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戰爭、分裂與金融——《摘自世界金融五百年》上冊

余治國 · 2011-08-09 · 來源:《世界金融五百年》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戰爭、分裂與金融——《摘自世界金融五百年》上冊

《世界金融五百年》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1年7月1日

第一章 大國興衰背后的金融力量

鐵砧上錘出來的歐洲版圖

我們中國人常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在歐洲卻不是這樣。自從羅馬帝國滅亡后,歐洲分裂成了許多小國。一直到8世紀、9世紀,大約在中國盛唐時,查理大帝黃袍加身,在羅馬的廢墟上重新統一歐洲,建立了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死后,歐洲再次分裂成很多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從此再未統一成一個整體,直到今天歐盟的建立才看到歐洲統一的希望。

在中國古代,皇帝們為了籠絡歐亞大草原的馬上王國,經常將公主們嫁給那些單于、可汗,并美其名曰“和親”。當時的歐洲王室也喜歡耍這套把戲。大小王國之間,“白馬”王子、“白雪”公主之間的婚配忙得是不亦樂乎。延續了近1000年的王室之間的婚配,最后搞出來一個著名的貴族病——血友病。

親戚歸親戚,利益歸利益。雖然大家都是血友病病友,都是親戚姑老表,但要爭權奪利起來,那是絕不含糊的。于是乎,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歐洲大陸被這群家族內部成員折騰得一團糟。

自1495年以來,法國參加了50場大型戰爭,奧地利為47場,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為44場,英國則打了44場大型戰役。僅英國整個19世紀中后期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就獨立發動了72場戰役,平均每年1次。

從1586年到1815年的短短200多年間,歐洲國家之間連續打了9場大仗:

1586~1604年,英國與西班牙之間發生了英西戰爭。其中最為有名的莫過于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敗于英國,結束了西班牙海上霸主的地位。

1618~1648年,英國、荷蘭、法國對西班牙、奧地利的三十年戰爭,幾乎所有西歐國家都參加了這場大戰。

1652~1674年,英國、法國與荷蘭之間分別打了三次英荷戰爭,這場戰爭的主要戰役均發生在海上。

1656~1790年,俄國與瑞典為爭奪芬蘭和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斷斷續續打了5次大仗。

1701~1713年,以英國為首的一方與以法國為首的一方之間發生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1740~1748年,以法國、普魯士為一方,以英國、俄國、荷蘭為一方,發生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1756~1763年,以英國為首的一方與以法國為首的一方,發生了七年戰爭。

1772~1795年,俄國、奧地利和普魯士三次侵略并瓜分波蘭。

1799~1815年,1789年風起云涌的法國大革命之后,拿破侖在法國連續掌權10多年,連年發動對其他國家的侵略戰爭,直到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才結束了歐洲歷史上的拿破侖時代。

歷史學家布朗曾經說過:“歐洲的版圖是在戰爭的鐵砧上錘出來的。”這100多年的戰爭,打出了一個強大的大不列顛“日不落”帝國,打出了一個現代超級大國的雛形——美利堅合眾國,打出了一個20世紀唯一能和美國相抗衡的短命超級大國蘇聯,歐洲格局的變化引起了世界格局的變化,最終也改變了中國。

誰是戰爭的支柱

打仗就是打錢,戰爭的背后是金融力量的支持。早在2000多年前,羅馬大哲學家、《沉思錄》的作者西塞羅就說過:“戰爭的支柱就是無限的金錢。”1550年之后,歐洲軍隊與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此外,戰爭已經進入火器時代,步槍和大炮越來越多地代替刀劍和長矛成為軍隊的主要裝備,而熱兵器的費用明顯高于冷兵器,歐洲國家的軍費日益攀升。

可能有人認為,既然打仗就可以發戰爭財,軍隊能以戰養戰,打到哪兒搶到哪兒。在歐洲近代史上,確實有一位統帥這么做過。波希米亞人即今天的捷克人華倫斯坦在荷蘭銀行家杰-德-維特和猶太商人巴色維的資助下擔任整個波希米亞的軍事統帥。華倫斯坦原本是一位波希米亞小貴族,后來娶了一個年長的有錢寡婦,從而踏上成功之旅。華倫斯坦采用搶劫居民的辦法建立起了一支軍隊,以至于被馬克思稱為“華倫斯坦的蝗蟲”。

1631年7月18日,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寫信給他的首相說:“我們全軍都生活在極端的貧窮、困苦和混亂之中,所有仆役均已離開。我們被迫靠著毀滅和破壞周圍地域的一切來進行戰爭。此刻正是這樣,因為除了士兵所能搶到的東西外,我們已別無一物來滿足他們的需要。”但是,這樣野蠻的軍隊很快就會把所占領的地區搞得民窮財盡,最終還是無法持久。

古斯塔夫在一封留存至今的信中說:“近四個月來,軍隊連一文錢也沒有收到……我們只能靠從城鎮榨取的一點面包來供給士兵,但這也是有限度的。對騎兵已無法約束……他們完全靠野蠻的搶劫維持生活。因此,一切都被毀掉了,在城鎮和鄉村已經找不到什么東西可供士兵食用。”

不僅如此,軍隊的搶劫行為會毀了軍隊紀律,嚴重降低戰斗力。當時一位蘇格蘭軍官曾記載道:“在搶掠風暴結束之前,有些團已經沒有士兵再佩戴著他們的徽章了。有些人則干脆整個晚上扔掉徽章,直到第二天才又撿回來戴上。在我們部隊中出現如此混亂的局面,完全是由于貪婪的緣故。”

因此,當時歐洲國家的軍費主要還是依賴本國政府的供給。可是,當時的歐洲并不富裕,比咱的大明、大清窮多了,所以政府僅靠增加稅收的辦法難以為繼,多數靠舉債度日。

比如,英國軍費開支在1560~1585年僅占財政總支出的27%,到了1600年竟然達到了79%。整個17世紀,荷蘭90%的財政支出都用于戰爭。更有甚者,奧地利的軍費曾經達到過國家財政支出的98%,遠遠超出了政府財政能力的增長。當時,歐洲16世紀最強大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在1557~1598年,為了爭奪歐洲霸權,維護海外殖民地,也曾3次因軍費開支過大而財政破產。

說到哈布斯堡家族,16~17世紀的歐洲歷史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開它的。哈布斯堡的意思是財富的堡壘,這個家族原本是奧地利公國的法定統治者。在16世紀,通過兩對王子、公主結合的方式,哈布斯堡家族查理五世繼承了祖父、祖母和外祖父、外祖母各自擁有的4個領地,分別是西班牙、奧地利、尼德蘭和勃艮第,后來又占據了波希米亞和匈牙利。尼德蘭包括今天的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勃艮第位于今天的法國東北部。

1556年,查理五世將奧地利、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留給了他的弟弟費迪南,將其余的領地留給了自己的兒子菲利普二世。菲利普二世的西班牙占據著美洲的金銀礦和工商、金融最為發達的尼德蘭,是當時歐洲最富裕的國家。

大有大的難處,當時的以奧地利和西班牙為核心的哈布斯堡家族面對著眾多的強敵。東有奧斯曼帝國,西有英國,北有法國,南有北非摩爾人即阿拉伯人。哈布斯堡王朝無一年不處于戰爭狀態之中。從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源源不斷運來的黃金、白銀都變成了步槍、子彈和大炮,但美洲的財富仍遠不能滿足戰爭的需求。

