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怪胎——村務管理委員會
摘要 村民自治在給農村復雜問題的解決帶來了巨大的機遇的同時,還催生了一個被許多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所忽視的怪胎——村務管理委員會,全國的村民自治怪胎,是一個大于5萬的龐大的群體,但在基層政府眼中這種怪胎反而美麗,而且在一些地方的出生率還呈現出逐年增高的趨勢,怪胎的產生基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但是以先天因素為主,讓怪胎不再出生,保障村民自治健康發展迫在眉睫的選擇就是加強對村務管理委員會的監管,修改村民組織法,減少操作中的漏洞。近期的選擇就實行上下統一的機構改革,改變政府運行機制,改變基層參與選舉的動力來源。長期的選擇就是提高農民素質,增強農民的民主意識,調動起農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
自廣西合寨村誕生第一個村民委員會至今,20多年來,村民自治,已經給我國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逐步而又深刻地改變著中國的農村形態,給農村復雜問題的解決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也給學術界帶來了一個宏大的研究目標和課題,同時還催生了一個被許多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所忽視的怪胎——村務管理委員會(或者叫做村務管理領導小組等等,各地因習慣不同而說法不同,在本文中暫且用村務管理委員會統稱)其基本特點就是選舉失敗或者沒有經過法定選舉而產生的村務管理機構。發端于基層 而被上層強制力推動的村民自治,為什么會催生這樣一個怪胎?這樣的怪胎又為什么是美麗的?這是當前村民自治研究的一個空白,而那些被村務管理委員會所管理的村也是村民自治所遺忘的一個角落!更讓人擔心的是在一些地方,這樣的怪胎越來越多,對村民自治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阻力和負面影響!
一、怪胎的出生率——村務管理委員會在農村中的比率測算
我國從80年代初開始村民委員會選舉以來,一般的村委會都經過了六到七次換屆選舉,每次換屆選舉的成功率從舊有的一般資料來看是在一半以上,從當前公開的資料來看,近期選舉的成功率多在90%以上,但這多是各地對外報的喜,如果選舉的成功率低于這個數較多,就再沒報道了,根據筆者的不完全調查,一般縣市的選舉成功率在85%——95%之間,其它超過95%的是一部分,但100%的報道卻很少見到過,也有低于85%的縣市,具體到個別鄉鎮甚至有低于50%的成功率,按照一般的概率測算,截止到目前全國總計有68萬個行政村,選舉不成功率按5%——15%計算的話,那么就有3.4萬到10.2萬個行政村是沒有村委會的,這些沒有村委會的村,對村務的管理大概有以下幾種選擇,一是連村黨支部也沒有或無法建立的就暫時放置,叫做亂村,但這是極少數。二是由村黨支部代行村委會的職能,不再另設管理機構,這也是少數,尤其是集中在人口較少的小村,因為對于一個幾千人的村子來說只有區區幾個支部干部是遠遠不夠的。三是多由鄉鎮或縣級根據村中提實際情況,經過推薦或選拔一部分人,另組成一個管理機構,協助村黨支部開展工作,這個管理機構叫村務管理委員會也好、村務管理領導小組也好甚至連名稱也沒有必要,關鍵是這個并不是依法選舉產生的機構要代理村委會行使法定職權!因為在農村,無論是村委會的公章使用、干部待遇、村務管理、上級工作安排等等村務管理委員會和村委會都是一樣的待遇,甚至于在農村村民的眼中,連稱呼都是等同的,都統稱為村委會、村主任!這個比例在農村中是遠大于前面兩種情況的。具體全國有多少類似的機構在行使村委會職能,也就是村民自治有多少怪胎,筆者限于視野問題無法精確統計,但是如果按一般的統計規律,取中間值的話,加之筆者從本地和鄰地得到的信息來佐證,這個數字應當是一個大于5萬的數字,如此龐大的群體,卻沒有引起我們有關部門的重視,也沒有引起專家學者的重視確實是一件讓人費解的事情。
