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思考:人性、市場與人生
——我們是人,不是動物
近來發生了很多事情,感受到了人生諸多的滋味。很想要表達出來與人分享,只是不知道從何說起,而且我怕不小心說出來關于這個世界的一些真相,會傷害到曾如我一樣真誠與純真的孩子,那么我是多么于心不忍。可是,我還是要寫出來給自己看,是人生的總結,想到哪里說到哪里,而況現在已經不是一個“于心不忍”的世界了,那么如果誰想看就看吧。
先來說人際交往的模式。近些天來,越來越感覺到自己的思維接近于韓德強了,他經常說,我們是人,不是豬,不是動物。雖然所有聽他講演的人都能明白他的意思,可是沒有幾個人能夠體驗他的憂慮。他說有兩種人際交往的模式,一種是壟斷性的人際交往,如同親情、愛情等這些關系,他們是無法對等,也不能祈求公平的。一旦建立了這種感情,就不輕易能夠選擇與退出。而另一種人際交往的模式是競爭性的,也就是我們所建立的同學關系、同事關系、甚至朋友關系。在這些關系中,每個人都是作為獨立的個體而存在的,也是作為競爭者而存在的,不要說太赤裸裸,競爭性的人際關系就是一個相互博弈與競爭的關系,看誰能夠在這種關系中占據主導和優勢,于是為了這個主導和優勢,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成為利用的手段,包括相互間感情的培養、真誠的態度等。
其實,現代性的社會所塑造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越來越接近于第二種人際關系的類型了,甚至包括第一種壟斷性的人際關系也越來越無力了,因為市場法則越來越統領于這個世界的所有領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一樣。在農村調查,代際之間已經沒有了壟斷性的感情了,有的只是權利義務的明晰計算,再加上一點點可能只是人性的善良;而在家庭的內部,新的家庭倫理已經形成,這是一種以家庭作為單位,對外競爭的家庭倫理,在這種家庭中,婦女當家是一種必然,因為婦女是能夠最敏感感受到競爭壓力的群體,她們善于與人比較,這個就是婦女能夠當家的秘密。
所以,有人說,現在的社會形勢使得私人間的感情越來越重要,可是以上的分析中,壟斷性的人際關系模式在逐漸解體,問題在哪里呢?這里我要討論的是人性和文化建構。我想人都是有人性的,只是善與惡的爭論是無益的,因為他們都是人性的一部分。(我的老師可能不喜歡人性這個詞,我也不喜歡,老師可能是一種立場的反應,我卻是一種人性的反應。)人性中,年輕人不是天然要不孝順父母的,人也不是天然要自私的,人是在互動中決定行動與態度的,情緒也是人性,憐憫之心也是人性。我想說的是,如果沒有文化建構來規范人性的話,人性就只能是“不靠譜”的,因為所有的情境和事件都可能主導它。中國的傳統家庭模式就是一個文化建構規范人性的好的范例,三綱五常、道德倫理等等。這些雖然可能在后期會因為結構僵化而成為壓抑人的工具,但是他們建立初衷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因為,傳統的文化規范是給了人性一個活動的“框架”,那么壟斷性的人際關系實際上就是這個框架的產物,這才是文明的做法,按照韓德強的語言,這才不是“動物”的。
可是沒有文化建構規范的人性是什么?多少人奮力疾呼的“解放人性”、戀愛自由、民主、平等,這些都代表著什么?難道真的是誰也管不到你,你就是自由的嗎?戀愛太自由就是亂性,這是人所要的自由嗎?要這個是為了什么呢?只是我不明白,人到底受到了什么樣的壓抑,為什么愛情要成為這個世界關于自由與平等的犧牲品?還有,現在流行的文學評論都會拿人性說事,只是我不明白,表達人性就是值得尊重和探討的嗎?其實按照我的理解,直白一點,所謂人性就是人的動物性。于是,現今時代這一套關于人性的話語實際上是個追求“動物性”的話語,明白了這些的時候,我真的不明白是自己很可笑,還是這個世界很可笑了。