古語講,“國之利器,不可授之于人。”但在歐洲國家,軍隊這種國之利器卻因政府財政不足被外包給歐洲各地的貴族與金融家。

當時歐洲的軍隊主要分為兩種:一是訓練和裝備很差的民兵,只適于在本地維持治安。二是用于作戰的雇傭兵,主要是從歐洲各地招募而來的職業軍人。政府與士兵沒有直接的聯系,政府只是按時、按量地撥發軍費,軍隊司令官則負責招募、訓練和管理士兵。雇傭兵為錢而來,為錢而戰。

對于士兵來說,他們只為工資而戰,誰給的工資高就為誰作戰。對于司令官來說,誰給的錢多,就為誰作戰。有些時候,如果敵方可以出更高的價錢,軍隊就會倒戈攻打原來的雇主國家。

最為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15~16世紀歐洲金融中心——意大利城邦熱那亞的斯皮諾拉。他出身于當地顯赫的金融家族,1602年,他用自己家族的錢招募了9000人的軍隊投靠西班牙,被哈布斯堡家族封為侯爵。1604年,他率軍攻占荷蘭奧斯登,后被任命為西班牙駐荷蘭軍隊總司令。1606年,他孤注一擲,將自己家族所有財富換成西班牙國債來效忠哈布斯堡家族。1621年,斯皮諾拉榮升西班牙軍隊總司令。1626年,他攻陷荷蘭戰略要地勃魯達要塞。為了歌功頌德,他讓自己一直資助的西班牙油畫大師委拉斯貴支將這次戰事用作素材,繪制出不朽的藝術名作《勃魯達的投降》。這幅價值連城的作品目前被收藏于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館。但不幸的是,西班牙最終還是戰敗了,政府宣布財政破產,國債變得一文不值,斯皮諾拉家族從此一蹶不振。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斯皮諾拉這么倒霉。波希米亞的曼斯菲爾德伯爵就大發戰爭財。他剛出道時,曾同時與西班牙和正與西班牙人作戰的荷蘭人談判,最后與開價最高的荷蘭簽訂了戰爭合同,賺取了大筆利潤。這位老兄還通過征收保證金和戰爭特別稅的方式搜刮很多城鎮的財富。保證金是城鎮為了避免遭受戰爭毀壞而交的錢,戰爭特別稅則是為維持戰爭而強行征收的特殊賦稅。這些巧立名目的稅收有1/3都進入了他自己的口袋。1624年,他向法國提供的2.4萬名步兵和7000名騎兵,就能帶來每年800萬里弗赫(Livre,法國17~18世紀舊貨幣單位,后改成法郎)的收入。

顯而易見,對于當時的歐洲國家來說,要想爭奪利益就要打仗,要想打贏就要雇傭精良的軍隊,要想雇傭軍隊就要有錢,要想有錢就要有辦法籌錢,要么征稅,要么借錢。

自16世紀以來,西班牙幾次財政破產,信用越來越差,借不到足夠的外債來填補戰爭的虧空,只好將目光盯上了尼德蘭這頭多產的奶牛。

阿姆斯特丹成為歐洲金融中心

為了打仗和貴族的奢侈享受,從小小的尼德蘭所榨取的賦稅占到當時西班牙財政收入的一半。查理五世曾感慨,尼德蘭是他王冠上的一顆珍珠。當時的尼德蘭共有17個省。以阿姆斯特丹為經濟中心的北部7省主要信仰新教,其中以荷蘭和西蘭兩省的工商業最為發達。以安特衛普為經濟中心的南部10省則信仰天主教,其中以佛蘭德爾和不拉奔的經濟最為發達。

南方省份主要從事各種制造業,尤其是紡織業較為發達,紡織業的原料供給和銷售市場主要是西班牙。而北方省份與西班牙的經濟聯系很少,主要從事航運與貿易,與英國、波羅的海沿岸各國及俄羅斯的經濟聯系較為緊密。

西班牙國王對尼德蘭的大肆掠奪,尼德蘭人都忍了。菲利普二世為保護西班牙利益,限制尼德蘭商人進入西班牙港口,廢除商人直接與西班牙殖民地通商的特權,還提高尼德蘭從西班牙運出羊毛的關稅,使尼德蘭的羊毛出口減少了40%。最為嚴重的是,西班牙財政破產之后拒絕償付戰爭國債,使尼德蘭金融家血本無歸。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對尼德蘭北部的新教徒殘酷鎮壓,1550年西班牙頒布了一個敕令,規定凡是新教徒,男殺頭,女活埋,只要是和新教徒有關系的人,其財產都要被充公。尼德蘭人終于被這些政策惹火了,1566年,他們開始反抗西班牙的統治,就連比較溫順的西班牙南方省份也加入了進來。

到了1572年,北方7省普遍發生了反西班牙的起義,奧蘭治的威廉被推舉為荷蘭、西蘭和烏特勒支3省的總督。1581年7月26日,以荷蘭省為核心的北方各省宣告成立聯省共和國,又稱為荷蘭共和國。

與龐大的西班牙相比,荷蘭十分弱小。戰爭初期,荷蘭節節敗退,西班牙遠征軍的鐵蹄蹂躪了大半個尼德蘭。1585年,西班牙攻陷安特衛普。

15~16世紀,西班牙驅逐猶太人,法國驅逐胡格諾派(法國新教中的一個派別)教徒。這些異教徒主要是金融家、商人和技術工人,既有技術又有金錢,他們紛紛逃往安特衛普,逐漸將安特衛普建設成為歐洲的商貿與金融中心。1531年,尼德蘭的安特衛普建立了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出現了專業經紀人(經紀人在早期歐洲原指拉皮條的人或皮條客。現在所謂的藍籌股原指創建于1856年歐洲南部摩納哥國蒙特卡洛大賭場里價值最高的藍色籌碼)和交易所貿易商。安特衛普的商人與金融家們喜好用占星術,經常雇用算命大師來預測市場的變化。可是,占星術終究沒有預測出安特衛普衰落的命運。隨著西班牙大軍的到來,10多萬安特衛普金融家、商人和技術工人逃到阿姆斯特丹,北部海港城市阿姆斯特丹開始取代安特衛普逐漸成為荷蘭乃至于整個歐洲的金融中心。

正是在繁榮的經濟與強大的金融基礎上,弱小的荷蘭沒有像西班牙、法國和奧地利一樣因為戰爭而財政破產,反而在1600年綽綽有余地養活了主要由英格蘭人、法國人和蘇格蘭人組成的雇傭軍,其中荷蘭人只占6%。到了1609年,西班牙實在拿不出更多的錢來繼續打仗,只好與荷蘭講和,暫時休戰。

就在這一年,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共銀行——阿姆斯特丹銀行建立了。

16世紀的歐洲貴金屬貨幣都含有銅,并由各家私人銀行自己鑄造,因此硬幣種類繁多,價值不等。荷蘭議會在一本1606年發表的《貨幣交換手冊》中列出了341種銀幣、505種金幣,其中荷蘭本地產的貨幣就有14種之多。

此外,由于造假、打磨等種種方法,即便是相同的硬幣,價值也不相等。打磨硬幣早在羅馬共和國時期就已經成為人們收集金銀的一種方法。他們將很多硬幣放在一個袋子中,用力抖動,讓硬幣之間相互摩擦與碰撞,可以得到少量的金銀碎屑,而硬幣拿出來仍然可以用。日積月累之后,這些金銀碎屑的價值頗為不菲,但硬幣本身卻缺損了。