二、怪胎為什么美麗——村務管理委員會與當前體制的高度契合
按照局外人的推斷,這些選舉不成功或沒有選舉的村,應當是各種工作無法開展、村子管理秩序混亂、社會風氣不正的村,其實,根據筆者的觀察,這樣村子,在鄉鎮當中,并不是最差的村,這樣村子,尤其是有了村務管理委員會的村,除了沒有村委會以外,其它的各種工作和管理都有相當正常,而且在與鄉鎮或上級有關部門的工作配合上,多數情況都優于有村委會的村,有許多是縣鄉兩級干部眼中的順手村、穩定村,因為這些村,無論是在以前的稅費征收、工農業生產任務目標完成,還是現下的計劃生育、信訪穩定、農村公益事業甚至與村委會相同的民主議政、村務公開等工作中,都不僅與上級保持著高度的一致,而且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在這樣的村子中,基本上沒有支村兩委“兩張皮”的情況,也沒有過多的信訪穩定隱患。要問為什么會這樣,稍加分析就可以明白,根本的原因還在于村務管理委員會這個機構的產生方式和運作過程,首先是產生方式,村務管理委員會的產生方式從一些情況報告上來看,一般是由鄉鎮或縣級組織部門(縣級組織部門插手的多是多次選舉不成,出現較大問題的村)在對本村的各種情況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為了平息全村各種派性之間和干群之間等各類矛盾,而對村中各階層、各派別的代表性人物進行平衡的結果,就是將村中產生矛盾的各方都按照各有自己代言人的原則進行組閣,成立一個以平衡力量平息矛盾為中心目的的管理機構,這樣的機構,雖然會存在良莠不齊的狀況,甚至于有的村務管理委員會成員每年干不了幾天工作,卻工資補助照舊領,但他的作用本來就不是要干多少事,主要就是一個平衡力量,平息矛盾,鄉村兩級實際上是在花錢買平安,或者說是在類似于以前的官府招安!對于有些成員的一些問題基層政府也同樣是睜一眼閉一眼能過去就讓他過去了,為什么?就是它對穩定是壓倒一切的問題,穩定就是政績的體制壓力下的鄉鎮政府,在穩定村情、化解矛盾上,絕對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同時在鄉鎮當前處于行政壓力末稍,與上級毫無討價還價余地的困境中,在各種不計成本、不計實際、不計是否合理的一票否決工作層出不窮的壓力下,開展一些可左可右的,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村務管理委員會執行的速度和效率上也絕對是有著比村委會要大得多的優勢。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這個管理機構是由鄉鎮任命或者變相任命的,讓誰干,不讓誰干,主要領導一句話!用我們當地一句俗語叫做:兩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人多的是!你這個派別、這個家族你不干了等著干的人多呢!總的來說在這樣的前提下產生的村務管理委員會,在村務管理中、在執行上級命令、開展上級安排工作的態度和積極性上,有著村委會所不能比的優勢,這也是在基層政府眼中這種怪胎反而美麗的原因!正是如此,這樣的怪胎在一些地方的出生率才會呈現出逐年增高的趨勢!不過這樣的怪胎不僅成為村民自治進程的一大逆流,而且有的反而會成為大規模群體事件的蘊藏地和發源地。
三、誰催生了怪胎——村務管理委員會產生的因素分析
