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龔忠武:從兩個側面審視日本軍國主義的本質及其走向

龔忠武 · 2009-08-08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從兩個側面審視日本軍國主義的本質及其走向

           龔忠武

 「作者按:近百年來中日間的恩怨情仇,怨仇遠遠多于恩情,所以對于這個惡鄰不可不防;防之上策就是知彼,知道日本人內心深處的想法。本文就是為此目的而作。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此之謂也。這是上個世紀70年代釣運初期的一篇舊文,但在21世紀釣魚臺風云再起的今天,重溫舊作,仍覺得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所以決定改寫重刊與讀者分享,并請雅正。]

序言

1970年代初發生在東亞的兩件大事——日本文學鬼才三島由紀夫的切腹自裁與中國東海上的釣魚臺風云,表面上看起來,似乎風馬牛不相干,但實際上,卻是一體——日本軍國主義——的兩個側面。三島事件發生于日本本土,顯示日本社會內部右翼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及軍國主義思想的日漸得勢;而釣魚臺事件,則發生于日本領土以外,可視為戰后復辟的日本軍國主義向外擴張的最早征象。

由于早期我國曾飽受日本帝國主義的蹂躪,以及在地理上我國在亞洲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襲的主要目標,因此,為了防止我國重遭日本帝國主義的荼毒,維護中華民族的永恒生機,確保亞洲安全,我們必須立即對死灰復燃的日本軍國主義作深入的、細致的、冷靜的、和客觀的分析;同時經由這一步驟,在消極方面,我們可先在心理思想上武裝自己,以準備應付未來在遼闊的中國東南海疆將面臨的比釣魚臺事件更大的挑釁;在積極方面,我們應加速海軍建設、加強制海權,以便遏制禍亂于未萌,消弭兵機于無形。

總之,蠢蠢欲動的日本軍國主義與我國的榮辱和我民族的存亡絕續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凡為中國人——不論身居大陸、臺灣或海外,決不可等閑視之。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本文將從兩個側面,一個是日本近代軍國主義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一個是這種思想在文學界的體現,即以三島由紀夫作為其代表人物,來審視分析日本近現代的軍國主義的本質及其走向。這兩個側面,表面上看起來是獨立的,但實際上是密切相關的。

第一個側面:日本近現代軍國主義思想的形成及其發展

一、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同異

首先讓我們先澄清帝國主義與軍國主義這兩個名詞的含意。帝國主義是指一國,或經由直接的土地獲得——如并吞,或經由間接的方式,控制國境以外其它社會的經濟或政治生活——如殖民地,以擴充其權力及轄境;因此,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征是土地的擴張,或并吞、或殖民、或托管,或制造附庸國等。據此,到目前為止,以掌權的階級而言,帝國主義大約共有四種:即商業主義的、軍國主義的、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就性質而言,前兩者比較原始,資本主義的帝國主義比較先進,而最后的社會主義的帝國主義,則是最新的型式。其次,所謂軍國主義,是指一國的權力操在軍人集團之手;這個集團崇尚武德,為了對外擴張,經常將國家置于戰備的狀態之下。由此定義,可見軍國主義是帝國主義的預備階段,是帝國主義形成的必要條件之一,兩者的關系密不可分;我們幾乎可以說,軍國主義將必然地走向帝國主義,以征服他國為最終鵠的。

準此,戰前的日本是個典型軍國主義的國家;而戰后尤其是最近幾年的日本,正在加速地走向軍國主義復辟的道路。如上所言,假定我們承認帝國主義是軍國主義的最后形式的話,那么未來日本尋求建立一個帝國,實在是勢有必至;近年來的釣魚臺事件只不過是日本走向建立新帝國的很小的一步而已。

為甚么日本有變成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的傾向呢?以及為甚么日本不是其它型態的帝國主義而是一個軍國主義的帝國主義國家呢?為了本文的目的和篇幅的限制,我們將集中從日本傳統文化思想這一個方面來考察。

二、日本文化中的軍國主義思想

如果在日本的文化中沒有含有軍國主義思想的種籽,縱令日本地瘠民眾,仍不足以使其成為一個黷武好戰的軍國主義國家。不幸的是,在日本的文化傳統中,潛含了極為豐富的有利于軍國主義發展的思想。要而言之,約有三端:

  1、神之冑裔:

日本人從古至今一貫地深信不疑他們的國家是神造的,他們的人民是神的冑裔。因此,神國的思想就變成了日本民族思想的中心。既然是神造之國,日本的天皇就是神的直系子孫,其國體便自然地「萬世一系,傳之無窮」,和天地并壽;既然日本的人民是天神的冑裔,當然日本的民族便是天的選民,優越無比。這種神權思想,不但支配了日本統治階級及一般日本人民的思想,也自然地養成了日本人畸形的自尊自大的心理;日本學者甚至用這種思想來解釋日本的歷史,譬如在平泉澄著的《中世的國體觀念》中,他將13世紀后期元軍兩次征日的失敗,解釋成為是神的默示和佑助:

「蒙古人是犬的子孫,日本人則是神的后裔,貴賤不同,有如天地的懸隔,彼犬何能與神對抗?」(頁54)

蒙古人既是犬的子孫,則受犬的子孫征服統治的中國人更是卑劣之尤,也自然應受他人奴役。根據這種邏輯,則日本人比蒙古人更有資格來征服統治中國了。

 2、帝國主義的擴張思想:

明治以前:擴張的思想可以說是「神國冑裔」、「天之選民」思想的必然延伸。日本民族的帝國主義侵略思想,雖然在豐臣秀吉(1537-1598)當政時代(1585-1598)才充分明顯地表現出來,但在寶町時代末期(約當16世紀中葉),即已初露端倪。那時村庵靈彥看見中國(明朝)的使臣到日本,便作了一首詩,大言大言不慚地說:

「海不揚波圣代齊,使星入貢遠航梯。方知日出處天子,勢壓中華萬里西!」

(辻善之助著《海外交通史話》,頁32)

到了識田信長(1534――1582)當政時代(1574-1582),這個驕狂的思想更加顯露。當時已有人喊出「日本朝鮮一統治」的口號,提倡英雄主義和獨裁主義。然而,織田尚能安份于島國統治,未實行積極對外擴張。可是到了豐臣秀吉當政時代,這種帝國主義思想卻發展到了頂峰。這位受日本人最崇拜的民族英雄,不但要征服朝鮮和中國,并且想征服南洋各地,建立一個雄踞東洋的大帝國。現在我們根據下列各書,如《日本西教史》、辻善之助的《海外交通史話》、柳成龍的《懲瑟錄》、以及《相良氏歷代參考》、《榊原家文書》、《小川家文書》、《豐臣氏奉行連暑覺書》、《日本時代史》、《秀吉朱印狀》、《前田家文書》,中孝村也的《武家興亡觀》等,將豐臣秀吉的帝國主義思想歸納為下列五點:

A、他自視日本為神國。這個神,乃「靈」所由生,「道」所由成的東西,亦即萬物的根源。他以為征討中國,乃是「非吾所謂,天所授也」的一種天職。

B、視日本為甲兵堅強的尚武之國,而中國則是「長袖國」,文弱有如處女。故日本之征伐中國,有如大山之壓卵。不惟中國如是,印度及南洋各國也莫不如此。

C、他不僅要征服朝鮮、中國,同時還要征服菲律賓、印度、臺灣,和其它南洋各島群。換言之,他要把東洋各國一舉置于日本版圖之下,建立一個大帝國。

D、在這些要征服的目標中,以中國最為重要。所以他的最大目的,在于征服中國。征服中國的第一步,便是征服朝鮮,然后再進取中國。

E、把東洋各國征服后,即建立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大帝國。請天皇移都北京,任秀次(秀吉養子)為中國「關白」(官名,輔弼天皇,統率百官,如同中國之宰相),日本帝位另舉皇族接任,日本關白亦由皇族中擇人充任。并委任岐阜或俾前統治朝鮮。至于他自己,則居于寧波,總攬東亞各國政權。

以上為豐臣秀吉帝國主義思想的梗概。于此可見,三百多年前,秀吉已為戰前的日本軍閥們草擬了一個詳盡的南進與北進的「東亞共榮國」的藍圖,規定了近代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的基本策略和步驟。由此也可見秀吉的思想,對于近代和現代日本民族精神上的影響,是如何的深邃!

