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少將王效明檔案中記載:他先后四次受過蘇聯政府獎勵,并被蘇聯政府授予紅旗勛章。此外,王效明還榮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四枚勛章記載著王效明一生的革命生涯。
加入東北軍:開始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
王效明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是從加入東北軍開始的,在舊軍隊中萌發了抗日救國的新思想。
1909年2月14日,王效明出生于遼寧省昌圖縣七家子鄉二河村一普通農民家庭。從10歲起在叔父和表兄的資助下,讀了一年私塾和四年小學。13歲,王效明考上離家50里之外的金家屯高等小學。
1924年11月,王效明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公費的沈陽兵工學校機械科,這是張作霖為培養兵工人才而辦的,學習時間三年半。王效明深知生活窘迫,學習機會得來不易,所以學習極為刻苦,同學送他個外號“功夫匠”。
王效明學習之余,如饑似渴地讀了大量的書,開始接觸進步書籍,瞿秋白的《社會科學概論》在他心中激起了強烈的共鳴。1924年正值大革命時期,工人運動和學生運動風起云涌,各種進步思想沖擊著他的心,他開始關心政治,經常和同學們談論時事,革命思想開始萌發。
1927年12月,王效明又考入沈陽陸軍教導隊,1928年,轉入東北陸軍講武堂,開始了正規軍事院校的學習與訓練。
1930年11月,王效明從講武堂畢業后,被分配到駐哈爾濱地區的東北軍18旅76團當準尉見習軍官。王效明從軍不到一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當天,王效明在沈陽的父母雙雙被日軍炸死,背負國恨家仇的王效明自此立下“不當亡國奴,與日寇血戰到底”的誓言。他參加了一些軍官組織的反日救國組織,開展反日救國活動。
這時,王效明已經得知有個救國救民的組織叫共產黨,《社會科學概論》的作者瞿秋白就是共產黨的領導人。因此,他四處尋找共產黨,渴望黨的領導。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通過哈爾濱工大的學生與中共滿洲省委取得了聯系,并參加了白云亭組織的反日救國軍。當時,反日救國組織在哈爾濱有九個支隊,他回到部隊擔任救國軍的參謀長兼支隊長,計劃攻占哈爾濱。由于內奸告密,1932年11月,王效明和白云亭被日本憲兵隊逮捕。
在憲兵隊拘押期間,王效明遭到了嚴刑毒打,他咬緊牙關,不向敵人吐露半點組織的秘密。敵人給他套上39斤重的腳鐐子,以“國事犯”的罪名把他投入監獄。但獄牢之苦沒有動搖王效明的革命意志,相反卻更加堅定了他為理想獻身的革命精神。
經親友多方營救,王效明在1934年10月23日被偽法院取保釋放。出獄后,他又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在1935年2月到達寧安縣南三家子,找到了東北反日聯合軍,回到了組織的懷抱。
從此,在黨的領導下,王效明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獻給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
參加東北抗聯:跟隨中國共產黨抗擊日寇
1935年2月,王效明到了寧安縣南三家子見到了東北反日聯合軍第5軍2師參謀長陳翰章。后來又見到5軍軍長周保中,被任命為5軍軍部參謀。當年8月,經周保中和5軍2團政委高鳳化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王效明以共產黨員的鋼鐵意志同日寇展開了殊死搏斗。