這些都造成了商人之間的交易極為不便。為了方便交易,阿姆斯特丹銀行規定了荷蘭全國通用的標準硬幣的貴金屬含量,并評估商人們儲蓄的國內外各種貨幣的價值,全部換成一定數量的標準貨幣。荷蘭標準硬幣在質量上非常可靠,逐漸成為世界貿易中值得信賴的貨幣。

阿姆斯特丹銀行主要業務是儲蓄與匯兌結算,幾乎沒有倒閉的風險,安全性很高。商人在銀行注冊賬戶,就不需要面對面地進行笨重的金屬貨幣現款交易,只要將應付賬款轉移到另一個賬戶上,這就是匯兌結算。有了匯兌結算的功能,人們把錢送到銀行就可以進行異地付款,用匯票可以在異地銀行提取現金,這為商人之間的交易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此外,該行不允許私人賬戶透支,也不向客戶提供任何私人貸款。因此,它也被稱為阿姆斯特丹匯兌銀行。

阿姆斯特丹銀行還發行了紙質憑據——銀行券,這些銀行券保證了人們存放于銀行中的一定數量白銀的所有權。在任何時候,人們只要拿著銀行券到該行去提款,都能即刻兌現金銀貨幣。荷蘭政府規定,凡是在阿姆斯特丹600荷蘭盾以上的匯票,都必須要用銀行券來支付。為了兌付外國匯票,荷蘭商人們不得不與這些銀行的匯票打交道。最終,銀行券逐漸替代白銀,人們很少在交易過程中使用實物白銀,而是直接用銀行券買賣商品。

除了貨幣的可靠性,交易的安全性與便利性,使阿姆斯特丹銀行具有很高的信譽。1672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率軍攻打荷蘭。當時兵荒馬亂,銀行儲戶驚恐萬分,紛紛跑去提錢。阿姆斯特丹銀行沒有找任何理由拒絕客戶的要求,未有任何拖延地將金銀幣發放給提錢的客戶。結果,大家的恐慌頓時消失,儲戶們又將錢存回銀行。

但是,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是,就算是敵國的儲戶,阿姆斯特丹銀行也仿佛是中立方一樣,依然能滿足客戶的要求,并從中賺取利潤。1621年,荷蘭和西班牙軍隊再次開戰之后,敵對方西班牙人手中的白銀竟然能夠自由地從阿姆斯特丹銀行的保險柜中流進流出。

按照常理,兩國交戰,敵國的金融資產應被凍結才對。阿姆斯特丹銀行為什么能有這么大的能耐可以在戰爭期間通敵呢?

實際上,該銀行本身就是阿姆斯特丹市政府與議會控制的。1602年創建臭名昭著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董事們與信譽良好的阿姆斯特丹銀行的控制者是一伙人,他們既是金融家又是議員和政府官員,相互之間又有姻親關系,構成了強大的金融寡頭門閥集團。歸根結底,荷蘭政權就執掌在阿姆斯特丹的金融家手中。

荷蘭東印度公司:貿易遮掩下的海外掠奪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建立之后的10年中都沒有分過紅利,人們之所以愿意持有股票的原因就在于,這些股票可以隨時在市場上兌現。在阿姆斯特丹銀行建立的那一年,全世界最早的一家證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誕生。荷蘭東印度公司則是交易所中第一家可上市交易的股份公司,也就是說股票可以在交易所自由買賣,隨時兌現。

當時沒有冰箱、冰柜這樣的現代技術,食物不易長期保存,容易腐爛。胡椒和其他一些辛辣香料不僅可以掩蓋肉的腐味,還能夠殺死或減少那些促進食物腐爛的細菌和病毒。對歐洲來說,香料是一種生活必需品。從亞洲販賣香料到歐洲的利潤極為豐厚。東印度公司的主要業務就是殖民海外、販運香料以及其他當地土產。荷蘭政府授予了東印度公司特許狀,允許它壟斷從好望角到麥哲倫海峽之間的貿易權,并授予它開戰或講和、武力搶劫外國船只、建立殖民地、修筑城堡和鑄幣的權力。

1610年,一位出生于安特衛普的阿姆斯特丹商人聯合17個荷蘭金融家,收購并控制了東印度公司。這個寡頭股東的聯合在歷史上被稱為“十七人委員會”。而荷蘭東印度公司招募的下層員工是來自荷蘭語與德語社會的底層盲流。

東印度公司一開始先是占領了印度尼西亞,在巴達維亞即今天的印尼雅加達建立了第一個軍事要塞。隨后,在連續幾任東印度公司總督的領導下,荷蘭人成功地將葡萄牙勢力從東印度群島、馬六甲和錫蘭趕走,牢牢地將亞洲貿易權攥在手上。東印度群島即今天的馬來群島,包括婆羅洲、爪哇、新幾內亞、文萊及蘇門答臘幾座主要島嶼。錫蘭即今天的斯里蘭卡。

1604年,東印度公司占據澎湖島,但好景不長,明朝福建都督同知沈有容不久便將荷蘭人逐回巴達維亞。都督同知是正二品,相當于現在的大軍區副司令。安徽宣城人沈有容,萬歷朝中武舉第四名,素有將才,是著名的抗蒙名將,明朝中后期最著名的兩位大將戚繼光和李成梁都曾做過他的上司。臺灣澎湖百姓為了紀念沈有容的功績,特地豎立了一塊高198厘米、寬28.7厘米,刻有“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的石碑,是全臺灣最為古老的一塊石碑。此碑目前收藏在澎湖馬公鎮的天后宮,成為中國臺灣地區著名的旅游景點之一。

18年后,東印度公司再次占領澎湖島。荷蘭人搶走中國人600多艘漁船,強迫中國人為他們服苦役,有1300多名中國人被餓死、累死,還有270多人被擄往爪哇做苦力。兩年后,福建巡撫南居益派軍再次驅逐荷蘭人。南居益是陜西渭南人,曾在萬歷年間中進士,后因得罪大宦官魏忠賢,被削職歸鄉。

當時的中國人稱荷蘭人為“紅毛鬼子”,并深為荷蘭人的堅船利炮所觸動。明代文學家沈德符所撰的《萬歷野獲編》描述了明軍與荷蘭海戰的情況,書中記載荷蘭人的火炮是“第見青煙一縷,此幾應手糜爛,無聲跡可尋,徐徐揚帆去,不折一鏃,而官軍死者已無算”。《廣州府志》則將荷蘭戰艦描寫為聞所未聞的龐然大物:“我舟高大,不及彼五分之一,而欲與爭勝于稽天巨浸中,必無幸矣。”

1624年9月,擁有堅船利炮的東印度公司終于奪取了臺灣,建立了“熱蘭遮城”和“赤坎樓”。荷蘭人在臺灣殘酷奴役,大肆掠奪,血腥鎮壓中國人來維持他們的殖民統治。當時,中國臺灣為東印度公司貢獻了其總利潤的25.5%,每年運回荷蘭的財富達40萬荷蘭盾,相當于4噸黃金,以至于當時的一位荷蘭總督稱:“臺灣是公司的一頭好奶牛”。

東印度公司對各個殖民地的統治主要依靠屠殺。荷蘭人用車裂、火燒、釘十字架等酷刑,鎮壓當地民眾。東印度公司在臺灣有一名職員叫做君士坦丁-諾貝爾,他親手殺害的中國人就達100人以上。

