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光:守住經濟學人的良心
人民網記者 施芳
劉國光近照
盡管病后初愈,84歲的劉國光依然精神矍鑠,聲音洪亮,說到興奮處,頭向后仰,一頭白發倔強地直立。
與經濟學打了66年交道
從1941年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經濟系算起,劉國光與經濟學打了66年交道,他始終在一條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堅定地走著。
與那個時代的許多人一樣,劉國光的少年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1937年底,他從家鄉南京一路奔波到四川,次年與眾多江浙流亡學生一起考入四川國立二中,開始高中生活。那時,劉國光文理科成績都不錯,卻對社會科學更感興趣。十七八歲時買來資本論(第一卷)興趣盎然地通讀了一遍,便產生了鉆研經濟學的念頭。
父親得知他的志趣,來信說:“建議讀工科,吃飯靠得住。”還舉例說,在他工作的工廠里,工程師很吃得開。
劉國光自有他的想法。往大處說,戰爭期間民不聊生,催生了劉國光“經濟救國,把經濟搞上去”的愿望。往小處說,經濟學涉及的會計、統計等知識很實用,就業相對容易。1941年,劉國光如愿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經濟系。
“把前人的東西鉆研好,在掌握正確方向的基礎上調查研究,不能人云亦云,要有獨立的思想。”這是劉國光回顧自己60余年治學經歷,談到的一點突出心得。
“經濟學人的良心不能丟”
“有人認為,現在塵埃已經落定,市場占了上風,計劃不再時興了。我不完全這樣看。”這是劉國光在許多場合反復說的一句話。他認為,完全讓看不見的手來調節,不能保證社會公正和協調發展。在堅持市場取向改革的同時,必須有政府有效的調控干預加以糾正,有必要的計劃協調予以指導,就是說要有看得見的手的補充。
劉國光認為,經濟學也存在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經濟學家要為大眾服務,為弱勢群體服務,這是經濟學家的本分。現在有的經濟學家為企業和個人的私利服務,這是個人自由選擇,無可厚非但是如果為了私利而損害公眾利益就應受到指責。一些“媒體經濟學家”(劉國光對那些經常在媒體上露臉的以經濟學家自居的人的稱呼)為少數人吹捧,說假話,這是可恥的。說到這里,劉國光顯得很激動,聲音不由地提高了許多,用手比劃著說:“你要把我的氣憤寫出來。”
在劉國光看來,經濟學是致用的學科,不是掛在嘴上的學科。經濟學家要接觸實際,了解群眾的脈搏。研究經濟學要有立場、觀點、方法的說法雖然不大時興了,但劉國光始終以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立場,勞動人民的立場,大多數人民利益的立場,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立場,是“正直的經濟學人應有的良心,是不能丟棄的。”
強調更加注重社會公平
劉國光從未停止過思考。從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思考社會主義再生產理論和國民經濟綜合平衡問題。20世紀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思考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和經濟改革模式。20世紀90年代,思考我國經濟體制由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轉換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經濟增長由傳統的粗放模式轉換為集約模式。進入21世紀以來,思考就業、收入分配和消費、內需問題。
對于當前的經濟形勢,劉國光的評價是宏觀經濟總體情況很好,發展速度快,物價平穩。這適宜實行中性政策,即不松不緊有松有緊的政策,使得經濟的快速增長盡量維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
針對一些人認為中國經濟發展過熱的說法,劉國光認為從物價上看并不過熱,經濟發展還在資源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速度還能支撐。問題在于,高速度是以消耗資源為代價的,污染越來越嚴重,破壞了子孫后代的幸福;發展中過于依賴出口、投資,國內需求不足。“和諧社會一定要解決這些問題,經濟學的作用在于促進各方面矛盾的協調統一。”劉國光言之切切。
劉國光認為,消費不足的問題值得重視,要把經濟增長建立在消費增長上才能持續、穩定,關鍵要解決好分配問題和社會公平問題。對公平問題劉國光進行了特別的研究,曾發表了萬余字的關于公平的專題研究報告。這是近年來經濟學界的一大力作。不僅引發了經濟學家們對于效率和公平問題的討論,而且他提出淡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強調“更加注重社會公平”的方針,也得到了上上下下許多人的肯定。
10卷本、480多萬字的《劉國光文集》2006年底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是對他60余年治學生涯重要學術成果的集大成。“我還在想問題。”劉國光說。在他思考的目光中,我們看到了中國經濟學半個多世紀的過去,也看到更遠的未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