豐臣秀吉之后,德川家康的江戶幕府(1600-1867),大致上是采取閉關自守的「鎖國政策」,不和外國通聘貿易,因此在政治上沒有向外侵略的事實。但這個時期的學者卻很多主張向外作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侵略。和豐臣秀吉一樣,他們的帝國主義侵略思想,是以「神國的優越性」為其根柢;并由此而推衍出一套侵略他國、擴張己國領土的理論。由于這些江戶時代學者的擴張理論,一直影響到戰前日本軍政要人和學者的思想及行為,所以本文選擇當時具有代表性的學者,簡要地敘述他們的思想要點如下:

A、本多利明(1744-1821):為「鎖國」時期的「開國論者」的代表。他認為:優秀的日本民族統治域外的劣等民族,是「天則」,是天下之「達道」。日本地狹民眾,若不謀解救之道,日本必國疲民敝,歸于破滅。因此日本必須開國進取,利用通商、海運、殖民等方法,由鄰近諸島徐圖開拓,并吸取萬國物力,以供日本之用。并主張把日本領土擴張到堪察加和鄂霍次克海沿岸各地。(見內田繁隆著《日本政治思想史》)

B、藤田幽谷(1774-1826):為水戶學派的先驅,他認為日本的天皇擁神器踐大位,為宇宙間最崇高、最尊貴的統治者。惟其如此,所以要使世界萬國都俯首稱臣,尊仰日本為宗主國。(幽谷著《國體論》)

C、會澤憩齋(1782-1863)。為幽谷門人,影響日本的政治外交思想甚大。他的中心觀念是:確認日本的外患是歐洲列強。因此日本應秉遵「天祖的貼謀」,尊王攘夷,打倒歐美帝國主義的侵略,以拯救「四海萬國」的人民于水火,進而建立日本自己的「皇民世界」。這種日本式的「皇民世界」,即為日本式的帝國主義理想的極致。(憩齋著《新論》,1825年出版)

D、井田篤胤(1776-1843):主張日本是世界萬國的「本元的祖國」,天皇則是由天照皇大神(天照女神)一脈相承,統治萬國的「御大君」。天皇特派「征夷大將軍」(夷字指日本周圍各國如中國、印度、韃靼、荷蘭、暹邏、柬埔寨等)征伐和統治日本以外所有不效忠于日本的民族和國家。(見《世界大思想全集》中《日本思想篇》所收的《伊吹于呂志》,頁38-239)

E、吉田松蔭(1829-1859):滿腦子的英雄主義和帝國主義思想。遠則頌揚神功皇后的征伐三韓,近則頌贊豐臣秀吉的侵略朝鮮。他認為富國強兵,在于開拓蝦夷,奪取滿洲,征服朝鮮,并吞「南地」(指琉球、臺灣、菲律賓和南洋群島而言),然后日本始足以與歐美列強抗衡。并期之為日本千秋萬世應該傾全力去完成的事業。(松蔭著《吉田松蔭全集》中之《野山文稿》。)

F、佐藤信淵(1769-1850):著《宇宙混同秘策》,闡述如何并合世界建立大帝國的方策。其中要點是:第一、日本是大地最初成立的國家,世界萬國的根本,理應成為「全地球的宗主國」;第二、日本神代的古典中,即曾默示日本民族應遵奉「天意」以糾正萬國的無道,安撫世界蒼生的天職。這是歷來君臨皇國者應有的權利和義務;第三、日本征討萬邦的步驟是先攻下朝鮮、進而并吞中國,約十數年即可竟全功。然后闡明皇祖產靈拯救天下蒼生的「法教」,使西方諸國、暹邏、印度等國懷德畏威,臣服歸化,一舉完成世界霸業。倘有違反「天意」,抗拒「天兵」,即執行「天罰」,予以懲治。第四、當日本征討中國時,南面濱海諸洲,有被南蠻諸國(指英、美、法、葡等西方國家)侵擾之虞,故須先經略東南海面,遠略菲律賓牙垢島、強盜島、無人島及新菲律賓群島(蓋指今加羅林群島及馬紹爾群島)殖民其地,以使皇國將士無后顧之憂。第五、中國之所以極易征服,是因為中國地勢不如日本,中國曾為韃靼民族所征服,及日本具有并吞世界的天然形勢。(佐藤信淵著《家學全集》)

綜上以觀,日本早期帝國主義思想,到了佐藤信淵時,無論在理論上或策略上,都較其它日本帝國主義者的主張更有系統;所以,他的思想可以說是承先啟后,一方面集前期帝國主義學者底思想的大成,另方面予后來的帝國主義學者、軍人、和政治家以明確的指示。

明治維新時期至昭和前期:明治以來的日本帝國主義者,很難在理論上和策略上超越他們所規劃的范疇。因此這里除列舉明治以來重要的日本帝國主義倡導者外,并舉出一些代表性的思想:

A、代表人物:學者方面有木村鷹太郎、高山樗牛、巖泡鳴、德富豬一郎、矢野仁二、大谷光瑞、紀平正美、加藤玄智、筧克彥、河野省三、鹿子木員信、上杉梋、大川周明、亙理章三郎等;在軍政人物方面有西鄉隆盛、伊藤博文、山叔有明、大山巖、桂太郎、松方正義、井上馨、大隈重信、加藤高明、寺內正毅、山本權兵衛、田中義一、內田康哉、加藤寬治、荒木貞夫等。他如頭山滿、北一輝、石黑銳一郎、北聆吉、西田貌等,也極力鼓吹日本向外作帝國主義的擴張。

由以上所列舉的一大堆名單,使我們很容易獲得一個印象:即日本帝國主義思想在日本文化中的根是多么的深厚!

B、代表的思想:

西鄉隆盛(征韓論的主倡者):「方今宇內的情勢,各國紛爭,大小強弱相并吞,甲起乙仆,互為盛衰,我日本孤立于東洋海上,忸于二千五百余年之“國風”而不熟知“五十洲里”的情狀。(中略)今欲振興皇國獨立的氣概,使皇國與各邦并駕齊驅于宇內,只有“戰斗攻伐”,向外發展,縱橫于歐美各國之間,較量威力而已!現英法德俄諸國,正在勾心斗角,相持不下,無暇顧及中國、朝鮮、滿洲。我日本急宜乘此時機,攻略中國、滿洲、朝鮮,占據其地,以確立將來侵入歐美兩洲的基礎!」(《東亞治兵策》,1875年)

  日俄戰爭后,日本向東方弱小民族鼓吹大亞細亞主義,以期煽動被壓迫民族反抗歐美帝國主義的情感,博得各弱小民族的擁護,以使其立于東方的領導地位,結成驅逐歐美各帝國主義者退出亞洲的聯合陣線,此即大亞細亞主義的藍本。1913年日本名記者德富豬一在其論〈白禍〉一文中說:「我們有色人種必須聯合起來打倒白種人。」同年,大隈重信亦在他的演講中說:「白種人以世界為其財產,而認為其它種族都是劣于白種的。」煽動種族主義以促成日本大亞細亞主義的迷夢。

  田中義一(此即有名之田中奏折,高唱征服滿蒙論):「將來欲制支那,必以打倒美國勢力為先決問題,與日俄戰爭之意,大同小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被我征服,其它如小中亞細亞、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東亞為我國之東亞,永不敢向我侵略。此乃明治大帝之遺策,是亦我日本帝國之存立上必要之事也。(中略)考我國之現勢及將來,如欲造成昭和新政,必須以積極的對滿蒙強取權利為主義,以權利而培養貿易,此不但可制支那工業之發達,亦可避歐勢東漸。策之優,計之善,莫過于此!我對滿蒙之權利如可真實的到我手,則以滿蒙為根據,以貿易之假面具而風靡支那四百余州;再則以滿蒙之權利為司令塔,而攫取支那之利源。以支那之富源而作征服印度及南洋各島以及中小亞細亞及歐羅巴之用。我大和民族之欲步武于亞細亞大陸者,握執滿蒙利權乃其第一大關鍵也!」(見漢譯昭和2年7月25日,田中內閣大陸政策奏折)

依田中「大陸政策」奏折內容,日本侵略步驟如下:第一步征服滿蒙;第二步以滿蒙為根據地,擴大南進,征服中國,第三步,以中國為根據,南進征服南洋各島,進而征服中小亞細亞,及印度;第四步,以南洋為根據,擴大南進路線,征服亞洲,再征服世界。

荒木貞夫:「皇國日本今天正在醒悟著傳統的大精神。把明治、大正兩朝代漸次興起的國民意氣伸張起來,和建國大道一同宣揚,使皇道里面充實,外面大放光輝,這是我們昭和朝代日本人的使命,希望大家共為宣布光輝爛燦之皇道的實行,都來扶翼皇謨,把日本3千年的德化,廣播四海,舍此而外,別無日本的真使命!世界并非專是歐洲人的天地,也不祇是美國人的地球,處于亞洲的皇國日本,是以亞洲和歐洲美洲并駕齊驅,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上有所貢獻的。所以此刻不能不完成亞洲指導者的大任,既各明正大仁愛,而又不排斥他人,以勇斷武俠處于國際間,貫澈皇道,這是昭和朝代日本對外的使命!(中略)我們皇國是站在皇國天賦使命的立腳點上,對于滿洲新國家之健全的發達,不惜精神上物質上,一切的維持援助。事已如此,不管他世人喜歡不喜歡,我確乎相信是遠東政局發展一個歷史過程,上天加在現在日本人身上的重大責任和義務!(中略)總之:皇國之經營大陸,并非一時要處的事,這是和皇國之存在共其生命的永久大事!」(見漢譯昭和8年(1933),荒木貞夫著〈告全日本國民書〉,(78、79、80、84頁)

征服、不斷地征服是昭和時代日本人民的歷史使命和天職,天下竟有這樣的國家?

石丸藤太:在其所著的<海南島在軍事上之價值>(1936)中指出日本的第一條生命線是滿洲,第二條生命線是內南洋,即南洋委任統治地,第三條生命線是外南洋,即今之印度尼西亞、婆羅州等地。于此可見,日本大陸政策是無限際的,而日本生命線也是無窮的。

近衛松岡聲明:1938年8月1日,近衛發表聲明,具體地喊出「大東亞新秩序」的口號。他說:帝國所冀求者,為可以確保東亞永遠安定之秩序之建設。此次征服戰最終之目的亦在于此。此新秩序之建設,以日滿支相與提攜而樹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互相連環之關系為骨干,而期于東亞國際正義之確立,共同防共之達成,新文化之創造,經濟結合之實現。是實所以安定東亞而貢獻于世界。……惟東亞新秩序之建設,淵源于我肇國之精神,而其完成,乃現代日本國民之光榮之責任。

近衛聲明的主旨,就是與「日滿支」相與提攜為「大東亞新秩序」的基本。隨后日本政府據此便擬定于一個所謂「國土計劃」,這個計劃便是建設所謂「大東亞經濟共榮圈」的起點。

它的內容是把日本、東北、華北、華中打成一片,結為渾然一體的日本新帝國。

總結本節而論,日本帝國主義思想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A、整個帝國主義思想的理論基礎,建立在落伍幼稚的君主神權的迷信基礎之上。「優秀日本人」的觀念,充份反應日本人島國的狹隘根性,因此很難為日本以外的民族所信服。像這樣一個氣度狹隘的民族居然意想兼并中國、亞洲甚至世界,真是太不自量力!

