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值多少錢一斤?——從2005-2006年油價變化看國有壟斷企業與政府對公共利益的不作為
上海證券交易所研究中心 陸一
一. 對2005年一些新聞事實所作的簡短評論
在2005年諸多吸引人的新聞中,有一個新聞持續不斷地揪著許多人的心——那就是持續不斷的油價上漲和它背后的幾近齷齪的社會道德危機。
以下是新華社發的2005年國際油價變化圖:
圖1:2005年國際油價變化
我國政府部門和石油企業與此同步不斷以國際油價上漲為由,來調整成品油價格:
3月23日 汽油出廠價格每噸提高300元;
5月10日 提高柴油價 每噸漲150元;
5月24日 降低汽油價 每噸降150元;
6月25日 上調汽油、柴油出廠價格每噸200元和150元;
7月23日,調高汽油、柴油出廠價格,每噸分別提高300元和250元。
從上圖可見,自8月30日以后開始國際油價一路下滑,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從每桶將近70美元一路跌到11月底的58美元左右。
但從7月底以后,中國的石油企業和政府管理部門就再也不見談論國際油價下跌的趨勢,也沒有任何下調油價的意思。與此相反的,卻在11月底仍舊高調宣稱“國際油價仍在高位運行”,以此作為延長收取航空燃油附加的理由。
——既然國際油價不斷上漲是國內成品油價上漲的前提,而且我國政府和相關企業在2005年每次調整油價時總是以國際市場三個月以后的期貨油價上漲作為說辭,那在國際油價連續幾個月下跌、而且原來預計的冬季油價上漲都沒有出現的情況下,為什么不見我國政府部門出面下調油價?
中國自1993年成為石油凈進口國,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消費量的1/3依賴進口。2004年中國原油進口量突破1億噸而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05年石油進口依存度已經突破了40%。這是見諸官方的、幾乎耳朵要聽出老繭的說法。
而胡錦濤2005年11月份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中說:?中國是一個能源消費大國,更是一個能源生產大國。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能源總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
即使胡錦濤講的是一個大能源概念,但根據國際能源署的預計,2005年中國石油消費增長僅為3.2%,增幅較上年大幅回落;而2005年前9個月中國原油進口僅增長4%,增幅不到2004年的零頭,出口原油則大增27.1%;進口成品油下降16.4%,而出口成品油大增38.2%。
——有沒有必要大張旗鼓地高調宣揚和制造油價上升、石油恐慌?想以此達到什么目的?壟斷企業是否應該挾持市場來要挾政府、政府是否應該縱容壟斷企業去操縱市場?在2005年,各國政府在面對全球石油價格上漲中都自覺或被迫地以穩定本地市場油價為國家和社會政策目標;只有中國,壟斷企業挾持政府一起在本地石油產品市場的價格上興風作浪。
根據中國海關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05年1至8月,中國成品油進口達到2048萬噸,其數量同比下降19.1%,金額上升5.4%;而同期中國成品油出口達到1047萬噸,數量同比上升42.3%,金額上升89.9%。在國內成品油供應偏緊的情況下,海關統計數字再次顯示出國內成品油市場“一邊缺油一邊出口”的現象。
廣東是我國經濟最發達、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其一省的成品油社會需求量約為1800萬噸,比海南、廣西、云南和貴州的四省區需求總量的總和還多200萬噸。但是,廣東恰恰是出口成品油最多的省份。
據媒體報道,在“油荒”初顯苗頭的7月,廣東各口岸成品油出口24.8萬噸,同比激增92.5%。廣東省經貿委的統計稱,廣東當月成品油消耗量在157萬噸左右,月成品油出口量達到月耗油量的15.8%。
廣東海關的統計顯示,2005年1至7月,經廣東各口岸出口成品油共計117.3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39.2%;進口成品油974.3萬噸,下降19.1%。在廣東口岸出口的成品油中,汽油出口41.3萬噸,占35.2%;航空煤油出口36.9萬噸,占31.4%。
