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逝去的輝煌――640反導工程部分(提綱)

一個反革命 · 2010-06-19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寫在前面:獸在去年寫過一篇《逝去的輝煌----640工程部分》,剛開了個頭就煞了尾,主要是資料不足,需要補充不少資料才行,后來被人叫去上班,整日如行尸般走肉在這個世界上,更沒有時間來寫了。

     其實去年寫的那個東西還是很不成熟的,過于戲謔,很不好的。640工程是三線建設期間,我國的中心科研工程,和三線建設相始相終,相對于兩彈工程,640工程難度要更大,涉及的行業要更多和更全面,到1980年,640工程已經取得巨大的技術成果:預警系統已經建成,為我國反導預警提供了保障;反擊1號導彈實際上已經研制成功;激光領域取得領先于美國的重大技術成果等等。現在官方的一些人可能查閱了一些檔案和資料,也承認“1971年到1979年8月“反擊一號和反擊二號”先后進行了多次試驗,雖然不很圓滿,但初步建起一個能夠防止彈道導彈打擊的區域”( 2010年3月11日 《中國航空報》 新華社記者 陳輝所寫的《打造共和國反導天網》)。

獸本來要重新寫一系列文章放在烏有上的,但短期內難以完成,搜易先把這篇提綱放在這里。這個東西是獸最近手頭很緊,想混點錢花,寫了這個東西,給官媒們寄去,想混點錢,所以為了照顧官方,加了一些“八股文 ”,可能是“八股文 ”加的太少,所以人家沒有要。為了給去年未了的工作一點交代,先把這個提綱放在這里,給大家提供一個資料。

                 

逝去的輝煌――640反導工程部分(提綱)

   2010年1月11日 ,我國對外宣布成功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試驗,消息傳出,引起世界的極大關注,國內媒體也對其進行了大量的推測和報道,順帶著,640工程也浮現到了人們眼前,筆者多年來有意無意收集了一些640工程的資料,將其整理了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這段往昔的歲月。

第一章 640工程的決策  

640反導工程是毛澤東主席首先提出的,早在1963年,他就安排相關部門研究這個問題, 1963年12月15日 ,聽取了戰略武器問題匯報之后,毛澤東主席指示:“原子彈、導彈,無論如何也不會比別人搞得多。同時,我們又是防御戰略方針。因此,除搞進攻性武器外,還要搞些防御武器。”,同時在聽取聶榮臻匯報時也提到了這個問題( 1963年12月16日 )談到利用激光技術搞反導彈武器時,毛澤東主席說:“‘死光’(指激光),搞一批人專門去研究它。要有一小批人吃了飯不做別的事,專門研究這個。沒有成績不要緊。軍事上除了進攻武器外,要注意防御問題的研究,也許我們將來在作戰中主要是防御。攻擊武器,比如原子彈的數量我們比不贏人家。戰爭歷來都是攻防兩手,筑城、挖山洞都是防嘛。秦始皇的萬里長城,沒有多大用處。我們準備做一些蠢事,要搞地下工廠、地下鐵道,逐年地搞。”      

一般而言是把 1964年2月6日 毛澤東主席和錢學森的談話視為640工程的開始,這次談話實際上是請了竺可楨,李四光和錢學森三位科學家,在同錢學森談話時,專們談到了反導問題:  

 毛澤東(簡稱毛):我們搞原子彈也有成績呀。  

 錢學森(簡稱錢):我有所聞。  

 毛:怕不止于有所聞吧!  

 錢:原子彈確實只是有所聞,我是搞運載工具的。  

 毛:是的,你們搞了一千多公里,將來再搞兩千多公里的,也就差不多了。  

 錢:美帝在東南亞新月形包圍圈上的有些基地有二千八百公里的距離。  

 毛:可以到夏威夷?  

 錢:夏威夷就更遠了,不止4千公里。  

 毛:總是要搞防御的。搞山洞,鉆進去,地下就不怕它了。  

 錢:我們正在遵照主席的指示,先組織一個小型的科學技術人員的小組,準備研究一下防彈道式導彈的方法、即使途徑。看來第三個五年計劃中由于技術條件不夠,還不能開展設計工作。  

 毛:有矛必有盾,搞少數人,有飯吃,專門研究這個問題。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十五年。總要搞出來的。 (1)

  

                                    

            毛澤東主席和錢學森  

   

   春節談話以后,640工程實際上已經開展起來,從1964年到1967年是前期論證階段,同時一些預研工作也已經展開,1967年以后開始加速,一直到1980年整個項目下馬。目前關于前期論證階段的資料比較混亂,也不全面,筆者根據手頭的一點東西做了一個整理:  

   

1.  1964年3月23日 ,國防科委召開彈道式導彈防御科學討論會,四機部部長王諍、五院副院長錢學森和十院、科學院、炮兵等單位30多名專家、領導干部參加。會上初步確定了以導彈反導彈、超級大炮反導彈和激光反導彈三種技術途徑,并把導彈反導彈途徑放在第一位。由國防部五院負責;超炮反導彈由炮兵科學研究院負責;激光反導彈由科學院上海光電所負責。會后國防科委向毛澤東主席和中央專委呈報了《關于防御敵人導彈的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的報告。
   2. 1964年4月17日,五院二分院向院呈報開展反導彈工作的意見,建議立即成立一個規劃小組,由8人組成。其任務是負責制訂反彈道導彈和紅旗三號總體規劃,年內擬訂出技術途徑和戰術技術指標。二分院黨委常委提出由蔡金濤副院長負責指導該項工作。
   3. 1964年8月14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準七機部二院為“反導、反衛星總體研究院”。二院已于1964年初開始著手組織前期準備工作,并于1970年開始進行反衛星計劃論證。 1969年8月14日 周恩來總理批示:“同意調整后的七機部二院可擔任反導彈研制任務。”6 ^  

4.1964年5月,宋健寫信給五院副院長錢學森,提出應先研制低空攔截反導彈系統,主要性能指標為:識別高度80公里;攔截高度15公里左右;導彈飛行時間約20秒,導彈平均速度 1500米 /秒。錢學森對此表示同意。這樣,基本形成了“反擊一號”的指標設想。二院開始技術設計工作。 1965年1月4日 ,以國防部五院為基礎成立了第七機械工業部。國防部五院所屬二分院改稱七機部第二研究院。二院調整為地空攔截式導彈研究院。  

1965年2月-6月七機部在二院二部“反導規劃小組”的基礎上,成立了502室,4月改為七一一所,由部直接領導。 6月30日 經國防工辦批準,在七一一所的基礎上成立反導彈武器系統總體研究所,代號為七機部二院二十六所。承擔反導彈技術抓總和和反導彈導彈武器系統的研制任務。錢學森推薦宋健擔任該所所長。  

5. 1965年2月28日 ,國防科委召開了反導彈防御系統會議。郭永懷提交了“關于開展導彈再入物理現象研究”的報告。中國科學院于 1965年10月5日 正式向力學所、物理所、電子所和地球物理所下達640-5任務,并確定由力學所抓總。  

