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的中國民兵,人民戰(zhàn)爭思想的偉大實踐者————紀念“八一”建軍節(jié)
毛澤東同志一貫重視人民群眾在革命戰(zhàn)爭中的作用。他認為:“戰(zhàn)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革命戰(zhàn)爭是群眾的戰(zhàn)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這個軍隊之所以有力量,還由于有人民自衛(wèi)軍和民兵這樣廣大的群眾武裝組織和它一道配合作戰(zhàn)。”“沒有這些群眾武裝的配合,要戰(zhàn)勝敵人是不可能的。”
中國民兵有著光輝的歷史,在長期革命戰(zhàn)爭中,毛澤東根據中國特點,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基本原理,具體運用于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實踐,形成人民戰(zhàn)爭思想,創(chuàng)建了人民軍隊,建立了民兵組織,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武裝斗爭。中國民兵是毛澤東人民戰(zhàn)爭思想的產物,是一支新型的人民群眾武裝組織,是人民軍隊的得力助手和強大的后備力量,在中國革命的各個歷史時期均發(fā)揮了巨大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民兵成為國家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在保衛(wèi)和建設社會主義的事業(yè)中,作出了新的貢獻。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宣告成立。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件,是響在中華大地上的春雷,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了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新時期。正如毛澤東所說的,“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中國民兵,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第一次成為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自己組織又完全為自己服務的新型人民武裝。
在黨的領導下,1926年12月至1927年3月,上海工人階級連續(xù)舉行了3次武裝起義,其中第三次起義在周恩來、羅亦農、趙世炎等領導下,認真總結了前兩次起義失敗的教訓,組織訓練和武裝了5000多名工人糾察隊。在廣大工人群眾支持下,工人糾察隊經過30個小時的激戰(zhàn),用150桿破舊槍支和少量手榴彈,全殲軍閥部隊3000人,反動警察2000人,繳獲步槍3000余支,輕重機槍百余挺,迫擊炮兩門,占領了全上海。1927年2月22日上午,起義勝利后的上海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選舉產生了新的臨時市政府,舉行了隆重慶祝大會。這次起義,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用自己的雙手建立起人民政權,為工人武裝史寫下了燦爛的篇章。
在工人糾察隊迅猛發(fā)展的同時,農民自衛(wèi)軍隨著蓬勃興起的農民運動產生了。為了培養(yǎng)訓煉農民運動骨干,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毛澤東和彭湃等,在廣州舉辦了6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培訓了來自全國20個省的近800名學員。1927年3月,毛澤東又在武漢舉辦了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培訓了來自17個省的700余名學員。培訓中,毛澤東、周恩來、彭湃、惲代英、林伯渠、陳延年、郭沫若等親自上課,講授《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農民受壓迫的根源、建立農民武裝的必要性等理論知識。為了支持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鼓勵廣大農民建立自己武裝,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澤東回到湖南,對湘潭、湘鄉(xiāng)、衡山、醴陵、長沙五縣的農民運動進行了實地考察,于3月發(fā)表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以大量事實駁斥了懷疑和指責農民運動的論調,熱情歌頌了農民運動的偉大功績,明確了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指出了建立農民武裝的極端重要性,提出“應使每個青年壯年農民都有一柄梭鏢”。這篇不朽著作,進—步為全國農民運動尤其是農民武裝建設指明了方向,有力地推動著農民運動向前發(fā)展。到1927年4月前,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河南、四川、山東、直隸、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陜西、熱河、察哈爾等16個省區(qū)有組織的農民達到百余萬,其中武裝起來的農民約20萬,農民自衛(wèi)軍已經發(fā)展成為一支強大的革命力量。盡管隨著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受到重大損失,絕大多數被國民黨反動派鎮(zhèn)壓和解散。