1936年2月,根據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精神,東北反日聯合軍第5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簡稱東北抗聯,下同)第5軍,歸屬東北抗聯第二路軍。王效明任東北抗聯第5軍教導隊隊長兼黨支部書記。
◆王效明
1936年5月,日偽軍一支警察部隊40余人去寧安運送給養。王效明率部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在煙筒溝全殲了這股敵人,繳獲了一挺機槍,三四十條步槍。6月,王效明率部穿著偽軍的服裝攻打寧安三道河子,騙過了敵人,沖了進去,收拾了偽軍一個連,繳獲了步槍百余支,輕機槍兩挺,子彈四萬余發。之后,王效明與東北抗聯第5軍副軍長柴世榮會合的轉移途中,在牡丹刁翎地區與偽警察部隊遭遇,發生了激戰,擊斃了一名日本指揮官,繳獲了電臺一部及戰馬、偽幣和彈藥等。
1937年七七事變后,全民族抗戰爆發,10月王效明任東北抗聯第5軍第3師政治部主任。當時東北抗聯積極配合關內軍民抗戰,牽制了日寇向關內的侵犯,但由于日寇采取“篦梳式”“踩踏式”的包圍封鎖,東北抗聯進入最艱難時期,干部戰士大量減員,人民遭到空前地摧殘。王效明率部與兄弟部隊一道,以頑強的毅力,數次痛擊日偽軍,給處于逆境中的我東北抗聯部隊以很大的鼓舞。
1938年6月,王效明調任東北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部參謀處長。當時,三江地區的東北抗聯部隊正處于敵人的包圍之中。為了打破敵人“聚而殲之”的陰謀,開辟新的游擊根據地,第二路軍決定西征。王效明率留守部隊在下江、富錦、寶清等地區活動,第二路軍總部決定所屬下江部隊在軍事上由擔任了第二路軍總指揮部參謀處長的王效明負責。
10月,第5軍婦女團的8名官兵,為掩護主力部隊撤退,主動吸引日偽軍火力。在背水戰至彈盡的情況下,她們誓死不屈,毀掉槍支,挽臂涉入烏斯渾河,集體沉江,壯烈殉國,“八女投江”的壯舉震驚中華。她們中年齡最大的23歲,最小的僅有13歲,其中就有王效明的戀人。他發誓:“不打敗日本鬼子誓不完婚!”就這樣,直到1945年東北解放以后,36歲的王效明才結婚。
1938年冬,日偽以三千兵力開展了冬季大討伐,實行經濟封鎖,步步搜索進逼游擊根據地,東北抗聯秘營全部被摧毀,種植的莊稼大部分被破壞。在失去后方基地的情況下,王效明率領部隊只能在冰天雪地里出生入死地與敵人周旋,在虎饒山區與敵人作戰。整個冬天,部隊都是在饑寒交迫之中,最困難時20多天粒米未進,靠從雪里挖出的蘑菇、橡子、野果充饑,不少戰士凍餓而死,部隊受到嚴重損失,但他們視死如歸,不向日寇屈服。
1939年3月,王效明任東北抗聯第7軍政治部主任。1940年3月,他與第7軍代軍長崔石泉率隊到達虎林小穆河附近,參加了4月東北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主持召開的第7軍黨代會。會議決定第7軍改編為第二路軍第2支隊,下轄三個大隊,王效明任省黨代表兼2支隊政委。
在東北抗聯的日子里,王效明歷任第5軍軍部參謀,第5軍第3師政治部主任、第二路軍總指揮部參謀處長、第7軍政治部主任、第二路軍第2支隊政委等職。第5軍是東北抗聯的主力部隊,王效明隨第5軍與日寇浴血奮戰,參加、指揮大小戰斗數百場,提起王效明日軍不寒而栗。
投身蘇聯國際旅:打日寇榮獲紅旗勛章
王效明榮獲的蘇聯政府四次獎勵和紅旗勛章都是在加入蘇聯遠東方面軍第88獨立步兵旅——蘇聯國際旅期間所獲得的榮譽。
1940年底,王效明按東北抗聯第二路軍總部要求,赴蘇聯伯力參加由中共東北黨組織召開的南滿省委、北滿省委和吉東省委領導參加的聯席會議。按照總部指示精神,為了保存實力,王效明赴蘇時將所部主力一同帶到蘇聯整訓。