6. 1965年5月4日 -5日,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中央專委會第12次會議,七機部劉有光、錢學森、劉秉彥列席了會議。會議認為要加速地空、岸艦導彈的研制,以更快地加強我空防、海防力量,更有力地打擊敵宣揚的“海空優勢”。會議同意國防科委提出的關于防御敵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安排意見。 5月10日 ,中央專委辦公室根據專委第12次會議精神,發出《關于防御敵導彈研究工作問題的通知》。要求四、五、六、七機部、中國科學院、炮兵、二十基地等有關部門,必須把防御敵導彈的研究列入本單位的季度計劃和長遠規劃,由國防科委組織上述單位開展研究工作。
  7.  1965年5月10日 ,中央專委辦公室發出《關于防御敵導彈的研究工作問題的通知》,要求四機部、五機部、六機部、七機部、中國科學院、炮兵、XX基地(略),必須把防御敵導彈的研究,納入本單位年度和長遠規劃。  

8. 1965年6月26日 ,七機部向國防科委上報《反導彈導彈武器系統初步方案設想和研制意見》,內容有敵情分析、攔截方法、戰術技術指標、預警、跟蹤、識別、制導和研制進度等。 7月8日 國防科委向中央專委和軍委呈報《關于導彈防御體系各系統的研制規劃報告》。規劃設想在1973年-1975年研制出試驗系統,進行攔截試驗。 8月27日 中央專委第13次會議批復同意了這個規劃。
   9.  1966年2月28日 ,國防科委召開640工程匯報會議,確定以中、遠程彈道導彈為主要目標,搞“點”防御。 3月30日 ,七機部下發關于反導彈體系代號的通知,反導彈體系的代號編為640工程。  

10.1967年10月,國防科委召開全國“ 640” 工程會議,國家計委、國防工辦、總參、空軍、炮司、一二四五七機部、中國科學院等16個單位127名代表參加。會議提出了建立“ 640” 工程綜合總體和指控系統的研究單位問題,正式確定了5個系統的工程代號,及加速反導彈試驗靶場的建設和開展反導彈用核彈頭研制工作的建議。會上提出計劃在73年到75年左右開始實彈試驗。會議確定第一個奮斗目標是在建國25周年時,研制成功第一個反導彈武器系統、建好包括預警系統在內的第一個反導彈防區,并對具體工作進度作了安排。
     

上面只是一些主要的會議,其它的一些較小規模的會議沒有記錄進來了。實際上,640工程確立以后,就成為了一個國家中心工程,與同期的三線建設相始相終。相對于“兩彈一星”工程,640工程的技術難度要更大。  

640工程有一個防區建設方案和5個子系統,防區方案是640防區,5個子系統分別是:  

1.640-1,反導彈導彈系統,也稱反擊系統.  

 2.640-2,超級大炮反導彈項目。  

3.640-3,激光武器。  

4.640-4,預警雷達系統。  

5.640-5,導彈再入物理現象研究。  

由于下面來逐個介紹一下.  

第2章640防區的設想  

1970年2月,二院軍管會向部及國防科委提出在1974年前建立640防區的設想。提出該防區應具有反彈道導彈,反低軌道衛星兼有反飛機能力。方案對防區地點、武器配備、兵力部署、預警范圍、指揮系統、作戰過程、建設進度等都提出了具體意見。5月,二院型號總體方案學習班對原方案進行了較大的修改,提出了一個新的640防區的設想。同年7月15日,國防科委向中央軍委辦事組呈報《關于反導彈反衛星武器第一個防區的設想和幾個問題的請示》,具體提出了建設北京防區的方案設想,防區建成后由空軍使用。  

 1970年8月15日 - 9月19日 ,國防科委在北京召開計劃會議,制訂1971年計劃和“四五”計劃設想。會議確定七機部在“四五”期間總的設想是:到1974年在主要戰略導彈武器(洲際導彈、潛地導彈和反導彈、反衛星導彈)方面,趕上當時美、蘇的水平。二院的任務是:“一年一個型號,四年建成防區”,1974年建成我國第一個反導彈、反衛星防區,做到一次可攔截15至30個來襲彈頭。事實證明,這是脫離實際、根本無條件實現的高指標。根據“四五”任務規劃,12月,二院二部正式提出我國第一個反彈道導彈防區(640防區)方案設想。力爭1974年對來襲的彈頭實現高低空兩次攔截,同時能攔截低軌道偵察衛星和低軌道武器,并能作中程進攻性導彈使用。防區由預警系統(相控陣預警雷達,超視距雷達等)、識別系統(高空識別雷達,高空電視輻射計,紅外尾流探測儀等)、武器系統、制導雷達系統(“715”雷達、控制系統等組成。1971年1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批示同意第一個640防區建在京、津地區,爭取于1974年建成。并決定將反導彈、反衛星武器系統的研制任務列為國家重點項目。1971年6月國防科委和空軍聯合召開會議,進一步討論防區建設和武器研制問題,決定首先研制高攔武器。  

為了突破640工程的技術難點,七機部與天津市組織力量展開了“天津會戰”,會戰的主要項目有:反導系統精密跟蹤相控陣雷達,導彈發射架,導彈自動駕駛儀,無線電控制儀,固體發動機殼體,控制指揮用數字計算機等。會戰取得一定的成果。  

640防區建設是一個很大的工程,當時提出這個設想還是很超前的,1970年的方案還是很冒進的。640防區并沒有徹底建成。不過由于要進行反擊一號導彈的試驗,在云南建設了一個小型的試驗 “防區”,之所以放在云南,是因為110雷達安裝在云南(由于1969-70年代,我國航天的再入區域選在云南和四川邊界的人煙稀少地區,所以110雷達建在云南),這套小系統包括:導彈、目標精密跟蹤雷達、制導雷達、導彈發射設備以及把這些設備聯結成攔截系統并與遠程預警雷達(“110”雷達)協同工作的指揮所。  

   

   

第3章 640-1反導彈導彈系統  

一般而言,反導系統中反導彈導彈是最重要的一部分,640-1反導彈導彈系統也叫反擊系統,是陸基反導彈導彈系統,由北京的航天二院負責研制的.二院在1970年代中后期開始反衛武器的研制,進行了一些試驗。  

640-1反擊系統包括低空攔截和高空攔截反導系統。低攔系統,主要開展了“紅旗八十一號”(后改稱“反擊一號”)試驗器系統的研制和“反擊二號”導彈武器系統總體方案的論證并進行了單項預研;高攔系統,主要開展了“反擊三號”導彈武器系統總體方案的論證和各分系統的攻關試驗。

  

   

                        待發的反擊一號導彈,成50°的仰角  

   

反擊一號   “反擊一號”試驗器系統方案以攔截我國中程地地導彈“東風三號”在再入彈頭為目標,該系統包括:導彈、目標精密跟蹤雷達、制導雷達、導彈發射設備以及把這些設備聯結成攔截系統并與遠程預警雷達(“110”雷達)協同工作的指揮所。  

