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太愚笨了,只有和大家交流的時候才能找到靈感思考一下。
今天談到一個老話題:人活著為什么?
我試圖將以前的邏輯和思考梳理一下,卻咋理不清,只能重復老話。
所有的問題都不是抽象的,它們發生在一個不太好的社會,那里一遍遍發生著曹征路《那兒》里的故事,那里大學生畢業找工作難,工作了買房子難,農民得大病看不起在家等死,國家的財富不斷向少數人手中聚攏,窮人不幸、富人也不痛快。兩億農民工拿著最低的“工資”隨著經濟起伏和年關去來像候鳥一樣南去北往賤如草芥。大批知識分子失去批判能力擠著去當官去發財。國內的巨額財富和資源源源不斷送給洋老爺、洋老爺只管印點無用的綠票子給我們。
人活著為什么?兩個大學生的對話如下。
甲:很多同學活得很實際,他們相信自己是精英、將來也能成為精英。所以對生活很有信心。
乙:他們對自己太過自信了。比如,學習好、上了好大學不僅僅是因為他聰明,而是綜合作用的結果:他的父母、家人的諸多付出和影響,他的老師、鄰居、同學對他的影響……甚至整個社會教育體制的偏頗正好適合了他的個人特質。而且,不要忘了,他上了學的同時也擠掉了其他同學的機會……
甲:這沒有辦法,現實社會就是個競爭社會,他沒得選擇。
乙:對啊,但是被擠掉的不是他,不管他是誰,他取得了稀缺的資源,這個資源屬于整個社會,提供這種資源的是千千萬萬被擠掉的人以及他們日后的勞動。那么他競爭成功后只為自己奮斗就肯定是自私的!
甲:可他感覺到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父母、家庭。
乙:這也是一種自私!他偏愛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和自己父母生活在一起、親身感受到他們對自己的撫養。可是,他父母如果是官或者商,那么支持他生活的來源實際上是別人父母勞動的剩余,他感受不到而已;如果他父母是平民,那么,天下的千千萬萬的父母有什么不同,他獨獨喜歡自己的父母、并且參與到競爭中去擠掉別的孩子,客觀上傷害了其他家同和父母或者至少加重了他們的負擔,在目前的現實邏輯下往往如此,這不是一種惡嗎?
甲:這個邏輯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太極端,對這個同學不公!惡不在于一個個人,而在于社會制度,競爭的社會制度必然會造成競爭成功的個人,而這個當事人不明白啊,他被灌輸的一直只是競爭意識。
乙:有道理、但不全是!客觀上,他可能不知道,但是他利用或者順從社會的惡,來謀求個人奮斗、個人物質利益,同時也是一種惡!
甲:這就不對了!你總不能不讓他謀求個人物質利益啊,他要生存!
乙:固然要生存,但是生存所需要的物質條件并非如許多名牌大學生想象的那么高!過度謀求就是惡!而且可悲的是絕大多數謀求不到!
甲:其實,大學生謀求個人物質生活往往和想象的水準不一樣,也很失落的。個人價值也往往會受挫。
乙:對,這是二三十年的精英教育的惡果,私有化和極端市場化發展的惡果。
甲:這樣講可能更準確一些:個人的發展應當與社會的發展相結合。只追求個人物質利益肯定不對,應當把對個人幸福的追求放到對整個人類幸福的謀求中去,把兩者結合起來,最終才能真正獲得個人的幸福,大家都這么做,整個社會也會改變的更好!
乙:你講的有道理!不能剝奪大學生個人爭取生存條件的努力,但要將之與社會的發展變化結合起來。
事實情況往往是大學生們還做著精英夢。因為從小就被告知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讀好了就能當大大的官、就能掙多多的錢,一個月好幾萬。。。現實證明這只是個夢,上了大學交不起學費,畢了業找不到工作,找到的工作和你預想或被預想的遠不一樣,——縱然北大清華學生又能如何,畢業了無非出個國當個二等公民、考個研搞點中國式學術,這樣你的預期可能會更高、將來的失落或許會更大,——就算比下有余又能怎樣!或者考公務員、去外企給洋老板打工、去國企休閑養老。。。。。。事實證明你壓根兒就不是精英,精英越來越世襲,越來越被壟斷的。甚至縱然世襲,小精英也會被大精英吃掉。所以別老幻想精英,想點實際的,干點實際的。
實在不行就想想善、想想惡,想想社會上所有的人,想想自己,想想未來,想想人活著為什么,這總比幻想什么精英得好。
歡迎大家發表觀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