村民自治的怪胎和動物的繁殖有著可比擬的地方在于,怪胎的產生也是基于兩個主要要素,即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但是以先天因素為主。在這里筆者并不是對村民自治的否定,而是對村民自治中的不足之處加以分析,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視和改進而已。
村務管理委員會產生的先決條件就是選舉不成功,那么,分析選舉不成功的原因就成為怪胎產生的先天原因的一個主要方面。一般說來,選舉不成功,我們的媒體或黨政部門歸結的客觀原因多是村民民主意識差、參與積極性差、村子中的派性、家族斗爭嚴重,或者說是遺留問題多,干群矛盾突出等,主觀原因多是宣傳不到位,指導不夠等等,以上原因都對,但都只是表面上的原因,尚未觸及問題真正的實質。做為一名實際工作者,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參與選舉各方的動力來源存在問題:
首先是國家的實施選舉的動力來源,這已經基本上成為了定論,就是說無論從民主化進程也好,還是從鄉村治理的角度來說,都無疑是正確的。但是用強制的方式來推動民主化進程本身就是一個悖論,這其中所蘊含的內在矛盾也是產生怪胎的先天性因素之一。
其次村民自治的指導部門民政部門的動力來源。其參與 選舉的動力也是相對比較符合上級的政治意圖的,但是一個縣級的民政局有三十多個人已經是不少了,而且這些人還多數不是專門用來搞選舉指導,只有基層科少數幾個人再抽調一些本局或其它部門的人員臨時組成幾個指導組在開展工作,這樣對于少則上百多則幾百的村子來比,就根本不可能有真正到位的指導和監督,民政部門只能叫做心有余而力不足,沒有有效指導和監督的村委會選舉走上歧途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了。
第三個是鄉鎮參與選舉的動力來源。這是對選舉有著重要作用的一個因素,實際的操作中,更多的實施指導和監督的工作的,實際上就是鄉鎮。作為鄉鎮參與指導和監督村委會選舉的主要動力來源是來自于上級黨委政府指令性文件或工作安排,這在當前命令——執行的行政壓力體制下,實際上是一種反動力,對于選舉出的村委會,鄉鎮很難再將這種來自于上方的一級大過一級的壓力順利傳導下去,上級開展工作的方法江山依舊,而鄉鎮對下開展工作卻成了沒有自己腿的跛腳。現在讓鄉鎮自己搞選舉將自己的腳自己砍掉,無疑在讓鄉鎮干部自己給自己在戴緊咒,在這樣的動力來源之下,出現一些媒體批露的鄉鎮消極對待選舉,甚至于拉歪套的作法就不足為奇了!
第四個是村干部參與選舉的動力來源,村干部參與選舉的動力來源主要是對既得利益和權力的保持,這也是選舉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當前農村中,組織村委會選舉的除了選委會外,能夠安照上級安排為村委會選舉作主要工作的就是原任的村干部了,而且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許多選委會的成員中有一半以上是原村干部,甚至有的全部是村干部,其實這也是在當前基層開展村委會選舉工作的一個要求,許多縣市的文件提倡村支部書記通過合法途徑擔任選委會主任,以體現黨在農村的領導!而到鄉鎮則大部分成了要求村支部書記必須擔任選委會主任,這樣的要求下,這些在任的村干部,對本村的選民情況和動態基本上是了如指掌的,無論出現何種因素,如何應對、如何開展選舉工作是早已經心中有數了。可是在關系錯綜復雜的農村當中,村干部能夠用自己的所作所為保證在村民中的形象和在上級領導中的形象完全一致并受天大部分村民擁護的實在是太少了,每當有異己或者新興的力量的出現對現任村干部都是一個威脅,都會讓現任村干部和異己力量站在對立的兩方,面對這種不是你上就是我下的選擇,現任村干部的選擇是自不待言的,農村選舉中出現的諸如賄選,搶票箱、砸會場、打架、上訪、選民不到場等幾方爭斗現象的背后,至少有一方由現任村干部在操縱!