 1965年12月22日 ,七機部下發1966年研制生產計劃考核項目。要求二院開展紅旗八十一號(反導彈導彈)的預先研究工作。1966年2月19-20日,二院研制的紅旗八十一號3發小比例模型彈飛行實驗成功。 1968年1月10日 ,國防科委批復,二院本年要進行反擊一號模型彈研制和飛行實驗,1969年進行低空方案攔擊試驗。1968年上半年,由于(文革),一些單位處于癱瘓狀態,反擊一號安排的19項科研計劃,全部未完成。嚴重影響到反擊一號的研制進度。1970年8月,反擊一號第一發模型彈在二十基地進行飛行試驗,達到了預定目標。1972年4月,“反擊一號”○一批兩發獨立回路遙測彈完成總裝、出廠交付。 5月15日 ,遙測彈在昆明基地進行飛行試驗,發射后不久,導彈在空中爆炸,試驗失敗。周總理得知消息后指示:“不要急于打第二發,要認真把問題搞清楚,然后采取措施,再考慮打第二發。”軍委副主席葉劍英也批示,要求把好質量關。二院迅速召開工作會議,認真分析和討論,找出了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決定加強地面試驗,并采取了兩項技術措施,即加強全彈特別是過渡艙的防熱和改進發動機的點火裝置。經過反復試驗,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正在掛裝的反擊一號,據參加過發射的老兵回憶,掛裝過程為20分鐘。  

1978年10月,二院向七機部上報《關于結束反擊一號研制工作的報告》,提出,準備在完成3發模型彈后結束研制工作。1979年8月和9月,反擊一號導彈在云南進行了兩次模型遙測彈飛行試驗(所謂模型彈除了不帶戰斗部以外,其它與實彈是一樣的,放戰斗部的部位安裝了一些測試儀器,用于測試),均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導彈(無戰斗部)成功在有效殺傷半徑內與目標相遇.關于這兩次試驗的詳細資料還很缺乏,被攔截彈的型號,攔截地點等均不是很明了,不過軍方對這兩次測試的結果還是比較滿意的,但由于在此之前, 二院已決定不再研制反擊導彈,國家也決定不再搞640工程,反擊一號沒有完成最后的帶戰斗部的測試,也沒有投入使用.  

反擊一號導彈采用了兩級液體火箭發動機(一位參加過反擊一號發射的老兵在回憶文字中稱, 反擊一號采用的是固、液體兩級發動機), 全長約 14米 ,起飛重量近10噸,發射的時候呈50度的仰角。制導模式是半自動雷達波束制導,可以在中低空層空間依靠破片式戰斗部摧毀來襲導彈。  

目前反擊一號導彈的性能還不是很清楚,不過其性能可以參考前蘇聯的“橡皮套鞋”反導彈導彈。反擊一號導彈雖然沒有投入使用,但“為我國高超音速導彈的研制取得了寶貴經驗”。  

  

   

反擊二號   為了裝備反導防區,在反擊一號研制的同時,二院于1970年開展了低空攔截武器系統反擊二號的方案論證和研制工作,確定其戰術指標是:射程 50公里 ,攔截高度20 -40公里 。反擊2號的研制比反擊一號要晚,但它的進度比反擊一號要快。1971年10月至1972年4月,共進行了6次小比例(1∶5)模型彈彈射試驗,其中5次獲得了成功。由于反擊二號的作戰范圍和反擊一號相重疊,同時也和紅3,紅4導彈有技術重合,1973年停止了研制。  

   

反擊三號    1971年6月國防科委和空軍聯合召開會議,決定首先研制高攔武器,后定名為反擊三號。反擊三號是一種在幾百公里的高度上,在外層空間攔截敵方來襲彈頭的反導武器系統(類似于現在的陸基中段反導導彈),而且還采用了相當超前的雙層攔截概念,即保證在第一枚攔截彈沒有擊中目標的情況下,還有時間再發射第二枚攔截彈,以保證攔截效果,目前美國提出這個概念也還沒有幾年。由導彈、“715”精密制導雷達、“7010”預警(目標)雷達、指揮所和地面設備組成。反擊三號導彈為三級固體導彈,最大直徑 1.4米 ,從地下井發射。  

1974年5~6月,七機部和二院共同組織召開了反擊三號高攔反導武器系統方案討論會和技術協調會,并開展了配套設備研制和關鍵技術攻關。由于工程任務的調整,1977年反擊三號也停止了研制,其中已研制成功的S-7大型車載計算機作為東風五號(后期批次)和其他型號配套使用。  

   

反衛一號   二院在研制反擊導彈的同時,還完成了實踐二號乙衛星設計、反衛一號(以衛星反衛星)武器系統總體設計和部分設備研制試驗,這些試驗均獲得了成功。反衛一號應該沒有上天,不過可能在實踐二號乙衛星進行過部分試驗,實踐二號乙衛星為無源雷達定標試驗衛星。它用直徑為 4m 的氣球作為引導用的光學信標,用直徑為 0.45m 的金屬球作為地面雷達標校用的金屬球。兩球之間用 600m 的絲繩連接。直徑 4m 的球內裝有升華物和少量殘余氣體,入軌釋放后氣球膨脹,聚酯鍍鋁表面的 4m 直徑球很亮,由此引導雷達,以便于搜尋發現直徑 0.45m 的金屬球。這個雷達標校估計是為反衛一號地面遙測準備的,以衛星反衛星基本上需要地面進行控制。

  

  

        實踐2號乙衛星  

   

在進行反擊導彈研制的同時,我國還進行了反戰術導彈的試驗,主要是用紅旗導彈進行,1970年年代,我國用紅2導彈攔截過近程彈道導彈(估計是東風2),紅旗3則于1974年進行攔截高空,高速飛機和空地導彈的試驗(使用的靶彈是圖強1號靶彈),取得成功。同時不為人知的紅旗4號導彈估計也有這方面的戰術指標。  

  

      紅旗3號導彈,紅3導彈是紅1導彈的改型,它主要是用來對付SR-71之類的高空高速飛行器。1965年開始研制,1973年定型,紅3導彈沒有大規模入役,但進行過多次的反戰術導彈的測試。  

   

   

   

   

   

   

  

      由上海航天系統在1970年代研制的紅旗4高空高速遠程防空導彈。紅4導彈1981年進行了兩發遙測彈的試射,取得了預期的目的,之后停止發展,幾年以后,航天二院的紅9導彈開始研制。紅4導彈的性能目前還不是很清楚,不過它有兩個技術特點值得注意:一是采用了相控陣的制導站,二是采用了固體發動機。  

   

第4章640-2 反導反導大炮  

640-2是反導大炮項目是由201所(原常規兵器研究院(即總后勤部二十院)所屬超級炮研究所)負責研制的。  

1971年1月七機部軍管會根據國防科委通知,由二院接管了常規兵器研究院(即總后勤部二十院)所屬超級炮研究所,代號為二一○所。  

二一○所承擔的超級大炮反導系統的研究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試圖用炮射次口徑彈作為攔截手段。早在1965-1966年間,就在 85毫米 口徑滑膛炮上進行了試驗。 4公斤 的彈丸,初速達到了 1200米 /秒,這個速度比改裝前提高50%。1966-1968年,在140炮毫米口徑的滑膛炮上進行了11次48發試驗,發射 18公斤 重的彈頭初速達到了 1600米 /秒,射高達到了 74公里 ,射程 130公里 , 1000米 立靶射擊精度0.0168%,。在滑膛炮發射次口徑彈試驗的同時,二一○所還進行了 320毫米 次口徑火箭加力彈、固體沖壓加力彈的研究試驗,確定了 320毫米 超級大炮----“先鋒號”超級大炮的設計方案:炮長 26米 ,炮重155噸,彈重 160公斤 ,初速 900米 /秒。力爭在1969年參加攔截“東風三號”彈頭的試驗。“先鋒號”超級大炮的資料目前還很少,具體情況還不是很清楚,不過應該做了一門樣炮,其實戰價值不是很高。  