但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地主階級,顯示了工農武裝的巨大力量,并點燃了武裝斗爭的火種,為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準備了條件,在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蔣介石背叛革命,瘋狂屠殺共產黨人后,那些被保留下來的工農武裝力量,成為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武裝斗爭中的生力軍,成為土地革命戰(zhàn)爭中的堅強骨干。工農武裝斗爭,以井岡山為榜樣,建立紅色政權,打土豪分田地,發(fā)展工農赤衛(wèi)隊,開辟革命恨據地。中國革命又呈現出新的高漲形勢。到1930年,在起義影響較大的地區(qū),建立起了湘贛(井岡山、贛南、閩西、湘鄂贛、閩浙贛、鄂豫皖、湘鄂西、左右江、東江和海南島、川陜和湘鄂川黔、陜甘和陜北等15個根據地,創(chuàng)建了13個軍建制的紅軍隊伍。在毛澤東領導下,于1927年底建立起湘髓邊界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工農政府。紅色政權把建立赤衛(wèi)隊作為重要任務,農民自衛(wèi)軍風起云涌。1931年11月7日,中央在瑞金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頒布的《蘇維埃的武裝政策》中明確規(guī)定:“武裝工農是蘇維埃基本任務,工農武裝是蘇維埃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規(guī)定了紅軍、游擊隊和群眾武裝三結合武裝力量體制。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中,赤衛(wèi)隊作為鞏固紅色政權的重要力量,反“圍剿”的強大后盾,擴大紅軍的主要來源,在中國革命歷程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fā),蔣介石被迫接受了聯(lián)共抗日的條件。1937年7月7日,日軍進攻蘆溝橋,開始了全面侵華戰(zhàn)爭。中國共產黨于7月8日向全國發(fā)表了號召抗戰(zhàn)的宣言,并于7月15日將《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交給國民黨中央。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fā)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以及蔣介石承認中國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國共兩黨開始了第二次合作,共同進行抗日戰(zhàn)爭。但是,在如何抗戰(zhàn)的問題上.國民黨推行了一條依靠政府和軍隊片面抗戰(zhàn),反對人民抗日運動的錯誤路線,導致了國民黨軍隊士氣低落,一觸即潰,紛紛投降日寇,使大片國土喪失,半壁河山淪于敵手。與此相反,中國共產黨堅決主張全面的全民族抗戰(zhàn)。在同年10月洛川會議通過的著名《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中,提出了全國人民總動員,全國軍事總動員,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員,同心協(xié)力投入抗日戰(zhàn)爭。
抗日戰(zhàn)爭中,毛澤東非常重視民兵工作。1937年7月23日,毛澤東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一文中指出:“武裝民眾實行自衛(wèi),并配合軍隊作戰(zhàn)。……將給日本帝國主義以致命的打擊”。1938年.毛澤東在《論持久戰(zhàn)》中又指出:“發(fā)動所有一切反對敵人的老百姓,一律武裝起來,對敵進行廣泛的襲擊。同時,即用以封鎖消息,掩護我軍,使敵人無從知道我軍將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去攻擊他,造成他的錯覺和不意的客觀基礎,是非常之重要的”。同年,毛澤東在談到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般問題時說,抗日自衛(wèi)軍的制度,是抗日戰(zhàn)爭中使全體人民軍事化的一種優(yōu)良制度,凡16歲至45歲之青年壯年男女,依自愿原則組織于抗日自衛(wèi)軍之內,受某種程度的軍事教育與政冶教育之訓練,成為半軍事性質的人民初級武裝組織,擔負他們本鄉(xiāng)村的放哨、警戒.偵察敵情、捉拿漢奸,堅壁清野,擾亂敵人等任務。毛澤東的這些論述和指示,有力地推動了民兵工作的發(fā)展。當時,黨建立的陜甘寧、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山東、華中、華南及東北等抗日根據地,普遍都建立起人民自衛(wèi)軍(隊)和民兵組織。
各抗日根據地的廣大民兵和自衛(wèi)隊,在與敵寇浴血奮戰(zhàn)的刀光劍影中,在硝煙彌漫的無數戰(zhàn)場上,依靠集體的無窮智慧和力量,創(chuàng)造出了麻雀戰(zhàn)、地雷戰(zhàn)、地道戰(zhàn)、破襲戰(zhàn)、伏擊戰(zhàn)、圍困戰(zhàn)、捕捉戰(zhàn)、聯(lián)防戰(zhàn)、攻心戰(zhàn)等一整套戰(zhàn)法,形成了中外戰(zhàn)爭史上的奇現,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那無數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那萬千威震敵膽的英雄事跡,至今仍令人振奮不已。
