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楓將軍(1940年)】
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新四軍十分注重文化建設。第四師駐半城后,加強文化建設,著力提高軍民的思想素質和文化水平。師長彭雪楓是我軍將領中有名的“儒將”“俊才”,一手拿槍桿,一手拿筆桿,彰顯深厚的文化情懷。
【彭雪楓的讀書簽章和姓名印章】
“苦哉雪楓,寒薄門庭,青燈彀讀,拳拳服膺,百折不撓,學識精通。”這是群眾對彭雪楓勤奮與學識的贊譽。彭雪楓讀書樂而不疲,同時,激勵愛人、指導指戰員學習文化,他領導的部隊被譽為“天下文明第一軍”。
律己修身,輕“物質”重知識孜孜勤學。彭雪楓自勵奮勉,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他在小屋里張貼座右銘:埋頭,埋頭,再埋頭!苦讀,苦讀,一百個苦讀!在一個多月的反“掃蕩”時間里,彭雪楓每晚堅持讀書4個小時。他深知,共產黨人必須學習各種知識,才能干好革命事業。“一個軍事家或政治家,絕不是僅有一門知識就可以了,一定要有各方面的知識。正像一個外科醫生,如果不知內癥,他決不是一個好醫生。”從彭雪楓給林穎的信中,可以看到在洪澤湖畔休整期間,他閱讀了馬列、毛澤東著作,軍事、古今中外名著等書籍50余本。與讀書的熱情相比,彭雪楓生活上艱苦樸素,多年前的破舊棉被作為半城的結婚用品,堅持吃大鍋飯,陳毅督促他“執行”干部小灶的伙食待遇。他向愛人林穎坦陳,自己很小時就離鄉背井、挨餓受凍受冷漠,這養成他物質享受的淡薄、保持“求知欲”的習慣。
責己以苛,追求進步自省求知。一個共產黨員如能善于自省,他就會日日新、月月新,不斷進取向上。彭雪楓就是這樣要求自己。他給林穎寫的第一封“表白”情書坦蕩率性:我是一個十分平凡的共產黨員,有許多缺點。三個月的反頑斗爭受挫,彭雪楓有著揮之不去的心痛和內疚,更加謙虛,戒驕戒躁。第四師駐洪澤湖畔休整,上級同意彭雪楓請求,任命鄧子恢為四師政委,這讓彭雪楓有更多的時間專注于讀書和思考。他將半城東郊一座破舊的小廟作為“密室”(書房),常常學習到深夜,他在馬上、船上、廟上的“三上”讀書學習傳為佳話。
文化陶染,浸潤個人氣質與修養。彭雪楓的文化氣質與修養,得益于黨的培養,也得益于家鄉的文化滋養。從區域文化看,彭雪楓出生于南陽鎮平縣。南陽是楚文化興起發展之地,也是漢文化的繁榮發達地區。從家庭影響看,父母正直無私,祖父頗有學問和道德修養,給了他“教養下的聰明”和幼小時的“文化”。他的文化修養從改名、簽名、署名上可見一斑。改名“雪楓”,富于詩情畫意。簽名“彭”三撇連為一條長弧線,如長劍出鞘,“雪楓”筆法圓融內斂,整個簽名颯爽英姿。給林穎寫信署名紅葉、白雪、隆中友人、寒霜丹葉等;有時用倆人名字合成新名,比如玉瓊雪、雪瓊,富有才情。黨的教育培養對彭雪楓的影響更為突出。“除了短短的家庭教養,即是長長的黨的教養了。”毛澤東對彭雪楓寄予厚望,“有閑工夫注意看書報,加緊學習”。陳毅到半城檢查工作,把自己看了多遍的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簽名贈送他。黨的引導使他成長為一名黨的高級干部、新四軍的高級將領。
勸學他人,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林穎回憶,在結婚后的三年時間里,讀書是他們倆的經常話題和通信的主要內容。彭雪楓給她的最后一封信,也是讀書交流。彭雪楓積極動員和熱心幫助干部戰士讀書學習。對自己已讀的書,蓋上“有書大家看”印章,他力求在書上做批注,寫閱讀心得和評論,幫助大家提高理論文化和寫作水平。他贈書《戰爭論》《思想方法論》給九旅政委韋國清,告之自己讀了兩遍,請他也讀兩遍。他為團長羅應懷訂學習文化計劃,督促其文化學習。良好的學習風氣,帶動第四師指戰員讀書蔚然成風,部隊的整體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把運輸文化糧食看得比運輸被服彈藥還重要。彭雪楓落實中央指示精神,積極開展文化宣傳工作,鼓舞根據地軍民斗志和士氣。他說,文化斗爭并不比軍事的或政治的斗爭次要,“一支筆勝過兩千支毛瑟槍”;除開單純軍事觀點的人,我們共產黨人是沒有不重視文化工作的,否則,我們的革命便成為盲目的了。
彭雪楓有“三寶”,其中有兩“寶”與文化相關,即《拂曉報》和拂曉劇團。它們是新四軍第四師的喉舌、革命部隊的戰斗號角、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橋梁。她們內容豐富,生動活潑,且政治導向鮮明,具有文化品位,體現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給根據地帶來熱情洋溢的氣氛和勃勃向上的生機。正如彭雪楓為《拂曉報》撰寫發刊詞,闡述“拂曉”的含義:“拂曉”代表著朝氣、希望、革命、勇敢、進取、邁進有為、勝利就要來到的意思。
“報紙是黨的宣傳鼓動工作最有力的工具,每天與數十萬的群眾聯系并影響他們,因此,把報紙辦好,是黨的一個中心工作。”《拂曉報》1941年隨軍轉戰至淮北,以洪澤湖為生存依托和安全掩體,運用新聞、評論、繪畫、詩歌等形式,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宣傳整風運動、反“掃蕩”、反頑斗爭、群眾運動、軍事建設等,痛擊敵人反共反人民的罪惡行徑,成為鼓舞根據地軍民團結戰斗的有力工具。彭雪楓熱情稱贊《拂曉報》“威力賽得過千軍萬馬”,說它“已經象一顆明星,高高地掛在天空,做了千百萬群眾的指路燈”。《拂曉報》享譽四方,一度發行到亞洲、歐洲、美洲的大城市,還參加巴黎“萬國新聞報紙博覽會”。
