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號按:6月6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這是我國衛生健康領域最權威的年度統計資料,尤其值得高度關注。充分理解公報的主要數據,能更好理解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衛生、健康現象。本號將分多篇連續解讀,敬請關注。
今天是第一篇,談談醫療費用和診療人次問題。《公報》顯示:
“2019年全國衛生總費用預計達65195.9億元,人均衛生總費用4656.7元,衛生總費用占GDP百分比為6.6%。”
“2019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87.2億人次,比上年增加4.1億人次(增長4.9%)。2019年居民到醫療衛生機構平均就診6.2次。”
2018年,全國醫療總費用是5.9萬億,占GDP比例6.4%。2019年的數據,繼續上漲!
我們這個社會,所有人都習慣了看見“增長”兩個字。經濟、收入、人口、GDP……不增長就是衰退。然而,醫療領域的“增長”是不同的,不要通通都歡迎。
根據2015年復旦大學公布的數據:從1991年到2013年,我國人均醫療費用的年均增長率為17.5%,明顯高于期間我國人均GDP(8%)的粗增長率。這樣的增長,我們不能歡迎,因為意味著政府、單位和個人的醫療負擔越來越重。看病上少花一點錢,不是更好嗎?
當然,你自然會想到物價、工資、房租等每年都在上漲,醫療成本自然上漲也是正常的。這些當然是一個因素,不可忽視,但推動我國醫療費用上漲的罪魁禍首,是醫療系統本身(藥品采購、回扣、過度檢查治療等)帶來的。這些因素是可以通過制度設計控制住的,遺憾的是沒有如愿。我們多篇文章專門談過這個問題,不再贅述。
除了花錢上漲,看病人次也在增長,這就更不應該了。2019年,全國診療人次(住院+門診)又增加了4.1億人次!
同樣,你自然會想到人口增長、老齡,以及人們健康意識提高等因素。這里,我沒有條件去科研式地告訴你這些因素占多大比例,只能說大家的共同感覺,那就是現在的病似乎總是越來越多。這個數據印證了我們生活中的感覺。
為何會這樣?我從其中一個角度交流自己的看法。
2006年,我國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叫做《疾病發明者》,作者是德國知名的醫藥記者布勒希。這本書指出,很多病不是病,而是現代醫學為了利潤人為制造出來的,現代醫學又叫造病醫學。
該書作者歸納了制造疾病的5種慣用手段:把生命正常過程當做醫療問題;把個人問題和社交問題當作醫療問題;把致命風險當成疾病;把罕見癥狀當作四處蔓延的流行病;把輕微癥狀當成重病前兆。
怎么樣,對此你有感同身受嗎?
我國每年診療人次增加,或許和這個因素有很大關系。我國醫療系統已全面西化,德國人遇到的問題,中國人也會同樣遇到。“現代醫學”是冷酷無情的,它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制造出同樣的病人。只要病根不除(現代醫學為了利潤而存在),“病人”就會持續批量增加。
由于現代醫學總是以各種患者根本看不懂的數據(而不是患者自身感受)作為判斷人體是否健康的依據,所以又經常出現另一種現象:明明渾身難受,可就是檢查不出來是哪里的問題。很多病的確是病,可機器、醫生說你沒病。
要把這樣的病納入正確的治療,需要靠中醫。同樣,只要病根(弱化中醫)不除,很多病人有病也無好辦法治療。
讓醫院看病的人越來越少,每個人看病的次數也越來越少,這才是醫學努力追求的目標。加大公共衛生投入、注重慢性病防治、倡導健康的生活觀念,都是具體辦法。當然,最根本的是建立公平、合理的社會制度。許多健康問題,往往是不合理的社會帶來的,例如環境污染、勞累過度、貧困等。
回到文章最開頭的話題。可以肯定的說:我們需要看到各種“增長”,但人均費用和診療人次這兩個數值的增長我們不需要。
對此,我們要大聲的喊出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