這次會議,由于與會的中共東北黨組織和抗聯部隊堅持獨立的立場,反對蘇聯合并抗聯部隊的要求,最后達成了伯力會議三十條援助協議。會后,王效明率領部隊在伯力附近的抗日聯軍訓練地(也稱“北野營”)整訓,除軍事訓練外,同時進行思想和組織整頓,準備重返祖國東北戰場抗日。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遠東日寇也開始對抗日力量進行瘋狂絞殺,并在東北各地散播“抗聯已滅”的消息。為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在蘇聯整訓的抗聯多次派出小股部隊返回東北,從6月末到12月中旬,抗聯選派了300多名抗聯戰士組成了先遣支隊分三路,由軍、師級干部帶隊,派往東北的四個地區活動,每個小部隊都帶有電臺,可直接與部隊聯系。他們展開游擊作戰,安插秘密聯絡員,偵察敵情,伺機破壞日偽鐵路、公路運輸,并大力宣傳、組織群眾,揭露日寇的欺騙伎倆。
當年8月,王效明率50余人的小部隊進入黑龍江省虎饒地區,用僅能吃12天的食品,進行了27天的強行軍,出色地完成了偵察任務。
王效明率部還干出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8月下旬,王效明率部趁夜色摸進孟家崗一處屯墾區,潛伏在日軍三角形駐守哨中間,利用夜色,在鐵軌下埋了大量的炸藥,炸毀了538號橋梁和日軍準備運往太平洋戰場的一列運兵車,炸死炸傷日軍五百余人,震動了日本關東軍總部。當時,老百姓中悄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敵氣森森日月昏,關東父老盼聯軍。一聲爆炸山河動,處處爭頌王效明。”
1942年8月1日,蘇聯最高統帥部為了打擊遠東的日本關東軍,將東北抗聯蘇聯境內的部隊集中到“北野營”,由蘇聯教官進行統一整訓,編為一個團。計劃傳到斯大林處后,返回來的批示則注明:“團的規模太小,抗聯應擴大為教導旅,授予蘇軍正式番號,按蘇軍標準保證供應。”最終批準成立了蘇聯遠東方面軍獨立第88步兵旅,因其由中、朝、蘇三國人員組成,故又稱“國際旅”。全旅按照蘇聯正規軍的甲級標準編為4個步兵營,1個無線電營,1個迫擊炮連,1個教導大隊。每營裝備6挺重機槍,每連裝備9挺輕機槍,每排裝備15支沖鋒槍。旅長由周保中擔任,李兆麟任政委,其下各營、連主官,全部由東北抗聯人員擔任,蘇軍軍官就任副職和教官,全旅官兵數量高達1500人。王效明擔任2營營長。他從蘇聯先后幾十次潛回東北開展情報偵察和游擊行動,使東北抗聯名聲再起,日寇聞風喪膽。
蘇聯揭秘檔案中,有一份1942年蘇軍遠東情報官索爾金瑙姆為王效明呈請授予紅旗勛章的報告:“王效明作為遠東情報部的偵察組長,多次率部回歸滿洲,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抵近日軍工事進行偵察,獲取了57個具有價值的軍事情報。特呈請授予紅旗勛章。”
◆1943年10月,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部分干部合影。二排右三為王效明。
1943年3月,王效明遵照旅黨委的指示,從東北再次率隊入蘇境國際旅參加整訓。他結合東北游擊戰爭的實際需要,對指戰員進行系統的軍事訓練和政治學習,系統地學習了滑雪、跳傘等特殊技能,王效明因訓練刻苦,領導有方,學習成績優異,四次受到蘇聯政府獎勵。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8旅召開“東北抗日聯軍準備反攻動員大會”,作戰任務改為接收東北,搶先進駐57座戰略重鎮,協助蘇軍管理、控制城市,維持秩序,肅清敵偽和反革命分子,開展建黨、建政、建軍工作。8月18日,王效明率40余人從蘇聯伯力乘火車,行經哈爾濱、長春。8月27日到達吉林市,王效明被指定為吉林地區負責人,并擔任吉林衛戍副司令,被授予蘇軍少校軍銜,幫助蘇軍消滅日本關東軍,迎接關內我軍出兵占領吉林地區。
王效明在蘇聯國際旅的近5年時間,先后4次受到蘇聯政府的嘉獎,并榮獲紅旗勛章,成為他支援蘇聯衛國戰爭、堅持東北抗戰的一生榮譽。