第五村民參與選舉的動力來源:當前村民參與村委會選舉的動機非常復雜,根據筆者親自指導監督幾屆村委會選舉的經驗和在日常工作中對村民的調查,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幾個方面,在是派性不是特別嚴重的村,最大的方面是無序、無目標型的村民,這些人對村委會選舉是不太關心,誰當選也不關心,參加不參加選舉更是不關心,他是沒事的時候或者給動員人的面子才去參加選舉的,他最終的選擇是無論村干部還是家族中的人,誰找了自己,誰和自己搭了話,誰給了自己好處就選誰,其比例能占40%左右;還有一種人對現任的村干部或參選的候選人有自己的認識,無論是個人恩怨還是憑心公論,這些人不管別人說什么,做什么,選誰自己有自己的主意,其比例能占到20%左右;還有一種人是自己沒有主意,只聽從家族或親朋的觀點,而且比較積極活躍,大家安排選誰就選誰,讓做什么樣的工作就去做什么的工作,出現問題時還往往去跟著起哄,這些人的比例也在20%左右;還有一類人是無論在家族中,還是在派性中,屬于突擊隊型的人,這些人雖然是少數,只占10%左右,但是他們在選舉中卻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幾個或十幾個核心人物的統領下按照自己的目標開展各種工作,他們的對立或聯合往往能決定一個村子選舉的成功或失敗;最后的一部分人就村中的比較特殊一些的村民了,比如那些常年在外的不了解情況的村民、上了年級行動不便或臥病在床由兒女作主的村民以及由于鰥、寡、孤、獨、精神或智力不正常的被各派所忽視的人。需要說明的是在宗族派性比較明顯和嚴重的村子,以上比例雖有所變化,但其比例卻相對清楚,易于分析,選舉的成功與失敗主要決定于幾個派性或宗族之間的力量對比變化,以上分析的只是宗族派性不是太明顯不易查覺的情況。在這樣的選民參選動力結構下,選舉不成功的主要因素看似全部選民的參選積極性不高,或民主意識不強,實際上的主要因素卻是為身在選舉之外的人所難以發現的外力因素,即村干部或村中的精英積極作為與基層政府或有關部門消極作為相互作用的結果!
2、村民委員會選舉中的法律法規問題。
我們當前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和各地實行的地方性法規與當前農村中的村民自治發展要求不相適應,亟需從各個方面進行修正,限于篇幅本文只對涉及到選舉中一此不太引人注意的地方作一簡要論述,對論述較多的方面就不再贅述。
關于村委員會主任與成員的選舉問題:我國的法律規定,村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具體的選舉辦法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規定。各地據此制定的方法也各有不同,經過這些年的實踐,也各有利弊,雖然與各地實際相對吻合,但仍有差強人意之處,尤其是在村委會主任的選舉中,一些地方采取的方法是在村主任候選人中,由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兩個候選人作為正式候選人競選,競選村主任不成,便失去競選委員的機會,這樣很容易導致兩強相爭必有一傷的結果,不僅將鄉村中本來就不多的精英排斥在了體制外,而且極易為上臺的村干部造就一支對立的力量。
關于村民代表與村民選舉委員會的產生問題:我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民代表由村民按每五到十五戶推選一人,或者由各村民小組推選若干人,比較簡略,而一些地方的法規也只是規定了一些略微詳細一點的辦法,其實在實際操作中,這些本就不易規范的工作,沒有規范的方法,很難產生真正反映村民意志的村民代表團體,這樣底子打不好,以后的選舉委員會產生,村民代表會的議政和參政,都無法規范操作。《村委會組織法》規定,村民委員會的選舉由村民選舉委員會主持,村民選舉委員會成員由村民會議或者各村民小組推選產生。但是由誰主持,如何推選卻沒有規定。從目前我國省級立法來看,村民選舉委員會的產生多由上屆村委會或鄉鎮政府主持,而村民選舉委員會的人數一般不會超過十人,少的只有三人。加之對于怎么推選絕大部份省份都沒規定清楚,只有極少數省區規定為投票,有的明確是由村民代表投票。