   

   

   

  

        先鋒號反導大炮,該跑采用了加長身管,長 26米 ,重155噸,安裝在  

   專用的發射滑軌上,十分笨重,實戰價值不大。  

   

第二階段:由于第一階段的測試發現無制導的炮彈很難達到實戰的要求,201所決定轉移研究方向,從炮射火箭彈,改為炮射導彈,同時,上面又提出研究能夠用于實戰的低空攔截系統,目的大約是為了對付常規彈頭。而炮射導彈既有炮彈的高速度,又有導彈的高精度,無論高低攔截都能使用。于是反導大炮的第二階段研制從1970年開始。  

第二階段的工作主要有兩個問題需要優先解決,一個是火炮口徑的選擇,一個是過載問題。前者經過選擇,決定采用無后坐力炮,并研制了一款口徑在 400mm 無后坐力炮,這也是我國口徑最大的一款火炮。后者則需要研制能承受高過載的陀螺敏感元件,為此二一○所和電子工業部一四一○所合作,專門研制出了能成功挺過3000個到5000個股的振梁速率陀螺。這種陀螺現已裝備到了其它導彈工程上,并榮獲國家發明獎。此外二一○所還對回收彈丸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 140毫米 口徑炮射高過載開傘回收彈試驗,成功;從3000到15000個g的高過載環境里開傘回收,成功率100%;彈丸速度達到3-4倍音速時開傘,成功。以上幾項研究,直接推動了我國空間飛行器再入開傘回收技術的進展。  

由于炮彈的精度始終是個問題,反導大炮的研制于1978年停止。  

   

第5章  640-3 激光武器  

640-3是激光反導系統,是由成立于1964年的上海光機所負責研制的。關于640-3激光武器項目,張勁夫和王大珩在1993年接受軍旅作家陳曉東采訪的時候,從各自的角度談了一些640-3工程鮮為人知的事情。  

    張勁夫  

   張勁夫----文革前我國科技界的主要領導,參與過我國多項科技工程。  

   

張勁夫回憶了激光反導的一點決策方面的事情(采訪時間是 1993年3月23日 ):  

   

羅榮桓逝世那一年(1963年)的有一天下午,毛主席把我和羅瑞卿找去了,羅瑞卿當時是總參謀長。我們到了中南海頤年堂。毛主席那些日子神情非常憂郁。我們那天見到他時,他仍然沉浸在悲痛之中,說:“羅榮桓是一個好同志,他去世了,讓我們為他默哀吧。”說完,他帶頭站起來,望向遠方,然后低下頭。我和羅瑞卿也和毛主席一樣,脫帽低頭給羅榮桓默哀。幾分鐘后,毛主席從肅穆的氣氛中回過神來,說:“今天叫你們來,要想跟你們討論一下中國的防御問題。我們實行的是積極的防御方針,絕不會去進攻人家的,但人家要進攻我們,人家有導彈、原子彈,我們怎么辦?我們就要防御,就要有對策。”毛主席講到這里停頓了一下,他點燃了一支煙,又說:“張勁夫同志,我叫中辦通知你們研究防御政策,你們研究出來了嗎?”我立即給毛主席匯報:“我找人研究了一下,初步想到的有三條:其中一條是要布陣,就是說我們應該研究死光(激光),這種東西可以粉碎對方導彈彈頭對我們的襲擊,但在這個問題上還有爭論,一部分人說行,另外一部分人說不行。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還是要請主席定奪.”毛主席眉頭一皺,若有所思地沉吟了一下,然后把目光投在羅瑞卿身上,說:“你是總長,你認為這個問題應該怎么辦?”羅瑞卿倒是干脆,說:“我認為要干,哪怕把錢扔到水里去也要干!”毛主席又說:“那好啊,那就干吧。”就這樣,中國要搞死光的事就這樣定下來了。(2)  

   

王大珩院士  

    王大珩----我國著名科學家,主要從事光學方面的研究,863計劃的倡議者,640-3工程的實際技術負責人。  

   

王大珩則簡短地對640-3做了一個總結(采訪時間是 1993年5月8日 ):  

   

科學院接受激光任務后,主要在上海激光研究所實施。那時這個任務的代號叫640-3,  

是反導防御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我們試圖用激光束,攔截入侵導彈和飛機的武器裝備。科學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經過長期探索后,我們認為激光不宜用于武器出現,而是把它用到尖端科學技術上去了。我們光學方面的研究可以說今天已經走到了美國的前面。(3)  

   

目前關于640-3的資料還很少,不過上海光機所的范滇元院士在《中國激光技術發展回顧與展望》對640-3系統有段總結性的文字:

   

1. “ 6403” 高能釹玻璃激光系統  

1964年啟動,最后從技術上判定熱效應是根本性技術障礙,于1976年下馬。這一項目對發展高能激光技術的歷史貢獻是不可忽視的,它使我國激光技術的水平上了一個臺階。其成果主要表現在:(1)建成了具有工程規模的大口徑(120毫米)振蕩-放大型激光系統,最大輸出能量達32萬焦耳;改善光束質量后達3萬焦耳。(2)實現了系統技術集成,成功地進行了打靶實驗,室內 10米 處擊穿80毫米鋁靶,室外2公里距離擊穿0.2毫米鋁靶,并系統地研究了強激光輻射的生物效應和材料破壞機理。(3)第一次提示了強光對激光系統本身的光損現象和機制。(4)第一次深入認識和理解激光光束質量的重要性和物理內涵,采用了一系列提高光束質量的創新性技術,如萬焦耳級非穩腔激光器、片狀激光器、振蕩-掃瞄放大式激光系統、尖劈法光束質量診斷等。(5)激光元器件和支撐技術有了突破性提高,如低吸收高均勻性釹玻璃熔煉工藝、高能脈沖氙燈、高強度介質膜、大口徑( 1.2米 )光學精密加工等。(6)培養和造就了一批技術骨干隊伍。  

范滇元院士本身就是這個項目主要參與者,先后參加研制1010W、1011W和1012W高功率釹玻璃激光系統,筆者推測當時應該制造了一些實驗室的激光炮樣跑,其中可能有口徑為 120mm 的激光炮,當然離工程應用還有很遠的一段路要走。1976年以后,上海光機所的工作轉向了“神光”系列激光器的開發和ICF試驗,為我國激光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另外,640-3工程可能還有機載激光武器計劃,劉頒豪院士的簡歷中就有“70年代中640-3工程的激光遠距離打靶和激光反響尾蛇導彈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獲國防科委重大科研成果獎,是我國激光武器基礎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的介紹,美蘇好像沒有哪款戰略導彈叫響尾蛇,戰術導彈叫響尾蛇的倒有不少,其中對我國威脅最大的就是美國的響尾蛇空空導彈,如果激光反響尾蛇導彈確實是指這款導彈的話,那么是機載激光武器的可能性較大,如果這個計劃確實是機載激光武器的話,那就相當的超前了,美蘇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進行了一些機載激光武器的試驗,但實際情況不是很令人樂觀,近幾年美國機載激光器進行了多次測試,情況還不是很讓人滿意,離大規模的應用顯然還有不短的一段路要走。關于640-3的“激光反響尾蛇導彈研究”究竟是指什么,還需要更多的資料公開。

