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傾向西方經濟學到自覺擁護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2008年11月15日上午在“回顧與展望: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學術研討會”的發言)
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研究員、經濟與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
張敢明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是一個隆重而嚴肅的事。感謝主辦方給我第一個發言的機會,向到會的各位高層次領導和學界前輩匯報自己的認識。
一、我大學階段是學理工科的,喜歡數學,注重邏輯推理。學生階段就發表過一篇線性規劃方面的數學論文。我是中國人民大學復校后第一批研究生,又適逢改革開放,人民大學的革命傳統和撲面而來的嶄新觀點一齊感受,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同時學習。由于西方經濟學在表達形式上更接近于數學和公理化方法,我很自然地傾向于西方經濟學。畢業論文在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先生悉心指導下完成出色,改進和推廣了西方經濟學中著名的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剛一發表即在國內外產生反響。1982年受到美國羅得島州立大學合作研究的邀請。以后,該模型被收入高校“經濟控制論”類多種版本的教材中。可以說,沿著西方經濟學的道路,我有毫無疑問的美妙前途。同時,就生活狀況而言,我也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我有充分理由誠心誠意地擁護改革開放。
二、1981年研究生畢業以來,我有機會隨同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參加農村改革調研;有機會隨同國家建設部參加建筑業改革調研;有機會進入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與一批改革的佼佼者同室研討;有機會進入中南海成為國家體改政策研究的近距離參與者。這期間我提出過許多重大政策建議。如全國最早(1982年)提出領導職務競爭上崗,第一個提出住房改革的住宅券辦法,主筆全國建筑施工招標投標第一個文件的起草。國家實行保值儲蓄期間,作為非主流觀點提出下調儲蓄存款利率并最終被采納等。
正是改革開放的實踐而不是書本,正是為了政策研究而不是自我修養,我發覺西方經濟學其實只是一個理想化的思想體系。它的“因為——所以”、“假定——必有”的推理模式邏輯嚴謹、形式優美,但缺點是應用起來邊界條件苛刻。好比說“假定我中了500萬元大獎,我就必然能買美國的高檔汽車。”這句話從邏輯上講一點不錯,聽起來也很舒服。問題在于,是打算真買,還是說說而已。要真買(結果),就要真中500萬元大獎(前提)。前提不存在,買美國高檔汽車就是講故事。
同理,西方經濟學論證,通過反反復復的討價還價,市場形成的價格能夠逐步接近合理,從而給社會一個調節利益的客觀度量,進一步形成資源的最佳配置,社會狀況的帕累托最優。閉門思索,這完全對。一接觸實際,才醒悟到它是建立在“買賣雙方地位平等”前提下的結論。由于實際上人與人的地位并不平等,包括權利不一樣,信息不對稱,因而市場也就形不成理想中的討價還價,所達成的“價格”倒很可能是“城下之盟”。
去年出臺《勞動合同法》后發生的情況便于說明這一點。本意為保護勞動者的法律,一出臺反而傷害了勞動者。譬如《勞動合同法》要求企業與一些職工簽訂無固定期合同,結果很多企業(本來職工的待遇就相對偏低),干脆把既有的職工改成了臨時工或派遣工,工資(也就是勞動力價格)壓得更低,勞動者權益更沒有保障。何以如此?舒圣祥先生07年底的文章(《勞動合同法為何一再傷害勞動者》)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原因在于:勞資雙方權利的極度不平等。”
類似的情況使我明白,西方經濟學所描繪的市場經濟,不過是一個春天的童話。一般說來,有關勞資雙方的討價還價,當地位不平等時,市場給出的不僅是一個偏愛資方的扭曲價格,而且雙方地位有多么不平等,價格扭曲就有多么嚴重。由于馬太效應(正反饋機制)的存在,市場持續不斷地加劇這個扭曲,結果造成兩極分化。兩極分化又派生出生產過剩、畸形消費和道德困境。嚴重的社會危機促使了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因此,當時德國出現馬克思可能是偶然的,但市場經濟的世界產生馬克思主義肯定是必然的。這也是今天的西方世界,重新出現“馬克思熱”的原因。
