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調研心得
湖北一師 唐小云
調研結束都一個多月了,今晚才拿起筆來寫心得,似乎有點晚,但其實有很多要說的,一來是近段時間比較忙,無暇顧及此事,二來自己也有點犯懶了,故而拖至現在。
首先感謝一下我的好友肖剛,像諸于這一類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參加的很少,加上我本是讀工科的,更難有機會接觸社會科學這方面的實踐活動。而我參加的唯一兩次調研都是他邀請我參加的,故而不甚感激。其次還要感謝我們團隊的其他四個人——王敏、明翠琴、丁剛、蔡敏,我在他們身上學到了許多。跟我和肖剛相比,語言顯然是他們所要克服的最大障礙,他們都來自外地,特別是王敏來自外省——河南,姚家鋪村的人大多是不會說普通話的,因此我也自然而然的成了他們的翻譯,我不知道自己翻譯的是否準確,但是,他們捕捉信息的能力是不得不讓人佩服的,因此訪談這一塊似乎障礙不大。調研時我們都住在肖剛家,肖剛的家境不是很好,條件艱苦,王敏、明翠琴、蔡敏她們三個女生是擠在一張床上睡的。
調研正是我們那里最熱的時候,太陽毒辣得很,村里交通不便,我們調研的大多數路程都是靠步行,困難多但是大家都克服了,沒有誰有怨言。 在王敏身上我看到了對待生活的熱情與激情,以及對知識的渴望;在明翠琴身上,我看到了細心,以及對待生活的一顆平常心;在丁剛和肖剛身上,我看到了沉穩大氣而不乏幽默的大將風度;在蔡敏身上,我看到了細致耐心與不畏艱難的氣質。
再談一下調研。這次調研的主題是:從社會角度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機制,調研之前閱讀了一些前人在這方面研究的理論成果,有一些理論基礎之后,我們是帶著問題去研究的。說來慚愧,調研去的雖然是生我養我的家鄉,我卻對她知之甚少一樣。調研分為兩個組,由于是本地人,我自然又成了小組長,每天帶領王敏和明翠琴穿行于各個灣落之間,做問卷、做訪談,我其實也把自己當作了外地人,第一次發現原來家鄉人是這么的喜歡大學生,不管你去的目的是什么,只要亮出大學生的招牌,立馬會受到熱烈的歡迎,甚至沒有人會懷疑你是否真的是大學生,有的村民甚至把我們當作領導來視察一樣。也許他們太渴望,有一位大人物有一天也像我們一樣,不經意走進他們的家門,帶領他們走出貧窮與落后。
這個村子的公共產品的供給現狀很差,除了一條路過的柏油縣道,幾乎再沒有什么國家出錢來供給的公共產品了。村子里的路都是土路,有三座橋,其中一座還是上個世紀80年代遺留下來的危橋。我一直在思考,家鄉的到底是什么樣的思想狀態,特別是那些還住在山上的村民,他們的生活幾乎接近原始,,大多數人的思維又在哪一個層面呢?或許窮的原因歸根到底還是那句話,窮就窮在他們的觀念。王敏一直問我,為什么山里面還住那么多人,他們為什么不搬出來,搬到鎮上那些稍微開曠的地方,為什么山里的山里還有人等等,諸于此類問題我也想過,覺得理由是有很多的,首先是他們對祖先遺留下來的地方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堅守情愫,其次是沒有能力搬出去,當然生活在大山里也客觀上造成了公共產品供給難的狀況。
調查過程中,我們還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幾乎家家的大門頭上都掛有毛主席的畫像,或是門頭上沒掛,在大廳的正中間一定會掛有毛主席畫像的中堂。還有些墻壁上甚至還保留有毛主席語錄。家鄉人把毛主席當偶像,當神來崇拜,是毛主席帶領他們翻了身,這翻身是一次徹徹底底的翻身,從身到心。在他們眼中,沒有毛主席就沒有今天。繼而我又在思考,為什么沒有人貼鄧小平或者是江澤民的畫像,被人們歌頌的三大偉人,在這里只有一位,跟山里很多人的交流中發現,他們中的很多人思維都保持在毛澤東時代。改革開放的春風早已吹遍大江南北,鄧小平早已帶領許多人先富起來了,可是像家鄉這些身處大山深處的人們呢?他們并沒有后富起來。我認為這些社會最底層的人依然沒有被重視,如今社會只是讓富人更富,窮人沒辦法富。
毛主席說,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但其實我們搞了一次調查研究又怎么樣呢?我認為我們也是沒有發言權的。每年有很多人去調查研究農村問題,調查的結果都是滿意的,因為確實發現了很多問題,這些結果也成就了一批批的研究生、碩士、博士,而事實是,問題還是問題,似乎沒有得到解決,最起碼在我們調查的姚家鋪村和槐樹店村沒有解決,我期待以后全國像我們一樣搞調研的人會越來越多,而且那些發現的問題能一步一步被解決掉,問題終歸是不能老擺在那成就博士的。
8月8號晚上一起觀看了奧運開幕式,看著盛大的場面,不禁感嘆中國現在確實強大了,也不禁想起了我們當時所在的地方的那些人們,或許他們也在感嘆,這是中國嗎?什么時候變得這么強大了?或許也有人在感嘆,用那些制造煙花的錢,不知道在這里能建多少座橋,修多少條路呢?那樣的話,就沒有人再會在過橋時掉下河去喪失寶貴的生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