B、到了江戶時代,日本的帝國主義思想已經發展至世界的規模,要建立一個世界的大帝國。日本民族的野心真是無所底止!

C、日本帝業的成敗關鍵,在于能否將日本與亞洲結為一體;南向奪取南海諸島以絕后顧之憂,北進吞并中國,作為征服世界的跳板。因此,日本的帝業是和亞洲絕對分不開的,尤其和中國分不開。因此,我們對于日本人任何軍國主義的思想和行為都必須加以嚴厲抨擊駁斥。

  3、武士道精神與軍閥:

戰前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與軍閥的專權,由來久遠。早在1192年,當鎌倉幕府的開創者源賴朝被任為征夷大將軍,他即以將軍之名而為天下之統治者,其統治機構稱為幕府。幕府本為將軍之別名,此后改而為將軍施行政務的機構,權壓朝廷,開日本近世以來武家政治序幕。自賴朝任將軍至明治維新的670多年,日本大致上是一個以武士為政治中心的國家,這一政治傳統對明治維新以后的日本社會具有深遠的影響。

軍國主義和「武士」(Samurai)是分不開的。武士本來是給大地主個人管理家務防御外侮的仆人。這個字本是「侍者」的意思,日本俗語叫做「家來」。所以武士道,就其原始的意義和功能來看,完全是一種「奴道」,是封建制度之下的食祿報恩主義。所以武士必須文武兼修,生活質仆儉約,知廉尚恥,以卑怯為辱,重恩義重然諾,尤重主從關系,隨時準備為主命犧牲。

于此可見武士道的最初本質,并非導源于一種精微高遠的理想,也不是一種特殊進步的制度。到了江戶時代,當武士形成了不可撼動的統治階級時,許多學者如山鹿素行,大道寺友山等,乃在武士道的上面,加上一層儒家道德的外衣,使武士道變得更系統化和美化。在封建制度之下,武士階級是社會組織的中堅,上而公卿大夫,下而百姓町人,在整社會體系中,武士負維持全體社會之存在與發展的職責。因此,武士階級的存在實在是近代日本社會具有活力的源泉,拉動日本社會前進的主力。

那么,武士道究竟如何和日本的軍國主義與帝國主義發生關系呢?如上所述,日本帝國主義思想,在明治以前已很發達;然而一直要到明治時代,這種思想方從理論的討論進到具體實踐的時期。促成這種改變的有兩個基本因素:一是日本內部的變化;德川幕府日趨衰敗,日本內部相應地產生一種王政復古的統一國家思潮,此即尊王的國家主義運動,這個運動的推動力量須是蛻變的武士階級。明治維新前后,日本的武士道已由舊道德論、舊信仰論的武士道,加上一種維新革命的精神,把近代歐洲思想融合其中,造成維新時期中的政治道德基礎;在這種基礎之上,蛻變中的武士階級將尊王運動與建造日本近代國家的運動相結合。

另一是外部的壓力;外力的壓迫,大體可分為兩個方向,一是來自北方俄國的政治壓迫,另一是南方歐美各國商船航所構成的經濟壓迫。來自這兩個方向的外力壓迫,在日本社會激起了攘夷思想和民族主義。尊王與攘夷于是成為明治維新時期「開國進取」精神的兩根支柱。這種開國進取的新精神和早期日本帝國主義思想相結合,使日本迅速由民族主義進而發展為對外擴張的帝國主義。

進取的方向有二,一是北進,由俄國的壓力所引起。日本深恐俄國占取朝鮮,南下直接威脅日本,所以采取以攻為守的大陸進取政策,穩固日本北方和西方的國防線;另一是南進,也稱為海洋進取政策,經略日本以南海洋中之諸島。代表南進的是海軍軍人,代表大陸進取的是陸軍軍人,他們都是受神權思想感化,滿腦子充滿英雄思想的武士。所以武士和日本的軍國主義及帝國主義的發展是不可分的;甚至我們可以說,武士道是日本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靈魂和骨干。

三、戰后日本帝國主義死灰復燃的跡象

戰后亞洲的均勢,由于日本無條件投降,成為美國的附庸,因此逐漸演成為中國、蘇聯和美國三角競爭的形勢。由于韓戰和越戰及共產主義的逐漸在亞洲得勢,使得美國不得不重新考慮占領期的對日政策,由戰前的抑日政策,轉而為扶日政策,以利用日本在亞洲對抗蘇聯和中國,或使日本成為供應美國在亞洲作軍事冒險的兵工廠和補給站。美國扶植日本的步驟是:

簽訂對日和約,結束戰爭狀態,并使美國對日本的單獨占領合法化,永久化。在和約中,美國明確地主張「承認為主權國之日本具有聯合國憲章所規定的單獨或集體的,自然應有的自衛權」,以使重新武裝日本的計劃合法化。

美國片面取消日本對盟國的賠償,并大量投資于日本市場,以迅速恢復其經濟,和使其成為軍火制造廠和軍用補給站。

維護天皇制度,大批釋放戰犯,使得日本的軍國主義得以隨時借尸還魂。

美日先后締結了《日美安全保障條約》(1951),正式承認了日本的再武裝,及《日美防衛互助協議》(1954)。根據這兩個條約,美國對日本提供軍事防衛武力,而日本的領土、領海、領空完全對美國開放。由此,日本可以免除國防軍費的沉重負擔,全力發展國民經濟。

在美國的全力培植下,加上亞洲勢力均衡的微妙情勢,日本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迅速成為目前世界上的第三經濟大國。由于現在的日本再度擁有雄厚的經濟力,和她的自衛隊的勢力逐年迅速膨脹,因而引起「日本是不是軍國主義」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來冷靜地觀察一下目前的日本是否具有軍國主義或帝國主義的特征:

國防思想:由于日本已是一個資本主義的經濟大國,70年代日本的國防思想,自然仍然受傳統「生命線」的觀念所決定,著重在如何確保她的生命線。「生命線」的理論的復活是日本帝國主義復活的契機,但這不一定與軍國主義有關。

根據1966、67、68三年中的主要原料進口依存度來看,今天的日本和以往一樣有70%以上的原料是從國外輸入的。為了輸送這樣多的原料,日本平送路途安全的確保,依目前新日本帝國者的看法,是日本這個國家生存的主要條件。

所以目前和未來日本所謂的「生命線」將不再是戰前日本帝國主義份子所高唱的「滿蒙生命線」,而是北美洲、中東及東南亞海洋地區。由于今天日本海外輸送路線包括太平洋航線,印度洋航線、澳洲航線與東南亞航線的遼闊洋面,所以今天日本的國防防線顯得特別脆弱。祇要與日本敵對的國家——目前日本假定是蘇聯與中國,截斷供給從東南亞來的原料,在馬六甲,巽他(Sunda)、龍努克(Lombok)、恩信(Ombai)等海峽,阻止開向日本的油船及貨船的通航,就即刻足以制日本死命。由此看來,東南亞地區,不啻是日本的咽喉。

因此,根據新日本帝國主義者的理論,未來的日本欲求生存,和平與繁榮,必先求亞太地區的安全,在經濟上與這個地區結為一體,并在軍事上與這塊地區的國家組織集體安全組織,而將其納入日本的國防體系之下。因此,我們可以展望自70年代起,日本將利用其高度的科學技術、雄厚的資金在東南亞地帶建立一個經濟的海洋帝國。由于這些國家在經濟上均屬于開發中國家,和長久以來接受資本主義制度的影響,所以很難擺脫日本在經濟上對它們的控制。日本這一國防政策的動向,可由日本的國防政策、日本政界及軍界要人的談話或著作中看出。

《三矢研究》為日本自衛隊于1963年在美國五角大廈敦促之下起草,1965年2月公布。假想的情況是越戰擴大,中國與北韓在韓國開辟第二戰線。這時日本的軍事任務是:第一,日本為美國遠東戰略的一環,充當美國軍事行動的基地;第二,當朝鮮發生危機時,日本自衛隊將執行防御任務,包括封鎖中國東海岸,和在朝鮮半島及滿洲作為后備隊以支持美國的攻勢行動;第三,戰事一旦發生,日本須舉國動員,全國置于戰時體制之下。這個三矢作戰計劃,暴露了日本武裝的極限,也即日本的自衛隊充其量只不過是美國的一只傭兵,為美國的利益而服務。美國必然地將不會讓日本的武裝力量超出她的控制,而形成尾大不掉的現象。

佐藤首相于1969年訪美時,曾在美京以「太平洋新紀元」為題發表演說。

他大言不慚地說:「戰后時代的名詞在名稱上與實際上均已結束,日本將和美國攜手合作,共同獻身于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的和平與繁榮。」日本政治家對亞洲及世界的政治野心,由佐藤的談話已充份表露無遺!同時,佐藤的談話,頗似九一八事變后,日本軍國主義者所唱的「大東亞新秩序」的論調,由此我們可清晰地看到早期日本帝國主義思想的陰魂,又在披著和平的外衣,而重登世界政治舞臺!