以市場經濟為取向的經濟改革,之所以無可遏止地出現貧富差距的拉大,根本原因也在這里。然而,許多人至今還在迷信市場價格的合理。這是一個嚴重失誤。順此邏輯,不僅經濟差距不合理地拉大,更令人悲蒼的是,極其糊涂的價值觀和政策研究隨之而來。譬如“包二奶是男人有本事的表現”形成“時尚”意識。江蘇省建設廳前廳長徐其耀一人包養情婦146個,很看不起那些只包了十幾個的。黑龍江省一位人大代表居然提案“賣淫嫖娼合法化”。作為政策研究,“代表”都不想一想,如果這被視為正常,那這個社會里是否就有相應一批數量的男性不得不過非正常生活?又如何從總體上談社會的和諧與美好?該提案的錯誤不僅在于觀點,而且表明其研判能力實在有限。
形象地說,這正是改革當初始料未及、而今不得不面對的代價。簡言之,改革得益于市場,但改革中的許多失誤錯在過于相信市場,包括過于相信市場給出的價格體系。
道理既是如此明白,為什么許多著名經濟學家對西方經濟學、對市場經濟還深信不疑?在我看來,這就如同牛頓對自己機械論的力學體系深信不疑一樣,實際是思想方法上的一種局限。在牛頓的思想體系中,需要一個“第一推動”作為前提,而愛因斯坦的思想體系則不需要這個前提。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超越西方經濟學,就如同愛因斯坦的思想體系超越牛頓的思想體系一樣,前者放棄了后者思想體系中實際不存在的“理想前提”,解放思想,重新構建了新的、正確的思想體系。
三、在改革開放中很多人越來越認識到,經濟體制改革不能總是摸著石頭過河,而要有一個統籌兼顧的整體框架。我進一步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指出的社會主義三大基本原則正好作為框架支柱,因而其基本理論科學。但在管理學意義的“應用”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還存在技術性不足。需要補充“測量基礎”。因為從科學方法論的視角看,任何學科從理論走向應用,都需要一個“測量基礎”。例如理論力學成為應用力學,就需要有“克•厘米•秒”作為其測量基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從理論走向應用,自然也不能例外。重讀《資本論》,令我瞠目之下十分欽佩馬克思的先見之明,原來這是馬克思早就在理論研究階段明確提出,而期待日后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在應用其經濟理論框架時完成的關鍵課題。
完成這件工作,馬克思主義就會在社會主義建設階段繼續順利前進。但滿意地解答這一課題,首先需要真正意義上的理論創新,在正確的方向上解放思想。經過多年艱苦研究,我提出“以往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始興后衰的根本原因在于測量基礎的變異”這樣一種全新觀點,能夠很好地解釋歷史和現實中的許多難題,給人一通百通之感。相關論文曾獲得高層次專家多方好評,在一些黨政機關和學術機構進行演講反響熱烈;2003年出版《跨越陷阱之路》,成為河南出版社暢銷書。以此內容編寫的開放教育教材很受學生歡迎。中國人民大學吳易風教授最近撰文夸獎:當前宣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課程能贏得學生踴躍選修和好評實屬難能可貴!
更值得匯報的還在于,根據新的觀點,提出了搞好社會主義管理工作的一條基本定理:“三大基本原則是必要條件,嚴明的評價標準是充分條件”,由此形成《社會主義管理工作的公平競賽辦法》,思路主體完全符合科學發展觀。它脫開傳統意義上的“市場”而直接依賴“競爭”,形成調節所謂“勞、資關系”的、既有效率又有公平的新機制。作為一個獨特的、“基因”式的模塊,它具有自組織、自學習、自適應、特別便于復制等基本的“生命特征”。作為一種現代化的企業管理辦法,對于搞好公有制基礎上的國有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的管理,預期將有“成本減一半、效益翻一番”的功效。有關這個“辦法”的詳細內容將另行專題匯報。
總之,改革開放30年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物質生活的提高,而且是思想認識的升華!如果說,60年前的中國人民開始實踐“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話,那么,作為親歷計劃經濟30年和市場經濟30年的中國人,我們的主張要敢于面向光明,積極實踐科學發展觀,旗幟鮮明地宣講: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引導我們這個國家走向和諧與美好,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引導人類走向大同! (全文約3200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