鮮為人知的是,1633年,中國明朝正規軍曾經與東印度公司打過一場大規模海戰——料羅灣海戰。荷蘭派出13艘裝備加農炮的當時最為先進的戰艦,此外還包括50艘海盜船,偷襲福建廈門的明朝水師,明軍大敗,船隊損失殆盡。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得知消息后龍顏大怒,下旨懲罰荷蘭人。鄭成功之父鄭芝龍調集自己的私人海上武裝,集結了149艘戰船在廈門料羅灣與荷蘭艦隊決一雌雄。最終,荷蘭慘敗,從此以后,荷蘭人只是龜縮在臺灣島,未能進一步侵入中國內地,直到鄭成功收復臺灣被徹底清理出中國沿海地區。

實際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鄭芝龍之間的戰爭,本質上是中、荷兩國對亞洲貿易權的爭奪。雖然中國暫時獲取了地區貿易的控制權,但很快由于長期的政府海禁政策使得技術與經濟的差距越來越大,最終還是喪失掉了。此后,荷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獨自壟斷了亞洲貿易權。

和東印度公司相比,1621年成立的荷蘭西印度公司則是赤裸裸的搶劫。這家公司從來沒有做過任何正經生意,而是劫掠滿載著豐富物資的西班牙商船,販賣奴隸甚至還經營毒品。阿姆斯特丹完善的金融服務與雄厚的金融資本推動了以東、西印度公司為代表的海外殖民掠奪的成功,殖民擴張又給予了荷蘭金融資本巨大的投資收益,這都穩固地確立了荷蘭國際貨幣與金融中心的地位。

荷蘭:戰爭幕后的操縱者

在16~17世紀的歐洲,尤其在德國,人們語言不通,習俗不同,還沒有形成民族的觀念。只有不同的宗教才將歐洲人分成不同的群體。不同宗教群體之間卻勢如水火,不斷發生沖突。分裂最為嚴重的是德國,當時叫神圣羅馬帝國,總共有幾十個小邦國。信奉新教的邦國組成了“新教聯盟”,信奉天主教的邦國針鋒相對地組成了“天主教聯盟”。天主教聯盟的大老板西班牙—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得到羅馬教皇和波蘭貴族的支持,而新教聯盟則得到同樣信仰新教的荷蘭、英國和北歐瑞典、丹麥的支持。法國雖是天主教國家,但為防止德國的統一,同時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勢力,也支持新教聯盟。

在眾多的邦國中,擁有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權利的只有7個,被稱為選帝侯,他們分別是3個教會選帝侯和4個世俗選帝侯:美茵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薩克森公爵、勃蘭登堡藩侯、普法爾茨伯爵和波希米亞國王。

1617年,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斐迪南被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賜封為波希米亞國王,擁有了被選為皇帝的權利。波希米亞是新教地區,但在費迪南的統治下,新教徒被殘酷鎮壓。1618年5月23日,波希米亞新教徒沖進王宮,斐迪南倉皇逃竄,但他的兩個寵臣卻被憤怒的群眾從20米高的窗臺上扔了下去,這就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擲出窗外事件”。該事件引起了長達30年之久的三十年戰爭。

當時,幾乎整個歐洲的國家都要依賴于荷蘭的金融家,沒有阿姆斯特丹的資金援助,戰爭就不會取得勝利。丹麥國王、瑞典國王、俄國葉卡特琳娜二世、德國巴伐利亞君主、法國國王、美國華盛頓起義軍、德國薩克森君主,這些都是荷蘭金融家的老客戶。為了獲得貸款,1764年,薩克森君主將價值900萬荷蘭盾的寶石抵押給荷蘭人;1769年,葉卡特琳娜二世交出俄國皇室的傳家鉆石,還抵押了大量的汞和銅;1784年,獨立不到6年的美國就向荷蘭借款2200萬荷蘭盾;17世紀中葉,丹麥反抗瑞典的戰爭,荷蘭人就給了大量的資金援助;甚至在1654年,法國在意大利的軍隊要通過阿姆斯特丹來發放軍餉。

西班牙—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對荷蘭氣勢洶洶地發動了多次戰爭,但在荷蘭的金錢面前不堪一擊。荷蘭政府能用低利借到大量的國債來支持戰爭。1651年,僅荷蘭一個省借款就高達1.4億荷蘭盾。當荷蘭人借錢時,債權人個個都因為能賺到大錢而興高采烈。可是,英國、法國和西班牙借錢時,債權人如能安全收回本金就要高興得手舞足蹈了。

三十年戰爭也不例外。當時,新教徒聯盟盟主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連續打敗哈布斯堡家族的軍隊,被譽為“北方雄獅”。希特勒最為崇拜的偶像是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而腓特烈二世的偶像卻是古斯塔夫。“神交的摯友,未曾謀面的老師”——這是腓特烈二世如同花癡一般的名言。偶像中的偶像古斯塔夫在三十年戰爭中叱咤風云,將瑞典從一個邊緣小國提升為歐洲強國。拿破侖說過,一支軍隊吃飽了肚子才能前進。實際上,所謂的雄獅不過是荷蘭金融家豢養的寵物,瑞典軍費幾乎完全依賴于阿姆斯特丹的銀行家。古斯塔夫國王不僅要支付高額利息,還把自己的性命搭進去來幫助荷蘭人打敗天主教徒。

不過古斯塔夫國王如果得知他女兒的行徑一定會氣得從棺材中爬出來。1632年11月,在德國呂岑,古斯塔夫二世率領新教聯軍與嗜好搶劫的華倫斯坦率領的天主教軍隊爆發會戰。新教聯軍取得了會戰的勝利。但古斯塔夫在戰斗中與主力部隊脫離,結果與敵人的騎兵隊遭遇,在格斗中陣亡。他的女兒克里斯蒂娜繼任瑞典國王。克里斯蒂娜篤信并秘密皈依天主教。為了能夠公開自己天主教的信仰,她于1654年退位,將皇位讓給表哥卡爾-古斯塔夫。1689年,62歲的克里斯蒂娜去世,被葬于她父親一生與之為敵的羅馬天主教大教堂。克里斯蒂娜年輕時和西班牙駐瑞典的特使交好。1933年,這個故事被好萊塢改編成充滿浪漫情調的愛情電影《瑞典女王》,主演是美國電影學會選出的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排名第五的瑞典裔女明星葛麗泰-嘉寶。實際上,克里斯蒂娜本人長相丑陋,丑得連自己的母親都不喜歡她,歷史上并不存在電影中所描述的浪漫故事。

在30年的戰爭中,站在舞臺上表演的似乎是法國、西班牙、奧地利和瑞典,但幕后操縱者卻是荷蘭。國弱人少的荷蘭一直用金錢資助法國、瑞典、丹麥、英國的聯軍。到1645年3月,瑞典軍在波希米亞大敗哈布斯堡軍隊,同年8月法軍又于納林根會戰擊潰哈布斯堡軍隊。1648年,法瑞聯軍又在兩次大會戰中完勝哈布斯堡軍隊。至此,哈布斯堡家族元氣大傷,再也無法繼續對抗下去了。1648年10月,雙方達成和解協議,締結《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荷蘭獲得了徹底的獨立,成為歐洲名副其實的金融與貿易中心,西班牙卻從此失去了歐洲第一強國的地位。

德國是三十年戰爭的主戰場,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口減少1/3,并分裂成360多個小邦國,在歐洲喪失了話語權。法國侵占了阿爾薩斯—洛林地區,一躍成為歐洲軍事大國。阿爾薩斯和洛林是法國文學家都德的那篇著名短篇小說《最后一課》所描寫的地點,這塊地方原本就是德國領土,直到21世紀的今天,當地老人仍說德語。