日本軍事謀略家源田實所著的「日本國防論」中有兩點與本文相干,因此特別值得標出:

第一是,他說「假如我們考慮到共產主義是徹底地信奉武力,那么唯一能避免與之交戰的方法,是首先本身具備有使它不敢輕易來挑戰的力量。」其次是,他說「在近代的世界中,僅憑一國的力量來完整的防衛是不可能的,最少亦得憑無地域性的集體防衛。就日本的場合而言,它必須與亞太地域的自由陣營打成一片,建立一個集體的防衛機構……日本如參加這個共同防衛機構,可以預料到憲法問題和國民感情等諸多障礙,但是事關國家民族的生存,必須排除一切獨斷、狂言、特權意識,加以誠心誠意的檢討。不如此,亦就是說沒有與亞太諸國共生死的決心,日本不久必會成為亞洲的孤兒而終于踏上衰亡之路。」

源田實這段對日本國防的議論具有三個特征:

第一,日本決心加速武裝,即令毀憲也在所不惜;

第二,日本必須與亞太地區的國家打成一片。換句話說,日本將在這個地區充當領導角色,各國唯日本馬首是瞻;

第三,日本的國運與分布于這個地帶中各國的國運相一致,也即日本要與它們共生死。源田實的這段話,簡直可以看成為「大東亞共榮圈」思想的翻版,與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者大叫「死守滿蒙生命線」如出一轍,前后相互輝映!

文教領域里軍國主義思想的復活:戰后的和平教育所造成的自由主義教育制度與社會風氣,自然與汲汲于整軍的日本政閥和財閥格格不入。為了改變大眾對建軍的印象、態度和價值觀念,日本政府及財閥有計劃地逐漸將過去軍國主義的教育透過文藝活動、教科書、大眾傳播工具輸入他們的腦海中,尤其是日本年輕的一代。例如:

日本三井財閥系統的東寶公司和其它幾家大公司,有計劃地拍了一些宣傳武士道——軍國主義靈魂——的影片,以從意識形態上下功夫,為復活軍國主義制造輿論。東寶公司是日本最大的一家電影壟斷企業,它和佐藤的自民黨過從頗密,因此,它的這一舉動是有政治含意的。

1960年,日本的教育部即打算控制教科書的內容,以灌輸日本青年軍國主義思想。譬如,公立學校的歷史教科書又重新強調道德教育,講述日本民族起源的神話,以及再度稱揚神道。在小學及中學教育,教育部指令教員們不要太咒罵戰爭;相反地,指令教員們應培養學生們對國家的責任。

在文藝界,為戰時神風隊員及大軍閥們洗刷罪過的小說及畫冊也紛紛問世了。推動這個武士道意識最有力的作家,應當要算三島由紀夫了。他不但自拍武士道的電影,自撰為神風隊員辯護的小說,最后還自己切腹自裁。三島的死,證明日本社會右傾的軍國主義思想正在穩定地增長中,而且必將愈來愈益得勢。

綜上所論,目前的日本是一個次資本帝國主義,和軍國主義正在復活之中,與戰前的日本帝國主義相較,現在日本的新帝國主義先經過恢復資本主義體制,然后再力圖使軍國主義死灰復燃。這一差異常常使人不能認清今天新日本帝國主義的真面貌。那些否定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人,所根據的事實是不夠堅強的。目前的日本社會,對于軍國主義來說,已做好了許多準備工作,可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要時機一臻成熟,軍國主義便立即會大行其道。所謂和平憲法與自由主義的社會體制,絕對擋不住7、8百年來潛藏在日本民族心底的軍國主義的魘魅欲火!近年來日本屢次侵擾我國釣魚臺主權的事件,即是日本復活中的軍國主義的最新的海盜行為。所以,堅持要為日本軍國主義辯護,是太過份樂觀,太一廂情愿所想法。

四、結論

70年代的日本,如上所述,又高倡生命線理論。目前她的生命線不再是我國的滿蒙而是西太平洋中的諸島。而我國的領土臺灣和釣魚臺,適位于她的生命線上。因此,我們可以預期70年代的日本新帝國主義者,將會對臺灣當局不斷地提出經濟和政治的挑釁。在國際局勢日益轉趨不利于臺灣當局之際,它的謀略家希望利用日本、美國以抵制大陸中國,當然這是一個利用權力均勢原則以求存的政略運用;可是,這個謀略的最大弱點,就是美日當政者的不信賴國民黨,而希望一有機會即以忠于自己的傀儡政權取代國民黨。所以日本人,對于臺灣問題的解決方案,將抄襲過去對付朝鮮和滿蒙的辦法,第一步設法使臺灣獨立,然后再唱日、沖、臺一體,而將臺灣、沖繩與日本本土合并。所以我們怕有一天會出現一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情勢,臺灣當局的「共」未「反」成,卻把領土拱手送人。

那么,這是不是說日本對亞洲大陸死心了呢?絕對沒有。滿腦子神國冑裔的日本軍國主義者,希望利用世界局勢,挑撥中美間的大戰,然后于中國大陸被炸成廢墟之后再踏上中國大陸,重溫她的「日滿支」一體的皇國夢想。日本新帝國主義者的用心,真可謂既狠且毒矣!我們豈可不未雨綢繆?

在這里,我想借機向開明的、心胸寬闊的反軍國主義日本人士進一言:日本未來的國運,最佳的一條路是與中國結為一體。達成這個目標的途徑,絕對不可走過去軍國主義的老路,必須循經濟與政治同盟的和平途徑,否則,兩國的繼續敵對,最后只有使這兩個同文同種的兄弟之邦,因鬩墻而兩敗俱傷。因此,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日本終究不能作為中國的敵人,中國亦終須與日本攜手合作。中國有無盡的資源可供應日本急需的原料,日本也可以提供技術智識以加速中國全面的工業化。

總之,在未來的歲月里,中日兩國合則共利,分則兩傷。事關中日兩大民族之百年大計和絕續存亡,深愿日本開明的謀略之士三思,絕不可再存任何重溫昔日帝國主義及軍國主義的幻想!

 第二個側面:日本戰后一個軍國主義文學鬼才的悲劇

――三島由紀夫之切腹自栽及其意義

 一、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1、 步向死亡

1970年11月25日的上午,日本的東京市,沐浴在日益污染的大氣及和熙的陽光里,一切和往常并無異樣。

在東京市大田區南馬,有一幢剛建成兩年頗為雅致的兩層樓建筑,這便是日本當今文壇巨子三島由紀夫的私宅。這天,清晨7時半左右,33歲的瑤子夫人照常地駕著私家車把他們的長子和長女送到學校。三島私宅的四周,一切平靜如常。大約9點半左右,3位身著楯之會制服的學生,駕著黑色的轎車駛進三島私宅的側門。不久,三島也身著楯之會制服從室內出來,雙方行軍禮致敬。三島和他的兩位學生(另一位留在車內)交談了幾句話后即登車馳出私宅。今天的三島,外表上看起來,和往常相似,鎮靜而充滿自信,沒有一點急切不安的跡象。

11點左右,這輛黑色的轎車竟停在位于東京新宿區市谷山頭的日本東部軍自衛隊總部的大門前。這時,從車子里出來的比先前多了兩個人;即除三島外,還有他的4位學生.森田必勝、小川正洋、小賀正義和古賀浩靖。他們立即求見東部方面自衛隊總監益田兼利將軍。由于前日雙方曾以電話約好,所以5人順利地進入了自衛隊總部。益田將軍和三島本屬舊識,因此,對三島等的招待非常熱情。這時,益田將軍忽然發現三島腰懸一柄長劍,于是問道:

「攜帶這樣的兵器是否合法呢?」

「是合法的,因為這把劍是登記有案的上好藝術品。你要不要欣賞一下?」三島問道。

益田將軍,隨即禮貌地稱贊這把好劍。三島借機將劍拔出。就在這時,三島的學生們在益田將軍毫無戒備的情況之下,抓住他的雙臂,然后將他綁在椅子上。益田將軍的5、6位副官和隨員們,發現事態有變,立即馳援,希望解救他們的上司,但都被三島的學生們一一逐出益田將軍的會客室。

11時半左右,三島等要求益田將軍下令召集自衛隊員,以便三島對他們發表演說。益田將軍在脅迫之下,只好命令副官下令召集隊員。12點左右,大約有1千多名自衛隊員應召到場。三島于是走上陽臺 ,面向隊員們,發表他煽動性的演說。在將近10分鐘的演說詞里,充滿了日本武士道的精神和一個所謂真正日本的形像。他的演說的箭頭,指向戰後由美國強加于日本之上的和平憲法。由于沒有擴音器,于是他提高嗓門,聲嘶力竭地喊道:「請諸位聽我說,我巳苦等了4年,等待你們舉事。你們是武士嗎?如果是的,為甚么你們反要衛護一個否定真正軍隊存在的憲法呢?為甚么你們不能了解只要這樣的憲法存在一天,你們就永遠無法得伸其志?在你們中間,有沒有人敢于用你們的身體來摧毀這部使日本成為沒有筋骨的憲法?」

然而,陽臺下面的自衛隊員卻異口同聲地罵他「Baka!Baka!]  (漢字為馬鹿,愚蠢之意)但他毫不氣餒繼續地呼吁:

「讓我們站起來,一起戰斗,為一個比我們更重要的目標而死在一起。那不是民主,也不是自由,而是一個對我們大家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日本!」

可是,他那慷慨激昂的呼吁,結果贏來的卻是一片輕蔑的笑聲。這時三島的內心,痛楚萬狀,臉上青筋根根暴露,面色蒼白。這真使他懷疑站在他下面的1千多個自衛隊員是不是他熱愛的日本青年?他意識到他理想中的日本和現實日本之間的鴻溝,是如此的巨大!巨大到他自知竭一人及楯之會之力,無法加以縮短。因此,這時的三島,巳陷入無可測度的失望深淵之中而無法自拔。

抑有進者,他的政變行為,也迫使他選擇死亡。這里暫時不管他是否早巳計劃好在今天自裁,總之,這時的他,已決心實行尸諫,以死來表白他的心愿。于是,他向著一羣罵他是「蠢夫」的自衛隊員們三呼「天皇陛下萬歲」之后,隨即進入室內,袒開腹部,跪在距益田將軍不遠的紅色地毯之上。56歲的益田將軍,對于武士的切腹儀式自然熟習,當目睹這種情形時,知道事情要糟。于是竭力勸阻三島不要魯莽從事。可是,這時的三島早巳置生死于度外,對益田將軍的苦諫,充耳不聞。在一聲刺耳的尖厲叫喊聲中,三島將一把短劍深深刺入自己的腹中。他的最忠誠的學生森田,立即為他的老師行「介錯禮」(砍首禮),正式結束了三島戲劇性的一生。隨即森田也行切腹禮和被行介錯禮如式。益田將軍的會客室頓成一片血海,三島的一場兵變劇至此乃在悲狀的氣氛中結束。其余三位學生小賀、古賀及小川則奉三島之命自首待捕,以向全國表白他的心愿,和宣揚他的整軍廢憲宗旨。.