這樣各自為戰的結果是,許多村選舉委員會成員要么是上屆村委會成員,要么就是鄉鎮與上屆村委會信任的人。總之,這樣產生的村民選舉委員會產生的方式不僅不夠規范,而且作為一個組織村民選舉的臨時機構,受到有效的監督和制約基本上是沒有。在實踐當中,村民選舉委員會的角色確實有些微妙,因為一方面村民選舉委員會是村民推選出來的,另一方面卻易受到鄉鎮政府和上屆村委會或者村黨支部的控制。在鄉鎮政府的“指導”下,或者是在想當選的村民的意志之下,村民選舉委員會可能有種種不作為,比如不向村民宣傳有關選舉法律法規和政策,不認真制定選舉實施方案,不及時審查、公布選民名單,甚至會出現一些亂作為、違法作為。較隱蔽的一方面還有選舉委員會任用的選舉工作人員——除了村民選舉委員會成員和政府工作人員以外的參與選舉工作的人,包括唱票人,計票人,監票人,和流動票箱管理人以及投票站工作人員等,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由于相關工作的程序與監督乃至法律責任的缺失,村民委員會選舉中的很多違法舞弊行為多是由這些人來實施的。由于村民選舉委員會可以任用支配選舉工作人員,其成員自身也受村干部與候選人這個利益共同體制約,可以說通常控制了村民選舉委員會就基本上控制了村委會選舉。因此,筆者才將村民代表與村選舉委員會的問題專門提出,這些看似不重要的問題其實決定著村民自治尤其是選舉工作的成敗。
關于選舉中的一些具體細節問題:選舉中的一此具體作法法律規定的太籠統,尤其是對于容易出現問題的委托投票問題,諸如一個人最多可以接受多少委托,如何接受委托,具體應當有所規定,尤其是目前在外打工的農民比較多,委托投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對于遠在處地的打工都為了參加選舉而千里迢迢回家是不太可能的,筆者的經驗是可以通過電話的方式委托,提高參選取率,具體的作法是由被委托人和選委會一人村民代表一人,鄉鎮干部一人共四人,組成一個接受小組,在選舉的當天共同與委托人取得聯系,直接由委托人電話投票。并將此辦法提前公布,選舉日當天將每個被委托人接受委托的情況由選委會當場向選民公布。另外關于秘密寫票處的設立應當成為硬性的規定,要求選舉時必須設立秘密投票處,不得在非秘密投票處填寫選票,以減少選舉中的漏洞,提高一次選舉的成功率。
3、村民參與選舉的政治積極性問題。
大多數村民對選舉的漠視和對手中民主權力的輕視,其根本原因不全是村民的民主意識差,而是比較看重實效的村民看不到手中的民主權力的真正作用,主要是我們對村委會的管理存在缺陷。筆者在一個近萬人的村子曾經發放過糧食直補款,原打算用三天的時間,結果只有用了半天的時間,就基本發放完畢,其中道理很明白,村民的積極性來源于和自己的利益相關性。村民自治怪胎的產生只是明顯地從低投票率的角度反映出了農民對村民自治選舉的參與積極性問題。另一個重要方面,高投票率也不必然表示村民選舉參與積極性高,因為有的地方看似調動起了農民參與選舉的積極性,其實是基層政府或村中的精英運用各種權力力量或者策略技術調動起了農民與其真實意愿或利益不相一致的異化了的積極性。當前村民自治要想取得農民的認同和真正的積極參與,關鍵在于如何有效地解決農村實際的治理問題,如何切實保障村民的民主權力發揮問題。這樣首當其沖的就是村委會的管理,當前的主要矛盾在于我們的村民自治無法讓村民順利行使其民主權力,村民感受不到當家作主的感覺。村民對村中事務的民主管理主要集中在村級財務、各業承包、宅基地發放、土地問題等幾個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在于村級財務,雖然我們各級都在抓村務公開,而且有了許多成效,但是當前一個很重要的現象就是,查帳——往往成為一個新人競選村委會主任最重要的砝碼和號召 村民的旗幟,為什么?其背后就是反證了我們村委會管理尤其是村務公開存在的巨大問題!我們的一些工作是走了形式,玩了花架子!如果說民主化的設計者們關心的是如何對農民進行民主化的政治訓練,那么農民關心的就是個人利益的維護和生存機會的擴展。讓一個對村中事務毫不知情或者說想知情通過正常的民主程序而無法實現的村民去相信手中的民主權力有多大本身就是一廂情愿,更不要說讓合法利益受到侵犯除了訴訟、上訪別無他途的村民對村民自治真正有多少熱情!
