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共產黨黨員蔡和森,毛主席的同學,1931年被國民黨反動派活活釘死在墻上,慘烈犧牲。毛主席每想到此,無比悲痛。蔡和森的殉難堪比耶穌。還有無數的無產階級烈士更加慘烈的死在國民黨手中。我們要常常想一想,他們矢志不渝的努力,為的是什么……”
蔡和森
蔡和森 湘才子慘烈就義
英杰和森出少年
少年挾豪氣,交結五都雄。蔡林彬,會潤之,橘子洲頭百侶逢。慷慨出湘境,曾作《少年行》。今特錄此詩,讀之猶動情。烈士昔胸懷,躍然入眼屏:
大陸龍蛇起,
乾坤一少年。
鄉國騷擾盡,
風雨送征船。
世亂吾自治,
為學志轉堅。
從師萬里外,
訪友入文淵。
毛澤東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之時,在長沙的摯友便是蔡和森。從中共“二大”至“六大”,蔡和森都是中央委員,他的家庭也成為黨內突出的革命之家。他同妻子向警予、妹妹蔡暢、妹夫李富春等人都作為黨的第一代開拓者,用熱血和青春在史冊上寫下了姓名。
生平
■在第一師范蔡和森與毛澤東齊名,名流楊昌濟認為:“救國必先重二子。”
■新民學會的同仁評價說:林彬是思想家,潤之是實踐家
■軍閥將他四肢釘在墻上,用刀把他的胸脯戳爛。他犧牲的日期已無從知曉
蔡和森,字潤寰,曾用名蔡林彬,1895年出生于湖南湘鄉縣一個破落的小官吏家庭。幼時讀私塾,13歲時因家中困難到堂兄開的店中當學徒,未受照顧而長期遭欺壓,從而萌發了反抗意識。16歲時他才入初等小學讀書,因年齡大被周圍嘲笑稱為“太學生”。經他刻苦攻讀,一個學期后便跳級進入高小。1913年,蔡和森來到長沙,考入鐵路專門學校,后轉入第一師范學校。在校內他讀書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以才學出眾著稱。
湖南學界名流、曾留學日本和英國十年的楊昌濟教授的弟子滿三湘認為,最好的學生是毛澤東、蔡和森二人,并說過:“二子海內人才,前途遠大。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重二子。”
在一師學習時,通過閱讀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蔡和森樹立了革命志向。1918年,他與毛澤東一起創辦了新民學會。會內同仁當時評價說:“林彬是思想家,潤之是實踐家。”1918年,蔡和森來到北京,組織留法勤工儉學,結識了李大釗并得到很多教益。他參加了“五四”運動后,于1919年末赴法國。在那里,蔡和森接受了科學共產主義,并向國內朋友寫信提出要組織共產黨。毛澤東接信后表示:“你這一封信見地極當,我沒有一個字不贊成。”
1921年年底,蔡和森回國,在上海經陳獨秀等介紹加入共產黨,并于1922年中共“二大”上同妻子向警予一起當選中央委員。他長期主辦中共機關刊物《向導》。1925年,他作為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赴莫斯科。1927年回國任中央宣傳部長,在中共“五大”上被選為政治局委員。
在大革命失敗的緊要關頭,蔡和森支持毛澤東的意見,主張獨立展開武裝斗爭。土地革命開始后,蔡和森長期在上海和莫斯科兩地工作,因反對過“左”的政策,于1928年被撤銷政治局委員和中央宣傳部長之職。1931年年初,他從蘇聯回國,提出想去江西蘇區,但中央派他去恢復剛被破壞的廣東省委。因廣州已難立足,他在香港聯絡同志開展工作。
1931年6月間,原先負責中央保衛工作的叛徒顧順章,帶特務到香港,抓捕了蔡和森,并由港英當局將他引渡給廣東軍閥。在廣州獄中,蔡和森受盡酷刑,堅貞不屈,最后,他的四肢被釘在墻上,敵人用刀把他的胸脯戳爛。他犧牲的日期已不知曉,殉難的慘烈也是很久后才打探出來的。
背景
■“中國如為德意志,湖南便是普魯士”的豪言在三湘志士中流行