1945年8月14日,日本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八年抗日戰(zhàn)爭終于取得了偉大勝利。據不完全統(tǒng)計,8年來,各根據地民兵及自衛(wèi)軍(隊),先后共作戰(zhàn)(包括配合部隊作戰(zhàn))296537次,參戰(zhàn)民兵174萬多人,共殲敵偽軍106023名,繳獲各種火炮620門,輕重機槍402挺,飛機4架,艦艇70艘,坦克6輛,火車頭59臺,汽車430多輛,以及大批其它軍用物資。全國各抗日根據地民兵發(fā)展到近300萬人,自衛(wèi)隊(軍)發(fā)展到1200多萬人,解放區(qū)人口達到1億多。這在古今中外戰(zhàn)爭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奇跡,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決實行人民戰(zhàn)爭所取得的輝煌戰(zhàn)果。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仍然是兩種前途和兩種命運。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反動派,堅持反共反人民的立場,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積極進行內戰(zhàn)準備,用美國的現代化武器裝備了45個師,靠美帝的軍艦、飛機運送到東北、華北和華東內戰(zhàn)前線,美國還派9萬人的海軍陸戰(zhàn)隊在中國登陸,協(xié)助國民黨打內戰(zhàn)。盡管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人民群眾強烈要求和呼吁實行和平與民主,毛澤東甚至于1945年10月親自赴重慶同國民黨談判,但國民黨依仗美國主子的支持,一意孤行,最終撕毀了國共兩黨簽定的停戰(zhàn)協(xié)定,在1946年6月26日,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qū),發(fā)動了全面內戰(zhàn),并叫囂3個月內消滅人民解放軍。
在國民黨軍隊的大舉進攻面前,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把組織建立強大的民兵作為鞏固解放區(qū)、擴大部隊、支援戰(zhàn)區(qū)的重要方面。1945年底,毛澤東根據國民黨必然要發(fā)動大規(guī)模內戰(zhàn)的形勢,在《一九四六年解放區(qū)工作的方針》中,要求各地切實加強民兵工作,提出“各地民兵,須按目前條件,重新組織”。朱德、賀龍等也論述了新形勢下民兵的主要任務是保衛(wèi)家鄉(xiāng),保衛(wèi)土改,配合部隊作戰(zhàn),積極參軍支前等。遵循這些指示,各解放區(qū)都大力加強民兵工作,重新整頓民兵組織。
1946年7月,晉察冀中央局在加強民兵工作指示中提出:今后黨對民兵工作的領導,必須百倍加強起來;要求黨員帶頭參加民兵,武器要掌握在黨員和可靠的群眾手里,各級黨委要經常討論民兵工作,要加強對武委會的領導;主力軍與地方軍要大力扶助民兵的發(fā)展,退伍軍人盡量參加民兵;政府要對民兵多方扶助,及時獎勵表揚民兵英雄和干部,重視民兵傷亡撫恤,注意解決民兵家庭生活困難等。經過整頓,民兵人數比過去增加,民兵組織更加純潔。廣大民兵增長了軍事本領,提高了政冶覺悟,為勝利完成黨交給的任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配合人民解放軍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大舉進攻,奪取全國勝利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解放戰(zhàn)爭開始的頭3個月,有20多萬民兵加入解放軍戰(zhàn)斗行列,遼寧的老解放區(qū),農村人口僅100余萬,而竟相報名參軍的就達11萬人。1946年下半年至1947年上半年,東北解放區(qū)動員130個民兵團集體參軍入伍,使東北解放軍擴大到12個縱隊、100余萬人。許多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帶頭參軍,涌現出許多父送子、妻送夫、兄弟相爭、一家人前仆后繼的動人事跡。晉察冀二分區(qū)地委書記王昭,一次就帶領民兵5000人入伍。遼寧省鳳城縣大堡村盧德山的兒子參軍在戰(zhàn)場上犧牲了,他又把二兒子送到部隊。山東省日照縣附町村范大娘有3個兒子,長子和次子先后為革命獻出了生命。解放戰(zhàn)爭開始,她又毅然把最小的兒子送去參軍。
廣大民兵不僅通過加入解放軍隊伍來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進攻,而且直接阻擊襲擾進犯解放區(qū)的敵軍,配合主力部隊英勇打擊敵人。在3年多的解放戰(zhàn)爭中,廣大民乒參加戰(zhàn)斗11.4萬多次,參戰(zhàn)民兵達228萬多人(次),殲滅大量敵人,繳獲大批武器。1946年下半年,在蘇中七戰(zhàn)七捷戰(zhàn)役中,僅如皋、泰縣、靖江等地民兵和游擊隊,就參加大小戰(zhàn)斗1104次,俘敵1854名,斃敵317名,繳獲各種炮10門、輕重機槍97挺,步槍、手槍、卡賓槍1100多支、子彈20余萬發(fā),及大批其它軍用物資。1947年,太行區(qū)堅持敵后邊沿地帶斗爭的5300多名民兵,殲滅國民黨軍隊和地主武裝22700多名。1948年2月28日,以地道戰(zhàn)出名的順義縣焦莊民兵,利用地道戰(zhàn)和地雷戰(zhàn),打退了蔣匪軍1400余人的進攻,打死打傷敵人120余名。1948年9月,在濟南戰(zhàn)役中,壽光縣的民兵將戰(zhàn)敗化裝逃跑的國民黨第二綏靖區(qū)司令兼山東省主席王耀武等活捉。此外,廣大民兵還偵察敵情、傳遞情報、斷敵交通、堵截潰敵、看押俘虜,成為人民解放軍的得力助手和打擊敵人的巨大力量。
全力以赴支援前線是解放戰(zhàn)爭中廣大民兵的突出貢獻。尤其當人民解放軍進行遼沈、淮海、平津等戰(zhàn)略決戰(zhàn)時,幾百萬民兵推著小車,抬著擔架,同大軍一起轉戰(zhàn)南北,赴湯蹈火,及時把物資送往前線,把傷員轉送后方。遼沈戰(zhàn)役中,東北地區(qū)參加支援戰(zhàn)役的民兵、民工達160余萬,擔架13800副,大車6756輛,牲畜3萬頭,送運糧食7000萬斤。15萬民兵還組成了遠征擔架隊、大車隊,隨軍轉戰(zhàn)幾個月乃至一年多。1948年8月,冀東區(qū)黨委為支援遼沈戰(zhàn)役,在興隆縣半壁山召開干部擴大會議,很短時間,就組成了3萬副遠征擔架隊、1萬輛大車開赴東北前線。淮海戰(zhàn)役中,支前民兵、民工有225萬多,大車3070輛,小車41萬多輛,挑子4.2萬多副,牲畜6300頭,運送糧食5億多斤,油鹽156萬斤,豬肉86萬斤,彈藥物資330多萬噸。這些東西用小車裝,每車200斤,車車相接,可以從南京到北京排成五行。其中,山東解放區(qū)男女老少齊動員,家家戶戶忙支前,全省組成以民兵為骨干的民工團66個,共出民工115萬多人,出擔架1.2萬多副,挑子1.3萬多副.小車2.8萬多輛,運送糧食2.3億多斤,占整個淮海戰(zhàn)役用糧的42%。平津戰(zhàn)役中,冀中、冀西、冀東、冀南地區(qū)共出動民兵、民工154萬人(包括東北15萬人),擔架2萬多副,大車38萬多輛,小車2萬多輛,牲畜60余萬頭人,運送糧食3.1億多斤。具有光榮傳統(tǒng)的冀中人民,在平津戰(zhàn)役的48個日日夜夜里,共為前線運送彈藥、糧食、蔬菜、飼料、柴草、器材等物資4.3億多斤。