獻身解放戰爭:為創建新中國立下汗馬功勞
1945年8月,王效明到吉林后立即接收“三大點和一小點”,即吉林、蛟河、敦化和新站,他除擔任吉林衛戍副司令外,還擔任吉林鐵路警護隊隊長,不久警護隊改為護路軍,主要保護鐵路,王效明任司令。
吉林市原是偽滿洲國的腹地,吉林省的省會。當時八路軍尚未到來,整個城市由蘇軍管制。國民黨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向東北調兵遣將,派接收大員收編日偽殘余和土匪,企圖憑借與蘇聯建立《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關系及優勢兵力獨占東北。東北面臨著一場國共兩黨、兩軍爭奪與反爭奪,鯨吞與保衛抗戰勝利成果的激烈斗爭。
王效明利用衛戍副司令的身份積極開展工作,一方面為迎接黨中央派來的部隊做好準備,一方面到處尋找地下黨組織,恢復建立地方黨組織。他很快與地下黨組織的負責人李維民接上了關系,并于9月初召開了吉林特別支部重建大會。會后,王效明擔任了特支副書記。
王效明接著成立吉林省警務處(吉林省公安廳前身),兼任處長。他還要建立一支由我黨領導的、以工農為主體的人民武裝,但蘇軍不同意。王效明指出:“如果不讓我們建立武裝,社會治安我們就無法維持。”蘇軍考慮到很快就要回國,最后勉強同意成立一個兩千人的保安部隊。王效明擔任了吉林省保安司令。此時,黨中央派來的東北挺進縱隊被蘇軍攔在梅河口外不許進駐吉林。王效明親自赴梅河口同東北挺進縱隊司令員萬毅協商,從萬毅部隊中挑選一個排的骨干穿上警察制服進了吉林,安排在保安隊擔任各級干部。
1945年12月,王效明在新成立的吉林軍區永吉軍分區任司令,并兼任24旅旅長,他以軍分區司令的名義發布告,收繳民間槍支,同時經過與蘇軍交涉,又從原日本關東軍倉庫里拉出十幾卡車的武器,除武裝了原保安部隊(后改編為24旅)外,也武裝了關里來的東北挺進縱隊。
1945年底,王效明率領警務人員襲擊了吉林市的國民黨市黨部,摘掉了國民黨的牌子。此外,在1945年12月至1946年1月,他們先后數次行動,抓獲了吉林市為非作歹的數百名土匪,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的反動氣焰。從此,我黨我軍完全控制了吉林的局勢。
1946年4月,蘇軍撤出長春,國民黨搶占了長春,24旅兩個團參加了解放長春和保衛四平戰役。吉南軍分區成立后,王效明任軍分區司令兼24旅旅長。5月28日,軍分區撤出吉林,轉戰吉南地區,配合主力作戰,牽制打擊敵人,堅持敵后游擊戰爭。
1946年冬,王效明還帶領軍分區部隊配合主力部隊“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作戰,并執行破襲吉海鐵路的任務。在兩個月的時間里,他們在北起雙河、南至朝陽山的百多公里鐵路線上,炸毀數座橋梁,破壞多處路基和通訊設施,致使敵人中斷運輸,保證了戰役的勝利。
1947年1月,王效明帶領軍分區向樺樹林子國民黨守軍發起攻擊,斃傷敵160余人,俘獲敵200余人,軍分區拔掉了敵軍在樺甸江東的唯一據點。數日后,分區部隊向呂大房子守軍發起攻擊,斃傷敵30余人,俘敵130余人,并繳獲了一批武器彈藥,陸續收復了國民黨吉南大部分占領區。
這年夏季,東北我軍轉入反攻階段,王效明率吉南軍分區24旅配合主力作戰,于6月解放了樺甸城。接著,軍分區部隊攻打磐石重鎮煙筒山,吉林軍區司令周保中和王效明親臨前線指揮,戰斗持續了4個多小時,終于全殲守敵,收復了煙筒山。
1947年的夏秋攻勢,吉南軍分區共作戰265次,殲敵1685人,摧毀敵碉堡215座,繳獲長短槍1375支,輕重機槍25挺,各種炮17門。10月,軍分區進擊吉林北,同時阻擊由吉林增援之敵,軍分區一個團攻打口前,經9小時激戰,全殲敵步兵、工兵和輜重三個營。
1948年3月8日,駐守吉林的國民黨60軍由吉林向長春撤退,被王效明率領的軍分區部隊截擊,俘敵及家屬近千人,3月9日,吉林市解放。