與此同時,用于出口的還不止成品油。據統計,2005年1至7月,經廣東口岸出口原油280.7萬噸,同比增長了19.6%。
上述數據清楚地表明,在產量增加有限的同時,我國大量本來應該用于國內市場的成品油,被出口到了國際市場。而在資源被抽空的同時,國內成品油需求卻在持續增加。據估算2005年全年我國成品油需求比2004年增加8%以上。
上述情況顯然說明,國內油荒的主因之一,是由于資源大量出口,壓翻了國內油品供求平衡的天平。
于是2005年9月1日,由五部委聯合下發的調整成品油出口政策的通知要求:2005年9月1日至12月31日間,暫停汽油、石腦油的出口退稅。國家發改委同時表示,在這段時間里,原則上不再批準新的原油加工貿易合同,以進一步限制成品油出口,保證國內供應。
——既然國際油價上漲造成國內煉油企業價格倒掛這樣的充分理由是逼迫政府上調成品油價格的出發點,為何在制造國內“油荒”的同時卻用已經無法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成品油和原油去出口賺取差價?如果老百姓這么做,就有一個現成的罪名叫“投機倒把”,那昧著社會責任的良心這么干的企業應該按個什么罪名呢?而縱容國有企業這么干的政府又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呢?
中國三大石油壟斷巨頭之一中石油,2004年實現凈利潤1029.27億元,同比增長47.9%,創下上市以來最好水平。中石化2004年的凈利潤也同比增長了69.77%,為人民幣322.75億元。另一家巨頭中石化2004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906.32億元,同比增長41.57%.2003年中國石化凈利潤為190億元,2004年實現凈利潤322.75億元,增長132.75億元,增幅69.77%。據湯馬遜金融分析,兩家石油公司業績的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原油價格的持續上漲。
2005年上半年中石化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592億元,凈利潤180億元,同比增長19.98%,每股收益0.208元。而中石油2005年上半年凈賺616.24億元,同比增長36.1%。上半年,該公司共實現銷售收入252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5%。實現經營利潤85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1%。
中石油有理由對2005年上半年的業績感到自豪,因為中石油一家公司創造的利潤,就相當于中國所有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上半年凈利潤的1/5。國家統計局7月2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05年上半年,所有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凈利潤為3099億元。目前,中國有169家中央企業,所有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數量則遠遠多于這個數字。
而在2004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共實現凈利潤1352.02億元(中石油1029.27億元,中石化322.75億元),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4年所有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5311.9億元。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家公司的凈利潤占了1/4。
2005年上半年,隨著國際油價的高企,中石油的煉油和銷售板塊經營利潤虧損59.49億元。根據中石油的上半年報告,除了煉油與銷售板塊虧損外,中石油其他三個板塊都實現了盈利。其中,勘探與生產板塊經營利潤為846.93億元,化工與銷售板塊經營利潤57.56億元,天然氣與管道經營利潤14.78億元。而且由于原油價格提高、銷量增加和天然氣銷量增加,四大板塊之間的銷售收入增長51.3%。因此,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對于中石油來說,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利好。中石油上半年的半年報顯示,中石油平均原油銷售價格,從去年上半年的每桶平均29.76美元,上升到2005年上半年的每桶平均43.42美元,同比增長了45.9%。
