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們的努力將使大學生們愈益意識到,正是應該從他們的行列中產生出這樣一種腦力勞動無產階級,他們負有使命同自己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兄弟在一個隊伍里肩并肩地在即將來臨的革命中發揮巨大作用。
——恩格斯《致國際社會主義者大學生代表大會》(1893)
河南大學生自行車集體夜騎的事情這兩天熱度也逐漸降下來了。然而互聯網總是不能沒有記憶的。我們整理一下這幾天來網上針對此事的輿論,會發現大致有兩派的聲音:
1、支持者:認為集體夜騎是青春活力的體現,青春就該如此,放飛自我,追求自由。這也是很多媒體一開始的反應。
2、反對者:溫和的批評夜騎這種行為增加了當地交通管制的成本,還使得當地很多打工人上班都找不到共享單車了。更極端者則認為大學生吃飽了撐的沒事干一幫造糞機器拿著父母的錢不好好讀書干這種事情。這些言論從當地開始加強交通管制之后逐漸增加。
對于最后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批判大學生不負責任,不妨說是真的“站著說話不腰疼”。這邊建議讓這些人體驗體驗大學生的生活,幫同學們去那些水課上打卡,幫忙攢學分,給我們大學生做個榜樣,我們也就不去“造糞”了(樂)。
事實上正如筆者在之前的文章《對大學生活的雜感:拋棄應試思維,去思考,去實踐》中所說的,現在上大學一定要擯棄中學階段的那種內卷、應試的思維模式,把該考的試過了剩下的時間完全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熱愛的事情,想考更多的證件可以,想出去旅游、吃喝玩樂也沒問題,畢竟人生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幸福嘛。更何況就現在大學里的那些課程設置來說,上個一學期的水課可能還真不如出去騎車旅行能增長知識與見聞。
所以很想送給這些老學究一句話:你在教我們做事啊?
人本就不應永遠被保守的思想束縛著,要勇于去追求自我,去做一個勇敢的叛逆者。否則我們只會活得壓抑痛苦,活成了那些條條框框的奴隸。尤其是在這個時代,更是需要一種叛逆的精神。
不過,大規模夜騎這種叛逆終究追求的只是一時的愉悅。這背后反映出的一個問題就是:當下學生是脫離社會生產活動的群體,具有“小資產階級”的特性,也就是說,大家有時候只想著追尋自己的自由,而忽視了身邊的工人群眾。在這次的案例中表現為,同學們的夜騎行為,導致開封當地的上班族們無法及時找到共享單車。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我們追求自由與個性的叛逆精神是不能脫離群眾的。所以說我們真正需要的叛逆精神,應當是去“融工”——去參與社會生產活動,體會當代人民群眾真實的生活。
這里講個歷史故事:在1950年,曾經有一位阿根廷青年和他的朋友一起騎摩托車環游了整個南美洲。中途在他們身上發生了很多曲折的事情:摩托車曾多次出故障,還與當地居民鬧誤會、被追捕。然而當這趟旅程接近尾聲時,他卻在日記里這樣寫道:
“寫下這些日記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時,就已經死去。我,已經不再是我。”
在這趟旅程中,他目睹了南美洲的民間疾苦、饑寒交迫——當地的礦工為美國帝國主義挖礦掙錢,卻始終活在貧困里;很多麻風病人無法就醫,以至于作為外來人的他在當地提供志愿醫療服務后,群眾載歌載舞的歡送。在深入了解后他才明白:正是資本主義的剝削造就了人民的苦難。
從那以后,他成為了一位革命家,參與過古巴革命,領導過玻利維亞的游擊隊。而這一切開始于22歲那年的那場摩托之旅。
這個人就是切格瓦拉。他的上述騎行經歷后來還被改編成了電影《摩托日記》。我想他的這場騎行及之后的作為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學習的叛逆精神。
我們不需要遵循保守者們傲慢無禮的規訓,我們也不需要脫離群眾的叛逆;我們需要的是:走進社會,去思考,去和工農群眾們站在一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