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檔案館開放了一批珍貴檔案,筆者利用在京開會間隙,專程前去查閱與安徽霍邱有關的檔案史料,其中有一封信引起了筆者的注意。這封信,是毛澤東請時任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的王冶秋轉交給一位普通女工丁張秀清的信件。那么,這封信的背后蘊藏著怎樣的故事呢?
讓我們先把目光聚焦到王冶秋這里。
王冶秋(1910—1987),又名野秋,安徽霍邱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博物館事業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共青團北京市委秘書、霍邱縣委書記,后出任北方大學、華北大學研究員,實際是周恩來領導的隱蔽戰線上的一員,從事統戰和情報工作。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長、局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顧問,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三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著有《民元前的魯迅先生》《琉璃廠史話》等著作。
王冶秋陪同毛澤東參觀展覽
王冶秋嘔心瀝血、殫精擘畫,為建立新中國文物保護工作的科學體系作出巨大貢獻,其中一大突出貢獻就是保護了北京古建筑與文物遺址。故宮博物院在20世紀后半期曾兩次險遭改造:一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北京市打算將故宮改造成“人民大眾的休閑樂園”,要在故宮里修馬路、建廣場;另一次是20世紀70年代末,北京市要把故宮改造成接待外國游客的旅館、飯店。正是由于王冶秋的多方協調和不懈堅守,故宮才得到很好的保護。類似的事例還有對北京古觀象臺的保護。全國政協原主席李瑞環在主管文化、文物工作期間,曾多次評價過王冶秋的功績。他說,保護文物是關系到全民族的大事,既要堅定不移,又要有遠見卓識。過去搞城市建設,對王冶秋這也要保、那也要保,這也不能動、那也不能動的做法感到不理解。現在看來,多虧有個王冶秋。沒有他當時的強硬態度,今天北京城里的文物古跡早就被拆毀得差不多了。周恩來也曾說,王冶秋同志把文物當作自己的生命一樣。王冶秋的另一大突出貢獻,就是對長沙馬王堆漢墓的保護性發掘。在他的高度關注和悉心指導下,栩栩如生的千年女尸和薄如蟬翼的素紗襌衣才得以重見天日。王冶秋因此被譽為文物的“保護神”。
作為國家文物局的負責人,王冶秋曾陪同毛澤東參觀故宮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館,并就文物珍品多次向毛澤東作書面匯報。例如,1951年,上海書畫名家姚虞琴委托民主人士陳叔通,將自己珍藏的王夫之(世稱“船山先生”)的書法作品《雙鶴瑞舞賦》轉獻給毛澤東。毛澤東收到后非常高興,親筆致信當時的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據云此種手跡甚為稀有,今送至兄處,請為保存為盼。”文化部文物局經研究決定將這件書法作品轉交至故宮博物院保存,并由王冶秋將收藏情況向毛澤東匯報。王冶秋在報告中說:“主席:你寫給鄭振鐸局長的信及王船山墨跡一卷,均早收到,……墨跡已請專家鑒定,確系真跡。現已將此卷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以備陳列。”毛澤東批復道:“此物似乎只可收藏,不必陳列展覽。”這樣看來,毛澤東是不希望別人知道這件書法是自己贈送的。
王夫之《雙鶴瑞舞賦》(局部)
那么,丁張秀清又是何許人也?毛澤東為什么會給她寫信呢?
《從人民中走來:毛澤東的平凡故事》一書中有一篇題為《兩天就給群眾回了30多封信》的文章,文章詳細敘述了毛澤東用書信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故事,其中提到一位名叫丁張秀清的普通女工,為了表達對人民領袖的愛戴,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還隨信送出了親手織就的一條毛圍巾和一雙毛手套。毛澤東非常感動,不僅親自給女工回信,還回了禮。電視劇《換了人間》第33集就真實地還原了當時的情景。
1950年的一天,毛澤東踏進中南海菊香書屋后,看到辦公桌上的一些群眾來信,便利用短暫的休閑時間,一封接一封地看了起來。
這時,警衛人員雙手抱著一些東西,來到菊香書屋,興奮地說:“主席,你看這是什么?”
看見警衛人員手中提著的兩只江蘇板鴨、兩根金華火腿和一包新鮮的海米,毛澤東以為是有人討好自己,不高興地問:“這是誰送來的?”