廣大民乒在全力支援前線的同時,還在家鄉(xiāng)積極參加土改,嚴懲地主武裝暴亂,清剿土匪、特務,鞏固解放區(qū)。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進入了全面勝利階段,毛澤東在元旦發(fā)表的新年獻詞中號召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將革命進行到底”。4月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人民解放軍發(fā)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要求全體軍民“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于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wèi)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人民解放軍遵循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向尚未解放的廣大地區(qū)進行了規(guī)模空前的大進軍。廣大民兵在“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口號鼓舞下,緊急動員,全力以赴,推著小車,抬著擔架,架著船只,以排山倒海之勢,奮勇投入渡江支前和解放全國的運動。渡江之前,安徽、江蘇等地的黨組織和民兵、群眾,組織運輸隊、擔架隊、渡江船隊,協(xié)助部隊開展水上練兵,籌集糧食和船只,深入對岸偵察敵情,襲擊擾亂敵人。這些地區(qū)戰(zhàn)役期間共組織民兵、民工280萬人、擔架1.54萬副、挑子2.2萬副、小車2.1萬輛、大小船2.57萬只,為部隊等集糧食4.6億斤,搶修公路6000多公里,架設電線230公里,修橋架橋247座,渡江戰(zhàn)役開始后,民兵和民工冒著密集的炮火,勇往直前。安徽省無為縣湯溝區(qū)榆樹鄉(xiāng)民兵車勝利和父親一起爭先報名參加了渡江“先鋒船”。渡江戰(zhàn)役發(fā)起后,他們這條船走在最前頭。車勝利父親不幸中敵人槍彈犧牲,車勝利將部隊送到南岸后,返回北岸家中把三弟領來接父親班,三弟在送大軍渡江中負丁傷,他又回家把四弟領來增援,就這樣,他們在船上堅持了3天3夜,直到勝利完成任務。江蘇海安縣17歲的女民兵王鳳英,在渡江作戰(zhàn)時,擔任第一批渡江的12條船的船班長。她駕駛著船一夜里往返6次運送解放軍。—次,她帶領船隊被四艘敵艦發(fā)現包圍,王鳳英英勇果斷,領著船隊在敵艦中穿來穿去,終于繞開敵艦,安全接運解放軍渡江。由于廣大民兵、民工的全力支援,使人民解放軍僅用3天的時間就突破國民黨經營一年的長江防線。4月23日,人民解放軍東路軍先頭部隊解放了國民黨統(tǒng)冶22年的南京城,占領了偽總統(tǒng)府,宣告了蔣家王朝的覆滅。5月27日,華東野戰(zhàn)軍又解放了帝國主義盤踞近百年的上海。緊接著,一、二、三、四野戰(zhàn)軍,向西北、西南、中南、華南全面進軍。各解放區(qū)幾十萬民兵組成的隨軍遠征民兵團,跟隨大軍轉戰(zhàn)各省區(qū),行程少則上千里,多則萬余里。山西民兵“野戰(zhàn)團”、“基干團”,隨軍遠征西至甘肅涼州,北至綏遠、內蒙。山東由兩萬多名武裝民兵組成的17個子弟兵團,隨軍參戰(zhàn)—直到福建。其中有一個“鋼八連”,隨軍參加準海和渡江戰(zhàn)役后,又跟隨部隊轉戰(zhàn)安徽、江蘇、湖北等省,行程一萬多里,火線救傷員300多名。
解放戰(zhàn)爭中,民兵人數迅速發(fā)展,由解放戰(zhàn)爭初期的220萬,發(fā)展到全國解放時的550多萬。此外,還有幾千萬農民自衛(wèi)軍。民兵組織和民兵數量的發(fā)展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民兵所立下的偉大功勛和創(chuàng)造的輝煌業(yè)績同樣是空前的。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親手升起了第一面燦爛的五星紅旗,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是中國歷史上人民取得的最偉大勝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軍隊、民兵和廣大革命群眾28軍浴血奮戰(zhàn)的結果。她改變了世界力量的對比,極大地壯大了無產階級陣營的力量,對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革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十月革命后國際共運史上最偉大的事件。
全國解放后,毛澤東和黨中央非常重視民兵工作。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頓》第23條中,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民兵制度,保衛(wèi)地方秩序,建立國家動員基礎,并準備在適當時機實行義務兵役制”。1950年6月30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成立軍委人民武裝部,加強對民兵工作的統(tǒng)一領導。
