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輝縣人民干得好”,看到這些老照片,誰的心靈能不為之震憾?

輝縣文廣旅局公眾號 · 2024-09-19 · 來源:輝縣故事微信公眾號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當年周總理盛贊:“輝縣人民干得好,輝縣人民在前進!”

  1974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的《輝縣人民干得好》在全國放映。那個年代,輝縣不僅在國內聲名遠揚,而且吸引了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組團到輝縣參觀。

  50多年后的今天,回顧輝縣人民在改造山河中所表現出來的愚公移山精神,我們依然會感到蕩氣回腸!

  一  解決石頭的問題,變廢為寶

  輝縣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處豫晉兩省之交,緊依太行山脈,70%的面積是山地和丘陵。

  過去,從盤下到盤上,是“十八盤”的羊腸小道。因為行路難,盤上有些人,生老病死都在家中,一輩子沒下過山。

  亂石叢生,沒有良田;平時嚴重缺水,而山洪暴發時,又毀田斷路。

  當地曾流傳這樣的順口溜:“糠菜半年糧,荒年去逃荒,穿衣不遮體,住著茅草房,男子光棍多,下代多癡呆。”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輝縣人民決心徹底改變輝縣的貧困面貌!

  他們劈山開路,攔河造田,首先解決的是“石頭”的問題。

  以那時的經濟與技術條件,沒有任何現代化機械,開山鑿石的艱難,是可想而知的。人們只能使用最原始的大錘和鋼釬。

  人們就像當年《地雷戰》一樣,讓炸藥發揮威力。

  一個人手把鋼釬,一個人猛力揮錘,在那堅硬的巖壁上打出炮眼,放進雷管炸藥,點火放炮崩山,再一筐筐把石塊抬出去。

  人們苦干加巧干,不斷地創造奇跡。

  在三郊口水庫建設過程中,工程隊為了保障及時供給石料,大膽地進行了定向爆破嘗試。

  他們首先在山上打40米深炮洞一個,然后在洞內再鑿出30米和20米深的兩個支洞,最后形成3個炸藥洞室。

  1000人半天往山上運送炸藥109噸,300人連續2天2夜裝藥填土,最后采用電雷管引爆,轟得一聲巨響,110米高的山頭被炸開,創造了一炮開山取石50萬立方米輝煌戰果。

  他們用極短的時間,提前為工程大壩提供了所需的全部石料。

  二  鑿公路隧洞,創世界奇跡

  輝縣人民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從1965年8月到1974年10月,相繼打通十嶺洞、愚公洞、戰備洞、向陽洞和友誼洞等工程,十年間三創全國公路隧洞長度的最高紀錄,從此天塹變通途。

  1972 年,輝縣沙窯鄉郭亮村,在村黨支部書記申明信的帶領下,選出13名青壯年開鑿通往外面的大路。

  在整個開鑿過程中,打壞了4000多個鐵錘,消耗了12噸鋼釬。而炸出的石砟,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來清理。

  在修路過程中,人人肩頭成繭,手上十指出血。

  經過五年的艱辛努力,終于在絕壁中,打出一條全長1300米的絕壁隧道,這便是被稱為世界第九奇跡的郭亮洞。

  三  大建水庫,解決干旱

  輝縣縣委決定在大山里修建水庫,而且一修就是幾座,陳家院水庫、石門水庫、寶泉水庫、三郊口水庫和后莊水庫相繼建成。其中碧波蕩漾的寶泉水庫,現在已經成為全國著名的旅游景區。