四、如何讓怪胎不再出生——杜絕村務管理委員會,保障村民自治健康發展的對策。
1、迫在眉睫的選擇,一是加強對村務管理委員會的監管,最大限度保障村民的利益不受損害,對于已經產生并正在運轉的村務管理委員會,既然產生了就有其存在的基礎,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取消,我們要做的就是重點加強對這些管理機構的監督,尤其是對日常工作中易出問題的財務、土地、宅基地等問題的監督,并注意在任干部的思想動向,防止出現利用手中的職權拉幫結派,打擊異已,為今后的村委會選舉工作帶來隱患。二是修改村民組織法,減少操作中的漏洞。具體地關于村民委員會選舉出臺一部村民委員會選舉法,或者至少要在修改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時,對關于村民委員會選舉的條款加以完善,尤其是對村民代表的產生、委托票、流動票箱使用、秘密寫票處的設置以及對破壞選舉、賄選等不正當選舉競爭作出明確的規定和處罰條款,從法律法規上堵死怪胎產生的途徑。
2、近期的選擇就實行上下統一的機構改革,改變政府運行機制,改變基層參與選舉的動力來源。我國當前進行的鄉鎮機構改革應當是一種理順省、市、縣、鄉鎮和村之間關系的“綜合改革”。決不能僅僅拘限于鄉鎮,目前 要至少與縣級和村級的改革形成配套,作為有著各種職能部門和執法權限的縣級在機構改革中有著相對易于動作和改革的一面。而且縣級干部超編比鄉鎮嚴重得多,帶來的財政壓力要遠遠大于鄉鎮。否則不要說單純的撤鄉并鎮、機構精簡 對短期內解決村民自治問題于事無補,既便是鄉鎮如一些人期望的那樣實現了鄉鎮長直選,這樣上下體制不同運轉機制不同帶來的問題仍然會存在,鄉村的境況不可能有真正的改觀,當前從南部到北部進行的一些鄉鎮長直選的試點出現的選舉成果不能夠延續下來的“孤島”現象就是對這種期望的一個有力反證。鄉村之間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當前的鄉鎮不是一級功能完整的政府,其責、權、財有著嚴重的錯位和脫節。因此要重點改革是縣級政府部門將其機構延伸到鄉鎮,在鄉鎮設立各種站、所,分割鄉鎮政府的權能的同時,卻動輒以責任狀、一票否決、層層落實責任等形式加重施加給鄉鎮政府各種根本與鄉鎮職能不符的、不切實際的任務目標的行政運行機制,因為在當前的體制下,鄉鎮為了完成上面的任務和目標,為了保飯碗在責大權小的現實情況下,就會想方設法在村里扶持和尋找得力的村干部作幫手,甚至于不得不去找那些村干部來“頂缸”,為什么?因為村干部中的支委是草帽官,今天扔掉明天可以再戴,村干部中的村委是真正的鐵帽官,沒有人敢拿掉!相比之下,鄉鎮干部的官才真正叫做紙帽官,說不定那陣風不對就輕易地吹掉了,前幾年,我的一位老同事調來才三天,連所包村的村干部還沒認清,就因為一件老上訪戶的事情,在選擇交罰款和背處分之間進行了一次艱難的選擇,當時鄉鎮領導的話歷歷在耳:就是給上級一個交待,只處理村干部力度太小,不好過關!這樣的工作形勢下有幾個鄉鎮干部敢放開村干部,拿自己的養家糊口的飯碗來鬧著玩?因此,具體到鄉鎮改革,就一定要真正地將鄉鎮的職能定位準確,制定合理的縣鄉政權運行機制,調劑在經濟發展上給鄉鎮政府的壓力,把經濟發展的職能更多的留給社會,讓鄉鎮在社會服務上做更多的事情。讓鄉鎮不再將村委會當作壓力傳導的末節,實際上原來鄉村中的一些問題都是在經濟發展的壓力下造成的。至于村級的改革相對而言就要容易一些,主要是高度重視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環節,加強對村干部的監督。盡管《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對村級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制度都有明確的規定,但由于多數農民文化水平不高,普遍缺乏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能力,村級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現狀不容樂觀,嚴重威脅著村民自治的發展。解決村級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重點可以通過依靠“村民代表會議”和放手發育各種村內民間組織相結合的方法。這樣不僅可以多渠道利用民主監督、民主決策機制增強村民利益表達的強度和機會,讓農民關心自己和集體的利益,積極參與村級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形成對兩委干部事實上的權力制約和監督,有效地防止村干部對權力的濫用,還可以有效地調節或整合利益沖突,解決村民自組織能力低下、參與政治熱情冷漠的問題。