三島雖然帶著遺恨、悲壯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可是他卻為當時人及後人留下了一大堆疑問。他的死訊,使整個日本社會感受到猶如電擊般的震動。25日的日本晚報及大眾傳播工具,不斷轉播他的死訊,人們徹夜以他的死為討論的話題。第二天日本全國報紙如讀賣、每日、朝日、產日、產經等大報均在第一版以橫跨全版的篇幅來報導和分析他的死訊及死因。一個星期之后,許多雜志還特出專刊報道他的生平及分析他的死因和影響。此外,他的死,也在全世界引起廣泛的反響,中國、美國、蘇聯、東南亞國家、歐洲各國等都對他的死紛紛表評論。

這一異乎尋常的熱烈反應,不得不令人要問:為甚么一個作家之死,對日本和世界竟會有如此巨大的沖擊力呢? 三島親自導演的兵變劇,為甚么于英雄式的開場之後,中間突變為鬧劇,然后又突然以三島切腹自裁的悲劇收場呢?三島以杰出的才華,為甚么竟「愚蠢」到要導演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兵變劇呢?三島的死,是不是純粹個人問題,抑或是目前日本社會現狀下的犧牲品?如果是的話,為甚么日本社會的現狀竟有這么大的壓迫力,竟使一位文壇巨子遽爾輕生?三島的死因,會不會由于屬于更高的原則上的、思想上的或價值觀念上的激烈沖突呢?最后,他的死對于日本本身及日本的近鄰將會產生甚么樣的影響?這些都是值得人們思考的問題。先讓我們簡單地了解一下三島的家世和一生的事跡。

2、 絢爛的一生,

1925年(大正14年)1月14日,三島出生于東京的四谷區。父名平岡梓,所以年輕時,他的原名叫做平岡公威。平岡家世為貴族,平岡梓曾任農林省高級官吏。6歲(1931)時入學習院初等科。幼年時,體弱多病。19歲(1944)時,以第一名畢業于高等科。隨即考入當時日本最高舉府東大法學部。.。

和世界許多的文豪一樣,三島的創作天才,很早便流露出來。在學習院初等科的前5年,三島的作文即出類抆萃,為師友所贊賞。13歲那年(1928),他即在學習院的《輔仁會雜志》發表他的處女作《酸模》等:15歲時(1940)三島即開始作詩。16歲時(1941),又在《國文學雜志》之「文藝文化」一欄中,發表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說《花盛りの森》(盛開花叢中之森林);19歲時(1944)就已刊印他那引起爭論的處女創作集。20歲時(1945),即二次大戰結束的那一年,應召入伍,但旋即以患支氣管炎而退伍。同年8月,應召入神奈川縣海軍高座工埸服後勤役。就在這里,他迎來了戰爭的結束,品嘗了國家戰敗的苦果。

這時,他正執筆撰寫〈岬にての物語〉(岬中的故事)。事后,他回憶當時撰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說:「我是在以一種一億人必死,和把每一個作品都當作是遺作的心情下來創作的。」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面臨著死亡的威脅。21歲(1946),他的文學天才,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川端康成所激賞,而推薦他在著名的《人間》雜志發表他的作品〈煙草〉;從此,他正式進入日本全國的文壇。從而獲有「戰后作家」之榮銜。他和川端康成介于師友之間的親密關系也于這時開始。

22歲時(1947)畢業于東大,然后進入大藏省(相當于中國的財政部)任職。但為了能專心創作,不到一年即辭職;從此即以文學創作為他的終身職業。24崴時(1949),發表長篇小說《仮面の告白》(假面具的自白),引起日本文壇廣泛的注意。從此奠定他在日本文壇的地位。

也就在這時,他開始使用「三島由紀夫」的筆名。從此,他的真名平岡公威反隱而不彰。接著又陸續發表了下列長篇小說如《青の時代》(藍色的時代)、《禁色》、《潮騷》。最後這一篇《潮騷》使他榮獲新潮社文學獎。同時,他也嘗試開始撰寫劇本如《火宅》、《卒塔婆小町》、《葵上》等。這一連串輝煌的成就,使他成為昭和20年代中最有前途的青年作家。這時,他的作家生涯正如旭日初升,展現一片美好的遠景!

30歲時(1955),以《白蟻の巢》的劇本榮獲岸田戲劇獎。31歲時(1956),他的代表作《金閣寺》問世,這使他又榮獲讀賣文學獎。在《金閣寺》中,他的文學才華橫溢,創作技巧趨于成熟,被日木文壇譽為三島美學的巔峰杰作。33歲時(1958),與當代名作家大岡升平、福田恒有、中村光夫、吉田健一、吉川逸治等合辦《聲》的雜志,轟動日本文壇。此後,他的重要小說有《美德のょろめき》(美德的動搖)、《鏡子の家》(1959)、《宴のぁと》(宴席之后) 、《憂國》 、《劍》、《英靈之聲》,及《太陽と鐵》、《豐饒の海》。關于戲曲的有《近代能樂集》、《鹿鳴館》、《十日の菊》(榮獲讀賣文學獎)、《朱雀家の滅亡》、《喜びの琴》(喜悅之琴)、《サド侯爵夫人》(薩多侯爵夫人)(榮獲藝術祭獎)等。關于文學評論的,有〈現代小說は古曲たり得ゐか〉(現代小說是否可以古典化?)、〈林房雄論〉等。

總結他25年的寫作生涯而論,包括上面所列舉的小說、劇本和文學評論在內,他一共寫了20本小說、33部劇本、80篇短篇小說,和無數的短文及評論,真是一位驚人的多產作家!就質的方面而言,三島的筆風也別具一格;他的文筆極為簡潔而精煉,沒有不必要的修飾:平凡、通俗而大眾化。因此,他的作品能賦予讀者一種心理上的真實感。作為一位作家,三島具有一種特別杰出的才能:他的筆尖可以清晰地刻劃出人們從舊文化過渡到西方式的生活時所感受到的心理上的沖突和不均衡。

由于他的作品,不論在質和量上,都取得過人的成就,因此,他在日本文壇有「鬼才」之稱。同時,在世界文壇中,他也享有很高的地位。他的作品被譯為英文的有《金閣寺》 (Temple of the Golden Pavilion)  、《宴席之后》(After the Banquet)等,所以西方讀者對他并不很陌生。他曾被西方文壇譽為日本的Marcel Proust(1871-1922)、Andre Gide(1869-1951)、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8-1961)和Norman Mailler(1925-2007):于此可見,世界文壇對他文學才華的敬重。 1968年曾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結果為川端康成所得。但這絲毫無損于他在日本文壇的地位。純從文學的觀點而論,他的一生,真可以說是備極顯榮!

除了從事創作外,他還自導自演過電影。1965年,他自編劇本、自導、自演,拍了一部名叫《憂國》的電影。在這部片子中,他主演一名在1936年2月26日發動兵變的軍官。兵變失敗後,該軍官逃回家中,當和妻子縱情聲色之樂後,即切腹自殺。不幸這部片子,竟真的變成了他自己的自我寫照。三島還有一個迷人的歌喉,有時,他禁不住登上舞臺主唱。

除了心智的活動外,他也非常注意身體的鍛練。在他的住宅里,地下室即是他的健身房,二樓為他的書房。此外,他還是合格的四段劍道家。由于年輕時身體不好,使他特別注意體力的鍛練,以塑造成健美的體格。43歲時(1968),發起楯之會,召收青年,施以軍事訓練。自任會長,親自體驗勇武的軍人生活。在最後的2、3年中,楯之會竟成為三島的精神生活中心;在不到100人的楯之會組織里,他嘗試尋求至高的精神上的滿足;另方面,對三島來說,楯之會也成了他的催命符,加速他步向死亡。

   由上看來,三島真是才藝雙絕,不僅能文而且也能武。這一切都使得三島變得神秘而復雜.也因此使他變成年輕人崇拜的偶像,日本的國寶。 

   3、 蓄意死亡

雖然我們無法肯定地說,三島究竟甚么時候下定決心自殺,可是現有的證據顯示在他生命最后的4年里,他巳想到死;尤其是,自1970年年初開始,他巳認真地準備死亡。由于死亡不是玩笑,所以他必須要考慮兩個非常嚴肅的問題:一個是他的死究竟會在日本社會引起多大的反響?如果不如預期,那么他的死就會變得毫無意義;所以他要找出一個可靠的辦法來衡量人們對他死的反應強度。另一個是如何死法?由于死的方式可能會強化他的死訊對社會的沖擊,及必須把他的死和他所努力的目標相連,因此他必須計劃死的確實步驟.

