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至今的農村行政體制改革是朝著權力上收并弱化農村基層組織職能的方向進行的,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大幅精簡機構人員,以經濟利益為綱,取消或弱化基層組織的社會服務功能,財政上實行“村帳鄉管”、“鄉帳縣管”,把農村基層組織系統作為一個經濟體來經管。行政改革死板地體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原則方針。
基層組織作為黨和政府聯系農民群眾的橋梁,它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建國后黨和政府歷來重視農村基層組織的建設。那時的鄉村組織工作人員雖然不多,但由于農民的高度組織化,基層組織的效率很高,社會功能充分發揮,干群關系一度很好。改革開放后,基層組織逐漸腐敗,干群矛盾加劇,財政狀況惡化,基層組織退化成食利貪腐集團,行政體制改革就成為當時的迫切課題。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農村基層組織行政改革全面鋪開,經過十多年的改革,至今已基本完成。在鄉一級,職數大幅栽減,一個鄉就減少三名以上副職。職能部門的人數也大為減少,通常一個部門只保留一人,一些不產生經濟效益的部門(如農技、文化廣播、水利、婦聯、團委、武裝等部門)被弱化或取消。以前的“七站八所”正常保留并能在村民趕集日上班的只剩下一個計生辦、派出所、國土所、林業站、司法所、經管站六個部門了,其中,經管、司法兩部門雖然保留,但其職能日益退化,與農民群眾基本上沒有多大關系了。鄉一級政府組織的核心工作有二,其一是保自身運轉,其二是落實縣計生局的計劃生育措施。保運轉可以概括為“跑資金”,這是鄉里頭頭的經常性工作,他們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到上級部門爭取資金,確保本單位職員的福利。由此賄賂之風大行其道。計生工作也可以概括為兩個部分:一、應付檢查;二、罰款。由于農民的流動性很大,計生工作難度加大,在現行制度下根本無法扼制計外生育。為了應付檢查,保住官帽,唯一的辦法只能是造假。所謂“村騙鄉、鄉騙縣,一直騙到國務院”即是由此而來。
在村一級,稅費改革后,為節約財政支出,村班子只保留三到四人,大部分村只有三人,村主任和村支書實行“一肩挑”。一個正職(主任或支書)的月工資從最初(九十年代中期)的八十元漲到現在的一百六十元。政府管理一個村子的年成本控制在六千元到八千元內,不到農村一個普通家庭一年的日常開支。聽說計劃經濟之所以不行,乃是因為其管理成本過大,所以現在要采用市場經濟的方法。經過這么多年的學習,中國政府明白了如何把管理成本壓到最低,這種本領可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就我所知,現在大部分村子的黨組織都癱瘓了,什么計生協會、婦女、民兵組織、共青團都沒有了。現在要問起“共青團”是個什么東東,十個人會有九個摸后腦勺的。
鄉村基層組織功能弱化后,如何貫徹黨和政府的“惠農政策”?這一點難不倒改革的設計者們,他們早已設計好了“直補”的方式,就是繞過鄉村組織,把錢物直接發到了村民的手中,讓農民享受了黨和政府的陽光雨露。開始的時候,農民確實高興了一陣子,因為鄉村組織不能揩油了。后來也就不怎么感激起來,甚而至于有許多抱怨。這原因,好像是鄉村管不了倒是真的,但縣一級是仍免不了要揩油的,而且他們一旦揩起油來,農民簡直就沒有辦法,告狀都沒用。以前對鄉村一級不滿還可以上訪告狀甚至痛罵鄉村干部,現在是什么法子也沒有了。更主要的是,這種惠農的“毛毛雨”根本就沒有用,在物價飛漲的現在,給一個農民一年補貼幾十元到一百元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所以,種田的“直補款”是心安理得的領,但該拋荒的田還讓它拋荒。這個時候政府又急了,怎么我給你發了補貼你還不種田?農民不種田難道還要當工人了不成?農民不種田大家吃什么?農民回答說,你要我種田,你得讓我賺點錢呀,你不是知道成本的重要么,你們把我種田的成本降下來呀;還有,你幾十年來不管農村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了,碰到干旱,田無法種啊!你們把田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我們種起田來多費力啊!你們干脆用補貼我們的錢把機耕道修好了,再送我們大伙一臺拖拉機多好!你們做不到這些,我們就只好當“農民工”了。從此,拋荒的田就越來越多,“農民工”也一年年多起來,農村也就日漸荒蕪了。農村一荒蕪,農民當然就不高興了。
中央應該是知道了吧,十七大提出要把改革的成果讓大伙分享了。但是如何分享到改革的成果大家伙心里沒有底。前不久我遇到一個鄉正職領導,他抱怨說,連我們這些當官的都分不到,老百姓還能分到嗎?群眾有意見,我們有什么辦法?權力都上收了,我們也只有千把塊的工資,鄉里正職干部變成叫花子了,天天上門去討錢,哪有時間去服務農民!
基層組織被政府甩掉以后,鄉村之間的利益瓜葛少了,鄉村之間的矛盾的確是少了,干群關系也“好”了(其實是冷了),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政府和農民群眾的聯系管道卻沒有了。而且,政府不管農村的公共事業發展,只是一味津津樂道那種“毛毛雨”式的“惠農政策”,長此以往,農民是絕對不會高興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