  陳家院水庫是輝縣的第一座中型水庫,1969年7月竣工。

  1969年6月11日,輝縣山區水電路三通典禮儀式在陳家院水庫舉行。近萬人興高采烈參加大會。下面照片就是當時壯觀的典禮場面。

  下面這張照片是石門水庫建設場景,民工最多時達1萬多人,水庫于1975年建成。

  下面照片:1973年,輝縣寶泉水庫施工工地。

  如今的寶泉水庫旅游景區。

  四  修建水渠、疏浚河道

  與水庫配套的工程是水渠的修建和河流的清淤疏浚。

  上世紀70年代,輝縣先后建成了中小型水庫19座,同時還建成總長3362千米的水渠,這相當于從哈爾濱到廣州的距離。

  1975年,輝縣有4萬人參與東干渠引水工程建設,歷時200天,建成寬4.8米、深2.4米、長5300米水渠,解決了3萬人畜用水和農田灌溉。

  下面的照片是千軍萬馬的清淤疏浚場面。

  五  荒山造田、封山育林

  輝縣山地、丘陵多,荒山野嶺全是光禿禿的,大河溝也多半是亂石荒灘。

  從1966年到1976年,輝縣人民山區修水平梯田29.2萬畝,荒地造田4.6萬畝,水保林62.4萬畝,封山育林18.7萬畝。

  荒山造田的“武器裝備”雖然不先進,但種類倒是齊全。下面照片拍攝于1969年,是輝縣南寨公社營寺溝大隊造田工地部分勞動者的合影。

  山上新造梯田,野嶺變成了糧倉。

  1971年,輝縣拍石頭公社郊東溝造田工地,這是搬運土方的現場。

  1973年,輝縣縣委機關干部和教師在郊東溝挖石壘壩,填土造田,整修和改造水平梯田5000畝。

  下面的照片,是石圪節村攔河造田工地,我們看到這兩位老人已經年過七旬,他們掄著鎬為新造農田挖掘土壤,這畫面感人至深。

  石姑娘英姿颯爽戰太行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輝縣戰天斗地的大會戰中,涌現出一大批“石姑娘”。這群“石姑娘”參與修路,筑水庫,蓋水電站,像男人一樣開山碫石,在太行山上創造了屬于她們的傳奇。

  把鋼釬,掄大錘,挑石擔,做鐵匠,這都被視為男人干的活,可“石姑娘”們真的頂起半邊天,她們絲毫不遜色于男子漢。

  下面這幅照片,是縣委書記鄭永和正在教“石姑娘隊”新隊員學做石匠。

  姑娘們掌握了技術要領后,她們還善于創新。

  石姑娘隊的副隊長徐柏枝,除了擅長開山破石打巖眼、裝藥放炮做石料這些活外,還練就了一項絕活:雙手扶釬讓四個人輪流打鋼釬。1974年,徐柏枝登上了《人民中國》日文雜志第11期的封面。

  1974年8月,三郊口水庫“石姑娘隊”奉命獨立修建秋溝水庫,為了清基,姑娘們從十幾米深的溝底往外背泥沙,一天背80多筐,荊筐漏水,泥漿順著身子往下流,沒有一人退縮。

  然而,她們沒有想到,清基到最后,在溝底遇到了一個瓦罐壇形狀的地貌,口小肚大挖不到底。姑娘們廢除了圖紙,自己動手搞設計。她們用壩中拱壩的方式,巧妙地避開了“瓦罐壇”,用100天的時間,建成了一個書本上沒有的水庫樣板。

  為了表彰她們的貢獻,輝縣縣委以“紅色娘子水庫”作為這座水庫的命名。1975年3月17日,河南日報用一整版刊登了《石姑娘英姿颯爽戰太行》的先進事跡。

  “石姑娘”們回憶說:“那個時候,大家對美的標準不是現在的艷麗、俊俏,而是紅臉蛋、粗壯臂膀、有力量。胳膊被震腫了、手磨爛了,只要抹上紅藥水,就可以繼續工作,從不叫苦叫累。”

  1977年春天,125名“石姑娘”參加修建了號稱“亞洲第一閘”的濮陽渠村分洪閘。當時工地上有1.2萬余人參與會戰,輝縣的“石姑娘隊”在工地上負責運送混凝土任務。

  “石姑娘”們挑戰運送極限,創造了這樣的戰績:外縣是三個男人一輛車,一個工班拉二十五車,輝縣人是一男一女一輛車,一個工班拉一百三十多車,每人每天的工作量,相當于外縣男人的八個半。

  當年,紅色娘子橋、紅色娘子水庫、柿院水庫、三郊口水庫、寶泉水庫、壩后水電站等等,到處都留下“石姑娘”們的身影。除了大型水利與道路工程,河道清淤,修建農田,她們也是巾幗不讓須眉。