對于第一個問題,三島的解決辦法是于11月12至17日,假東京池袋東武百貨店7樓,一連舉行6天的「三島由紀夫展」。在這個展覽會中,他將他多姿多彩的一生事跡,毫無保留地向社會公開。展覽會的布置曾經過精心設計,共分4個部份:「書物の河」、「肉體の河」、「舞臺の河」及「行動の河」;也即將他的一生事跡分成四項:「小說創作」、「健身運動」、「劇本及電影」和「實際行動」。三島將每一項的生活比喻做河流,然后四條河流匯注于大海。所以他在最後的部份,展出他的「豐饒の海」的近作,以這部著作代表他一生的總結。展覽會的內容,有的細致到他初中時代的繪畫和中學時代的成績單;有的大膽到竟把自己的裸體照片也包括進去,真可謂巨細靡遺。

社會對他的展覽會的反應出奇地熱烈,本來預計每天只有5千人,結果第一天的觀眾競達到1萬人。這一親眼目睹的現象,使他深深相信,他是受廣大讀者喜愛的;他現在可以明確地預期,他的死將必然地會引起日本社會巨大的震動,他的尸諫,將不會如石沉大海一般而毫無反響。、

對于第二個問題的解決辦法是發動政變。根據他未死的3個學生(小川、小賀和古賀)的報告,早在今年(1970)3月,三島就已向他最信賴的學生森田透露過他計劃發動政變的想法。但由于他在《新潮》雜志連載的「豐饒の海」的長篇小說,尚未寫完,所以政變的行動,只好延後。10月15日,三島組成5人「決死隊」--三島、森田、小賀、吉賀及小川。10月19日,也即「三島由紀夫展」結束後的第3天,5人著軍裝拍照留念。最初的兵變計劃是策動市谷駐軍第32團叛變,但11月21日,三島發現該團團長因公外出,于是臨時改變計劃,而將目標轉向東部駐軍總監益田將軍。23及24兩日,三島和森田等5人不斷演習如何綁架總監及應付其它的可能情形。一切準備就緒之后,于是三島等決定于25號付諸行動。

  24日夜,古賀與小川同宿于小賀處。25日清晨8時半,3人驅車至三島寓所。9點40分左右,當三島向他的學生們簡捷地說了「終于我們付諸行動了」之後,三島等駕車至新宿區接森田上車,然後又駛向下新潮雜志出版社,將《豐饒の海》第四部份「天人五衰」的最后幾章交給編輯酒井,隨即直駛市谷。至此。三島巳將塵世的事,完全料理清楚,心理上巳完全準備好接受死神的招喚。他這時是抱著「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心情走上死亡道路的,最好用他自己在自裁前夕所作的短詩來加以描述: 

不耐長年兮焦望,

劍鞘嘎嘎兮清響;

勇士昂首兮,

腳踏寒霜!

 通向死亡的道路,雖然寒氣逼人,可是勇士視死如歸,理應義無反顧。對三島個人來說,求仁得仁,夫復何憾? 

 三島絢爛的一生,宛如夜空五彩的煙花,一沖上天;當攀至頂峯后,迅即消失于浩渺的夜空之中,給人一種驚詫與惆悵交織的復雜感覺。、

二、三島的死因

由上看來,到了四十五歲時,三島的靈與肉--心智與身體,都已達到了完美境界的極限;他不但成功地將自己琢磨成為現代日本文壇的瑰寶,而且也成為現代世界文壇的奇葩。瑰寶與奇葩,沒有人不加以珍惜與愛護,然而三島卻蓄意不惜親手將他自己這塊瑰寶和這朶奇葩摧毀。他為甚么要這樣做呢?對于像是他這樣一位才華出眾的人來說,這種行為豈不是跡近不可思議么?本節將尋求這兩個問題的答案。

 1、追求至美的境界

雖然三島著作等身,性格極端復雜,可是他的中心理想,卻非常簡單,可以以一個字加以總括:即「美」;他不但追求美,而且要使自己止于至美的境界。由于三島的血肉和精神,滋長于日本社會,所以如果要了解三島所謂的「美」,我們必須首先了解「美」在日本文化中的特殊意義。 

簡而言之,日本的精神可以兩件事物為代表:一是菊(花),另一是劍。菊是日本皇室的標幟,代表靜態的、永恒的、高貴的、雅潔的美;此外.菊花也象征著高逸玄奧的智慧,我們也可將它視為日本魂及日本人文精神的象征。劍代表動態的、勇武的、忠誠的、剛勁與豪邁的美;此外,劍也代表著一股浩然正氣,稟有鋤奸濟弱、掃除邪惡勢力的德性。這便是日本自鐮倉時代(公元后12世紀)以來,日本武士道精神所在。對于菊來說,劍是菊的忠實仆人與衛士,屏障菊的安全;對于劍來說,菊是劍的主宰,指導力量使用的方向。對于日本來說,兩者缺一不可,否則便將使日本失掉成為日本的依據。對于個人來說,很少能兼兩美于一身的,然而三島卻是這少數中的一個。在三島的生命中.菊相當于他的文學創作,追求純真的靈的美;劍相當于他的健身運動和對軍事訓練的熱衷。這便是他在《太陽と鐵》中所稱的文武兩道。我們也可以「三島由紀夫展」中的四個部份來比喻:菊相當于「書物の河」與「舞臺の河」,劍相當于「肉體の河」與「行動の河」。三島的偉大與不朽,在于他能將日本文化的美集于一身--既是一名作家,又是一位武士,將自己琢磨成這種日本精神的完美藝術品。

三島的唯美思想中,包含有下列幾個要素:

(1)均衡:所謂至美的境界,在三島的思想中便是均衡的追求與維持;尋求智與情、靈魂與肉體、自我與世界、過去與未來、東方輿西方的和諧等。這是三島一切思想與行為的源泉。至美的狀態,只有存在于理想界,在現實世界,永不可能。當一部份的生活失掉均衡時,三島的思想體系即將為之動搖。當生活的主要部份失掉均衡時,他的思想體系便將有崩潰之憂!這一點,是我們特別要強調的。

(2)武士道式的浪漫唯美主義:三島後期的作品與行動,幾乎以謳歌及鼓倡日本武士道傳統的復辟為中心課題。他的這一思想主要受平岡家族武士道的家風,及第二次大戰前盛行于日本的浪漫派思想--也即唯美的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他的《英靈の聲》,即是一本為神風隊辯護的書。他主演的《憂國》一片,和他組織的楯之會,即以復興武士道傳統為主題。他對天皇與日本國家的愛護,也是非常誠摯的。譬如用于綁在頭上的白布帶(練劊時扎頭用),即大書「必勝報國」四個字;此外,當25日自裁前,他大聲三呼「天皇陛下萬歲」,同時,死前在頭上綁的白帶子,也是上書「必勝報國」四個字。由此可見,武士道式的浪漫唯美主義,對他思想與行為的影響是如何的深遠!

(3)知行合一:在他給一位居住在美國的親密朋友的絕筆信內,三島親自承認他自殺的決定是受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的影響。防衛廳長宮中曾根康弘也指出三島服膺陽明知行合一的學說,據中曾根自己讀《豐饒の海》第三部的心得是,三島希望實現將生活與行動升華至「美」的境界。三島自己認為,知沒有行,知便有缺陷;對于行,三島卻為行而行--也即在知引導下的為行而行,并不問行的效果。對于一位作家而言,知與行并不必須合一。在日本,自明治維新時代的著名作家夏目漱石和森鷗外建立創作與行動分離的文學傳統以來,以后的日本作家幾乎全是為創作而創作,不必由自己親自實踐創作中所宣揚的主張。

然而,三島卻是個例外;他是位作家,但也是位行動家。他不僅每天晚上寫到深夜,追求靈與智的美,而且每周要花上5個小時于健身房,鍛練體魄,追求肉體的美。此外,每年春天他和他楯之會的學生一道參加軍事訓練,翻山越嶺。總之,在三島的思想體系中,沒有行動是不可思議的。由此看來,他向往武士那種切腹自裁的至誠、無私和勇武的精神,結果自己也切腹自裁而死,便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了。

 (4)毀滅與唯美主義不可分離:三島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可是他卻為他自己創造了一個超人的思想體系。從邏輯上看,在他的思想體系中,相關因素的尖銳沖突關系,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的;更明確地說,由于他的唯美思想體系所懸的鵠的,是如此之高,使得在塵世之中,沒有任何人可以消除存在于這個體系中的邏輯上的差距離。三島比任何人更意識到這個問題的迫切性,和解決的無望;然而,終于在無望中,他卻想出了唯一的一條出路:即死亡。在《太陽と鐵》中,「死亡」這兩個字幾乎無頁無之。他歌頌死亡的理由是:

「我珍惜一個趨向于浪漫性的沖動....我的一生的目的在于使我具有武士的各種美德....肉體輿靈魂永難調協....但那里必定有一個更高的原則,可以將兩者和諧地融為一體。對我來說,就是死亡。」

 由此,他深信想象力的最后盡頭是死亡。因為死亡使得這個整個體系所寄現的三島的軀體歸于消失,因而從根本上消除了維持這個體系均衡的需要:當然存在于這個體系中的邏輯上的巨大差距也隨之自然消失。

毀滅,既然在理論上已被肯定,下一個問題是毀滅的方式和時機。要想使三島的唯美思想體系最終還有意義的話,就必須在毀減的方式上使其符合行動的美,并把握當這個體系中,主要部份的均衡狀態快要被破壞而尚未破壞的時機。前一個問題,對三島來說,非常容易解決:即采取切腹自裁。切腹自裁所代表的是英雄式的高貴的死亡,完全符合三島唯美思想體系所要求的行動的美。1966年,當回憶他所拍的《憂國》一片的感想時,他曾寫道:「這正是我最後的夢想!」由這句話,我們可以證明,早在1965年他已隱約地想到切腹自殺的可能性了。至于時機問題的解決,則頗費周章,因為這里面牽涉到很多復雜的因素,下文將再詳細論述。