——煉油企業的虧損一直都是中石油和中石化不斷向外界訴苦的主要內容和政府據此上調成品油價格的主要理由,喊“虧損”和要求繼續上調價格的聲音還相當響。可是,石油公司上半年的漂亮業績說明,煉油環節的虧損,對于整個產業鏈的巨額盈利來說,顯得微不足道。中石油和中石化都是上下游一體化的石油公司,勘探與生產、煉油與銷售、化工與銷售以及天然氣與管道四個板塊都存在互補關系,完全可以也應該“堤內損失堤外補”。
中石油在紐約和香港兩地上市,其股權結構十分清楚,中石油集團握有其約90%的股權,其余股權為海外股東所有。而根據我們前面所引用的中石油的盈利數據可以輕易地估算出,大約有100億港元的利潤流向海外。
據中石油董事長陳耕透露,2005年1月份,作為全球第二大富豪的沃倫.巴菲特給他寫來了一封感謝信,信中說道:“我的基金持有十多億美元市值的中石油股票。很高興中石油兌現了上市時的承諾。”而此前,巴菲特去年曾先后4次斥巨資購買了中石油股份,手中握有中石油13.35%的H股,成為中石油的第四大股東。那么,為什么巴菲特要給陳耕寫感謝信呢?當然不只是因為中石油公司業績優秀的緣故,雖然我們并不知道中石油上市時有過什么承諾,但巴菲特從對中石油的投資里獲得了巨額的回報卻是一個客觀事實。3月24日中石油收報4.75港元,而據此前媒體消息稱,有專業人士粗略估計巴菲特買入中石油的平均買入價為每股1.68港元。以此計算,巴菲特在中石油這只股票上的賬面利潤已經高達70億港元。不僅如此,巴菲特從中石油獲得的股息收入也相當豐厚。根據中石油2004年下半年期內派息1.47511元人民幣計算,巴菲特股息一次進賬便達3.46億元人民幣。如果以2004年全年派息約0.2485港元(約0.26343元人民幣)計算,巴菲特全年股息凈收入高達6.18億元人民幣。因此,面對這種豐厚的回報,難怪巴菲特要寫來感謝信了。
同樣應該感謝中國公司的還有埃克森美孚、英國石油和殼牌集團這些國際大腕,績優的中石化在發行H股時,它們分別以很低的每股1.61港元價格持有大量股份成為“戰略投資者”。結果埃克森美孚賺了112億港元,英國石油則從中石油和中石化身上賺了108億港元。
——我國三大國有石油公司都是在海外上市的石油企業。近一年來不止一次聽到這些企業的老總振振有詞地這么說:在這次國際油價高漲潮中,全球石油公司的業績都直線上揚。如果我國石油企業利潤不但不大幅增加,相反卻報出虧損,如何履行當初國內外上市時對全球投資者的承諾?如何向國內外投資者交代?但是國內市場的消費者呢?你們是本土市場的國有控股企業啊,你們對本土市場的上億消費者承擔了什么樣的責任呢?你們這些國有企業的老總、作為國家所有股份的代表者,你們對這個國家及其所有者——人民履行了什么樣的承諾呢?
二. 2006年油價變化引發的進一步爭論
數據顯示,紐約商業期貨交易所原油期貨從2004年底每桶43.45美元到今年8月7日每桶79.85美元,整整上揚了83.77%。而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內,紐約商業期貨交易所10月原油期貨價格一路下跌至9月20日每桶60.61美元,跌幅超過24%。
由于美國總統布什19日在第61屆聯大會議上發表演講時重申,美國將繼續尋求通過外交途徑解決伊朗核問題,油價創下四個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20日亞洲交易時段中,油價繼續下跌,其中紐約商品交易所10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一度跌至每桶60.61美元——半年來的新低報收,盤中一度跌破60美元/桶;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11月份交貨的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最低曾跌至每桶61美元。分析人士表示,市場預期即將公布的美國原油庫存數據將進一步利空油價。
果然,9月25日紐約商品交易所油價在亞洲電子交易時段再次走低,盤中一度跌至每桶59.94美元,為半年來的最低點。