  

  

                  神光I的主放大系統  

   

   

此外,中科院的原子所也提出了反導課題。據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杜文甫撰文回憶:  

1968年10月—1969年2月,我有機會作為中國科學院原子能所中關村分部科技人員與科學家朱洪元、謝家麟等一起參加核工業部基礎學科規劃調研工作,最后向二機部提出幾項必須重視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其中有由我主筆起草的《關于建立空間核爆炸輻射效應模擬及反導機制研究》。在 1969年8月15日 國防科委的規劃會議上,同意將此項目列入規劃中。但在當時的混亂年代,雖然這項目列入規劃,大多仍然只能保存在保密柜里,很難開展正常的科研工作。  

  1969年10月13日 這天,我得到所通知科委首長要接見我。我很高興,立即與科學家朱洪元、所計劃處長高啟榮一起去友誼賓館。當在一位秘書陪同下走進會議室的時候,我環視一下房間,是很普通的辦公室,沒沙發,辦公桌位置上也沒有首長,我看見只有一位身著草綠軍裝的長者正站在一個木椅子上,用毛巾擦玻璃窗。這時秘書說:錢主任,原子能所同志來啦。當這位擦玻璃窗的軍人轉過頭來時,我心里一震,啊,是錢學森,這是要接見我的科委首長,我要見的是這樣一位我所敬重的著名航天科學家——錢學森。他當時是國防科委副主任。  

 隨后二機部九院科研處也來了兩位同志。當所計劃處高啟榮簡單介紹我們后,錢學森很謙虛地說,我今天找你們是因為中央要我也管下核科學事務,你們知道我最熟悉的是導彈、航天。核子武器我是外行,要管,就首先要學習。錢老說,當前世界形勢在變化,空間核子試驗要逐漸停止,地下核子試驗也會最后被禁止。你們提出利用強流大功率電子束進行空間核爆炸輻射效應模擬及反導機制研究課題很及時,很重要。這是一門多學科、多技術的重大工程和科技項目。必須要中國科學院、核工業部研制和效應測試部門再次大力協同工作。為此請你們談談設想,我也請九院同志來參加討論,也要聽聽設計單位意見。  

核子科學家朱洪元介紹方案中可以模擬5MT級核爆炸離開中心 10公里 范圍對導彈彈體材料的X光破壞實驗。我介紹如何實現在20平方厘米實驗面積上,在不大于20ns時間內釋放不小于1000焦耳/cm2的電子束輻照設想。  

                    ……  

由于這次錢學森副主任的親自過問,核爆炸效應模擬工作立即快速啟動。 1970年7月30日 ,國防科委組織召開有各方面20多位專家參加的方案論證會,通過了建造4Mev,100kA,50ns強流電子加速器并先期在中關村建立1Mev模型加速器總體方案(后代號730工程)。由于得到錢學森的支持,使這項重大國防科技工程能在文化革命的年代被啟動,雖然進展不如預期,我也因為去干校和轉入高能加速器建造任務而離開這項工作。但通過建立1Mev模型加速器的研制、改進工作培養了人才,并將這項工作轉移到西北核技術研究所繼續下去,先后開發形成1MA的低阻抗脈沖電子束加速器“閃光二號”,多功能輻射裝置“強光一號”。這些設備在國防科研試驗和高新技術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開展了極強脈沖電子束的產生、傳輸、診斷及應用的研究工作,并在1999年這項工作開發中培養出了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院士邱愛慈。(4)  

   

這里提到的730工程最后在西安研制了高阻抗脈沖電子束加速器----晨光號,并形成了以邱愛慈院士為核心的團隊,這個團隊在1980年代研制了低阻抗強流脈沖電子束加速器---- “閃光二號”,新世紀之交研制了多功能輻射裝置“強光一號”,至于在反導方面進行了一些什么試驗,相關的資料就很稀少了。  

   

                          第6章 640-4預警系統  

640工程的預警系統實際上是一套陸基系統,不過在這部分筆者還是將范圍擴大些,也談談海基和天基部分。  

                         (一)陸基部分  

640工程中的預警系統實際上是陸基系統,不僅服務于反導工程,也服務于其他的航天項目。  

 640工程中的預警系統實際上隱藏在衛星測控系統當中,我國衛星測控系統第一期工程是1965年開始建設,1968年8月,除渭南外,已基本建成。640工程是在1967年才正式確定方案,所以其陸基早期預警雷達網就利用了這些衛星測控系統。衛星測控系統第一期工程是由渭南衛星測控中心和酒泉、湘西、南寧、昆明、海南、膠東、喀什7個觀測站組成,除酒泉外,其他都屬于640工程,其中: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大廳  

   

 渭南站是640工程預警系統的指揮控制中心,也就是預警系統的大腦,又叫“28基地”, 28 基地既是整個地面觀測系統的指揮中樞,也是配備最完整的觀測站,原為導彈試驗基地,其設施包括前置遙測站、回收站、活動觀測站。28 基地也就是今天的西安衛星測控中心,1967年開始建設,1970年正式建成。  

 湘西、南寧、昆明、海南4個站主要是進行衛星入軌測量,同時也承擔運行段測量任務。膠東、喀什為運行段測量站,前者為入境圈測量站,后者為出境圈測量站。  

以后又增設代號“長江”的回收測量站、代號“前哨”的第一活動站(彈道導彈搜索和跟蹤系統)、代號“黃河”的第二活動站(移動式導彈跟蹤系統)和代號“長城”的長春站(備份的導彈預警系統)。這些新增設的子站實際上就是2期衛星監控網絡系統,一些資料認為遠望號也屬于2期衛星監控網絡系統,這個說話不一定準確,遠望實際上屬于718工程的,它由海軍負責,海軍當時把要發展的軍艦和軍鋪船都加到這個工程里面,所以嚴格來說,遠望并不屬于2期衛星監控網絡系統,盡管它承擔的任務是航天監控。(5)

  

  

    喀什站的監控設備  

   

 640工程的預警系統安裝了數量眾多的雷達和光電儀器----其中主力就是7010雷達和110雷達,這兩個東西將放到后面單獨介紹----包括用于地球軌道測量的154-2乙型單脈沖雷達、701-5型無源引導雷達、多譜勒頻移測速儀(在南方4站均安裝)、比相干涉儀(安裝在南寧、喀什站)、光角望遠鏡、160型電影經緯儀、150型光學經緯儀等;用于微波遙測的930時統、717計算機數字處理機;用于指管通情(C3I)的控制中心,108乙型計算機等。  

 另外從70年代初14所所長申仲義積極建議并研制了超視距體制試驗雷達——112—1。這一雷達采用了脈沖多普勒技術,相控陣電掃接收天線,主振放大發射、高中頻大動態接收,線性調頻脈沖壓縮等技術。1982年12月首次觀察到距站900—1450公里(超視距)范圍內的國內民航班機。這種試驗雷達的研制成功,為我國研制戰略、戰術超視距體制雷達奠定了技術基礎。   