  “我們是輝縣的‘石姑娘’,太行山上的女石匠,鐵錘手中拿,鉆尖往前闖,破萬石修大壩,戰斗在水利工地上……”

  美麗的“石姑娘”們用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譜寫了芳華歲月的動人詩篇。

  七 縣委書記鄭永和:說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難也不變

  上個世紀60年代末,縣委書記鄭永和主政輝縣后,迅速成立了調查組。爬最高的山,走最險的路,到最偏僻的山村,通過全縣大調查,縣委制定了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全面規劃,并且發出了“說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難也不變”的豪言壯語。

  藍圖描繪好了,如何帶領群眾去實現?

  領導干部甩開膀子干,是最好的動員。

  那些年,一年365天,鄭永和在一線工地勞動的時間,平均不少于110天。

  如果到工地去找他,很難從民工群眾中找出他這個縣委書記 。他說道:“要讓群眾干,干部先流汗。”

  鄭永和書記這身手,一看就是行家。

  這就叫甩開膀子使勁干。

  這是輝縣縣委書記鄭永和帶領常委到常村公社固村大隊擔水抗旱的照片。看他健步如飛的步伐,這是坐辦公室的人無法做到的。

  在治理飛沙走石的洪洲沙灘大會戰中,鄭永和把辦公地點搬到了現場,縣委成員和各級干部200多人來在亂石灘中安營扎寨。他們住帳篷,睡地鋪,每天起早摸黑,根治荒灘。大石頭起出來壘堰,小石頭深埋于地下,然后取土造田。苦干一冬春,造出良田600畝。

  干部帶頭大干,群眾深受鼓舞,一時間,輝縣各處的荒灘上,都宛如“三五九旅”開墾南泥灣一樣。

  這是鄭永和帶頭搬石塊的照片,不經常參加勞動的人是干不來的。

  鄭永和心里永遠裝著人民,他經常和百姓吃住在一起,了解群眾的疾苦,急百姓所急之所急,也成為百姓的知心朋友。

  “拿起白蒸饃,想起鄭永和;拿起人民幣,想起鄭書記”,這是輝縣百姓對老書記的最高評價。

  鄭永和逝世后,輝縣人民把“人民永和”四個大字,刻在太行山紅崖洼的山巖上,這是對老書記永遠的懷念。

  八  既當‘官’,又當老百姓——拍石頭公社書記孫釗

  要說起當年輝縣最窮困的地區,那一定是拍石頭公社。

  當時的拍石頭公社,沒有一塊平川,荒山野嶺全是光禿禿的,僅有的一點田地,都東一塊西一塊散落在山腰上。大河溝里都是亂石,這里十年九旱,別說糧食不夠吃,甚至連群眾的吃水和燒柴都成問題。

  拍石頭鄉有一條經常干旱的郊東溝,鄉里大部分村莊都散落在溝里。這些村莊在1969年8月被獨立劃出,成立了拍石頭公社。

  公社的第一任公社書記,是在戰爭年代打過游擊的老黨員孫釗。

  拍石頭公社社委會有借用的28間破損的辦公房,破到什么程度?炊事員做飯晴天戴草帽,下雨打把傘。公社的干部把蓋房的錢都用到山區建設上了。

  這些房子好壞不說,也幾乎派不上太大用場,因為干部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到工地上了。孫釗與人合用一張辦公桌,一個舊炸藥箱裝衣物。墻上掛著的毛主席語錄很顯眼:“既當‘官’,又當老百姓。”

  上面照片左邊的就是公社黨委書記孫釗,恐怕沒有人能分出他是干部還是農民。

  孫釗編了一段順口溜:“一顆誠心兩只手,山上有土有石頭,立下愚公移山志,重新安排郊東溝。”