在組織建設上,195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發(fā)出了《關于加強民兵建沒的指示》。《指示》除高度強調在國內階級尚未消滅、帝國主義制度仍然存在情況下,加強民兵工作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外,還就民兵的組織建設、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中特別指出:“過去自愿參加民兵組織的原則,現應適當改變,即逐步地適當地改變?yōu)槠毡榈拿癖贫取保艳r村和城鎮(zhèn)的廣大青壯年都組織起來,接受軍政訓練,隨時準備參軍參戰(zhàn),開辟了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的廣闊天地,揭開了新中國民兵建沒的新篇章。
在政治教育上,1951年7月,總政治部根據對敵斗爭需要,發(fā)出《關于民兵政冶工作指示》,強調對民兵重點進行以土地改革、鎮(zhèn)壓反革命和抗美援朝為中心內容的階級教育,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1953年3月總政還頒發(fā)了《民兵入隊誓詞》,7月又頒發(fā)了《民兵守則》,作為民兵重要政治教材,普遍進行教育。《誓詞》主要內容是:“為了保衛(wèi)祖國,保衛(wèi)世界和平,保衛(wèi)我們的幸福生活,我光榮地參加了民兵。我鄭重宣誓:認真學習軍事、政治、文化,提高自己的本領,忠誠地執(zhí)行民兵的任務,并隨時響應祖國召喚,遵守民兵制度,執(zhí)行政府法令,為做一個優(yōu)秀的民兵而奮斗”。《守則》共八條:(一)遵守政府法令;(二)服從領導,聽從指揮;(三)團結互助,積極生產;(四)提高政治警惕,愛護武器;(五)作風正派,尊重婦女;(六)不打人,不罵人,不仗勢欺人;(七)不作壞事,不包庇壞人;(八)不驕傲,不自滿,虛心接受批評。各地運用多種機會和方法進行政治教育,除在農閑季節(jié)和重大節(jié)日對民兵進行集中教育外,還推廣山西省黎城縣經驗,舉辦“俱樂部”、“文化室””“政治夜校”,把政治教育同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緊密結合起來。
在軍事訓練上,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規(guī)定的不違農時、不誤生產的原則,主要是利用農閑季節(jié),以鄉(xiāng)、村為單位,以復退軍人為教員;采取小型分散的形式,組織民兵學習步槍射擊、投彈、站崗放哨和利用地形地物等基礎軍事知識。
民兵組織建設、思想建設和軍事訓練的不斷加強,促進了民兵作用的充分發(fā)揮。建國初期,廣大民兵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不僅完成了支援抗美援朝,保衛(wèi)祖國,剿匪鎮(zhèn)反.維護社會治安,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偉大任務,而且?guī)ь^投入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大力恢復和發(fā)展社會經濟,興修水利,植樹造林,鋪路架橋,建廠辦礦,以及搶險救災等,為建設和鞏固新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
新中國建立后,黨和政府領導人民群眾經過7年的艱苦努力,鞏固了無產階級政權,完成了“一化三改造”,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轉變。中國人民以極大的熱情和沖天干勁投身到建設社會主義之中。面對廣大群眾空前高漲的建設激情,1958年5月,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8月上旬,毛澤東到河北、河南、山東等地視察時,肯定了“人民公社好”,并提出可把工、農、商、學、兵合在一起,便于領導。與此同時,國際上美帝國主義瘋狂對我國進行軍事挑釁和戰(zhàn)爭威脅,它們在派兵侵占黎巴嫩和約旦之后,又在中國臺灣海峽制造緊張局勢,調譴大批軍艦、飛機,加強在臺灣地區(qū)的美國第七艦隊,并在各個方面支持進行“反攻大陸”活動的國民黨反動派。蔣介石還不斷用飛機向大陸散發(fā)反動傳單,派遣特務竄入大陸破壞搗亂,炮擊福建沿海村鎮(zhèn)。為適應國內的“大躍進”形勢和反擊國際上帝國主義的戰(zhàn)爭威脅及蔣介石“反攻大陸”企圖,1958年9月29日,毛澤東主席在視察大江南北回到北京后向新華社記者發(fā)表重要談話時指出:“帝國主義者如此欺負我們,這是需要認真對付的。我們不但要有強大的正規(guī)軍,我們還要大辦民兵師。這樣,在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的時候,就會使他們寸步難行”。中國民兵的建設與發(fā)展進入了大辦民兵師和整頓提高階段。
大辦民兵師提出之前,各地根據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民兵問題的決定》中“必須在全國范圍內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裝起來,以民兵組織形式實現全民皆兵”的要求,和《中共中央關于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中所提出的民兵是工、農、商、學、兵“五位一體”的人民公社不可缺少部分的論斷,在人民公社運動中就已掀起了“大辦民兵”的熱潮,—些地方開始建立民兵師、團組織。毛澤東“大辦民兵師”的指示發(fā)表后,全國各地紛紛組建民兵師。首都北京的民兵在10月1日舉行盛大游行中率先打出了“首都民兵師”的旗幟,到1958年底,全國打出民兵師旗號的就有5175個,民兵團44205個,民兵人數由原來的4000多萬發(fā)展到2.2億,參加民兵的人數占全國人口總數的35%,個別地區(qū)甚至超過了50%。這種舉國大辦民兵,有力地激發(fā)了廣大人民的愛國熱忱,大量青壯年踴躍參加民兵組織,決心為保衛(wèi)祖國貢獻力量,推動了民兵建設的發(fā)展,民兵組織遍及全國各地,毛澤東人民戰(zhàn)爭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并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群眾武裝的威懾力量,使美帝國主義和盤踞在臺灣的蔣介石集團聞風喪膽,望而生畏。