俄國人的雄起也與荷蘭有關。如果你仔細觀察荷蘭與俄國國旗,就會發現,將荷蘭國旗旋轉180度就是俄羅斯國旗。17世紀中后期,世界歷史上聲名赫赫的“真正的偉人”(恩格斯語)——俄羅斯彼得大帝曾打扮得像一個荷蘭船夫一樣,用化名魯尤特爾-米海伊洛夫在荷蘭做過工匠學習造船,還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當過船長。1699年,彼得大帝效仿荷蘭國旗設計出俄羅斯帝國國旗。1883年5月7日這面旗幟正式成為俄國國旗,1917年十月革命后三色旗被取消。1991年8月21日這面旗幟再次被采用,成為現在俄羅斯聯邦的國旗。

三十年戰爭之后,一波剛平,一波又起。17世紀中后期,當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逐漸腐朽潰爛之后,英國與法國這兩個當時歐洲軍事最強大的國家開始壓制荷蘭的崛起。英國人在海洋上與荷蘭人戰斗,法國人在陸地上直接入侵荷蘭。圓滑的荷蘭人憑借自己強大的金融實力聯絡了宿敵哈布斯堡家族、丹麥與兩個大國抗衡多年并保持不敗之勢。1678年,荷蘭總督奧蘭治威廉親王迫使路易十四簽訂了《尼姆維根條約》,雙方暫時媾和。

但是,荷蘭的基礎實在過于薄弱,英法兩國人口總數相當于荷蘭的15倍,國土面積總和是荷蘭的20倍左右。在英荷戰爭中,英國人繳獲了1700多艘荷蘭船只,還將荷蘭殖民地——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搶了過來,改名為新約克——紐約。約克是英國的一個郡的名字。在連續幾十年的經濟競爭和軍事壓迫下,荷蘭一步一步喪失了貿易與金融的霸權。尤其是在三次英荷戰爭中,荷蘭人遭受沉重打擊。英國1551年的《航海條例》規定,一切輸入英國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只載運,或由實際產地的船只運到英國,這就是說不許荷蘭插手英國貿易。1660年的新《航海條例》規定:亞洲、非洲和美洲生產的任何商品,只能從原產地直接運入英國,且必須由英國船只運輸。違反條例的船只將被連船帶貨一并沒收。凡從歐洲大陸運到英國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只或原商品生產國的船只運送;在歐洲以外各地生產的商品,必須用英國船只運入;運入英國的魚類必須為英國漁船所捕,且只有英國船只才能運魚出口。這樣,荷蘭就無法從轉口貿易中賺取暴利了。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荷蘭貿易與金融中心的地位一直維持到18世紀初期。有趣的是,1693~1694年,法國小麥歉收,饑荒在全國蔓延,國家岌岌可危。當時的法國在軍事上仍然與荷蘭進行著直接的對抗。可荷蘭人卻仍然使用瑞典和丹麥的船只繼續和法國人做生意,荷蘭人只為利潤而來,從不將對手置于死地。100年后,當法國的軍隊侵入荷蘭后,荷蘭人就沒有這么幸運了。法軍的鐵蹄徹底結束了阿姆斯特丹的金融強勢地位,荷蘭才最終蛻變成無足輕重的歐洲小國。

歐洲人的政治思維:均勢策略

分裂的歐洲,分裂的政治,歐洲人的政治思維一向講究均勢策略。在歐洲歷史上,一旦一個大國的實力遠遠超出其他國家時,次等的大國就會相互結盟對抗并削弱最強大的國家。這樣就可以保持一個均勢的歐洲格局,防止某一個超級強大的國家將其他國家吞并。這種與中國人不同的獨特思維方式只是為了維持一個分裂的歐洲。17世紀末的歐洲也不例外。

早先的英國是法國的被保護國。英王詹姆斯二世獲得法國勢力的支持,荷蘭總督奧蘭治親王是他的女婿。國與國之間沒有永久的友情,只有赤裸裸的利益結合。人與人之間亦然。親情、愛情與友情一旦與利益有瓜葛,就會被擊為齏粉。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英國人廢黜,他的女兒瑪麗成為英王,并毫不留情地將父親趕走了。1689年,奧蘭治親王就任英王,成為了日后著名的威廉三世,瑪麗則成為女王。1690年,威廉三世打敗了得到法國人資助的詹姆斯二世的軍隊。詹姆斯二世無奈之下只有逃到法國避難。當時的蘇格蘭在法律上是獨立的,到了1707年,威廉三世合并了英格蘭和蘇格蘭,創建了大不列顛聯合王國,為未來“日不落”的大英帝國打下了基礎。

表面上看,威廉三世與詹姆斯二世的紛爭僅僅是為了爭奪王位,實質上是英法兩國爭奪霸權的較量。在《尼姆維根條約》簽訂之后,法國成為歐洲最為強大的國家,它的人口是英國的4倍多,是西班牙的兩倍多,面積是英國的兩倍多。相比于其他歐洲國家,法國還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優良的港口和海軍基地。最令歐洲鄰國感到恐懼的是,路易十四還在持續不斷地擴張他的勢力范圍。四處樹敵的法國成為歐洲國家的眾矢之的。
1686年7月9日,荷蘭總督、奧地利和德意志皇帝、西班牙國王、瑞典國王和勃蘭登堡君主、巴伐利亞君主等歐洲大大小小的首腦在德意志的奧格斯堡秘密簽訂協議,組成了奧格斯堡反法聯盟。勃蘭登堡、巴伐利亞都屬于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1688年,威廉三世的英國也加入進來,英國和荷蘭成為奧格斯堡反法聯盟的核心力量,威廉三世成為了聯盟領袖。

1688年9月24日,路易十四對德意志宣戰,奧格斯堡反法聯盟戰爭爆發。同年10月30日,威廉三世的英國遠征軍從荷蘭起航,入侵法國。路易十四立刻對荷蘭宣戰。當時的法國海軍比聯合起來的英荷兩國的海軍還要強大,陸軍在歐洲大陸也無人能敵。法國軍隊在海洋中、在陸地上都節節勝利。1692年,路易十四糾集法國、愛爾蘭聯軍趁勝準備入侵英國本土,結果在拉烏格被英國打敗,法國獲取全面勝利的希望化為泡影。1697年,路易十四與威廉三世講和,簽訂了《里斯維克條約》。該條約讓法國遭受重大損失,卻對英國、西班牙和荷蘭十分有利,尤其有助于英國在不斷擴大自己的海上力量的同時,也不斷地削弱法國的海上力量。

戰爭快結束時,法國軍隊并未被打敗,依然是強大無比,獲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1697年,當法國求和卻被西班牙拒絕時,路易十四迅速攻占了巴塞羅那。同時,法國遠征軍成功侵占了一塊西班牙重要的南美殖民地。遭到兩次嚴重打擊之后,西班牙被迫求和。

法國之敗,敗在金融

法國的實力那么強大,可為什么還是遭受到重大的損失呢?原因在于,英國在1694年建立了英格蘭銀行并逐漸建立了健全而穩定的貨幣制度。與英國相比,法國國家信用低很多,借款利率要高很多,因此法國無法得到繼續維持戰爭所需要的金錢。盡管法國的國力與軍事實力遠強于英荷聯盟,但終因財政上的捉襟見肘,只有暫時休戰求和。