  他上任后,領著百姓打響了改造山河的戰斗。

  經過6年的苦干,建成了4座中小型水庫,80多個大型蓄水池,一條橫貫前山的盤山水渠。他們還大戰郊東溝,把亂石河灘改造成了良田。

  1975年初冬的一天,早上天還沒有亮,孫釗就上山出工了。他一不小心,跌了個跟頭,摔斷了一個手指。

  醫生給他接上后,他馬上又回到工地,結果手指再次錯位發炎,他也不讓人知道。

  1975年11月21日早上,孫釗因心肌梗死突然去世。

  他去世時,床邊仍放著六年來從沒離開過他的工具:一對鐵錘和鋼釬。孫釗那結滿銅錢厚老繭的雙手,凝著烏紫的血痕,斷指還在發炎,整個右手腫得老高。

  情急如火趕來的縣委書記鄭永和,眼含熱淚地把孫釗的手高高舉起來,哭喊道:“大家看看,這是一雙什么樣的手!這是雙勞動的手,堅強的手,為人民創造幸福的手,這就是一個共產黨人的手……”

  一直情系輝縣的新華社老社長穆青,專程過來悼念革命老友孫釗,他后來滿懷深情地寫下了那篇著名散文《難忘那雙手》。

  穆青在文章結尾這樣寫道:

  在我的心靈深處,這雙手已成為共產黨人熱愛人民無私奉獻的象征。無論走到哪里,也不管再過多少年,老孫釗的形象,他那雙血跡斑斑、動人心魄的手,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永遠,永遠!

  詩人郭小川,也用淚水寫就了長詩——《拍石頭》,他道出了人民群眾的心聲:“他的革命精神,永遠在大地上活著。”

  鄭永和、孫釗,他們是輝縣無數個勇于奉獻的黨員干部中的典型代表。為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他們率先垂范,不負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是中國的脊梁。輝縣人民永遠忘不了他們!

  回顧歷史,至今讓我們感到激情燃燒、蕩氣回腸。那是一個公而忘私、改天換地的年代;那是一個干群同甘苦、屢創新奇跡的年代;那是一個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的年代!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克言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秦明|宋彬彬去世,卞仲耘之死的真相仍未大白于天下
  2. 許家印現身深圳,有什么玄機?
  3. 越南修正主義:睜眼說瞎話的“XXXX”“不讓任何人掉隊”
  4. 16億狗糧,能養多少狗?
  5. 這次,就問馬斯克服不服?
  6. 一篇文章帶你讀懂公知的“小作文”
  7. 略談時下我國語言中的西語污染
  8. 想讓特朗普死的,遠不止哈里斯
  9. 很遺憾,邯鄲的三位兇手是不可能判處死刑的
  10. 劍云撥霧|階級意識覺醒時代的到來
  1. 越修蘇修治下的人民,相信高層,相信國家就行了嗎?靠譜嗎?
  2. 從財政數據看延遲退休
  3. 天眸| 對1000多萬個“廢物”的反思
  4. 秦明|宋彬彬去世,卞仲耘之死的真相仍未大白于天下
  5. ?常 征|可怕的何祚庥
  6. 郝貴生:為什么要刪除毛主席重要文章中的第五點內容?
  7. 許家印現身深圳,有什么玄機?
  8. 陳氏別傳
  9. 張志坤|為非公企業吶喊的聲調那么高說明了什么?
  10. 越南修正主義:睜眼說瞎話的“XXXX”“不讓任何人掉隊”
  1. 越南新書記為何高調瞻仰毛主席紀念堂
  2. 九月九日,毛主席逝世紀念日,我被攔在毛主席紀念堂外
  3. 胡喬木的悲哀
  4. 大快人心,又一個反毛的人渣被抓了!
  5. 主張“免費醫療”的李玲教授有多“罪大惡極”?
  6. “就是鄧小平讓你們吃得太飽了”,是恩賜主義
  7. 文革后的鄧小平與陳永貴
  8. 葉方青:吸取蘇聯教訓,清除險惡的人,廢棄錯誤的路
  9. 48年了,該還人民真相了!
  10. 揭開修正主義分子的畫皮
  1. 他想毛主席了
  2. 憤怒的特朗普:美國等著打內戰吧!
  3. 秦明|宋彬彬去世,卞仲耘之死的真相仍未大白于天下
  4. 很遺憾,邯鄲的三位兇手是不可能判處死刑的
  5. 陳氏別傳
  6. 九月九日,毛主席逝世紀念日,我被攔在毛主席紀念堂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