拂曉劇團在洪澤湖畔、津浦鐵路沿線和淮水兩岸,宣傳抗日,團結人民,打擊敵人,為抗戰勝利和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拂曉劇團采用戲劇、歌劇、話劇、街頭劇多種體裁,謳歌抗日英雄,歌頌新四軍和根據地人民的魚水情深,揭露敵偽、反共軍的罪行,贊揚減租減息運動,動員群眾參軍參戰,深受觀眾喜愛。劇團被贊譽為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朵文藝鮮花。
彭雪楓為《拂曉報》和拂曉劇團成長壯大付出了很多心血。他說自己愿意做“拂曉劇團團長、拂曉報社的編輯和記者”。他親任黨報委員會主任,甚至擔當起“不在編的主編”“不在編的編輯”,親自為報紙寫社論、通訊、評論員文章,制定寫稿內容和組稿計劃、審改稿件、版面安排、刻寫印刷。他對報社工作人員說,文化、新聞運動,并不比軍事、政治斗爭次要,相反地它要為軍事斗爭、政治斗爭起著前導的作用。他犧牲后,遺物里有一份《拂曉報》合訂本,封面上有他親筆書寫的“心血的結晶”。在劇團工作上,他指出利用京劇的傳統形式,編一些宣傳抗日的新京劇節目,“舊瓶裝新酒”“舊形式要有新內容”。他處處關懷照顧劇團,優先幫助解決困難。經常給劇團上政治課,作報告;邀請音樂家賀綠汀和美術家莫樸等在半城舉辦近400人的文化集訓,提高拂曉等劇團和宣傳隊的業務水平;劇團人員都是十幾歲的孩子,他要求劇團負責人關心他們生活、學習和成長,因為他們是黨的寶貴財富,是未來的干部、國家的建設人才。
彭雪楓是中央軍委確定的36位軍事家之一,在軍事理論方面有著獨到見解,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運用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加強軍事學習教育。軍事素質的高低,是部隊綜合戰斗能力的重要體現。一是重視軍事學習教育。彭雪楓在《馬列主義者要學習軍事》中指出,真正具備馬列主義的正確觀點的人,不僅不會輕視軍事,必會以馬列主義的領導原則把軍事工作更健全地組織起來;軍隊每一個成員隨時隨地都會遇到戰斗,所以學習軍事應有其普遍性。二是及時總結軍事斗爭經驗。針對淮北根據地因“穩定日子”稍久而滋長的太平觀念,他要求居安思危、有備無患。重視加強軍政訓練工作,表揚部隊整訓創新,以鮮明的口號推動指戰員訓練積極性,保證了軍事教育實效。三是加強紀律作風建設。彭雪楓肯定程道口戰役“消滅王光夏戰斗獎懲軍律”,令行禁止,部隊士氣大振。
探索平原游擊戰爭規律。在全民族抗戰的斗爭實踐中,彭雪楓把毛澤東關于游擊戰爭的基本原理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于平原地區,為抗戰時期黨對平原游擊戰的實踐與理論作出了重要貢獻。首先,避敵銳氣。彭雪楓要求游擊隊“欺軟躲硬”。采取游擊戰術,使敵人找不到突擊目標,因而日偽軍在對淮北根據地的33天大“掃蕩”中,合擊青陽、半城、雙溝等均告撲空。其次,夜間襲敵。夜晚襲擾敵人,敵各據點互相增援甚少。我軍夜襲青陽、馬公店、歸仁集、魏營子、埝路口等處,不見敵其他據點增援,便于我軍攻擊。第三,裝備整訓騎兵。三個月反頑受挫,沒有騎兵是重要因素。在全師經費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彭雪楓特批騎兵團一筆經費,相當于全師大半年的菜金,用作騎兵團建設。組織騎兵團到界頭集進行整訓,騎兵團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成為淮北平原一支鐵騎勁旅。第四,分散作戰。我們的武器、彈藥、速度比不上敵人,所以打仗的辦法就不能和敵人死拼硬干。古今中外以弱敵強、以寡勝眾的戰法,無不采取巧妙靈活的游擊戰術。這樣,積累眾多小的主動成為大的主動,積累眾多小的勝利成為大的勝利。第五,群眾支持。毛澤東闡述黨和人民的關系時說,群眾好比我們的后臺,后臺不穩,我們的戲就不能唱了。第四師轉移到津浦路東后,彭雪楓更加深刻認識到革命離不開群眾,領導群眾開展民兵斗爭、空舍清野、鋤奸運動、破路運動等,為粉碎敵人“掃蕩”提供了重要保證。
研讀兵書寫文論。彭雪楓對古今中外軍事家的名著從不放過,反復閱讀列寧、毛澤東等軍事著作,幾乎能背誦《孫子兵法》。研讀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用多種顏色鉛筆做標記,寫下129條、約3000字的批語。他對毛澤東的重要軍事著作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力求學懂弄通。據不完全統計,自1941年10月至1942年10月的一年間,彭雪楓撰寫的軍事學術論文、指示、訓令、戰役總結、報告等文獻多達34件。這是斗爭實踐中完成的,是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是毛澤東軍事思想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