17~18世紀,英國的軍事體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英國是一個島國,軍隊規模一直很小。1603~1640年,英國還沒有常備軍,英王在緊急狀態只能征募可憐的幾十個士兵。各個地區的治安人員都是靠當地農民和手工業者臨時充任。1640年以后,英國軍隊逐漸由低成本民兵組建的軍隊轉變成政府出錢募集的雇傭軍,軍事開支越來越高并成為國家最耗錢的支出款項。結果,戰爭比起過去愈加依賴于向外借錢。當時,歐洲為戰爭所籌措的款項有3/4都來自于歐洲最大的借款人——阿姆斯特丹金融家的短期貸款。如何取悅英國國內與荷蘭的債權人,關系到英國能否維持戰爭的根本。

不過,我們要注意,荷蘭金融家與荷蘭軍隊并不保持一致,他們在戰爭中普遍持中立態度,在借錢給英國的同時也借錢給英國的敵對方法國,甚至在法國發生饑荒時,荷蘭也沒有乘人之危。因此,戰爭成敗就在于哪一方對于荷蘭金融家更具有吸引力。

在奧格斯堡反法聯盟戰爭之前,英國的流通硬幣有極少量的金幣,但大多為一些年代久遠、磨損嚴重、缺邊少角的劣質銀幣,同時,英國私人銀行發行的可兌換金銀的銀行券即紙幣也廣為流通。紙幣和分量不足的銀幣逐漸成為被人們所接受的票面價值與真實價值不等的信用貨幣。但由于農業也連年歉收,1694年,英國發生了嚴重的信用危機。英國自1696年開戰以來,政府要向國外支付大量貴重金屬硬幣,最好的銀幣都流出英國。劣幣驅逐良幣,英國人紛紛將優質硬幣收藏起來,而拒收紙幣與劣質硬幣,結果英鎊的價值大幅下跌,貸款利率由4%上漲到19%。利率上升之后,英國財政負擔迅速加重,戰爭款項的籌措岌岌可危。

為了解決財政危機,威廉三世開始發行長期國債,采用赤字財政政策。其實只要能按期還本付息,就能維持良好的國家信用。為了恢復英國政府的信用,政府采取的第一個措施便是成立英格蘭銀行,統一管理國債。盡管第一家中央銀行是成立于1668年的瑞典李克斯銀行,但英格蘭銀行才是歷史上第一家職能最為全面的中央銀行。其次是重鑄優質硬幣,穩定貨幣價值。值得一提的是,時任英國鑄幣局局長的大科學家牛頓,為硬幣重鑄和英國貨幣價值的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很快這些措施就有了效果,英鎊開始升值,物價開始下跌,英國國債在倫敦和阿姆斯特丹市場上的發行量激增。

英格蘭銀行的創始人是蘇格蘭人威廉-帕爾森。在帕爾森的建議下,由英國政府授予壟斷性經營的特許權給英格蘭銀行。特許權授權英格蘭銀行在一定的法律限制內發行鈔票的權力。后來,英格蘭銀行逐漸演化為紙幣唯一制造者的中央銀行。法律賦予央行中止償付的特權,因此,央行不會因擠兌而破產,其所發行的銀行券不再是貴重金屬貨幣的兌換憑證,而是貨幣本身。

英格蘭銀行投資人是倫敦和荷蘭的金融集團,他們共出資120萬英鎊,其中荷蘭金融家的投資占到1/3。這些資金全部都借給了威廉三世做軍費,這極大支持了英國在歐洲大陸的軍事活動。為了避免英國王室濫用貸款,英格蘭銀行制定了嚴格的規定以保證銀行信用。1711年,英國財政部拿著議會批準的100萬英鎊軍費的批文跑到銀行要錢,時任英格蘭銀行審計長的格倫威爾發現上面沒有蓋國王的印章,于是堅決拒絕支付這筆軍費。

英格蘭銀行建立后的10余年間,英國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地建立起各種大大小小的商業銀行,英格蘭銀行作為私人所有的中央銀行成為英國各銀行資金結算的樞紐,并且規定商業銀行都要向其繳納一定的存款準備金以備結算之用。英格蘭銀行相當于英國政府的國債擔保人和商業銀行的最后借款人,這為英國赤字財政的正常運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英格蘭銀行的建立帶來了英國工商業的繁榮。當法國人都將金銀收藏在家中的時候,英國人紛紛將之儲存到銀行中。法國人的錢都分散開來,而英國人的錢卻集中在貨幣市場上。如果一個法國商人有10萬英鎊的資本,一年的盈利率是20%,一年不過賺2萬英鎊。而一個擁有相同資本的英國人,可以在貨幣市場上用自有資本作抵押以5%的年利再借入40萬英鎊,盈利率仍為20%,那么這個英國人就可以賺取遠超過法國人的8萬英鎊。這樣看來,從18世紀開始,與英國相比,法國工商業的落后就容易理解了。因此,英法戰爭中法國之敗,敗在金融。

拯救南海公司就是拯救英國

1711年,南海公司成立。南海公司雖為貿易公司,但實際上像英格蘭銀行一樣,在當時是協助政府融資的私人機構。該公司為了支持英國政府的戰爭,認購了總價值近1000萬英鎊的政府債券。作為回報,英國政府對該公司經營的煙酒等日用品實行了永久性退稅政策,并給予其對南美地區的貿易壟斷權。當時南美還在西班牙的手中,這種特權其實一文不值。

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國債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1720年,南海公司與英格蘭銀行競買英國國債。南海公司通過賄賂政府官員與議會,完勝英格蘭銀行。公司承諾購買所有英國國債,但政府必須要逐年還本付息。公司為了促銷股票,還允許客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來購買新發行的股票。

在大眾的心目中,南海公司的前景非常光明。這反映到市場上的結果就是,南海股價發神經似的迅猛上漲,半年漲幅高達700%。最為瘋狂的時刻是,南海公司賬面資產價值4000萬英鎊的時候,股票總價值竟然高達4億英鎊,相當于當時英國每年財政收入的6倍。在南海公司股票示范效應的帶動下,整個英國的股市變成了巨大的賭場,上至王室下至家庭婦女都蜂擁而至,搶購股票。所有股票的股價都像坐火箭一樣地猛漲。這形成英國歷史上的第一次金融泡沫。事后牛頓曾感嘆道:“我能計算出天體的運行軌跡,卻難以預料人們會如此瘋狂。”

1720年6月,為了制止股價的虛漲,英國國會通過了《1719年皇家交易所及倫敦保險公司法案》,簡稱《泡沫法案》。法案規定股份公司必須取得皇家特許狀才能繼續經營。英王喬治一世發表公告,警告泡沫公司屬非法,要受政府檢控。結果股市突然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滅。

為了維護英國政府國債的信用,英格蘭銀行慷慨地向南海公司伸出援助之手,扮演了最后借款人的角色。英格蘭銀行的出手,讓英國順利度過了1720年金融危機,防止了銀行體系與金融市場的崩潰。南海泡沫破滅之后,英國的金融市場逐漸恢復正常。到18世紀30年代,英國國債債權人最為擔心的不是政府會不會歸還本金和利息,而是能不能更長時間地持有更多的國債。

但僅有以中央銀行為核心的現代銀行體系還遠遠不夠。英國為了以較少的白銀償還較多的債務,通過降低銀幣成色的方法發行新幣。結果在1696年,銀幣價值一落千丈,人們跑到英格蘭銀行進行瘋狂的擠兌。“格雷欣法則”起了效果。那些足值的銀幣被人們儲藏用來換取黃金,價值不足的銀幣卻大量流通在市場上,英國政府信用瀕臨破產,國家貨幣與信用體系面臨癱瘓。

盡管在牛頓的嚴格監督下,英國鑄幣局在重量和純度上實行了最為嚴格的標準來鑄造新幣,但由于白銀大量流失,鑄幣局幾乎無銀可鑄,直到1699年,貨幣重鑄尚未完成。以國家和政府作為權威擔保的銀幣,在公眾中逐漸失去信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牛頓絞盡腦汁,費盡心思。

