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題記:1970年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年份,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我國第一課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了,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了,還有一件大事,正是這一年里,毛主席親自在上海決策上馬運十飛機。毛主席在道層面“抓革命”那是從不懈怠,在器層面“促生產”那是主次分明統籌兼顧,歸納起來老人家的想法說法做法,總是能夠得到廣大革命群眾的真誠地積極地相應,那意味著什么呢?毛主席的三法——想法說法做法,總是能夠轉化成廣大革命群眾的三法,這樣三法三通——道器變通也就是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所以毛主席領導下,中國社會主義大協作必定能辦大事辦成大事。
運十飛機,中國人自己的大飛機,毛主席親自決策上馬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民航大飛機
01
上馬運十飛機為何得毛主席親自到上海決策?
根據學者的考證,運十飛機上馬并非一帆風順,但毛主席有著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過人的領導藝術,老人家把周總理解決不了的難題巧妙給化解了——道器變通了。
1968年周總理兩次提出搞民用大飛機事宜,但沒有得到有關航空主管部門的回應。
估計毛主席得知此事,老人家1969年視察上海詢問“上海是否可以制造飛機”,這可以算是實地調查了。
1970年7月毛主席又來到上海,講了那句著名的話:
“上海的工業基礎這么好,可以搞飛機嘛!”
請注意,這不是商量的語氣。
老人家一言九鼎。
運十飛機就是這樣上馬的。
02
運十飛機研制選址上海:毛主席統籌兼顧的一盤大棋
出處:《中國航空工業老照片》(航空工業出版社2011年4月第1次印刷)
上海除了地方工業門類比較齊全外,還有國防軍工系統的工廠也有在上海的。
毛主席當然對這些有充分的的了解。
不過毛主席最看重的還是上海工人階級“抓革命促生產”的沖天干勁與求是求實作風。
毛主席以上海為基地來研制大飛機,無疑下了一盤大棋,一盤妙棋。
大,為社會主義大協作;妙,為效率高。
難怪像周總理這么有大智慧的人,總是對毛主席佩服得五體投地。
什么是中國工業精神?
這一段話頗有意味:
【對于要在政治上保持獨立自主的中國來說,1960年代初的中蘇分裂是比美國及其西方盟國的持續封鎖更大的挑戰,因為它造成外部技術主要來源的全部中斷。但是,堅持“獨立自主”的中國沒有低頭,于是從1960年代初直到1970年代末,在技術進步和工業發展上走了一條以“自力更生”為主的道路。在存在霸權的世界體系下,一個發展中國家堅持政治上的獨立自主是一種極高的抱負,但中國又處于經濟貧困的狀態。于是,遠大目標與現實資源之間的巨大差距產生出要彌補這種差距的精神動力。雖然是在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特殊表現形式,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成為中國工業精神形成的標志。】
中國工業精神,在1970年的上海是怎樣的?
不妨多了解。
悟道,方能道器變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