此后,紐約市場原油價格一直在每桶60美元左右波動。10月2日比前一交易日大幅下跌近3%。10月6日國際市場油價小幅下跌。當天,紐約商品交易所11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每桶下跌27美分,收于59.76美元。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11月份交貨的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每桶下跌17美分,收于59.83美元。10月4日紐約市場原油價格一度跌至58美元/桶下方、觸及57.75美元/桶低點,為2月以來日內最低水平。11月原油期貨合約即日報收58.84美元/桶,
自2006年9月初以來,國際市場油價總體呈下跌態勢。目前,紐約市場油價與7月中旬每桶78.40美元的歷史最高價相比已下跌了約28%以上。
圖2:國際市場油價大幅下跌
(其中所標出的時間點與油價依次為:2005年1月4日43.91美元、2005年8月30日69.90美元、2006年1月20日68.35美元、2006年3月21日60.07美元、2006年7月14日77.03美元、2006年8月17日70.06美元、2006年8月25日72.51美元、2006年9月29日62.91美元、2006年10月3日58.68美元、2006年10月5日60.03美元)
可讓人奇怪的是,在國際油價大跌的情況下,國內油價幾乎沒有什么反應,這與國際油價上漲時,國內油價緊隨其后連續上漲的表現大相徑庭。事實上,自2003年7月以來,只有在2005年5月,國家發改委下調了國內汽油零售中準價。而這僅有的一次下調價格,也因觸動了相關利益集體的利益而遭到諸多質疑。
2006年3月26日,本年度油價第一次上調,汽油每噸上調300元,窗體底端
柴油每噸上調200元,航空煤油上調300元。2006年5月24日,成品油價格再次上調,汽、柴油和航空煤油價格每噸提高500元。據悉,這是歷次提高油價幅度最大一次。面對輿論的質疑和指責,當時國家發改委仍舊表示,提高成品油價格的主要原因是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引發了國內石油和石化企業的虧損,同時國內成品油價格偏低造成了價格倒掛。
但現實卻是,借助油價上漲東風,國內三大石油商2006年上半年最少賺了1160億元。
今年1-6月,油價大漲了近36%,中海油與其他石油商一樣,獲利勁增。由此,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股價分別上揚31%、16%和18%。而上繳暴利稅僅為160億元。這是在油價上漲的背景下實現的,從8月8日以來,國際原油持續下跌,石油商又增加了多少利潤,這增加的利潤會有多少上繳給國家?這是每一個中國消費者和納稅者心中無法解答的問題。
盡管國際原油價格下跌,而且跌至今年3月份以來的最低點,既沒有見到國有控股的石油企業把成品油價格下調一點,更沒見國家發改委再發文要求石油商降價。
反而,見諸媒體的是,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統分析和市場分析研究室主任姜克雋在9月14日的《第一財經日報》上表示,近期是油價波動比較厲害的一個階段,但不能據此認為國際油價將會很快回落到50美元甚至40美元。“不能因為近期一個短暫的跌價就認為國際油價已經進入了低價周期。”國泰君安證券石化行業首席研究員侯繼雄博士在接受該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目前國際石油供應的緊張局勢依然存在,國際油價的趨勢并不明朗。
9月13日,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稱,盡管國際油價近期有所下跌,中國目前的汽油價格仍低于國際市場水平。中國政府已經兩次上調汽油價格,但差距依然存在。言外之意,國內成品油價格還有上調的空間。
中石化中原油田銷售分公司營銷總監、高級經濟師李培軍也對此予以肯定。“考慮到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仍有很大差距,發改委不可能下調成品油價格。”
日前,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在一個行業性會議上說,如果國際原油價格維持在60美元或者更低達1-2個月,中國政府才可能會下調國內成品油價格。
10月10日,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主任張建平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短時間內國內油價可能不會下調。”他分析說,由于朝核問題,國際油價一下又回到60美元一桶,現在國際油價并不穩定,我國政府對國際油價處于慎重的觀察階段,等國際油價平穩后再做舉措。