 這些站的通信是以有線通信為主,無線通信為鋪,傳輸干線是以國家電信線路,無線部分則是無線短波單邊帶專向電路。為此配備了4種有線載波線路設備,2種短波通信設備,并采用了SCA-3型數據傳輸機(清華大學研制)。它們的通信網絡是一個二級通信網絡:先由28基地溝通與喀什,湘西的有線通信,以后在湘西建立匯接分中心,再溝通與其它幾個站的聯系,形成二級通信網絡。另外各站之間還建立了計算機間遠距離數字通信系統,并設計了簡易的數據通信規程,這估計是我國最早的計算機網絡系統。下面單獨介紹一下110雷達和7010雷達。  

                         

110雷達   110雷達最早是在1958年開始研制的,當時在“大躍進”的狂潮下,提出了過高的指標,而且提供的參考雷達性能很差,當時沒有取得太多進展,110的研制于1960年底暫停,不過在1959年14所還是研制成功了一部110模擬試驗雷達,首次收到了離地球38萬公里的月球的較強回波,取得了觀測外空目標的初步成果。1961年6月,聶榮臻提出110雷達不能停下來,同年14所的副總師張直中(我國資深雷達專家)向14所所長申仲義提出發展單脈沖雷達,得到申仲義的同意。隨后兩年,張直中和他的團隊突破一系列技術問題,隨后決定研制一款單脈沖試驗雷達。1963年,申仲義撥款30萬元從 西安786廠購買了一臺蘇式COH 9A 雷達對其進行改裝。14所動用了近百名技術人員將它改裝為單脈沖體制,改裝工作在1964年完成,經測試其測角精度比圓錐掃描體制可提高5倍,這是我國第一臺單脈沖體制雷達。1965年,110雷達再次上馬,將脈沖壓縮和單脈沖體制用在110雷達上,由張直中任技術負責人,至此,110雷達的研制正式開始。1971年開始安裝調試,到1977年正式投入使用。安裝在云南。(6)  

  

           龐大的110雷達  

110雷達的全稱是110大型單脈沖精密跟蹤測量雷達,是作為導彈和衛星的再入段精密跟蹤雷達,它采用了卡塞格倫式天線,雙波段五喇叭饋源,天線拋物面口徑為 25米 ,天線系統重400噸,天線罩球面直徑 44米 ,高 36.5米 ,由1500余塊六角形蜂窩式玻璃鋼模塊鑲嵌而成。發射機選用了12所的巨型多腔速調管,它高 1.5米 ,重100公斤,峰值功率為2.5兆瓦。采用了多極化、脈沖壓縮、數字壓縮、數字測距、脈沖多普勒測速和多目標高速磁記錄和重放等新技術。除了這些東西以外,張直中張老在他回憶文字中還談到采用了“多路接收技術,除跟蹤主目標外還可以跟蹤同在天線波速內但偏離主目標的其他目標,如可跟蹤導彈下落進入大氣層后,末級火箭可能碎成幾片伴隨在導彈四周的情形”(7)。  

 110雷達,到1977年正式投入使用的時候,已可以連續跟蹤1000多公里以外的衛星,實際使用中,110雷達能跟蹤2000公里以外的非合作外空目標,顯示其不俗的性能。  

  

       

110雷達的研制成功,使我國成為美蘇之后,第3個能研制這種大型雷達的國家,也是640中的核心雷達,是我國反導預警系統的頂梁柱。這臺雷達只部署了一臺,目前好像還在使用。  

                            

7010雷達  7010雷達是根據640工程的需要而研制的。1970年,中央批準研制7010雷達,14所組織了以薛國偉,張光義為主要技術負責人的300余名科技人員進行研究。不過據張直中張老回憶,早在1964年14所就已開展7010雷達的研究,最初的工程代號叫111,1969年改為7010。據張老回憶:1964年,640工程需要一款遠程預警雷達,并把任務下到14所。張老了解到國外正在發展一種新體制雷達――相控陣雷達,這種雷達比當時的機掃雷達擁有更好的性能,并向申仲義建議研制這種雷達,得到申仲義的大力贊同和支持。隨后張老從精密跟蹤雷達總體室抽調了幾個技術骨干對相控陣體制進行研究,當研究深入以后,即開列了需要解決的若干專題。由于申仲義不斷將新的技術力量補充到相控陣的研制上來,使得14所在其后數年解決了以上若干專題。所以在1964年7010雷達就已開始研制。(8)  

   

  

  

   

   

2008年4月的一天,鼎盛王朝軍事論壇的北京地區網友到北京以北的黃羊山考察了7010。以上3圖是xxbit網友根據當時探險的照片和測量,繪制的7010雷達三位結構圖,可見雷達依山而建,面向西北,成固定角度的巨大陣面。十分專業。  

   

7010雷達1972年開始小面陣天線的安裝和調試,安裝在北京 以北幾百公里的海拔 1600米 的黃羊山上,1974年9月7010雷達經初步試驗,第一次觀察到了外空目標。1976年進行全面陣天線的安裝,調試,并投入運轉,1977年正式投入使用。1977年以后7010雷達多次完成中 國導彈,衛星觀測任務。特別是可以為110雷達提供目標指示,共同組成測量網。  

   

  

               7010雷達的遺址,巨大的天線陣面  

7010雷達的發射機采用4只大功率多腔速調管,總峰值功率為10 兆瓦,平均功率為200千瓦,電掃描天線陣面為 20米 X 40米 ,饋電單元(也就是T/R組件)8976個,在方位 120度和仰角2-80度空域內進行邊搜索邊跟蹤,可連續跟蹤多批目標,配備了大中小型計算機對全站實時控制,處理和計算。采用了脈沖壓縮,反副瓣,變極化等反干擾措施,對一`些關鍵器件,分機采用雙工冗余技術,配有全機工作狀態監測系統和故障顯示系統。  

7010雷達可以連續跟蹤3000公里以外的多個衛星目標(有種說話是10個)  

   

  

            2004年軍博-國防知識展 展出的7010 雷達  

  

     《當代中國電子工業》中的7010雷達  

   

70年代初,空軍組建導彈預警雷達團——雷達53團,全團一部雷達——7010雷達,就在黃羊山上。80年代早期該團及裝備移交國防科工委為雷達站,現在該部的編制仍在,隸屬西安衛星測控中心。  

   

  

                   7010雷達的控制室  

   

   

7010雷達和110雷達投入使用后,顯示了不俗的性能,下面是筆者收集到的使用記錄,但這些記錄多是1984年以前的,這之后的很難找到。   

1.1979年美國太空實驗室墜落,在墜落前,兩部雷達對其跟蹤了8天,并根據測得的數據,對其墜落做了內部預報,后來根據美國公布的數據進行了對比,發現時間僅差了4分鐘,地點僅差經度2.9°和緯度1.3°。  

2. 在反擊一號反彈道導彈試驗中,彈體離架僅 10 秒鐘就被110雷達緊緊抓住,并穩定跟蹤,迅速預報落點,為火箭、反導試驗作出了重要貢獻  

3. 1980年 5 月,110雷達在兩發東風五型洲際導彈全程試驗中,分別獲得了 316 秒和 396秒的跟蹤測量數據,最遠跟蹤距離達 3000 公里。  

  