牛頓發現,當時的英國金價高于歐洲,大量國外黃金流入英國,人們對白銀的價值已經徹底喪失信心。于是他向英國政府內閣提交了建立金本位制的調研報告,指出黃金應該成為主要流通貨幣,而白銀應該降低為二流的輔幣。歐洲從中世紀以來,主要流通貨幣都是白銀鑄造,牛頓在當時提出的建議是出人意料的破天荒的第一次。

1717年,英國政府接受了牛頓的建議,將英國的黃金價格定為每盎司3英鎊17先令10便士又1/2便士。至此,英鎊的紙幣正式與黃金掛鉤,英國亦逐漸由英鎊銀本位制轉向了英鎊金本位制,市場上的白銀恐慌隨之消失。

穩定的貨幣與健全的銀行體系使得英國政府能以比法國低一半的利率籌措到更多的資金。這就讓英國可以建設更為強大的軍隊并為歐洲盟國提供巨額的資助來對抗法國。

英國壟斷金融的崛起

1697年奧格斯堡反法聯盟戰爭結束的5年后,歐洲烽煙再起。

1700年11月1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二世病逝,卻沒有留下任何具有絕對繼承權的后代,這給歐洲留下了戰爭隱患。查理二世的兩個姐妹分別嫁給了法國的路易十四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君主。查理二世留下了一份模棱兩可的遺囑。遺囑聲明,第一繼承人是路易十四的孫子,但規定法、西兩國不得合并,如果法國拒絕的話,則將繼承權讓給奧地利哈布斯堡君主的兒子。

1701年,路易十四的孫子菲利普順利接任西班牙國王,法國勢力盛極一時。此時,羽翼豐滿的威廉三世當然不能坐視不理,他聯合荷蘭、奧地利、勃蘭登堡結成“1701年大聯盟”,準備對法作戰。威廉三世“出師未捷身先死”,英王之位由詹姆士二世的二女兒安妮女王繼承,君主易位。但英國的對法戰爭的計劃沒有變化。1701年,英國聯軍對法宣戰,法國則聯合西班牙、德意志的巴伐利亞與之對抗,被稱為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這場大戰終于爆發。此時的英國金融與財政狀況比奧格斯堡反法聯盟戰爭時期要強大得多,英國在奧格斯堡反法聯盟戰爭僅花了1800萬英鎊,但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能夠拿出5000萬英鎊的軍費來支持反法聯盟。這是英國獨力出錢資助歐洲戰爭的開端。

結果自然不出所料,英國聯軍勢如破竹,法國聯軍節節敗退,最后法國在1713年4月和1714年3月被迫分別簽訂城下之盟——《烏特勒支和約》和《拉施塔特和約》。

這場戰爭使得荷蘭人元氣大傷,阿姆斯特丹丟失了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從此在歐洲政治事務中喪失了發言權。勃蘭登堡戰后改稱普魯士,此戰為其日后統一德意志帝國奠定了基礎。割地賠款之后,菲利普雖保有西班牙王位,但他和他的后代永不能繼承法國王位,法、西兩國永不能合并。法國在戰爭中國民經濟受到嚴重破壞,財政虧空,民不聊生,國力大損。

當然,最大的贏家非英國莫屬。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歸英國所有,英國永久性占據西班牙的直布羅陀,控制了地中海出入大西洋的門戶。英國終于成功地鞏固了海上軍事優勢,最終成為最為強大的海上殖民帝國。根據《烏特勒支和約》,英國還獲得了向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販賣奴隸的壟斷特權。這一特權讓英國能夠換取大量美洲白銀用于進口中國茶葉。

金融支持戰爭,戰爭壯大金融。資助英國發動戰爭的金融家們從戰爭中也大發橫財。1717年,英國國債為5400萬英鎊,到1782年,增至2.3億英鎊。這些國債直接或間接被私人所有的英格蘭銀行所控制。到了18世紀末,英格蘭銀行從最初的政府工具,搖身一變成為英國政府最大的債權人。因此,英格蘭銀行的私人控股者也成為凌駕于英國政府之上的太上皇。

到了1806年,荷蘭被法國占領,阿姆斯特丹的金融家與資本家逃往英國避難,英格蘭銀行成為歐洲唯一能維持紙幣信用的銀行。拿破侖戰爭時期,英格蘭銀行不僅控制著英國金融,還以巨款貸給戰爭同盟國,成為國際金融資本集團的核心。利潤不斷從英國、歐洲各國及其殖民地流入金融家的保險柜中。拿破侖戰敗后,英國壟斷金融資本逐漸形成,為大英帝國的霸權與殖民主義擴張保駕護航。

法國金融的倒退:約翰-勞的曇花一現

1715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尚未結束時,法王路易十四一命歸西,給法國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年僅7歲的路易十五繼承王位,這位無恥的國王成年后曾經說過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言——“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不過這位國王作秀的功夫了得,1756年在經濟學家魁奈的建議下,路易十五模仿中國古代皇帝舉行過祭天大典。奧爾良公爵被指定為攝政王,總攬朝政大權。路易十四去世后,國家管理也是一片混亂,法國各地官吏腐敗墮落,無人不貪,無人不惡,整個社會經濟一片混亂。同時,由于長期的戰爭和不良的金融制度,法國賦稅繁重,農村凋敝,工商業停滯,人民生活極端困苦,國庫空虛,債臺高筑,國家財政已到了崩潰邊緣。

法國國債當時總額竟高達30億里弗赫,每年的債務利息有300萬里弗赫。而國家年財政收入才1.45億里弗赫,政府年開支1.4億里弗赫,剩余還債的錢只有500萬里弗赫,即便不算利息,償還債務本金也需要600年。

奧爾良攝政王無可奈何,居然公開宣布法蘭西政府破產。路易十五下令重鑄貨幣,法國的硬幣立即貶值了1/5。政府強迫人們拿硬幣到造幣廠去兌換金銀含量只有原來4/5的新鑄幣。政府總共掠奪了法國人民7200萬里弗赫的財富,但整個國家的經濟運轉仍然一團糟。民眾心中燃起了怒火,路易十五的政權變得搖搖欲墜。政府為了安撫大眾不得不下令減少稅賦。國家財政狀況每況愈下,對英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越來越無法支撐下去了。

正在法國政府焦頭爛額之際,約翰-勞如同救世主一般地降臨了。約翰-勞生于1671年,他出身于蘇格蘭愛丁堡的金融世家,與英格蘭銀行創始人帕爾森是蘇格蘭同鄉。他14歲即開始學習會計與金融事務,1694年在與情敵的決斗中不慎擊斃對手而被判死刑,旋即開始了長期的逃亡生涯。

1705年,約翰-勞出版了《論貨幣和貿易》,在書中,他清晰地表達了自己的信用貨幣思想。約翰-勞認為,增加貨幣,能提高就業率與土地價值,有利于貨幣借貸,有利于發展國內外貿易和制造業,有利于改善各階層人民的經濟狀況,也有利于增強國力與發動戰爭的能力。但金銀的供應量有限,并且價格頻繁變動,因此,紙幣比金銀幣更適于充當貨幣。當時的紙幣是銀行券或信用貨幣。

人們要利用土地來生產所有的物品,而土地的供應量不會增加,因此土地價值比金銀要穩定,約翰-勞建議,以土地等不動產為擔保來發行紙幣,不僅具有無限創造信用的能力,還具有比金銀幣穩定得多的價值。他還指出,通過銀行實行信貸擴張政策來創造信用、增加貨幣量,可以創造財富,繁榮商業。