因此,回答公眾疑問的是——國際油價已跌至3月底以來的最低水平,專家稱油價并未進入人們期望中的“低價周期”,60多美元一桶的價格仍比國內市場高出許多,因此對國內市場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進入10月份,更多的“專家”和政府部門官員對于油價的問題,放出了一系列“推進國內油價直接與國際接軌實現一步到位”、“等待推出燃油稅最佳時機”……等等不同的說法。
但真實情況是,據中國經營報報道,美國時間9月21日午夜,美國及歐洲法國的汽油實時價格為:美國的95號汽油為每加侖2.25美元,法國為1.18歐元(因各種油品密度不同,1加侖約等于3.785升) ,折算為4.7元人民幣/升左右。而中國的93號汽油此時的價格是5元人民幣/升左右。
實時數據顯示,美國10月汽油期貨結算價為1.4671美元/加侖,約為3.1元/升/人民幣。
來自新加坡的數據顯示:目前,該國93號汽油離岸價為63美元/桶,到中國完稅后約等于5900元人民幣/噸。而目前中石化的汽油銷售價高達6250元/噸左右。
此外,新加坡數據還顯示,該國柴油離岸價為72美元/桶,到中國完稅后為5750元人民幣,也低于國內市場售價。
因此,美國飛馬期貨全球副總裁施云付隊國內媒體表示,國際原油價格已經深跌25%以上,中國一直在強調油價是在圍繞國際油價8%上下浮動,那么,20%以上的跌幅足以支持發改委作出決策。
與此可成對照的是,臺灣地區因為近期國際油價下滑,“中油”與“臺塑”未及時跟進調降成品油價格,惹毛“消基會”(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要求“石油雙雄”降價回饋銷費者。
但面對公共利益的壓力,“中油”公司表示,目前并無調降國內油價的計劃。和大陸國有壟斷企業和政府機構口吻如出一轍,“中油”表示,與亞洲鄰近國家相較,臺灣汽柴油價格依然偏低。
但到了9月14日,在當局行政部門的壓力下,國營背景的臺灣“中油公司”被迫在10個月以來首次降低汽油價格每升0.5元(新臺幣)、柴油價格每升0.3元(新臺幣)。臺灣民營的石化巨頭“臺塑石化”也隨即同步跟進。
到了9月25日,對“中油”公司以國際油價未漲足為由、不愿跟隨國際油價連續走低而更多降低成品油價格,臺灣島內持續保持社會壓力,在當局行政部門的干預下,中油宣布從9月26日零時起汽油價格再降低0.9元(新臺幣)。“臺塑”在猶豫了一天后,于26日中午宣布跟進。
到了10月11日零時,就在國際油價“由于朝核問題,國際油價一下又回到60美元一桶”(10月10日中國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主任張建平語)之時,臺灣“中油”在強大的社會壓力下,再次下調成品油價格每升0.2元(新臺幣),再次帶動“臺塑”等民營企業跟進。
此外可資參考的是,一向對高油價袖手旁觀的美國政府似乎終于改弦易轍了。為了遏制美國國內快速上漲的石油產品價格,美國總統布什在2006年4月25日在此間宣布,他已下令聯邦貿易委員會、司法部和能源部進行聯合調查,以便搞清楚美國國內是否存在非法操縱石油市場以故意抬高油價從中牟利的現象。布什還同時下令暫時停止增加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此舉使油價當下降至70美元以下。
布什說:“首先要確定美國消費者在加油站受到公平的對待。美國人了解原油價格在上漲,但是他們不愿意看到,也不能容忍有市場操縱行為。對此我同樣不能容忍。聯邦貿易委員會正在調查汽油價格是否受到操控。”
雖然美國總統布什已經承諾將調查美國國內乘油價高漲而牟取暴利的非法行為,但參院與眾院的共和黨兩大領袖表示,聯邦政府必須更加嚴格的執法,禁止任何操縱油價與違反市場競爭原則的行為。但民主黨表示這只不過是共和黨的“政治表演”。
國會兩大領袖敦促布什,聯邦政府必須對暴漲的油價展開調查行動,以發現在能源市場中,是否可能有共謀串通或是哄抬油價的不法行徑。
這兩位共和黨的國會議員在信中說:“我們敦促總統指示司法部長與聯邦貿易委員會主席,調查在石油與乙醇批發與零售市場中,是否有任何共謀串通與操縱價格的不法行徑。”費里斯特與哈斯特爾特同時敦促聯邦政府有關機構,調查汽油在提煉、運輸、儲藏、推銷與批發市場中,是否有任何人為操縱現象。