3、長期的選擇就是提高農民素質,增強農民的民主意識,調動起農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農民對民主制度的理解如何,參與選舉的能力怎樣等都與其文化素質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據有關調查,我國近些年的城鄉差別呈現不斷加大的趨勢,農村人口的收入從總體上看,只相當于城市人口收入的三分之一。我國農村農業勞動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僅有5.79年,遠低于城鎮居民水平,農民的百戶擁有電話、電視機、手機的水平也遠低于城鎮居民,讓處在一個貧窮落后封閉環境中的農民對民主的進程有著深刻而正確的認識確實是有點太難了,如何提高村民的民主素質,限于篇幅本文只能簡略提供幾點建議。
一是要大力提高九年義務的教育的范圍和力度,農民人數龐大,綜合素質較低,但這并不是農民的過錯,導致農民綜合素質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國的義務教育投入教育資源分享不平等,許多農村學校的教學條件遠遠不是用艱苦可以表達的,僅以2000年為例,全國教育經費為3849億元,其中用于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為919.9億元,占全部教育經費的23.9%,兩者明顯不成比例,另外在農村拖欠農村教師工資,農民子弟因交不起學費而綴學也曾經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近幾年雖然有所好轉,但基礎教育責任地方化,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主體錯位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而且其帶來的后遺癥依然會在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繼續困繞政府。 因此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重要的就是通過建立合理的中央和各級政府的義務教育經費分級負擔制度,改變目前“以縣鄉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體制,縮小地區之間,尤其是城鄉之間辦學水平、辦學條件的巨大差距,依法保障所有的農村適齡少年兒童接受義務教育,切實解決農民素質這種“先天不足”的狀況。
第二是依法保障農民享有平等的國民待遇,從法律和制度上切實解決我國“城鄉分治、一國兩策”制度下農民二等國民的地位問題。中國農民的民主化理念是由國家在制度層面運用行政力量、新聞媒體、輿論力量等策略性手段加強對鄉村的滲透、灌輸、宣傳和導引產生的。因此在今后農村政策的制定,涉農部門的工作開展中,應當增加農民參與決策的機會,尤其是要采取增加各級人大代表中真正農民的比例,多召開由農民參加的聽證會等民主的形式讓農民真正地參與 進來,從農村和社會各個層面逐步培養農民的民主意識和民主作風。通過多層次的民主實踐鍛煉,讓民主意識成為農民在農村工作和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方式,逐步認同國家灌輸的民主理念并外化為民主行為。
三是村民自治的最終發展方向應當定位于中國的民主化進程,不應停留在當前的以鄉村治理為主的較功利的取向上,一方面從我國村委會組織法的立法理念看,實行村民自治,其實有著通過基層民主的建設進而逐級上推以民主建構國家體制的思路。另一方面持續的鄉村治理思路會天然的強化各級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對農村社會的滲透和控制,就會形成國家立法在不斷擴大村民自治的空間,而各級政府為完成更為緊迫的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又力圖將“要辦什么,不辦什么,先辦什么,后辦什么”的決定權集中于自己手中,從而不斷地壓縮村民自治的空間的兩難選擇,導致實質意義上的村民自治不太可能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因此中國的村民自治未來的發展方向應當是讓農民徹底地享有自主權和自治權,將民主化的進程在農村真正全面展開,并由村民自治,逐步推進鄉(鎮)民自治、縣(市)民自治,逐步向城市和上層延伸,實現所謂的“合法性上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