東風五型彈道導彈全程飛行軌跡圖  

   4.  1981 年 7 月  18 日,7010 雷達站接到當時國防科工委主任張敏參謀長的電話,要求對 19 日蘇聯向太平洋發射的運載火箭進行跟蹤。7010 連續開機 11 天,于 19 日和 28 日兩次觀測到該運載火箭,及時預報了發射點和落點經緯度、預警時間和射程。從測量數據分析,這兩枚導彈是蘇聯未公布的多彈頭試驗項目,采用低彈道形式發射,目的顯然是為了測試分導彈頭的導引精度。從事后其它管道獲得的信息證明,7010 的觀測是正確的。  

   5.  1983 年 1 月  12 日,110雷達基地接獲上級指示,要求觀測并攔截正危險地向地球墜落的蘇聯 1402 號核動力衛星。然而,由于蘇方不公布衛星的軌道參數,雷達轉動的巨大天線, 連續工作 4 個半小時,仍如大海撈針,一無所獲。直到第 3 天,昆明站才跟蹤上了目標,并向沾益站進行了及時通報。根據通報中的軌道參數,18 日和 19 日沾益兩次開機連續捕捉到了目標,并判明是三個目標,列為  1402A ,1402B, 1402C 。                 

 1 月 2 2 日,張敏參謀長致電該站詢問該枚蘇聯偵察衛星的隕落時間和地點。中央當時  

已電令全國 X 個攔截陣地,萬一這枚衛星落入我人口稠密地區,務必在其隕落前將其攔截、  

擊毀,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當天正午,沾益站通過 BX-10 微機的解算,得出了  

 1402A  的隕落時間為  1 月24  日4 時至8時之間,并將這一預測上報了科工委。  1 月 2 4日 5時,沾益站又報出該星體再入大氣層的準確時間為 24 日 6 時 30 分,地點為東經 67.9 度,北緯 1.1 度,不會落入中國境內!這下軍委領導才放了心。1402 號衛星實際隕落的時間比沾益站的預報提前了僅 9 分鐘,位移誤差為 3400公里。             

美國北美防空司令部的預報時間較準,比實際時間僅差 1分,但位移誤差上萬公里,比中國的預報范圍大了 3倍!    

                        (二)海基部分  

   海基部分主要是指718工程,718工程和640工程是兩個各自獨立的工程,它主要是海軍方面負責,起因是洲際導彈的試驗需要觀察船。718工程的核心是3艘遠望(向陽紅10號后來改裝成遠望4號),因為它們本身就是為監控洲際導彈而研制的,所以是640工程預警系統的有效補充和延伸,640的陸基系統還是有不少死角的。實際上,遠望號以后一直承擔著各種航天監控任務包括載人航天工程。  

2004年軍博的國防知識展上,在介紹遠望號的時候,就提到:遠望1號對洲際導彈的有效跟蹤時間是1個小時,其中最有價值的跟蹤時間只有60秒,不具備實戰價值。這說明遠望號測量船是有反導預警任務的。盡管它不屬于640工程。  

718工程的遠望1號和2號,是1976年9月,在上海江南船廠開始投料開工,1977年2~3月份先后上船臺,1978年下水,1979年12月交付。全長 190米 、高 38.5米 、寬 22.6米 ,9層艙室,滿載排水量為2.1萬噸,主機功率為11936千瓦(1.6萬馬力)編隊平均航速18節。甲板上裝有54副天線,最大的雷達天線直徑9米,重約90噸,這些天線的布置采用了平行的方案,就是船與軌道面是準平行的狀態,這個設計是我國特有,國外的遠洋測量船沒有這種設計。采用這種設計方案主要是因為遠望的基地在長江岸邊,要過南京長江大橋,采用國外的天線布置方案,就過不了大橋,所以采用平行的方案。事后的使用,證明這種設計是成功,是我們的原創,事實上,遠望船就是我國的原創船。船的主要功能有:  

(1)跟蹤測量。船上裝備有180單脈沖精確測量雷達、331激光電影經緯儀、120微波遙測、雙頻測速設備、綜合遙測設備等測量設備,計算機系統(含運算速度每秒百萬次的計算機),以及由測量設備和計算機系統組成的測量控制系統,從而以較高的概率解決海上跟蹤測量的捕獲引導問題。筆者目前沒有這些電子設備的詳細數據,不過據我國第一代艦載機飛行員郭文才回憶,1980年,東5導彈測試的時候,導彈在距預定海區 8000千米 的時候,遠望號的雷達就發現了目標。(9)  

(2)導航定位。船上采用三種定位手段:第一種慣性導航系統,第二種衛星導航設備,第三種天文經緯儀。這3種設備組成綜合導航定位系統,使測量船的定位精度達到米級。  

(3)全天候通信。船上設置有數傳、移頻和移相、電報、電傳、保密電話以及原子頻率標準鐘的時間統一分系統等。通信手段有短波通信、超長波通信、超短波通信、中繼通信和衛星通信等。保證了數據和信息快速傳輸準確無誤。  

(4)氣象預測。船上裝有氣象雷達、探空儀、氦氣球高空施放裝置、衛星云圖接收設備。能及時提供本船船位海上高空氣象參數、水文調查以及災害性氣象預報。  

(5)打撈救生。船上設有打撈救生快艇、液壓折臂式起重機、直升飛機及其起降平臺、指揮塔及相應的導航通信設備,具有打撈數據艙和營救宇航員的能力。  

(6)集中控制主機、鍋爐。采用氣動單元組合儀表,自動調節系統,主機采用遠距離操縱機構,使主機和鍋爐均實現集中控制。這在中國汽輪機船上還是首次采用。  

  

                             在海上航行的遠望2號  

T6  

   

   

                    (三)天基部分  

640工程中是否有天基預警系統的計劃,筆者目前沒有查到相關的資料。到今天我國的天基預警系統也剛剛形成一個雛形。不過在40多年以前我國在這方面還是進行了一些早期的嘗試。這里做點簡單的介紹。  

長空一號衛星    1970年代,上海航天系統發展了一款名為長空一號的技術試驗衛星,一些資料稱這是中國第一款電子偵察衛星,國內的一些權威資料也談到長空一號的主要任務是對地遙感,獲取電子信號。長空衛星一共發射了6顆,其中3顆因為風暴火箭的發射失敗而失敗,其它三顆均入軌,它6次發射的情況如下(10):  

  

      在組裝調試的長空一號衛星  

   

(1) 1973.9.18  1138千克(衛星重量)    失敗(火箭二子級游機故障)  

(2) 1974.7.12  1108千克(衛星重量)     失敗(火箭二子級游機故障)     

(3)1975.7.26  1107千克(衛星重量)     運行軌道參數:近地高度 187km,遠地高度 474km,傾角 69.027度, 周期91.02分鐘。     

  測試情況:衛星服務系統個單機性能滿足要求,星載計算機,數傳和跟蹤綜合體制,三軸穩定控制技術等新技術得到了考核。問題有衛星有效載荷系統能接收信號不能定位,紅外地平儀輸出有飽和現象,遙控電池提前耗盡等。  