1958年8月23日,為了嚴懲國民黨軍隊的破壞罪行,保護沿海人民的和平勞動,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奉命向金門島上的國民黨軍隊和出入金門的運輸艦艇,進行長期的警告性的炮擊。福建沿海廣大民兵奮勇參戰(zhàn)、積極支前。
1958年下半年開始,毛澤東在糾正大躍進中的“五風”的同時,也提出了民兵建設的問題。1958年12月,黨的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提出了“民兵組織和生產組織應當是兩套”。1959年2月,總參謀部發(fā)出了《關于不要強調民兵發(fā)展數量的百分比的指示》,6月,又發(fā)出《關于糾正對民兵工作的某些不恰當提法的通報》。11月,中央軍委常委召開會議,專門研究了民兵戰(zhàn)略地位、戰(zhàn)略布局、指揮機構、訓練方針、干部工作、武器管理、經費開支、民兵代表會議制度、加強村民兵工作領導等9個方面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意見。會后,中央軍委常委羅榮桓主持向中共中央寫了《關于民兵工作問題的請示報告》,即“九條方針”。同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將這個報告批轉全國執(zhí)行。《報告》對民兵工作中克服形式主義,抓好民兵工作落實,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并進一步闡明了民兵建設中一些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報告》指出,加強民兵建設的首要問題,要進一步統(tǒng)一和提高對和平建設時期民兵重要戰(zhàn)略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在此基礎上,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國民兵代表大會,于1960年4月18日至27日在北京隆重召開。出席這次會議的代表,共6161人。他們中,既有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老赤衛(wèi)隊員、老民兵代表,又有建國后涌現出的大量新的民兵英雄模范人物代表;既有民兵工作先進單位的代表,又有民兵基層干部和復員軍人的代表,這是中國民乒史上一次盛況空前、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毛澤東、朱德、宋慶齡、鄧小平、陳毅、賀龍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中南海接見了參加會議的各地、各民族的民兵代表。會議由中央軍委常委、軍委民兵工作組組長羅榮桓致開幕詞,中共中央政冶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賀龍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向大會致祝詞,解放軍總參謀長羅端卿作了關于民兵建設問題的報告,國務院副總理薄一波及農村部、教育部.國家體委、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lián)、團中央的領導到會講了話,國防部長林彪致閉幕詞。這次代表會議,對中國和平時期的民兵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62年6月19日.毛澤東到中南地區(qū)視察工作,在聽取廣州軍區(qū)領導匯報時指出:“民兵工作要做到組織落實、政治落實、軍事落實”。在同武漢軍區(qū)領導座談時,毛澤東闡述了“三落實”的主要內容,即:民兵組織—定要搞好,班、排、連、營編組好,要有強的干部;民兵在政治上一定要可靠,特別是基干民兵;要搞些訓練,—有情況,能吆喝攏來。這些指示,科學地概括了民兵建設的三個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抓住了本質問題,指出了明確要求,指明了民兵工作方向,具有長久的指導意義,促進和保證了民兵建設的健康發(fā)展。
1962年9月至1964年3月,總參謀部、總政冶部,先后召開了沿海地區(qū)民兵工作座談會、少數民族地區(qū)民兵工作座談會、城市民兵工作座談會、沿海島嶼漁民、民兵對敵斗爭會議,針對不同地區(qū)、民族地點,研究了如何貫徹“三落實”指示問題。進一步確定了在沿海和邊防地區(qū),重點加強民兵建設,建立武裝基干連,設立各種哨所,開展軍民聯(lián)防,隨時粉碎國民黨軍隊進攻。沿海7省的省軍區(qū)、軍分區(qū)和縣(市)人民武裝部抽調8100名干部組成工作隊,深入基層,抓民兵戰(zhàn)備工作,普遍整頓民兵組織,建立了6800多個武裝基干連,2.4萬事個武裝基干排和10萬多個武裝基干班。在1.2萬多公里的海防線上,普遍建立了軍民聯(lián)防,設立各種哨所幾萬個。在少數民族地區(qū),積極發(fā)展和壯大民兵組織,民兵編組實行因地制宜,人數可多可少,可不分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民兵組織的名稱,也可按照少數民族群眾的習慣而定。在城市認真抓好工廠和大專院校的民乒工作,搞好防空與民兵技術兵訓練。總政治部還于1963年先后制定頒發(fā)了《廠礦企業(yè)民兵工作實施辦法》和《高等學校、高級中學民兵訓練大綱》,推動了城市民兵工作的落實。
自1962年毛澤東提出”三落實”后,民兵工作進入了在基層全面落實的階段。民兵組織在城鄉(xiāng)各地落實,行政村編連或營,自然村編班或排,鄉(xiāng)、縣編營、團,實行能編什么就編什么,能編多少就編多少,有的班編七八人,也有的編十幾人;有的連編三五十人,也有的連編二三目人。1958年開始組建的民兵業(yè)技術分隊,1965年發(fā)展到幾萬個,有高炮、地炮、防化、通信、工程等多種類型。民兵政治教育、軍事訓練、武器管理有了很大加強。各地普遍利用夜校、俱樂部、文化室等場所和報紙、廣播、板報、專欄、電影等工具,民兵進行生動活潑的政治教育。定期給民兵上政治課,組織民兵學習毛澤東著作,開向雷鋒學習活動,請”三老”講傳統(tǒng),憶苦思甜,舊社會對比;進行形勢戰(zhàn)備教育、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