這是一個關于“人性”的時代。人最直接的是身體上的感官,于是不斷追求熱鬧與時尚,刺激與挑戰,偶爾人也會憐憫心發作施舍一點錢給乞丐,于是人就為自己找到了更加放縱和前進的理由,人的生存合法性建立在自己的感官體驗之上。社會建構和制度規章,所有這一切都成為了對于人性的壓抑,人都要反抗。有人說,現在的人更多的是運用工具理性來行為,我說錯了,現代人是目的理性的,只是這個目的變得不那么長遠,不那么“偉大”。現在的時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成了笑話,“老實木訥”的人成為了婚姻市場中的失利者,朋友之間的“義氣”和“交情”成為了電視中表演的“小丑”形象。人不為了成功自己而奮斗就是失敗的,誰也沒有功夫再刻意經營彼此之間的感情。你可以說“你傷害了我”,他也可以說“我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我沒有給你承諾,怎么會傷害你?”每個人都在小心經營著自己人生的策略,經營的目的不是要達到一種自然的和諧,而是要讓與自己接觸的每個人對自己都“沒有話說”,都挑不出自己的毛病。可是,人啊,別人挑不出自己的毛病你就真的完美了嗎,真的快樂嗎,真的很優秀嗎?還是運用韓德強的話說,我們是人,不是運用工具理性在選“商品”。
我認為,市場是與人性天然聯系在一起的事物。上文討論到的傳統文化的建構與人性天然結合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個時代是一個市場規則統領的時代,這個時代中,市場不僅逐步解構了傳統文化的意蘊和規范,它也天然的促進了“人性”的成長。可是市場規則是短視的,理性的,追求熱鬧與刺激的。市場表面上以“人性”話語為工具,可實際上人性卻是它的犧牲品。每個人都在執著著什么,追求著什么,刻意努力著什么,我想到了弗洛伊德的那句話,每個人都是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患者。什么才是一個健全和健康的人格?
我們都是生存在這個世界中的一粒塵埃,我從來都承認我很不偉大,可我依然很尊重自我,因為我至少還可以用“偉大”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可能,別人的眼光看來,我是一個怪癖,不好接觸的人,我知道別人的看法,那是因為我尊重自我,尊重人性,我為了自我與周圍的世界發生了太大的不協調,只是因為我想要自在一些活著,我只有努力的不斷為我自己尋找合法性。實際上,內心與周圍沖突的每一次都是要我自己來承擔成本,因為可能我與別人的標準是不同的,別人是在選商品一樣選擇著周圍人的行為與觀點,我對于此的反抗就是我內心最大的痛苦,我知道這對自己多么不利,可以我所體驗的人生是這樣的。當大學時期所有人都不搞學術的時候,我感到這個世界深深的墮落,當所有的人都攀比搞學術的時候,我依然是如此不適應。我總是在想,我到底在追求著什么?學術是我的目的嗎?我希望不是這樣,我希望自己像看待生命一樣來做學術,像做人一樣來做文章。我無法像馬克思那樣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還能給人類一個共產主義的希望,我甚至連自我的希望都要艱難重建。現在的我不敢看血腥暴力的片子,不敢看心靈劇,不敢太感動也不敢太痛苦,因為我的心靈早已經承受不了這些,今天的我只是希望過一個平淡的日子,做一些不那么沒有意義的事情,看一點如同泰戈爾的文字一樣優美的詩句,這于我的人生和心靈已經足夠。
我想自己從來就不是一個可以如同我周圍的人一樣,純粹讀書與做學問的人,我對于這個世界,對于人生有太大的期望。我明白,今天的我身處的環境對于自己的成長是多么有利,可是我又從來不敢奢望自己能夠成長為什么,所有的努力只是希望給自己的心靈一個交代,讓我不那么不知所措的活著。
以上的表達是我最近關于學術和人生的思考。我想,我不是一個合格的成員,我在用學問解構人生,也在用人生解構學問,總是難以找到自身的合法性。可是總的來說,我是在人生而不是學問,于是這樣想的話,寫這篇隨筆要輕松的多了,比起要寫的學術論文我更善于表達這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