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有之鄉周六影評沙龍
時間:2007年10月13日星期六
中午12:30——14:30 觀看電影《摩托車日記》
下午14:30——16:30 影評沙龍:圍繞《摩托車日記》展開評論
地點: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路1號北京大學資源賓館三層1308室烏有之鄉書社
主辦:烏有之鄉網站,左岸網站(www.eduww.com)
網址:www.wyzxsx.com 電話:010-62760856
附〈摩托車日記〉簡介
《摩托日記》是巴西導演沃爾特•塞勒斯根據格瓦拉家族提供的日記拍攝的劇情片。1951年,29歲的阿爾貝托•格蘭納多和23歲的恩內斯托•格瓦拉成為旅伴,兩人騎一輛“諾頓500”摩托車從阿根廷出發,穿越南美大陸,行程超過一萬三千公里,途經智利、秘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等地,但旅程卻沒有想象中美好。他們眼前所見的,盡是貧苦大眾遭強權剝削的慘況;一場關乎人性斗爭的風暴,在他們的心中靜靜地開始革命。一個旅程,足以改變一個人一生;而這個人的改變,卻改變了整個世界。在旅途中,格瓦拉堅持寫日記記錄自己的感受。旅途結束之后,恩內斯托•格瓦拉改名為切•格瓦拉,前往古巴投入到革命之中。
下面是北京大學歷史系研究生徐碩的發言,根據錄音整理,已經本人審閱。了解徐碩關于這個發言思想的詳細內容,請參看她的文章《星空下的征程——切·格瓦拉革命思想述評》。
大家好,今天我們坐在這兒和大家一起談論格瓦拉。剛才聽了幾位老師的討論,在此想發表我一點點我對格瓦拉革命的看法。剛才郭老師也提到格瓦拉革命具體策略上有很多問題,但是我想說的是,究竟什么是格瓦拉心目中的革命。
在我看來,他的革命有三層含義:第一層是自我的革命,是把自己變成一個堅定的革命者,在影片當中我們也看到一些切自我歷練的內容。在后來的生命歷程當中他不斷地磨煉自己,在切的《游擊戰》那本書里面切表述了他心目中游擊戰士的標準,我覺得這是他的自我革命所要達到的目標,他認為游擊戰士是有堅定意志,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有遠大的目光,滿懷對人類的愛。我覺得這是他的第一層革命——自我革命。第二層革命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社會革命,而這點在古巴革命往后的社會改革方面,比如說土地改革以及工業國有化等等表現出來。第三層革命是他最看重的,就是人的革命,他提到要建設一種新人,而這種新人在他看來是一種更加完善、擺脫了私有制所帶來的種種局限的、完全不同的人。以上是他的三層革命理想。
但是,在具體的革命實踐中,他會發現他的革命一步一步走向失敗,首先是人的革命的失敗,他所倡導的新人革命過于理想主義了,因為他在勞動中強調的是精神鼓勵而不是物質刺激,而很多人是無法達到這樣的精神高度的。而此時,社會革命也在發生著改變,比方說切提出要建立古巴完整的工業體系,但是在當時的冷戰形勢下,古巴很可能淪為蘇聯的一個經濟附庸。所以在革命趨于式微的情況下,最后他必須將革命重新回歸到自我革命上中去,而這也許正是促成他離開古巴去非洲去玻利維亞的動力。就像他臨走前給他父母的信上所寫的那樣,他知道很多人也許會把他說成是一個冒險家,但是他認為他是一個為了宣揚真理而不惜獻身的冒險家。他在去玻利維亞之前,或許早已預感到自己這場革命作為一個現實革命來說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他覺得他在這場革命中要做的是完善自我,使自己最終作為一個新人的典范而向世界昭示:新人真正是可以實現的,而這新人就是他。
以上這些就是我對切·格瓦拉的革命的理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