警衛人員連忙回答:“主席,這些東西是全國各地人民寄來的!火腿,是浙江翻身后的老百姓為感謝共產黨,專門寄來的;板鴨,是江蘇的貧下中農翻了身,過上了好日子,親手腌制好送給主席的;這海米嘛,是沿海的漁民精心挑選的。”
毛澤東還是不相信,大聲責問道:“你這是聽誰說的?”
警衛人員指著桌上的群眾來信說:“這些信中寫得清清楚楚,主席看過就知道了。”
毛澤東說:“信,我收下。這些禮品,交給辦公廳主任楊尚昆同志處理。”
聽了毛澤東的話,警衛人員感到十分為難,便說:“主席,不行啊!”
見警衛人員還想解釋,毛澤東打斷了他的話,說:“我說行就行,立即退給楊尚昆處理。”
這時,毛澤東的秘書田家英走了進來,將手里的袋子往桌上一放,高興地說:“主席,這是楊主任讓我交給你的。”
看到桌子上又多了一袋東西,毛澤東眉頭緊皺,生氣地說:“今天這是怎么了?你們這個楊主任,是不是有意讓我違反黨的紀律啊!”
田家英不明就里,愣了一下,趕緊解釋道:“主席,您先別生氣,楊主任不是這個意思,您先看看嘛!”
毛澤東立即回絕:“不看!全都給我退給你們的楊主任。”
見毛澤東如此堅決,田家英動情地說:“主席,使不得啊!您不看,我怎么向這位吃了大半輩子苦的婦女交代啊!”
聽到田家英這么一說,毛澤東不由得動容,和緩地問道:“家英,這是怎么一回事?”
田家英趕緊從袋子里掏出一封信,拿出一條毛圍巾和一雙毛手套,雙手捧著放到毛澤東面前說:“主席,您看了她寫給您的信就明白了。”
只見信中寫道:
“我出身于河北省薊縣一個貧農家庭,家中無地,種地主的地,一年到頭除去交租所剩無幾,父親得了肺病,還得下地、做小販,不夠吃,我每天都得去挖野菜。
一過年節,父親只有躲債。一家十一口人,有病無錢治,先后死了九口,只剩下我和母親……以后,我來到北京,給人養兔子、紡線,過著受剝削的生活……十月一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我心里高興極了!那一天我代表街道居民參加游行,第一次幸福地看到了毛主席,流下了幸福的熱淚。
天氣漸漸冷了,我想著毛主席,就動手剪下自己養的兔子毛和以前收著的一些,紡成線,織成一條圍巾和一雙手套。我要把自己的這一勞動成果作為禮物獻給毛主席……”
讀完信,毛澤東從田家英手中拿過這套兔毛編織的圍巾和手套,眼角不禁泛起了淚花:“我收下了。”
思考片刻,毛澤東又問道:“這封信和這兩件禮品是誰轉來的?”
田家英說:“文物局副局長王冶秋同志。”
于是,毛澤東指著桌上的禮物吩咐道:“請把這剛剛送來的金華火腿、江蘇板鴨、山東海米轉給王冶秋同志,請他或局長鄭振鐸同志轉給這位女工。”
就在田家英收拾好桌上的東西準備離開時,毛澤東說:“等一下,我要給這位女工寫封感謝信。”這便是筆者看到的那封信,全文如下:
丁張秀清女士:
去冬承惠珍品,極為感謝。茲有薄物數事奉上,尚祈哂納為幸。
毛澤東
一九五〇年五月十九日
毛澤東請王冶秋轉交丁張秀清的信件
毛澤東的回信不過寥寥數語,但他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同呼吸的情感卻是真摯流露、愈久醇厚。
丁張秀清的信為何是由王冶秋交送的呢?1949年,王冶秋住在北京黃化門一處普通的小院,離國家文物局辦公地北海團城很近。王冶秋平易近人,經常在家中接待客人和工作人員,夫人高履芳也常幫助街坊鄰居。丁張秀清因被街道選定為參加開國大典的群眾游行代表,認識了高履芳,后經高履芳的介紹,讓王冶秋將信件和物品轉交給毛澤東。當丁張秀清接到毛澤東的回信和禮物時,她激動得流下了淚水,向王冶秋說:“請您轉達我的祝福,我祝毛主席身體健康!”
往事依稀,檔案傳情。跨越70多年時光的人物和故事,又清晰和鮮活了起來……
(選編自《黨史縱覽》2024年第九期,略有改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