由此在8月底美國媒體傳出,近期,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開始調查英國石油公司(BP)涉嫌操縱全球原油OTC市場的可能性。CFTC作為強勢監管部門,只要涉及到美國利益,CFTC都要管。國際期貨市場呼風喚雨的基金大鱷對其心態可用“畏懼”來形容。遙想當年的“住友銅丑聞”,若不是CFTC介入,可能不了了之了。巧合的是,此次CFTC調查BP一事,在時間上正好和國際油價回落一致。因此,不能不懷疑該事件對原油市場的影響。
美國有媒體指出,圍繞石油價格變動的熱鬧交易可能只是一種假象,價格被一些有權勢的機構所操縱,而我們只是被動的埋單者。《華爾街日報》援引律師和熟悉內情的交易商的話表示,目前CFTC正在對英國石油公司(BP)可能的操控原油和無鉛汽油價格的行為進行調查,而BP的發言人也證實了這一調查的存在。
據悉,調查并非僅針對BP,而是在期貨市場大范圍展開。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的這個調查可能會對整個產業造成深刻的影響。
在9月份過去的幾周內,美國的汽油平均零售價格下跌了17%至每加侖2.38美元。至10月10日,美國所公布的第四季零售汽油平均價格為每加侖2.29美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0美分。
三. 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體現在哪里?
我國的經濟改革和企業改革,將近30年來走了一條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市場化”道路。
從政府角度來講,為了從形式上消除“計劃”政府的形象,“需要企業決定的東西”政府就不再干預,轉型的過程幾乎成了“去公共責任”的過程;而從企業角度講,市場化幾乎成了一場“去國有化”的過程和企業“去社會責任”的過程。
但是,市場是否真的可以解決社會的所有問題?
在政府與國有企業的這兩個目標之間,劍橋大學嘉丁管理學院教授彼得·諾蘭曾提出一種“半公司困境”的理論。一方面,這些壟斷企業的母公司是國有壟斷企業,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它又作為上市公司扮演著企業的角色,承擔著為股東謀取利益最大化的責任。這種亦官亦商的身份決定了這些壟斷企業既有政府的角色,也有企業的角色。在特定的外部條件下,這兩種角色很可能會發生沖突甚至錯位。比如有的企業為了獲得國際投資者的青睞,維持股價,往往迫使政府保持甚至加強自己的壟斷地位以獲取壟斷利潤,但這對國內的公眾來說又是極其不公平的。而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
什么是政府及其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這可以從國有企業的基本性質可以見到:
國有企業是“公共性”與“私人性”(或企業性)的結合。公共性表現在:(1)所有權的公共性以及由此而派生出來的處分及收益權的公共性。(2)目的及用途的公共性:因為國有企業處在政府占有與監督之下,是政府經濟政策的工具,著眼于國民經濟福利的提高、國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公共設施的提供等。它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如果利潤目標與社會利益發生沖突,必須在一定程度上舍棄利潤目標。(3)決策的公共性:政府對其投資決策、利潤分配、發展規劃及人事任免、調動等安排都具有一定的控制權,使生產經營自主權受到很大限制。而企業性則表現在:(1)政府在追求社會政策目標之外,也必須考慮企業的經濟效益。(2)國有企業的高級經營管理人員也要具備經濟實腦,要具有企業家的基本素質,在生產經營管理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權。(唐文琳、黃樸、邊作新,1999)
與我國對國有企業大加針砭的改革趨勢不同的是,2005年底2006年初OECD公布了一份《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指引》,不僅承認國有企業的合理存在、而且要求國有企業承擔比私有企業更高的社會責任目標和治理要求。
OECD認為:如果有足夠的公司治理實踐和合適的制度結構安排,私有化只是經濟有效運行的條件之一。盡管在20世紀80和90年代出現大量的私有化行為,但在OECD國家和非OECD國家,國家仍然是商業企業的大所有者。即使它們的重要性已經大大降低,但是在一些OECD國家里,這些國有企業仍占有20%的GDP,大約10%的就業機會以及40%左右的市場資本總額。國家所有權在一些部門里表現得很明顯,它通常最普遍地存在于一些公共事業和基礎行業中,比如能源、交通和電信等重要行業。一些非OECD國家也有大量的重要的國有部門,在某些情況下它們決定著經濟的未來。
