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有之鄉周日文學沙龍活動
主題:點評曹征路中篇小說《豆選事件》
時間:10月7日下午2:30——4:30
地點:北京大學資源賓館三層1308室烏有之鄉書社
主辦:烏有之鄉網站(http://www.wyzxsx.com) 左岸網站(http://www.eduww.com)
下面是自由學者曾世逸先生的發言,根據錄音整理,已經本人審閱。
自由學者曾先生:在座很多專家,我不是專家,既不是文學方面的專家,也不是新農村建設方面的專家。我主要圍繞主題,結合《豆選事件》這個小說,主要講講民主選舉與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感想,說得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指正。
第一點,民主選舉是不是必要的?從《豆選事件》這個小說,或者從一些學者的觀點看,我覺得似乎可以歸納出這么一個邏輯:
一,“農民真苦”。我們在小說里、現實中看到農民太苦了。
二,為什么苦?我們看到小說里面有很多“潛規則”,尤其以副鄉長為代表,他為了霸占菊子,用了各種各樣的潛規則。我一開始以為方繼仁是主動把媳婦送給副鄉長的,其實不是。副鄉長為了達到其邪惡目的,一直在用各種各樣的潛規則作梗,所以方繼仁不管是挖沙子,還是做別的什么事,都做不成,后面做養雞場仍然做不成。方繼仁后來意識到這一點——他不就是想要霸占咱媳婦嗎?所以他才勸自己老婆——菊子去找副鄉長,把自己老婆送上門,換得自己事業的“興旺發達”。所以,是因為各種各樣的潛規則,農民才這么苦。
三,為什么有這些潛規則?在潛規則的背后,我們進一步推導出權力的嚴重不平衡,力量嚴重不均衡。權力非常集中,缺乏監督,農民完全是分散的,小說里面有一個很經典的表述:大家都是各顧各,很分散,怎么可能對付得了有組織的少數?這個強大的“少數”,在小說里就是有強大資源的方家,包括它背后的一些勢力。
四,所以需要選舉、民主。既然權力嚴重不平衡,那么沿著這個邏輯下來,似乎我們應該讓農民自己有權力,才能解決問題。怎么讓農民有權力?不就是民主選舉嗎?這個官不是上面任命的,是我們自己選出來的。
我感覺好像這個是研究新農村問題的一些專家得出的邏輯。好像各種各樣的辦法,不管給農村增加投入或者是搞工業化、城市化等等,最終如果不搞民主選舉,就解決不了問題,因為前面講的潛規則的問題和權力嚴重不均衡的問題解決不了。而我們從這個小說里面,也可以很自然地得出這么一個邏輯:在這么一個權力嚴重不均衡的情況下,怎么改變這么一個狀況?想來想去,似乎只有這么一條路,權力自下而上,所以我覺得選舉是有必要。
從這個小說來看,你覺得還有別的辦法嗎?甚至有了選舉權利以后,大家都還照樣按照以前的思維,繼續沿襲著權力的邏輯,對潛規則的邏輯依然沒有辦法。只是方繼武這么一個人,退伍軍人,有一定新思想的人,敢于斗爭的人,他才覺得選舉可能是一個機會,改變舊有格局的一個機會。對于這一部分“弱勢群體”來說,這確實是一個“機會”;如果這個機會都沒有,我們可以想想,那方繼武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推出這么一個邏輯,民主選舉是有必要的。
第二點,但是民主選舉是“充分”的嗎?它管用嗎?能選出我們所希望選出的人嗎?小說里,這個角色沒有選出來,選了方繼仁沒有選方繼武。這個人是我們不理想的,而且我們也很難看出這個人能幫助農民維護自己的權利,更很難把三農問題解決掉。但是即使是選出方繼仁,還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和犧牲——菊子死了!
剛才發言中,一些老師覺得菊子死的理由不夠充分,從文學的角度來看也許是這樣,但從現實角度來說,這個理由是很充分的。很多時候,就象小說里面那樣,方家有那么強大的勢力,如果不付出很大的犧牲——方繼武不被打得半死,菊子不死,很難有那么一種覺醒的意識,方繼仁都選不出來。在我們社會上,大多數情況下,很難選出我們所希望選出的人,因為那些精英勢力太強了,他們有政治經驗,他們有潛規則,很大的權力,他們還有資本,或者還有文化,各個方面都有強勢——所謂“鐵三角”的聯盟,勢力強大到這種程度,我覺得如果沒有足夠的犧牲是很難選出其他人的。
而且選出方繼仁的過程中,我覺得甚至有很多的偶然性。比如說:菊子不自殺,可能選不出來;菊子死了,仍然不一定能選出來。剛剛大家也說了,如果方繼武不能使大家鼓舞起來,跟大家說“菊子的死不能白死”,如果不繼續做工作,可能仍然會選出一個方國棟。現實中工人農民都有一些抗爭,抗爭以后都有一些帶頭的人曾經被抓了,或者付出很大的代價,但是我們看到結果并沒有選出類似小說里的這樣一個結果,或者說達到原來維權所期待的這么一種結果,仍然不是我們所理想的結果。所以我覺得,選舉仍然不足以保證解決這么一個問題,甚至選舉本身的結果也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看了方繼仁當選這個現象以后,我聯想到兩個問題。一個聯想就是民主不是最好的,但可以避免最壞的。這是說了很多年的一個邏輯。小說里,付出了這么多的犧牲和代價以后,并沒有選出方國棟,這是可以輕松一點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覺得民主多多少少有一點作用——避免了最壞的結果,但它又不是最好的——不是方繼武當選。