最後一個問題是,當死亡的時機與方式都決定了之后,有沒有視死如歸,從容不迫地面臨死亡,和忍受肉體痛苦的勇氣?這個問題對三島并不很困難,受佛家再生轉世思想的影響,他相信精神力量可以旋轉乾坤,是萬事萬物的推動力量。三島天賦的唯美主義情操,藉著堅強的意志而布滿體內,使意志與體力合而為一。這時,一種短暫的靈與肉的高貴均衡狀態由此出現。當此千鈞一發的時刻,如果對肉體進行毀滅性的破壞,在唯美主義的強烈光焰下,肉體的痛苦由于鄙俗懦怯,而變得不重要了,介錯禮更在技術上將肉體的痛苦減至最低程度。至此,三島唯美主義理論上的問題算是徹底解決了,剩下的只是在技術上如何判定時機成熟與否的一些條件而已。

2、日本社會的缺陷--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日增的差距

破壞三島唯美思想體系均衡的力量,主要來自兩個方向,一個是外在世界,也即日本社會;另一個是三島自我的內在世界。本節先討論日本社會輿三島唯美思想體系間的緊張關系。

人對客觀世界的了解,永遠是主觀的;換句話說,人是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客觀世界的。這個有色眼鏡便是人的主觀價值觀念;更確切地說,主觀世界的價值標準是衡量外在世界人、事、物的依據。對三島而言,他的價值體系便是他的唯美思想。內在世界的價值觀念是絕對的,很少變動,也很難變動;而且,通常有愈來愈趨向于僵硬的趨勢。而外在的世界,卻是經常變動的;尤其在科學工藝高度發展的時代,外在世界的變化,更是特別快速。這種內在與外在世界不調協的現象,自古至今,每一個人類社會都會經受到的,但沒有像今天日本社會這樣的突出、激烈;這種嚴重的不協調現象,即是本節標題所稱的日本社會的缺陷。現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造成今天日本社會嚴重缺陷的幾個重要因素,及它們對三島個人的影響:

(1)日本社會是東西文明的匯合點:源自中國的、注重精神價值的東方文明。自唐代以來,逐漸被日本人吸收而將其成功地內化于日本的文化中。武士道精神是日本精神的代表之一,但武士道精神揉合了日本的種道、中國的儒家和佛家思想而成,是地道的東方文明。由于儒佛兩家的思想構成所謂「日本魂」的一部份,所以,日本無法從根本上拒斥早期來自中國文化的影響;否則,日本便不成為日本。

另方面,十九世紀中葉以來,西方的文明--科學、工藝、民主制度,也傳進日本。二次大戰前,由于日本的本位文化基本上可以約束從西方輸的物質文明,所以,日本國魂所受到的腐蝕程度尚可容忍。可是到了第二次大戰后,日本無條件投降,在美國軍力支持下的對日文化政策,壓倒了日本本位文化。因而使重視精神價值的日本國魂屈抑不伸。在可見的將來.日本將嫵法擺脫美周對她的控制.從而也就無法壓制西方物質文明在日本社會所占據的優越地位。因此,東西文明匯流于日本社會后,為今天的日本社會造成一個極難解開的死結。這個死結,便是造成今天日本社會缺陷的基本成因,是今天日本社會一切不均衡現象的根源,也是造成三島唯美思想體系的死結的根本因素。

(2)天皇的平民化:皇道、神游、武士道、日本魂等,實際上,最后都表現在日本的天皇制度上。天皇是個超人的象征,他接合了天人兩界,將日本與過去的傳統相接。三島說,天皇是日本光榮與偉大的源泉,是連續日本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樞點。可見,三島對天皇制度的重視;他幾乎傾向于認為真正日本的重建,在于首先恢復天皇的傳統神圣地位。然而,在美國民主制度的影響下,今天日本的天皇不啻一具木偶;天皇被拉下神圣寶座,降為平民。因而使代表日本皇室的「菊花」,黯然失色,日本精神隱而不彰,屈郁難伸。.

(3)和平心憲法:二次大戰后,美國強加于日本的反戰和平憲法,不但限制日本建軍,把國防軍降為與警察相等的自衛隊。而且,美國強制日本實施反戰的和平教育。這一憲法對今天日本社會的結構影響深遠:戰后的日本,沒有橫行跋扈的少壯軍人,代之而興的是一批唯利是圖的少壯資本家與科技士;戰后的日本青年人懼戰反戰,不像他們父親那一代崇尚武德。因此,市谷山頭的自衛隊員罵三島的兵變主張是愚蠢的行為,是很自然的事;戰后政治黨派紛然雜陳,找不到一個共同奮閩的目標:極端右翼,力主恢復天皇制度;極端左翼,則致力于廢除天皇制度;而中間偏右、受美國勢力影響的政治黨派則采中間立場,左右逢迎,因此使得國家政治的目標曖昧不清。這一切都是受和平憲法之賜;因而使得代表日本民族勇武精種的利「劍」,無法得伸其志;因此。這個憲法便變成了三島攻擊的中心。

(4)物質崇拜:戰后的日本社會,唯一不受美國過份壓制的是經濟發展。這是精神苦悶的日本人發泄精力的唯一出路。加上日本社會原有的高度科學工藝條件和韓戰、越戰等機會,使得日本在20年中一躍而為世界一等經濟大國。由于沒有相應的軍力,所以1970年代的日本看起來好像一個肥壯而沒有筋肉的巨人,軀體的發展,極端畸形而不均衡。另一個嚴重的病態現象是,人人唯利是圖,追求物質享受,重視個人的榮華富貴,使得國民道德普遍低落,政界、商界貪污腐敗,奸偽詐欺……更加重要的是,日本自然環境的惡化幾乎到了使人不可居住的地步。

這一切都與日木的傳統精神背道而馳,與任重道遠、剛毅無私和賤視物質金錢的武士道精神激烈沖突,兩者如水火之互不相容:武士重義,商人與科技士重利。義利的沖突,是東西文明在日本社會匯合后,相互抵拒的主要現象。總之,對三島而言,今天的日木雖然富有了,可是卻是一具行尸走肉;因為她沒有靈魂。

(5)日本自然條件先天不足:由于1970年代日本經濟的高度繁榮,因此使很多人錯誤地認為日本未來的經濟發展一片美景。國力也將相應地增強,而使日本再度成為世界的頭等強權。這一看法,對我來說,根本不切實際。我的理由是,日本先天不足,工業原料幾乎完全依賴國外供應,像這樣的國家,從長遠來看,實在沒有具備獨立強權的條件。因為一國經濟的生命線,如果經常暴露于可疑的敵人之前,就絕對缺乏長久富強的基礎。抑有進者,島國變成世界頭等強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幾個大陸的大國都已發展了或正在加速發展中,他們絕不會再容許日本在大陸或海洋地帶橫行覇道。因此,所謂日本的光榮和偉大,實在和她先天稟賦的能力不相稱;這就好像一個先天生有一雙侏儒腿的人,卻不自量力而要立志奪得世界百米冠軍。雖然其志可嘉,而其愚卻令人可憫!

三島的美學,基本上是樂觀的,充滿自信的,是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社會的產物。然而.三島卻犯了時代錯誤,沒有對日本的潛力,作出正確的估計。誤以為  未來的日本,可以恢復明治以來日本的偉大與光榮。因此,他的美學雖立意甚高,可是日本社會卻沒有將它實現的相應條件。這是三島美學體系中最致命的弱點;純粹根據直觀的想法,忽視客觀的條件,最后自然導致悲劇的結局。

總上而言,戰后尤其是1970年代的日本社會,到處存在著矛盾、分裂和不均衡、不和諧的現象。具有絕世才華,和以追求文武兩道為志的三島,生長滋息于這樣的社會,對于以上所述的缺陷,自然極度敏感。他的高度敏感的思想觸角,不僅深深地插入日本的歷史與傳統文化,也尖銳地看清了目前問題叢集的日本社會的底層;他的靈肉是東方的,可是他所生存的外在客觀世界卻加速西方化;更清晰地說,他的特殊的理想主義情操,一直和他所居住的客觀世界相搏斗、相沖突。這種主觀與客觀世界不調和的現象,對三島的文學風格和行為的深遠影響,可由下面兩點觀察:.  。

(1)愈來愈重視行動:如上所述,三島的唯美主義思想,是受日本戰前武士式浪漫派唯美主義的影響。然而戰后的日本社會,由于許多實質條件與戰前的日本社會大相徑庭,所以武士道式的唯美主義,無法引起今天日本社會大眾心理上的共鳴。所以,在《金閣寺》(1959年連載)以前,三島的作品帶有忍辱 、負重,等待與摸索的色調。這個時期,他側重創作的心智活動,努力建造自己美學的大體系。到了《金閣寺》脫稿時,三島主觀世界中的美學體系基本上完全形成。從1956至1959年,也即從《金閣寺》脫稿至《鏡子之家》開始連載止,是三島開始學習劍道,注重肉體行動美的時期。

在這4年中,知與行大致保持均衡。從三島的唯美思想體系來看,這是最完美的時代。因為他頗為成功地保持了內在與外在世界、創作與行動的均衡。自1959年以后--尢其是三島生命的最后5、6年里,三島的風格開始轉變,逐漸強調行動。對于日本社會而言,他不僅是一位觀察者,從中汲取創作的靈感,收集創作的素材,而且也親自扮演演員的角色,參加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最后是軍事的活動。這一轉變,對三島的思想體系是極具意義的。因為自60年代以來,日木的經濟繁榮,使戰敗的日本民族已逐漸恢復明治時代以來的自信心。經濟力的急速膨脹,使得1970年代的日木社會左傾媚外,及日本民族的意志和行動聽受美國的控制的現象,形成尖銳的不調和。這一現象,反映于三島的主觀世界中,便形成知與行的嚴重分歧。所以,他強調行動,希望藉在文化和藝術界的活動,從心理上、意識上喚醒日本的民族魂;加入政治活動,組織右翼勢力,并與左翼份子舌戰。