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私有企業,良好的效率不完全取決于所有制,更取決于足夠的公司治理實踐和合適的制度結構安排。而從歷史上來看,實踐證明無論是市場經濟國家還是計劃經濟國家,國有企業都因為其必須承擔部分或全部“全民的”、“國家的”、“社會的”公共服務義務,從而與私有企業有著根本的區別。
更何況,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近年來“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的重要目標之一。
在西方有所謂“社會責任性投資”、也被稱為“對社會負責的投資”,是存在已久的概念,受重視的程度一直不及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現在卻有后來居上的趨勢。它指的是將融資目的和社會、環境以及倫理和社會公正問題相統一的一種融資模式。它要求企業在對其盈利能力加以“合理”關注以外,同時也關心另外兩項對所有企業生存的影響與日俱增的因素:環保和社會公正。公司治理和責任性投資,同樣是企業社會責任的組成部分。公司治理在此以前主要強調的是董事會的責任,而責任性投資則包含更廣的范圍,兼顧股東和環境的因素。所以,說它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是因為在這個概念中也包含了一個在中國大陸耳熟能詳的提法:“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ility)。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上個世紀末在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掀起了一股社會責任國際運動的熱潮。西方企業管理也從工具人、經濟人進化到了社會人、觀念人的階段。《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的思想逐步在企業和社會公眾中扎下根來,資本主義早期的血腥管理逐步被人本管理取代,“血汗工資”、“血汗工廠”的做法逐步被摒棄,利潤最大化不再是惟一的目標。在獲取利潤的同時,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逐步成為企業從被迫到半自覺的選擇,如企業不承擔社會責任,社會公眾就會迫使其承擔。
于是在1997年,社會責任國際組織(SCI: 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發起并聯合歐美跨國公司和其他國際組織,制定了全球首個道德規范國際標準——SA8000社會責任國際標準(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其宗旨是協助公司建立、維持和改善公司政策和程序,在公司可以控制和影響的范圍內,管理有關社會責任的事務,從而實現社會責任和經濟目標的統一。它不是公司質量認證標準,也不是一般的商業倫理標準,而是一項公司人權認證標準,其具體條款絕大部分源自國際勞工組織制定并得到國際公認的《勞動者基本權利宣言》(ILO Declaration on Fundamental Labour Rights)。
1998年,可持續性發展( Sustainability)研究的權威John Elkington出版了《拿叉子的野人:二十一世紀企業的三條底線》(Cannibals With Forks: 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21st Century Business)一書( ISBN -- 0865713928 , Publisher -- New Society Publishers , Publication Date -- 01 September, 1998 )。書中提出了“三條底線”( The Triple Bottom Line)觀點,就是要讓企業在其對盈利能力——財務結算底線——的合理關注之外,同時也關心另外兩項對公司生存的影響與日俱增的因素:環境質量和社會公正(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social justice)。