1948年6月,吉南軍分區改編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11師,王效明任師長。這個部隊是他奉總部命令為朝鮮培養的武裝力量,部隊主力都是朝鮮同志,經過實戰鍛煉,成為一支非常有戰斗力的部隊。(1949年7月,該部主力返回朝鮮,后來成為朝鮮人民軍的骨干,部隊中涌現出24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
9月,四野第1兵團決定由獨立11師擔任長春解放后的衛戍任務。隨后參加了解放長春的戰斗,10月長春守敵起義投誠,長春市解放。10月19日,獨立11師開始進駐防區,建立了長春衛戍司令部,王效明任衛戍司令。獨立11師嚴格遵守城市紀律,贏得市民稱贊,并受到中央軍委的通報表揚。軍委通報說,“在遼沈戰役中,在錦州有一個縱隊,在長春有一個獨立師紀律最好”,這個師就是獨立11師。10月底,獨立11師統一整編為第四野戰軍164師,王效明任師長兼長春衛戍司令。
1949年8月,164師改編為東北軍區炮兵第6師,王效明任師長。為了讓步兵師盡快成長為名副其實的炮兵師,讓普通的步兵掌握炮兵技術,王效明決定把全師軍政干部輪流送進我軍的朱瑞炮校學習,開創了我軍炮兵史上第一次把全師干部送進炮校學習的先例,使炮6師的技術素質迅速提高,積累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辦學經驗,也為日后建立炮兵學校打下了堅實的干部基礎。
◆王效明與戰友們在一起。
1950年7月,炮6師接到中央軍委關于組建海岸炮兵學校的命令后,王效明率師南下青島,創建了我國海軍海岸炮兵學校,就任校長,并帶領全校人員投入到海軍先有院校、后有部隊的建設中去。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臺灣蔣介石也虎視眈眈,蠢蠢欲動,祖國萬里海疆急需海岸炮兵。從1950年8月開學到12月,炮校就培養了12個連的建制人員,開赴海岸炮陣地,成為新中國第一代海岸炮兵。三年多的時間里,王效明領導的炮校培養出的大批學員,使我國海岸炮兵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迅速扭轉了我國萬里海疆有海無防的危急局面。
1953年夏,王效明被調到海軍領導機關海岸炮兵部任副部長,1955年1月任海軍海岸防御部部長,7月調中央軍委任武裝力量監察部海軍部主任。同年,王效明被授予少將軍銜,因戰功卓著,又被授予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59年8月,王效明調任海軍旅順基地副司令員。
1964年8月,王效明調任中央監委駐第五機械工業部監察組組長。“文革”中,王效明被無辜戴上“蘇修特務”“鮮修特務”兩頂帽子,被關押了三年多,身心受到極大地摧殘。粉碎“四人幫”以后,王效明的冤案得到昭雪。1978年2月,他當選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機械工業部顧問,并被推舉為中國兵工學會副理事長。晚年他帶病廢寢忘食地撰寫東北抗日聯軍斗爭史,把東北人民抗日斗爭十四年的可歌可泣的歷史留給后人。
1991年11月30日,王效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參考文獻
1、《我的父親王效明將軍》作者:王民 來源:新華網
2、《將軍的風范——王效明傳略》作者:政協昌圖縣文史資料委員會 來源:《昌圖文史資料》第六集
3、《從林海雪原中走來的王效明少將》作者:葉青松 來源:《黨史博覽》雜志2013年第9期
4、《救國足跡——記抗聯干部王效明》作者張冠 來源:《黨史縱橫》1996年第4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