在他晚期的活動中,以1968年創立盾之會一事,最具意義。盾之會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是三島基于文武兩道的美學思想的結晶。對三島來說,盾之會代表著日本的美:在這小小的軍事組織里,三島將日本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成功地連接起來;在這里,他的唯美思想體系具有實體;在這里,他接合了東西世界....。可是像這樣的一個完美的組織,竟得不到日本社會廣泛的支持,而且會員人數少得可憐,只有95人。甚至有時被三島的同胞譏刺為「盾之會不過是一個聰明人的變態行為」,而存心予以貶抑。

這是為甚應呢? 我們可以從盾之會成立的宗旨找到答案。盾之會有三大主義:第一是反共。三島認為共產主義違反日本的文化、傳統和歷史;第二是維護天皇制度。天皇制度,在三島的眼中,是維持日本文化、歷史的連續和民族統一的象征;最后是鼓倡暴力,拒斥日共無原則、無定見的反對暴力,因此三島極力反對對于不合理秩序的撫條件的尊重。這是三島高姿態的政治主張,然而卻缺乏實踐的實質基礎:反共并不簡單,因為當時的蘇聯與中國的陰影,過于巨大,日本社會很難逃出這個陰影;至于恢復天皇制度,則絕非美國所能接受,也為蘇聯和中國所恐懼,所以極難實現。

由于日本無力同時反抗這三個大國強加于她的意志,所以三島所鼓倡的暴力終是紙上談兵,得不到日本社會的響應。這是三島陷于絕望深淵的根本原因。

總結而言,由于缺乏實質條件,三島的美學體系,愈來愈變成一個懸空的架構;到了晚期,他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之間的鴻溝,如此巨大,巨大到竭他一人及他的盾之會之力,絕對無法縮短。這一巨大的分歧,不但撕裂了日本社會,最后也撕裂了三島的靈魂與肉體,而終于使他血濺市谷山頭!

   (2)由激動而憤怒:三島生性果決、明快、富于熱情,是個性情中人。對于日本社會的病態現象,非常激動,最初希望藉筆桿和行動喚醒日本的民族魂。但當他的努力逐漸失效時,則轉為極度憤怒。因此,在他死前幾年,他的情緒生活,頗不均衡,常傾向于極端。這一心理狀態的轉變,清晰地反映于后期的作品中。譬如在他的遺作《豐饒の海》中,三島毫無保留地抨擊1970年代日本人精神生活的空虛、政治的貪污、社會的腐化等。在他死前起草的檄文中,他的一腔怒火更是不可抑制,嚴厲地抨擊當時的日本社會,汲汲于經濟的繁榮,卻忘卻了「國之大本」和百年大計;痛譏日本國民精神失落,政治家偽善,追求權力欲之滿

足;而一般人只顧保身保家,卻置戰敗之國恥、日本歷史、文化延續等大問題于不顧....。總之。現在日本的社會是太丑陋了,和他的唯美思想格格不入。對于他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之間日增的差距,在他死前所舉辦的「三島由紀夫展」中,三島曾舉了一個很有趣的比喻。他說:

「一位作家活在兩個時代的銜接點上。這就好像一個人的兩只腳,一只站在岸上,另一只則站在船上;如果一有變動,則兩只腿的距離將愈來愈大,終至無法收攏。」

 這不啻是三島自我心態的描述:他像一個巨人,橫跨在兩個時代之間。終于由于無法拉近日漸分開的雙腿,而使自己墮入時間的巨流中,為無情的歷史浪濤所淹沒。

 3、內在世界的自然凋萎

如上所述,破壞三島唯美思想體系均衡的另一個力量源自內在世界;更明確地說,源于智力和體力的凋萎和枯竭。就心智的活動來說,死前的數月,三島曾屢次向人表示他的事業已到了盡頭。9月14日,他對《朝日新聞》的一位記者說:

「說實在的,我巳感到我的人生已經走到盡頭了,我寫過小說、戲曲,也做過每件事,沒有事情再留待我去做。你知道極少小脫作家的創作生涯超過15年,然而我卻繼續不斷地寫了25年。這不是太久了嗎?美是短暫的,而且極難無限期地維持美的創造。」

 11月17日,在他給住在紐約的一位編輯的信中,他灰色地說:「在《豐饒の海》中,我巳將一切我對人生和世界的看法都寫了進去。」隨即他接著說,他感到智力的疲乏和困竭。,

其次是體力上的逐漸衰萎。男性到了45歲,體力勢將走向衰微,健壯的肉體美勢難維持。45歲的三島,可能還有一個困擾,即他或許感到再法與盾之會的24、5歲左右的小伙子,一道競賽體力,陪著他們翻山越嶺,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而且他的定期健身活動,如劍道、舉重、淋冷水浴、在雪天中光著身體、騎馬....等,對于一位45歲的男性來說,必將有力不從心之感。總之,45歲的年齡,差不多是男性從事激烈體力活動的極限。

由上以觀,內在與外在世界之間的緊張關系,和內在世界本身的衰萎,都使三島唯美思想體系的均衡無法維持。三島所面臨的這些問題,并不是屬于他個人的特殊問題,而為一般男性所共有;然而,與一般人所不同的是,對三島而言,一個缺乏美的生活是不可思議的,也是沒有意義的。他不愿讓他的高貴的靈魂,受著日本社會物欲之火的熬煉,他不愿看到他自己燦爛的創作生涯開始凋萎.....。而他所憧憬的是一個高貴的英雄式的死亡;在日本的傳統中,這樣的死亡只有武士的切腹自裁。

抑有進者,45歲的年齡,也許是一個人承受切腹痛苦和具有實行切腹的勇氣的極限。切腹自裁,不但給予三島唯美思想體系一個完美的結束,而且也可藉此在日本社會重新點燃武士道精神的火焰,以期完成他所標榜的政治目標。所以,對三島來說,用切腹方式達到自我的毀滅,可以說是一舉而數得,實在是一個最佳的抉擇。

三、結 論 --三島之死的意義

由于三島在日本及世界文壇的崇高地位,及他武士道式的切腹自裁方式,使他的死,對日本及全世界都產生巨大的沖擊;三島死后的幾天,日本全國報紙不斷以巨大篇幅,有的或出版特刊,詳細報道和分析他的死因和可能的影響。世界各國報紙雜志--美、蘇、英、法、中國、韓國……等,均著文加以評論。雖然他們的看法,容有差異,但差不多都將三島的死與日本軍國主裁的復活相提并論,認為三島的死,是日本右翼的軍國主義抬頭的征兆;把他的切腹自裁與日本戰前的五一五及二二六事件相比。雖然這一看法有相當的根據,但有一點我們必須分別消楚:即三島自己建軍的動機和日本政府建軍的企圖之間的分別。

(1)按照三島毀憲建軍的原意,純屬雪恥圖強的自衛性質,藉建軍以恢復日本魂,維發日本文化、歷史的連續;而且,他一再向人解釋他的毀憲建軍主張與軍國主義無關。在他死前的「檄」文中,他為日本建軍提出強力的論辯。他的論辯要點是:為了維護國之大本(日本魂,即武士道精神)抗拒泛濫的物欲,就必須制止資本主義制度,要制止資本主義制度,就必須要使日本成為一個純正的獨立國家,要使日本真正獨立,就必須重整軍備。但要達到建立真正自主的軍力,就必須要對抗美國的軍力。所以在他「檄」文中,三島明確地指責美國是阻撓日本社會解開死結的主要勢力,并譏刺未來日本的自衛隊將永遠是一支美國的「傭兵」。但由于他對美日對抗的展望,非常悲觀,所以在他「檄」文的結尾中,三島慷慨激昂,大聲疾呼地說:「讓我們共同攜手并肩,為義而死!」由此看來,他的死,不僅是對國人的尸諫的行為,也是對美國的憤怒抗議。 

(2)然而日本政府建軍的動機,卻是軍國主義的。譬如佐藤首相居然公開宣稱臺灣和南韓是日本安全不可缺少的一環,因而將臺灣劃入日本防衛體系之中。其次是日本政府南進的企圖,照然若揭。在未來的二、三十年中,由于廣闊的大陸地帶,已非日本勢力所可覬覦,所以她的經濟生命線將退縮至東南亞海洋中的島羣地帶。為了維持日本的經濟繁榮,日本決策者可能計劃在這塊地帶建立一個經濟的海洋帝國,北起日本,南至星馬,西起南韓、臺灣,東面至印度尼西亞、澳洲。1960年代以來日本學術界對這塊地帶研究的熱烈興趣,更證明這一推測是有根據的。準此,佐藤政府可能利用三島之死在日本社會所煽越來的民族主義情緒,加速日本走上軍國主義復活的道路。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歐洲金靴|教育之亂,禍起蕭墻
  2. 日本女優橫宮七海自殺身亡——畸形的社會還要逼死多少人?
  3. 司馬南:公開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4. 以前那么“窮”,為什么大家還懷念從前?
  5.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6. 星話大白|越南
  7. 《鄧選》學習 (十)
  8. 對菲律賓斗爭的關鍵是,讓它的挑釁得不償失
  9. 影評:電影《熔爐》看資本主義特權
  10. 大快人心,知名“電子寵物”在美落網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3.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4.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6. 這是一股妖風
  7.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8.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9.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鮮領導落淚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大快人心,知名“電子寵物”在美落網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