邀請到剛剛回國的沈洋老師共同研究二孩媽媽,幾年間不僅完成了“二孩三部曲”論文,還延伸出一批媒體文章,項目也于2021年終于結項。期間我最終沒有選擇再生一個,而沈老師在糾結之后決定生育,晉升為“新手媽媽”;并且在蹚過疫情的數年后,添了第二個千金,榮升擁有兩個女兒的“一等家庭”。

圖片

《成為母親:一名知識女性的自白》英文版

  我們記錄下她們的故事

  細細數來,我們調查和研究過的家庭,已經達到 40 余個,訪談超過 60 次。在一次次碰撞交流中,我們與受訪者一起討論了生育的動因和時機,生育前后的期待和失望,初為人母的挑戰和壓力。每一次生育經歷,以及當下自己和職業、和父母、和配偶、和孩子(們)的關系與聯結狀況,分享這一路上的成就與缺憾、欣慰與辛酸、痛苦與成長,和對未來的想象、對孩子們的教育理想,對年輕人的忠告建議。

  英國作家蕾切爾·卡斯克在《成為母親:一名知識女性的自白》中說,“母性是一座與外部世界隔離開來的圍城”“孩子的出生不僅將女人和男人區分開來,也將女人和女人區分開來”。當中國社會鄭重宣告三孩時代的來臨,或許是時候打開圍城,讓更多人領略其中各色姿態、雜陳五味。生?不生?生幾個?對這些問題不同的回答,固然會通往相異的人生,但作為占據人口半數的女性群體,我們相信思想交匯、情感交融是身為命運共同體建立聯結的最好方式,也是異性戀家庭中與對方性別——孩子們的爸爸互動和溝通、理解與體諒的攜手并進之路。

  縱觀當下的文化市場,涉及生育主題的作品,不是孕產胎教,就是親子百科,知識生產看似源源不斷,核心理念卻完全是以孩子為中心的延展。似乎一旦進入為母通道,女性的身心價值便完全服務于孩子的福祉,除了孕育生養一個(或更多)好孩子,以孩子的價值代表自己的價值,她自己會遭遇什么、失去什么、選擇什么、成就什么,都不重要。今天年輕女孩中蔓延恐婚恐育思潮、城市媽媽紛紛加入雞娃大軍,都和如此狹隘化、密集化、單一化的母職氛圍有關。

  在這本書中,我倆憑借研究者的敏感性和使命感,力圖對新時代下的母職做立體而充分地探討。我們的研究聚焦于媽媽們如何理解和實踐母親角色,包括職場媽媽在工作與家庭間尋求平衡、全職媽媽的家庭回歸之路,以及二孩媽媽再次成為母親的故事等等。但我們也注意到,書中的媽媽們多來自城市中產或富裕階層,擁有高學歷和房產,這限制了我們對更廣泛母親群體的覆蓋。我們遺憾未能展現更多普通母親的境遇,同時意識到,當今母職的履行對我們筆下的媽媽都如此不易,那么對于更多不具備這些“優勢”的女性來說,她們所面臨的生命之重更是何其嚴峻。

  在對生育女性的要求遠遠超過支持的轉型時代,在家庭友好、婦女友好、生育友好文化還任重道遠的階段。我們一起探討家庭與工作關系,反思兩性角色與父母職差別,想象新型代際聯結的模樣,推動性別平等加速發展,希望為所有已為人父母與將為人父母的讀者打開一個認識“生娃黑社會”的新視角。

  生,還是不生?看完之后由你決定!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王臥龍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心情表態

  • 1
  • 2
  • 3
  • 长篇小说《黑与白》
  •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册全)
  • 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
好物推荐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魏巍:論毛澤東晚年
  2. 陳曾明:學生都腐敗了,國家民族還有未來嗎?
  3. 2024年諾貝爾獎徹底揭穿“轉基因危害真面目”
  4. 埋下3顆雷!結局已定的拜登政府開始給特朗普挖坑
  5. 我們面臨的人口問題
  6. 評鄭開大道騎行:被剝奪青春的大學生們,正在享受虛假“青春”的感覺
  7. 張文木|“內戰”還是“解放戰爭”,一點思考
  8. 想動美聯儲??
  9. 為什么要出臺所謂民營經濟促進法
  10. 警惕官僚和專家的兩大缺點
  1. 史上第一次,美國大選把公知干沉默了!
  2. 他果然被罷免了全國人大代表!
  3. 從佩奇案看如今官場性交易者
  4. 包容不是縱容,誰把無知的人捧得那么高?
  5. 駁荒唐無知的謬論
  6. 張志坤|歡迎特朗普回歸,這也許是件大好事
  7. 政說心語 | 前30年“到了崩潰的邊緣”或“倒退了幾十年”是真相還是謊言?
  8. 一人下崗,三代人受苦,下崗工人刻骨銘心的痛!
  9. 關于地方債化解的兩個看法
  10. 上海市果斷取消金星演出
  1. 多次辱罵偉大的人民領袖毛主席的人,竟然被任仲夷說“堅持真理,堅持黨性,堅持斗爭,寧死不屈”,并被遼寧省委追認為“烈士”! 改革開放后,任何一個人如果公然對國家領導人進行那樣的謾罵,會不會被判刑?會不會被評為“烈士”? 這個由讀者來判斷。 這也是為張志新平反、追認其為“烈士”的“任仲夷”們以及他們的后臺們必須要回答的問題。 就是在可以公開批評根據領導人的美帝,一個美國公民大喊“絞死拜登”、“
  2. 再這么搞下去,老百姓還能信什么?
  3. 英雄已去世,毒蛇卻高升!
  4. 毛新宇將軍回答“新京報”記者提出的問題,必須那樣慎之又慎!
  5. 被審判的戚本禹、造反派五大領袖等人,誰“拒不認罪”?誰“認罪態度好”
  6. 小莊:分配問題不解決,刺激又能起多少作用呢?
  7. 延遲退休后的滑稽,東北人早就提前批了
  8. 說說喀山大會上“金磚幣”被攪黃
  9. 背叛信仰,出賣工農,引狼入室,前進就是倒退!
  10. 當前各階級分析和任務
红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