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大學之路的責任與使命
我已經大學畢業兩年了,研究生也已經畢業。在研究生畢業時,我一直在想寫點大學生活的感受,尤其是對自己在大學這條道路上的體驗與責任。說到為何上大學,剛上大學時也許我和眾人一樣,為了在這個以學歷為評價體制的路上走的遠些,盡力使現自己以前的夢想。因為我是農村出身,總希望走出農村去城市追尋現代的生活方式,希望自己畢業后有一個理想工作,有個滿意的家庭。這在大學幾年里,我一直努力學習去滿足這個追求,我的信念沒有變過,雖然庸俗但卻符合中國的實際。
時過境遷,幾年后機緣巧合我意外的進入了一個農村研究中心繼續學習,起初我恍惚不知農村研究有何用,我該做些什么?一些問題時常徘徊在耳邊,讓我不知道方向。既然作研究,尤其是農村研究,我想努力去做些有用的東西來實現自己的價值,因為我出身農村,從小在一個貧困的家庭長大,目睹了農村的困境與變遷,深知我應該盡力為農村發展出些力。因為在我讀大學時期,我感受到城市是如此的現代,它的文化層次與文明程度已遠遠超過農村,尤其在城市里根本沒有農民的位置,城市看不起農村,農民沒有地位、更沒有身份,除了在臟亂的工地偶爾現身,他們經常為了要回工錢而以命要挾,這些以生命換來的血液是不是又注入到了我們的身上?
這些問題對我們來說已習以為常,但是當我流淌著同樣的血液時,我難以寧靜下來。然而當我一次次面對現實問題,面對廣大的農村現象時,我感覺自己無能為力。因為我的知識太少,我只會發發牢騷,當當憤青,卻不能夠從實質層面解決問題。于是我埋頭苦讀,讀書成了我最大樂趣,當然我的讀書不是為了考試而讀書,我希望自己能夠在學術與思維的作品中尋找自己的落腳點。我從古典社會學、經濟學與政治學讀起,一直延續到現在社會的研究。希望在歷史的脈絡體系中為中國社會尤其是農村發展尋找到歸宿。應該說大學期間的主要時間花費在對知識體系的梳理上,這些知識包含了大量的對歷史與當下問題的思考,對于我認識與分析問題打下了基奠。
我的大學邏輯也許在此發生了轉變,轉移到學術層面上,我希望以不斷的對當前問題的把握來為社會的整體發展盡些微力。因為不斷的讀書與思考,也轉換了自己的價值觀。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微不足道的,沒有人會注意到你,沒有人會關心你的存在,在大千社會里我們就如大海里的一滴水,瞬間就會消失的無影無蹤,變的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每個人都會想:自己每天都在為生活奔波賣命,究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什么意義?也許這就是問題所在。因為我們還沒有進入到社會體系中,沒有理解到整個社會對于我們自身的價值。我們的生活是為自己的,但是作為一個努力進入大學學府的學子來說,我們需要去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時我們不僅要思考自己更要思考這個社會,尤其為社會的弱者做些事。我們只要稍把目光轉向他們,我們內心的情感就會涌動出來,我在此時不是“自己”,而是一個整體,是一個感情和道德聯系的整體。
我們的大學需要努力,需要不斷學習,在理論工作做好后,我一直埋頭于農村問題,尤其是農村發展問題的思考,而且不時的進入現場。這對于我來說難能可貴,因為我比較懶,但是發現真實與改變現實的動力激發著我。于是我去農村深處尋找問題,發現事實。在這個過程里,我感觸頗多,感受到我們每一個人責任都很重大。這種責任來自農民的無力與貧困,來自他們的艱辛與困苦,更多的還是對我們民族的責任感。因為百年來我們經歷了這么多的苦難,在我們昂首挺胸的時候農民還直不起腰來,我們應該感到慚愧。因為我們常說自己是有5千年的文明古國,但是這些文明從何而來,國家從何而來?這些不都是我們的兄弟們(農民)艱難困苦中創造的嗎?我們不顧他們的死活,在這個已經走向世界的體系中仍然百般責難他們,實在居心不忍。
我嘮叨了這么多,不是說我們沒有責任,而是希望我們在學習中能夠多思考問題,不要讓現代社會市場的利益規則迷住了眼睛,能夠保持清醒頭腦,知道自己的責任與生命的意義。我也不是想大家都從事農村研究,只是提醒大家不要忽視身邊的這個群體。
回想起半個世紀前,革命前輩們的拋頭顱灑熱血的熱情,他們高揚自由與民主的大旗一路走來,我們自愧不如。但是那個時代儼然已經過去,在古老而又年輕的中國走到新世紀時,希望大家不要像我當初一樣迷惑,我們應該扛起社會發展的責任,實現一個新的時代夢想。
(文/劉濤 鄭州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文化研究所,本文轉自電子雜志《理想有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