什么是信用,什么是信用貨幣?信用就是一種信任。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曾發生過這樣一個奇聞。一名叫特麗莎-亨伯爾的女子通過操縱輿論的方法讓人們相信自己是美國大富翁的私生女,并號稱其父留給她一個小匣子,匣子中裝了價值1億法郎的證券。大眾果然盲目地相信了她,其實這個匣子從來沒有打開讓別人檢驗過。她和丈夫用匣子作為抵押,借到了大筆資金來做投資生意。當所有的欠債還完之后,她擁有了巴黎最為繁華的香榭麗舍大道邊的豪華酒店與一家報紙的控股權,她的丈夫也當選為議員。1902年,特麗莎死后,大家打開這個小匣子,發現里面只有一張舊報紙、一枚意大利硬幣和一個褲子紐扣。

特麗莎之所以能夠借到錢,并不是因為她實際擁有資產作抵押,而是大家都相信她能夠還錢。這就是信用。信用貨幣的道理與此相同。使用信用貨幣的原因在于,大家都相信銀行券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兌換成金銀或其他有真實價值的財富。如果人們喪失對信用的信心,無論是信用制度還是信用貨幣都會在一夜之間崩潰,股票或紙幣將變成一摞摞的廢紙。約翰-勞就犯了這樣的錯誤。

1716年,約翰-勞來到法國忽悠奧爾良攝政王說,法國貨幣的屢屢貶值不是因為錢太多,而是因為錢太少。因此,要解決法國的財政問題只有建立銀行發行紙幣來彌補貴金屬貨幣的不足。l716年5月5日,在奧爾良攝政王的鼎力相助下,約翰-勞成立勞氏銀行,路易十五特準這家銀行的紙幣可以用來繳稅。

因為勞氏銀行所發行的紙幣可以隨意購買、兌換金屬貨幣,并且這些紙幣可用于賦稅,法國人開始信任起紙幣。約翰-勞的紙幣日益受到大眾歡迎,價值甚至比等面額的金屬貨幣還高1%。由于紙幣價值穩定,勞氏銀行向法國工商業提供大量信貸,法國經濟開始逐漸復蘇,日漸走向繁榮。到了1717年戰爭結束后,約翰-勞的紙幣價格超過了面值的15%。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法國國債的價格下滑到面值的21.5%。

1717年8月,約翰-勞創建了密西西比公司,這家公司與勞氏銀行有緊密的聯系。政府授予這家公司擁有與密西西比河廣闊流域以及河西岸路易斯安那州做交易的專有特權,并規定公司股票可以用法國國債支付。兩年后,法國政府又授予密西西比公司在東印度群島、中國、南太平洋諸島以及法國東印度公司所屬各地進行貿易的特權。法國人對紙幣的信任開始轉到了密西西比公司股票上來,1719年4月價值500里弗赫的法國東印度公司股票,到了10月竟然高漲到每股1.8萬里弗赫。

1719年,奧爾良攝政王掌控下的法國政府又授予勞氏銀行法國煙草銷售和鑄造金銀幣的壟斷權。勞氏銀行被法國政府國有化為中央銀行,改稱法蘭西皇家銀行。盡管約翰-勞一再反對,但在攝政王的強迫下,法蘭西皇家銀行一開始就發行了10億里弗赫的紙幣,在此之前,勞氏銀行發行的紙幣從未超過6000萬里弗赫。

隨著業務的擴展,密西西比公司在1719年增發了5萬新股。約翰-勞承諾,每股的投資回報率將達到120%。從貴族到平民開始瘋狂地搶購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購買新股的申請者居然有30多萬人。為了清償法國政府所欠的15億里弗赫內外債,密西西比公司又增發了每股股價為500里弗赫的30萬新股。

整個法國陷入癲狂之中,人們紛紛做起金融投機的勾當,金融泡沫也隨之不斷膨脹。直到1720年,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兌換任何數量的硬幣,約翰-勞的金融體系與貨幣體系仍然沒有顯現出崩潰的跡象。

但是,山雨欲來風滿樓。法蘭西皇家銀行發行的紙幣太多了,而用于流通的鑄幣則嚴重匱乏,法國鑄幣總值不到13億里弗赫,而流通紙幣卻高達26億里弗赫。不受控制的過多發行的紙幣將會嚴重破壞貨幣信用制度。法國人對約翰-勞的紙幣越來越感到懷疑,很多人開始跑到法蘭西皇家銀行兌換硬幣。

迫于無奈,約翰-勞規定鑄幣貶值5%,緊接著又將鑄幣貶值10%。同時,法蘭西皇家銀行規定,一次提款只能兌換10里弗赫的金幣或100里弗赫的銀幣。但人們還是源源不斷地擁入銀行要求兌換金屬貨幣。1720年2月,政府規定,禁止流通硬幣,只能使用紙幣,違者沒收所有鑄幣資產并處以高額罰款,嚴禁任何人購買金銀首飾、貴重器皿以及鉆石珠寶,甚至鼓勵人們踴躍告密,并承諾告密者可以得到被告發者違法金額的一半作為報酬。

但這些措施都無法阻止勞氏紙幣的大幅貶值,法國人對銀行和密西西比公司的信心完全動搖了,人們開始瘋狂地拋售股票,紙幣隨之進一步貶值。1720年5月,約翰-勞發布了股票貶值令,同時降低紙幣面值。民眾陷入極度恐慌之中,密西西比股票一瀉千里,從1720年9月的每股2000里弗赫狂跌到1721年8月的500里弗赫,一個月后又跌到200里弗赫以下。

與英國政府力挺英格蘭銀行和南海公司來拯救英國貨幣信用制度不同的是,法國政府放棄了約翰-勞的銀行與公司。1720年11月,紙幣徹底變成廢紙,法蘭西皇家銀行倒閉,法國的信用貨幣體系完全崩潰。盡管絕大部分資產都被法國政府沒收,但在1729年逝世之前,約翰-勞一直在意大利的威尼斯過著非常體面的生活,在他死后留下的遺產清單中包括拉斐爾、米開朗琪羅和達-芬奇等大師的488幅繪畫作品。而法國人卻沒有這樣的好運氣。1721年,法國債務又攀新高,達到3l億里弗赫,相當于當時的1.24億英鎊,法國再次陷入財政混亂的危險局面。

法國人杯弓蛇影,一直到40多年后才又建立起新的公共銀行。1776年,瑞士金融家伊薩克-潘喬德在巴黎建立了貼現銀行發行紙幣,到1796年,巴黎商人和貼現銀行內部的一些人又成立了經常賬戶核算公司來發行紙幣。但這兩家銀行都未能重建起穩定的貨幣信用體系。后來,這兩家銀行都被法蘭西銀行兼并,員工則成為法蘭西銀行的骨干。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2.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3.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4. 這是一股妖風
  5.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6. 2001年就貪污23億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國內,也叫認罪悔罪減刑?
  7. 吳銘|輿論斗爭或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8. 菲律賓沖撞中國海警船,中國會打嗎?
  9.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10. 李昌平:我的困惑(四)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3.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4.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5.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6.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7. 朝鮮領導落淚
  8.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9.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10.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3.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4.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5.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8.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近20年中國社會分層劇變的特征與趨勢: 一位清華教授的直言不諱
  5. 歐洲金靴|“一切標準向毛主席看齊!” | 欣聞柯慶施落像上海福壽園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