近代湖南,地靈人杰。二十世紀初,“中國如為德意志,湖南便是普魯士”的豪言,在黃興、蔡鍔等三湘志士中流行。在橘子洲頭、岳麓山下出現了毛澤東、蔡和森等一代英才,也正是激蕩神州的救國熱情和湘境特有的人文環境所促成。清末至民國初年的湘人,在國內諸省中以講求務實和尚武著稱。湘軍起自民間,能挽救清廷,雖被反滿的革命者詬病,卻畢竟激起湖南人士的自豪感和勇悍精神。給毛澤東、蔡和森以最大影響的導師楊昌濟,就極其推崇曾國藩的“經世治用”之道。戊戌變法中,湖南也是最激進之省,辛亥革命中又是武昌起義后的主要后援地,所出新書居全國之冠。
在此環境下成長的蔡和森等一代學子,雖身無分文,卻有胸懷天下之志,“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他們由崇拜康有為,進而跟隨孫中山,又曾信奉過日本的武者小路實篤的“新村主義”,最后選擇了馬克思主義。蔡和森及其家人的求學和思想探索過程,恰恰是追求革命思想以救國救民的典范。
在新民學會成員中,蔡和森最早走出湖南來到北京,又首創留學法國并帶頭成行。前往外國卻為救中國,精神探索卻為解物質困境,正是那一代“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青年革命者的理想風貌。無論時代如何變化,蔡和森這一代人的精神應為后人所效法。
故事
■蔡氏一家三代同入省城求學,一時傳為佳話。母親55歲還隨他去法國勤工儉學
蔡和森的父親是個不善理事的退職小吏,蔡和森從小主要受母親影響。其母葛健豪出身名門,仰慕女革命家秋瑾,并以此為榜樣教育子女。為了讓蔡和森到長沙讀書,母親賣掉了珍藏幾十年的一包陪嫁首飾。
蔡和森到長沙上學后,又回來鼓勵年近半百的母親去省城報考女子教員養成所。葛健豪便帶著女兒、外孫女也到了長沙。學校老師見其帶著孫輩前來,不肯讓她報名。葛健豪便告到縣衙。縣官知道后批了“奇志可嘉”四字,于是讓她進了教員養成所,兒女則進學校,外孫女進幼稚園。三代人同時進省城求學,一時傳為佳話。
1919年,蔡和森組織留法勤工儉學,經他動員,女友向警予、妹妹蔡暢和母親決定一同前去。葛健豪通過姻親關系,向曾國藩的女婿家借到600塊銀元,全家一同漂洋過海。蔡和森和女友、妹妹到法國后,邊做工邊上學。母親做刺繡并從頭學習法文,最后也能讀法文報紙。
蔡和森全家回國后,都參加了革命工作。哥哥蔡麓仙在省港罷工中犧牲。母親負責帶孫子、孫女和外孫女,支持蔡和森、向警予夫婦和蔡暢、李富春夫婦工作,同時也坐機關,負責掩護,家中成了秘密聯絡點。
1928年,蔡和森赴蘇時,為不拖累組織而讓母親回湖南老家,這一別竟成永訣!他和哥哥犧牲的消息,蔡暢和其他同志都始終沒有告訴母親。1938年,周恩來到長沙時,在繁忙的統戰工作之余,專門把蔡母接來。年過七旬的葛健豪卻說不愿加重黨的負擔,還是回鄉下直至1943年病逝。黨組織還把蔡和森和向警予的兒子蔡博送到蘇聯學習。建國后,蔡博歸來到鞍鋼工作,成為我國著名的冶金專家(已病逝)。
■這位專心于理論思辯的才子,經常邊咳嗽邊哮喘,持續半夜
■明知大叛徒顧順章在找他,為指揮香港海員大會,他仍堅持前往
蔡和森自幼患有哮喘病,卻在十多年中拖著虛弱之軀奮斗不息。據二十年代在中央機關工作過的老一代人回憶,當年與蔡和森共事,往往要為他難過。
這位專心于理論思辯的才子身體一直很壞,經常邊咳嗽邊哮喘持續半夜,周圍的人實難入睡。他生活又沒有規律,看書寫作著了迷,便忘了吃飯睡覺,思考問題時又習慣于在屋里來回踱步,鄰居在夜間也總聽到他那雙破舊的皮鞋在地板上不住地作響。向警予后來與他分手,重要原因也在于生活習慣不合。
與他衰弱的體質相反,蔡和森遇事體現出堅強的性格。1931年春,他與再婚夫人李一純到香港再建廣東省委時,為節省黨的開支,只在罐頭公司上面租了一間小房當住處,沒有在旁邊另租辦公房,每天拖著病體走很遠的路,去秘書那里聽匯報和看文件。
6月10日上午,香港海員舉行重要的群眾大會,省委的同志認為會場人員復雜,建議他不要參加。蔡和森卻表示不去不放心,經反復思考,臨近中午時他決定還是去會場看一下。由于已知道過去在中央曾與自己共事很久的叛徒顧順章到了香港,意識到此去有很大危險,便對李一純說:“下午一點前我一定回來,如果沒有回來,那就是被捕了。”果然,他一進會場,便被蹲守在那里監視的顧順章發現,終于一去不復返。但是這種慷慨登車去,臨難節獨全的精神,卻永遠被同志們懷念。 (國防大學教授 徐焰)
相關鏈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