(4)1975.12.16  1108千克(衛星重量)   運行軌道參數:近地高度 184km,遠地高度387km,傾角68.991度, 周期90.22分鐘。    

測試情況:衛星壽命比設計有提高,星上儀器設備可靠,工作正常;紅外地平儀克服了飽和輸出現象,遙控電池提前耗盡問題解決,但衛星有效載荷系統問題未解決。  

(5)1976.8.30  1108千克(衛星重量)     運行軌道參數:近地高度191km,遠地高度2145km,傾角69.166度, 周期108.44分鐘。   

測試情況:星上服務系統工作正常,但衛星有效載荷系統在相當長軌道上收不到信號,故未能得到考核。  

(6) 1976.11.10 1208千克(衛星重量)    失敗(火箭二子級游機故障)  

   

燈塔一號導航衛星    1967年,海軍提出發展導航衛星的建議。 1968年7月9日 ,國防科工委提出盡快完成方案論證。1970年11月論證結束,并命名為燈塔一號導航衛星。1972年—1979年,完成了一批樣星的模裝和試驗, 1980年12月31日 ,停止研制。目前燈塔一號的資料非常少,筆者估計其方案可能和現在的北斗導航衛星的方案類似。(11)  

   

尖兵軍事偵察衛星  尖兵軍事偵察衛星今天已經是個龐大的家族,不過在1970年年代,尖兵衛星就是返回式衛星,第一代尖兵衛星是第一代返回式照相普查衛星,重約 1800kg 在軌時間3-5天,膠片地面分辨率 10米 ,用于地面固定目標的發現與識別。1974年進行首次發射,因火箭墜毀而失敗, 1975年11月26日 再次發射成功并回收成功。  

  

            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回收現場  

                 

   

第7章640-5導彈再入物理現象研究  

   

郭永懷      

郭永懷----我國有重大貢獻的科學家,主要從事力學,空氣流體研究。 1968年12月5日 ,在一次飛機事故中不幸犧牲。搜救人員 在找到郭永懷遺體的時候,發現他和警衛員一起用身體緊緊護住寶貴的技術資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640-5導彈再入物理現象研究是由郭永懷于 1965年2月28日 國防科委的反導防御會議上,提出來的。同年10月5日正式向力學所、物理所、電子所和地球物理所下達640-5任務,并確定由力學所抓總。  

為此力學所為640-5工程調整了科研布局,抽調了激波風洞組、電弧加熱器組、高速氣流傳熱組、高溫氣體組等為640-5工程服務。1967年10月,毛主席批示決定對國防科研體制進行大調整,力學所從事640-5工程的人員劃歸七機部建制。  

目前關于640-5的資料還很少,很難了解它的詳細情況。  

   

第8章 不是結尾的結尾  

1972年尼克松的北京破冰之旅,打開了中美建交的大門,中國與西方的關系迅速升溫,雖然來自北方的威脅依然巨大,但實際上國際關系已大大緩和:美蘇于1972年簽訂了限制反彈道導彈導彈條約;1976年,美國宣布關閉“衛兵”導彈防御系統。640工程是個浩大的工程,技術難度大,要想在短期取得收益是不現實的。因此1970年代中期開始,高層開始考慮640工程的方向問題。文革結束后,隨著國家建設重心的轉移,具有濃郁軍事色彩的640工程開始步入暮年歲月。  

1977年后,有關部門開始醞釀640工程研制任務的調整。1977年11月,七機部在《關于二院方向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將武器研制改為系統試驗”。徹底扭轉了640系列工程的方向,也預定了它們的結局。1978年2月,二院向七機部呈交《關于二一○所任務方向問題的報告》,提出終止反導超級大炮的預研工作。兩個月后,在 1978年4月26日 ,七機部部長宋任窮向二院傳達了國防科委的意見:組成一支精干隊伍,繼續進行反導多途徑探索;所需經費專款專用;其它力量承擔進攻性武器的研制任務。  

 1978年6月29日 ,中央專委召開會議,聽取國防科委匯報,研究調整七機部二院任務方向和制訂空間技術發展規劃等問題。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聶榮臻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要點是:要拼命把東風五號搞出來,要集中力量加快進攻性核武器的研制,進攻是最好的防御。二院應把研制力量放到進攻性武器的研制上。反導武器還是要積極研究,留少數人繼續搞。1978年8-9月,二院在昆明基地成功地進行了反擊一號兩發模型遙測彈的飛行試驗。隨后不久,考慮到反擊一號技術落后,研制周期長,資金消耗大,技術力量不足,生產條件差,“繼續搞下去對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合理調整二院任務和研制力量不利,”二院遂主動向部里提出:在完成3發模型彈后結束研制工作。同年12月,國防科委和七機部召開聯席會議,明確二院的主要任務是承擔潛地導彈研制任務。二院只留少數人繼續進行反導彈預研,搞多種途徑探索。  

  1980年3月19日 ,國防科委黨委常委在聽取七機部匯報時,對反導彈、反衛星研究工作確定了調整原則:停止反擊一號、反擊三號和炮射導彈的研制與試驗,1985年前由型號研制調整為多途徑探索的預研,反導技術途徑以導彈反導彈與強激光為主。停止炮射導彈的預研;結束在天津市的反導跟蹤雷達會戰;繼續研制301單脈沖雷達;將反衛星技術的總體方案設計任務調整為單項預研。科委黨委常委指出,發展反導彈技術應作為一項戰略任務長期搞下去。  

 1982年,航天部計劃會議正式決定640工程下馬。除保留激光破壞原理和核電磁脈沖技術兩項課題外,其余有關640工程的研究全部停止進行。  

640工程下馬6年后,863計劃浮出水面,一個新的未來開始了。  

2007年我國首次反衛取得成功。  

2010年首次陸基中段反導取得成功。  

我國反導的步伐越走越快,在今天我們分享成功喜悅的同時,不應該忘記先輩的努力,不論經歷怎樣的苦難和艱辛。  

   

   

-------------------  

注釋:  

(1)(2)(3)《中國升起蘑菇云(下)》   陳曉東  1995年 中國社會出版社  

(4)《一次鮮為人知的難忘會見——記錢老對核爆炸效應模擬工作的前瞻性支持》  杜文甫 《科技日報》( 2009 年 11  月 5 日)  

(5)《現代艦船(2009.02A)》 發表的對陳右銘的采訪  

(6)(7)(8)《我的雷達情節》   張直中   《資深院士回憶錄(I)》2003年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9)《中國艦載航空兵的兩次“首飛”——訪我國第一代艦載特級飛行員郭文才》   《兵工科技( 2009.09A )》  

(10)(11)《中國航天技術發展史稿(下)》  李成智  2006年  山東教育出版社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2. 這是一股妖風
  3. 歐洲金靴|教育之亂,禍起蕭墻
  4. 日本女優橫宮七海自殺身亡——畸形的社會還要逼死多少人?
  5. 司馬南:公開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6. 以前那么“窮”,為什么大家還懷念從前?
  7.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8. 《鄧選》學習 (十)
  9. 影評:電影《熔爐》看資本主義特權
  10. 領導者沒有戰略眼光,談啥雄心壯志?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3.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4.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6.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7. 這是一股妖風
  8.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9.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鮮領導落淚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7.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歐洲金靴|“一切標準向毛主席看齊!” | 欣聞柯慶施落像上海福壽園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