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期以來,打著所謂“民營企業”招牌,實際是為非公企業吶喊的聲調相當高漲。其理由,歸納起來有三:一是說非公企業受到不公正、不公平待遇,以至于逼得眾多的非公企業家紛紛以跑路、轉移資產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二是為非公企業爭權請命,要求給予中國非公企業以應有的社會地位、保障條件與政治待遇;三是力挺非公企業,把中國改革開放的業績主要歸功于此,營造沒有非公企業就沒有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進步的濃厚氛圍。上述這類吶喊同時還高舉民生的大旗,擺出一副為國為民的高尚姿態,掀起了相當強烈的輿論聲浪。
這樣一種輿情現實說明了什么呢?
首先,這是變相的公有制批斗會
力挺所謂“民營企業”,實際是挺“私營企業”。與之相對應,則是把國有企業罵得個體無完膚,這是這一輪吶喊的突出特點。只要稍微留心一些當今中國新媒體輿論場的政治生態,人們都不難發現,私營企業的擁躉們人多勢眾、陣營龐大,他們結伙成團,所唱響的贊歌聲浪遠遠高于那些對國有企業的支持,也遠遠高于對華為那樣的走勞動者集體持股道路的民營企業的支持??梢娝麄冎С?ldquo;民營企業”是假,反對公有制、滅殺國有企業、搞全盤私有化是真。盡管也有人氣不過來自上述那些人對國有企業的攻擊,自覺地充當國有企業的維護者,但看起來,無論是聲音還是勢力,都遠遠不能同力挺私營企業的陣營相提并論,更遑論勢均力敵了。但不管怎么說,力挺私營企業的聲浪與支持發展國有企業的主張二者之間嚴重對立,彼此間斗爭相當激烈。
這種情況事實上構成當代中國私有制與公有制之爭的一部分。眾所周知,一些人所謂的“民營企業”,實際上主要是指私營企業。因為“民營企業”不過是他們為挑戰國有企業而混淆視聽發明創造的一個招牌。對于“民營企業”中的少數集體企業,他們是決不會支持的;對于“民營企業”中占基本部分的非公企業才是他們的支持對象,但主要也不是支持那些不成氣候的個體工商業,而是支持那些資本雄厚、財大氣粗的私營企業。私營企業是當代中國私有制經濟的代表,是非公經濟的主力與核心。而“集體企業”早被他們在“民營企業”的招牌下擠壓得連名稱都看不見了,只剩下國有企業還能作為公有制經濟代表,構成公有制經濟最后的骨干、中堅和陣地。因此,一些人所謂的“民企”與“國企”之爭,實質就是私有制與公有制之爭,體現與折射出的是中國經濟制度和經濟基礎的根本取向問題。在資本控制的網絡媒體平臺上,在長期以來把私有化市場化等同于改革“政治正確”的輿論場上,這一爭論的實際面貌是公有制經濟和國有企業長期受到強烈的鞭撻,主張加強公有制經濟和維護國有企業的人也受激烈的討伐,打著“民營”旗號為私有制經濟吶喊的聲浪鋪天蓋地,無疑也就成了對公有制經濟的批斗會。
其次,上述事實說明,“兩個不動搖”在一些人那里已經不僅是“動搖”那么簡單
黨和國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策與基本方針十分清楚,那就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現階段的內涵就是“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因此,黨中央多次明確強調,“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就是著名的“兩個毫不動搖”。
但現實情況卻相當復雜。正如人們慣常所理解掌握的那樣,中國的事情,凡是反復加以強調的,一定是發生了很大很大的問題。“兩個不動搖”也是這樣,在實際的政治與社會生活中,“兩個不動搖”落實得極其不平衡。這其中,“第二個毫不動搖”不但叫得歡,而且貨真價實,在鼓勵與支持層面簡直是熱火朝天、干勁十足,成了一些人非常時髦、十分得意的事情。與此相對應,“第一個毫不無動搖”則無人問津、了無生機,能嘴上空喊幾句口號就算不錯了,并且喊多了還要被人當作“左”的嫌疑,被認為是缺乏“改革開放”意識,甚至被扣上“反對改革”的大帽子,似乎敢不敢用“第二個毫不動搖”取代“第一個毫不動搖”,成了衡量一些領導干部和學界經濟界人士“改革到底”的政治立場和創新勇氣的標志。然而,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在他們看來,“第二個毫不動搖”才是衡量你“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真假與否的政治底線與檢驗標尺。
其實,人們都知道,搖動“改革開放”大旗的人很多,但立場、動機和傾向卻大相徑庭。說到底,改革開放不過是手段、辦法與途徑,雖然構成了社會支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共識,但也僅此而已,其涉及的路線、方向與目標等諸多根本性問題是不可相容的。有的人堅持改革開放是為了發展、完善與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是為了中國強大、人民共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有的人則是打著“改革開放”旗號,不斷推動中國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搞所謂“接軌”、“融入”那套把戲,其目的很清楚,就是要“和平演變”中國最終實現“改旗易幟”。上述“兩個毫不動搖”被厚此薄彼的不平衡、不對稱狀況,不過是不同“改革開放”路線具體而現實的反映而已。
最后,這樣的現實折射出當代中國特有的政治與社會生態
人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在體育比賽中,哪個參賽隊更有勢力、后援更強,只要聽聽他們各自聲調的大小高低,大體上也就清楚了。社會與政治生活也是這樣,那些為非公企業的吶喊聲不斷高漲說明,這一聲調背后的政治與社會勢力不容小覷。因為如果沒有強大的政治支持與社會勢力,就根本不可能在輿論舞臺上展現出這等持續不斷強勁的壓倒性浪潮,何況這還是在一個號稱社會主義的國家。這也就意味著,這股勢力已經相當強大,其經濟與社會基礎已經相當雄厚,進一步向上發展和向縱深挺進的前景也相當可觀。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有理由詰問,“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的紅旗還能打得多久?由此進一步引申出來的問題是,無論是思想還是實踐層面,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發展將會造就出新的歷史高潮,還是前所未有的歷史低潮?或者即便總體上還是共產黨領導,但在決定社會性質的某些關鍵性問題上,譬如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等,社會主義已經名不副實,處于歷史的低潮?許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者經常懷有心酸悲愴的心境,可謂其來有自;他們時刻為社會主義中國的未來懷殷切之憂,也絕非杞人憂天!
因此,為非公企業吶喊的聲調不斷上漲,這并非是什么好事,而是一個值得警惕的動向。這完全不是什么“言論自由”或者什么“多元化”的問題,有關部門對此不能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世人皆知,對此裝聾作啞就是變相姑息,如此放任發展下去,未來的局面那就前蘇可鑒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