1962年10月至11月,在中印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廣大民兵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新疆南疆地區(qū)21個縣(市),組織了2萬多名各族民乒槍修公路,守護大型橋梁,保護重要通道。調集了1054輛汽車,挑選了2200多名青年干部和民兵參加運輸支前工作,保證了前線部隊的物資供應。西藏地區(qū)在西山口、德讓宗、邦迪拉戰(zhàn)役前夕,組織了2000多名民兵、民工協(xié)助工兵部隊奮戰(zhàn)17個晝夜,搶修出錯那至達旺戰(zhàn)區(qū)公路。林芝地區(qū)支前民兵、民工,翻雪山,跨深谷,歷盡艱辛.跟隨部隊迂回穿插,靠人背畜馱,為前線運送物資30多萬公斤,為取得中印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民兵不僅在保衛(wèi)祖國邊疆中是銅墻鐵壁,而且在建設祖國中也是突擊隊、生力軍。他們興修水利,植樹造林,修筑鐵路、公路,進行搶險救災,艱苦創(chuàng)業(yè),戰(zhàn)難斗險,創(chuàng)造出光輝業(yè)績。1963年,毛澤東主席發(fā)出“—定要根冶海河”的號召,北京市和山東聊城、德州、惠州地區(qū)投入民兵63萬人,在海河上中游建設了官廳、密云、崗南等幾十座大中型水庫,在中下游疏浚了漳河等30多條骨干河道,大大加強了攔洪排洪能力。湖北省荊州軍分區(qū)組織受益縣10萬民兵,經過8年奮戰(zhàn),比原計劃提前3年零7個月,建成容量23.5億立方米的漳河水庫,減緩了下游的洪水災害。民兵們在近十年的時間里,還護林造林幾千萬畝,把—個個“不毛之地”的禿山光嶺,沙灘荒地,變成“綠色海洋”、“花果世界”。1960年,廣西灌陽縣組織了由1480名民兵組成的造林專業(yè)隊“青年民兵遠征軍”,開赴八道水荒山造林,共植樹3272畝,創(chuàng)辦了全縣第一個林場。湖南省株洲縣以民兵為主體的造林隊伍,從1956年開始,大力營造速生豐產林,經過多年努力,森林覆蓋率由14.8%上升到43.2%,全縣90%的山頭翠綠成蔭。民兵們積極參加鐵路、公路建設,1950年至1955年十幾萬民兵配合人民解放軍修筑了天蘭(天水至蘭州)、來憑(來賓至憑祥)、黎湛等鐵路干線,總長1000多公里。1950年至1966年,上千萬民兵還修筑了幾十萬公里等級公路和鄉(xiāng)村公路。在搶險救災中,民兵勇往直前。1958年,黃河發(fā)生特大洪水,將鄭州黃河鐵路大橋沖毀,有的堤段洪水與堤頂齊平,情況十分危急。31萬民乒聞訊開上河堤,日夜不停地加高和守護堤壩,終于保住了大堤.避免了決堤給人民造成重大災難。1966年3月,河北省邢臺地區(qū)兩次遭到地震,500多萬間房屋倒塌,大批人員和牲畜傷亡.在災害面前.民兵帶頭抗震救災,僅隆堯縣民兵就搶救出群眾1.2萬多人.挖出糧食74.5萬斤.救出牲畜1516頭。全區(qū)15萬民兵還積極投入生產自救.建新房18萬多間,使災民基本上解決了住房問題。
1969年3月,珍寶島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后,毛澤東主席發(fā)出了”要準備打仗”的號召,強調:打起仗來,還是要靠人民戰(zhàn)爭,靠民兵,要加強民兵的軍事訓練。并提出“打起仗來,要組建地方部隊,小縣一個營,中縣二個營,大縣一個團”。1970年8月,中央軍委為貫徹毛澤東主席這些指示,召開了全軍民兵工作座談會,決定整頓民兵組織,加強民兵戰(zhàn)備訓練,調整充實民兵武器裝備。在邊防地區(qū)恢復民兵哨所、健全軍民聯(lián)防組織的同時,開始以縣為單位組建了民兵獨立營、團。1973年冬.總參謀部.總政冶部將民兵獨立營、團統(tǒng)一改稱為民兵武裝基干團。并規(guī)定.農村要以縣建團,以公社建營或連。為了適應現代化戰(zhàn)爭的需要.根據不同地區(qū)的情況.在一些民兵武裝基干團內,有計劃有重點建立了地炮、通信、防化、偵察、工程、衛(wèi)生等專業(yè)技術分隊。在“三北”地區(qū)普遍建立了打坦克爆破班。在大中城市和交通樞紐地區(qū)組建高炮營團。這標志著中國民兵已從單一的步槍分隊.朝著具有各種專業(yè)技術分隊的方向發(fā)展。到1976年,全國武裝基干民兵人數已發(fā)展到1800多萬,其中退伍軍人占160萬。為了提高民兵的軍事技能,以適應未來戰(zhàn)爭的需要,總參謀部于1973年7月制定和頒發(fā)了《一九七三——一九七五年民兵軍事訓練綱要》,《綱要》實施后,全國85%的專職武裝干部、80%的民兵營、連長和70%的民兵武裝基干連,都完成或基本完成了《綱要》提出的訓練任務。在開展民兵訓練中,部隊做了大量工作,北京、蘭州軍區(qū)1973年派出干部、戰(zhàn)士3萬多人.訓練民兵41萬人次。沈陽軍區(qū)各部隊與駐地附近的1034個民兵連定點掛鉤,先后培訓民兵骨干34萬多人。省軍區(qū)、軍分區(qū)、縣(市)人民武裝部和基層人民武裝部還采取分級訓練方法,省軍區(qū)教導隊主要訓練現役人民武裝干部民兵專業(yè)技術分隊連以上干部;軍分區(qū)教導隊主要培訓公社、廠礦專職武裝干部;縣(市)武裝部重點負責民兵營、(連)長的訓練;公社、廠礦等基層單位,負責訓練步兵分隊和技術分隊的民兵。訓練方法,省軍區(qū)、軍分區(qū)和縣(市)人民武裝部主要是舉辦集訓班,公社、廠礦等主要是實行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法因地、因時進行訓練。1973年至1975年,全國共集訓專職武裝干部8.6萬人,民兵營、連長110萬人,其中,75%的人員對所學科目達到會講、會做、會教,能夠組織民兵訓練。針對未來戰(zhàn)爭特點,在完成基本科目訓練的基礎上,抓好技術、戰(zhàn)術訓練。在城市重點進行巷戰(zhàn)、街壘戰(zhàn)和地道戰(zhàn)的訓練;在陸海邊防地區(qū),側重開展了打坦克和游擊戰(zhàn)的訓練。總參謀部推廣了河北省張家口、承德等地區(qū)組建打坦克專業(yè)小分隊和游擊隊,開展以爆炸為主要手段,實行打、炸、阻相結合的打坦克訓練和游擊戰(zhàn)訓練經驗。三北地區(qū)各省陸續(xù)都組建了打坦克專業(yè)分隊和游擊隊,廣泛進行這方面訓練。北京軍區(qū)訓練了6萬多個民乒打坦克小分隊,有77萬民兵參加了訓練。沈陽軍區(qū)訓練了2.7萬多名民兵游擊隊員,合格率達到99%以上。這—時期,民兵的武器裝備有了很大改善,國務院、中央軍委1973年8月發(fā)出《關于小三線軍工廠歸地方領導的若干問題的通知》后,各省、市、自治區(qū)產的武器,主要裝備了民兵,從而使民兵武器裝備數量迅速增長,質量顯著提高。1976年民兵武器數量比1972年增長兩倍多。其中火炮數量增長30多倍,制式和50年代初期國產的舊制式輕武器上升到武器總數的77.5%。1975年10月,總參謀部、總后勤部聯(lián)合召開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民兵裝備工作會議,認真總結研究了如何加強民兵武器管理的問題。