這樣的要求不只是用經濟、社會和環境的變量去衡量和反映公司的業績。從最廣泛的意義來說,它包括了一系列的價值觀、問題和過程,企業必須分析所有這些方面的問題以盡可能減少其活動可能帶來的害處,同時創造經濟、社會和環境價值。這意味著公司必須要具備明確的目標,并考慮到股東、客戶、雇員、商業合作伙伴、政府、當地社區以及公眾等所有利益相關者和責任承擔者的需求。
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至少在OECD看來,國有企業不同于私有企業的根本點在于,國有企業在“社會責任和義務以及公共政策目標”這方面的要求和標準要比私有企業要高得多;對國有企業來說,這幾乎可以說是一種特定的、強制的、法定的企業目標和責任。對于國有企業來說,無論國有全資、國有控股,哪怕是國有非控股企業都必須主動承擔這樣的責任;而私有企業則可以在特定的條件下,如戰爭、自然災難等社會緊急狀態下,被動地擔當起類似的責任。
問題并不是要不要承擔這樣的責任,而是在市場化的條件下,承擔這樣責任的方式和機制:公開透明的信息披露、明確的定價和補償政策、市場化的招投標方式……正如OECD所說:對于國有企業來說“這些特殊的責任和義務可能高于一般公認的標準,也就是說,高于一個一般私有企業通常被期望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因此OECD推薦“在公共服務義務和超越通常公認標準的特定責任要求方面,任何要求國有企業必須承擔的特定義務,應該通過法律和法規明確規定、并向公眾披露,同時要以透明的方式確定相關的成本。”“這種特殊的要求需要給與適當的補償,可以通過以特別法律條款為基礎的國家預算進行補償,也可以通過合同機制進行,比如經營管理合同。如果所涉及的企業是在經濟中的競爭性部門就更應如此。市場以及一般公眾應該被明確告知這些義務的實質和內容。對相關成本的明確確認和披露也很重要。”
同時對于政府,OECD提出“改善國有企業治理是一個重要的公共政策目標,就象政府應該制定政策改善國有企業效率一樣。”
由此可見,政府與國有企業在公共性與企業性(社會公共利益與企業利益之間,永遠應該把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是其有別于私有部門和私有企業的最根本的特點,也是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全球公認的國際慣例。
當我們帶著這些認識回到2005年和2006年中國的油價問題上來,就可以明顯地發現中國的國有壟斷石油企業和中國政府多多少少丟棄了肩上應負的社會責任和公共責任。
國際油價上漲,作為政府和國有壟斷企業首先應該考慮的是穩定本國油價,保護本國市場;而不是先國際期貨油價而抬高本國現貨油價;也不是國際油價上漲也急著上抬油價、國際油價下跌卻不見政府干預高企的油價;更不是借口保證對國際股權投資者的利潤回報而用高油價從本國消費者口袋里掏錢;而那種為本企業利潤而置本國市場基本供應于不顧,反而將應該供應本國的原油和成品油倒賣到國際市場上賺取高額差價的做法,那簡直就是對一個本土國家的犯罪。
所以可以這么說,在操縱和把持關系國民生計的油、水、電、氣、教育、醫療等公共品價格而攫取壟斷利潤的過程中,取得的超額利潤卻屬于本企業的員工和股東,這是一種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侵害和侵吞。壟斷的國有企業這么做是企業無良、政府不干預是政府的失職。
在中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政府保證社會公正公平和公開的公共服務目標、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這些是不能在這轉型過程中統統都被市場化的。
中國千百年來有一句老話:做生意要講良心。這良心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國有企業應該履行特殊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以及公共政策目標。同時在這良心中對政府來說就是不能回避公共利益的訴求,在公共政策領域不能以市場化的借口來脫卸政府的應盡的公共責任。
只不過在2005年和2006年,中國的老百姓卻從中國的國有壟斷企業和政府部門的行為中得到了一句“市場化”的回應:良心?良心值多少錢一斤!
我想,該是我國的國有壟斷企業和政府改弦更張的時候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