我還聯想起另外一個事情,就是華國鋒接班的問題,當然這不是選舉出來的,是安排出來的。文革之后接班的是華國鋒,華國鋒后面也站不住腳。跟小說里一樣,往往都是所謂“中間派”當選,這似乎是政治斗爭或選舉中的一個常態。我們可以再試想一下,選出了方繼仁當村長,他以后是否能站得住腳呢?能幫助農民解決那些問題嗎?恐怕不行。如果選出了方繼武,又能怎么樣?我們見過很多這樣的事例,包括呂*邦*列,很多老師也可能知道。他也曾經被選出來過,他能解決問題嗎?甚至他后來回去重新參選,因為各種原因,已經不能再選上。
進一步想想,比如說現在有一些批評,我們現在的基層民主及基層選舉,好像出現了一種倒退化的趨勢。原來寄希望于村級的選舉能逐步推到鄉、縣、甚至到省,再到全國性的。大家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過程,從基層選舉做起,寄予了期望。但是現在出現了相反的方向,鄉級政權重新控制了村級組織,比如說村干部的工資由國家財政發,“一肩挑”——很多地方的村支部書記就兼任村委會的主任。有人提出了批評,我只是轉述這么一個觀點。
為什么是倒退化的過程?所謂的倒退化,就是重新加強鄉級政權的控制。我覺得這可能跟很多地方選出了方繼武這樣的人有關系,選出了這樣的人對當局很多人來說是不放心的,是他們不能控制的,或者說會帶來很多麻煩的。所以后面又出現了這樣一種反向的運動。所以我覺得即使是選舉,即使選舉出來比較好的人,又怎么樣?我是很懷疑的,不可能達到大家所期待的那么一種結果,也不可能維持那么一個結果。這是我的第二個結論:民主不一定能解決問題,而且這個過程中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和犧牲,而且需要很長的過程。
談到過程,我想起文革的時候,大鬧懷仁堂的事情。我記得《毛澤東傳》里面毛澤東好象有這么一句話——就是聽到各地有關武斗、社會失序的匯報以后,一開始他好像也是贊成這種批評的,覺得文革里的大民主造成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武斗的現象、不好的現象他也批評過。那些老干部聽到毛主席對這個有說法了,所以就大鬧懷仁堂,說這個不對,不能這么搞。最后毛主席說的是什么?他說,這個民主就是一個試驗,需要一個過程,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雖然有過程有代價,但還是要堅持把這個權利給老百姓,讓老百姓在民主的試驗中不斷成長和壯大。從這個意義上,即使民主有這樣的代價有那樣的代價,我還是傾向于讓它試驗。而且我覺得這個代價可能有兩個方面:小說里的代價是菊子的死,是弱勢一方的代價;文革里的代價主要是對立面的,干部受了批斗,或者所謂的走資派受到迫害等等,主要是另一方面的犧牲和代價(當然造反派的代價也不少)。這些東西可能是難以避免的,即使我們不希望發生也難以避免,從這個意義上講是“必要”的。這是我說的第二點,民主是一個過程、需要代價,而且不一定能解決問題。
第三點,怎么解決問題呢?這個小說好象有一個答案,就是新人的問題。如果沒有方繼武這個新人,菊子的死也不會改變方國棟當村長的事實;如果沒有他,甚至選舉一開始根本不會改變原來的路徑,也不會獲得后來這么一個結果。我覺得這個人是非常必要的。從新農村建設的發展來看,很多地方要搞合作經濟也好,搞集體經濟也好,如果沒有這個能人、好人也不行。甚至像何老師說的,如果說選舉選出的不是這么一個能人,可能更做不成事,所以甚至還要幫助這個人選上,因為他不僅是一個能人還是一個新人,有比較高的覺悟。
但這個小說也反映出,即使有新人還是不夠。我甚至覺得,即使說新人當選了,象何老師剛才提到的,即使選出這樣的人,可能新農村問題仍然不足以解決。我進一步想下去,除了要有新人,還要有新文化;不僅新人要掌握新文化,他還要把新文化傳播開來,就是大家剛才說的集體主義的精神,或者民主意識之類的東西,需要傳播開來,要更廣大的人掌握這一點。
如果說從新農村建設的角度,我個人和很多老師一樣是很悲觀的,在現代化、城市化、工業化的這么一個進程中,農村的衰敗甚至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它的根本出路就是出現新文化,不再是農村依附城市或者農村為城市做犧牲的這么一種新的文化,或者說一種生態文明。我甚至認為整個人類的救贖,或者是城市的出路都是在于農村。這可能就是一種新文化意義上的新農村,所以我覺得最后可能還要實現一種新文化。
但是即使這樣講,要解決這個問題的話太難了,所以我感覺很悲觀。即使這樣分析來說,我還是覺得任何一點點細小的改進或者說一點點行動,可能都是值得我們為之鼓舞與呼吁的。這也是我走訪農村,看了一些合作社之后的一些真切體驗。
看了《豆選事件》,我覺得即使說選舉不能解決這樣,不能解決那樣,還有很大的局限,還有很大的犧牲,還有很大的代價,即使它只是邁出一小步,我們也都要盡量地為它鼓舞與呼吁。而且如果有了一定理想和抱負的人積極參與進去,可能會逐步改變一些東西;如果大家都覺得它意義很局限,或者解決不了問題,自己又“退回小樓成一統“的話,那我覺得更沒有前途、更沒有希望,這是我的一點感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