1969年9月,響應毛澤東主席“要準備打仗”的號召,東北、西北、華北等地區(qū)還學習黑龍江省“三合戰(zhàn)斗村”的經驗,開展戰(zhàn)斗村、戰(zhàn)斗城建設,組織大批民兵村外構筑野戰(zhàn)工事,挖反坦克壕,規(guī)劃雷場;山上打洞設堡;村內挖地道、塹壕,修各種暗堡和火力點。形成了地上地下,村內村外,家家戶戶相通的地道網。—些城市還挖了大量防空洞,搞了若干地下機關、醫(yī)院、工廠等工程。
1974年1月,在西沙群島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為了保障海軍部隊打敗來犯的南越艦隊,海南島、西沙群島組織了 5000名民兵積極支前,僅10天內就為前線運送物資40多萬公斤。中國南海水產公司402號和407號漁輪的民兵,面對南越軍艦的威脅和破壞,手持竹篙、魚叉、船漿準備同敵人拼命,以大義凜然、威武不屈氣勢迫使敵艦退卻。琛航、廣金等島嶼上的民兵,將來犯之敵攔阻在海灘上,打得侵略者狼狽逃竄。廣金島10名守島民兵,利用有利地形地物,擊退數倍于己的南越侵略者進攻,當場打死打傷4名敵人,繳獲兩挺機槍,一支步槍和不少彈藥。民兵們還配合人民解放軍一舉收復被南越占領的甘泉、珊瑚、金銀3島,使富饒美麗的寶島重新回到祖國懷抱,維護了中國領土的尊嚴。國務院、中央軍委高度贊揚了西沙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的參戰(zhàn)支前民兵,發(fā)布通令嘉獎。402號、407號漁輪民兵連和琛航海島民兵排各榮立集體二等功,91名民兵分別榮立—、二、三等功。
這個時期,在民兵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開展了以學習毛澤東思想為重點的政治教育。珍寶島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后,還普遍深入地對民兵進行了形勢戰(zhàn)備和民兵戰(zhàn)略地位的教育、愛國主義與革命英雄主義的教育,對增進廣大民兵的戰(zhàn)備觀念和愛國覺悟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當時,廣為流傳的“七億人民七億兵,萬里江山萬里營”口號,就是全民保衛(wèi)祖國精神的寫照。
這個時期,農村基層民兵連隊還組織了大量民兵專業(yè)隊,治山、治水、植樹造林、完成突擊性生產任務。不少地區(qū)成建制地使用民兵搞重點項目建設。1966年至197l年,皖北和蘇北地區(qū)投入民兵386萬治理淮河,先后挖河道419公里,完成土石方4.23億立方米,使淮河流域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防水、排洪、灌溉等工程體系。河南省林縣組織了3萬名民兵,從60年代初期開始興建“人工天河”紅旗渠,到1969年竣工,全長1500公里,沿太行山1250座山頭,筑隧洞180個,渡槽129座,建成總干渠、干渠4條,支渠500多條,動用土石方1700萬立方米,終于將漳河水從山西省平順縣引入嚴重缺水的林縣,灌溉面積50萬畝。1969年至1970年修建焦枝鐵路;1970年至1972年修建襄黔鐵路;1970年至1973年修建枝柳鐵路;1968年至1978修建襄渝鐵路中,在武漢、昆明、廣州軍區(qū)和有關省軍區(qū)領導的直接指揮下,先后組織了民兵360多萬人,編成40多個師,近500個民兵團,配合鐵道兵和鐵道部職工,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逢山鑿洞,遇水架橋,使3000多公里鐵軌鋼龍,橫臥在中原、西北、西南三大戰(zhàn)略區(qū),溝通了這些地區(qū)與首都北京及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1970年至1973年,當我國第一條“地下大動脈”一—大慶至秦皇島輸油管道興建時,幾十萬民兵,在1152公里的施工戰(zhàn)線上,披星戴月,艱苦奮戰(zhàn),確保了1974年國慶節(jié)前夕輸油管道開始輸油。1975年2月4日,遼寧省海城、營口發(fā)生強烈地震,海城縣全縣70萬間房屋有57.3萬間被震毀。廣大民兵立即投入抗震救災,組成了600多個搶險隊,救出群眾2707人,牲畜1859頭。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豐南—帶發(fā)生7.8級大地震,地面建筑97%倒塌,死亡24.2萬多人,重傷16.4萬多人。面對震后—片廢墟,外國人有的斷言:“唐山將從此在中國地圖上抹掉!”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指導下,在全國軍民的大力支持下,唐山廣大干部、群眾和民兵,英勇地投入了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斗爭。唐山市和附近各縣有152萬名民兵組成1.3萬個搶險隊,戰(zhàn)斗在地震前線,同人民解放軍一起,搶救出群眾37.7萬多人,轉移護送傷員17.69萬多人,扒出和掩埋尸體12萬具,挖出糧食194.5萬多公斤,裝卸救災物資40.7萬多噸。許多人武干部和民兵無私無畏,頑強戰(zhàn)斗,先人后己,譜寫出氣壯山河的抗震救災篇章。
本文數據來自《中國民兵史話》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