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個“‘武訓復出’,彰顯天地良心”
頃讀5月20日《中華讀書報》,《“武訓復出”,彰顯天地良心》標題赫然在目,不禁百感交集。文章不長,全引如下:
“武訓復出”,彰顯天地良心
高希希稱將懷著使命感拍好同名電視劇
近日,由瞿旋創作、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武訓大傳》在京舉行新書發布會。在高調推出“武訓”的同時,出版社當場與北京小馬奔騰影視公司簽約影視版權,著名導演高希希將執導電視連續劇《武訓大傳》?! ?/p>
這次出版長篇小說《武訓大傳》,讓武訓復出,是長江文藝社3年前的策劃,該書也是山東作家協會重點扶持的作品。3年來,作家瞿旋潛心研究武訓,在武訓的家鄉行走,書中的晚清風情和生活細節,以及對武訓為什么乞討辦學的“思想轉變”和“頓悟”,給予了有血有肉的人性還原,作品的真實感和震撼已得到專家學者的好評。該書責任編輯、長江出版集團北京圖書中心總編輯安波舜說:“《武訓大傳》里的武訓其實離我們很近。武訓不識字卻能辦教育,是草根卻有大志向,草民一個卻絲毫不看賤自己,不降低自己的道德標準和做人準繩,令人感動。如今在武訓家鄉的田邊和地頭,還能看到這樣的老人。出版《武訓大傳》就是要彰顯以人為本的天地良心!”
出生在清朝末年的武訓大字不識,硬是靠乞討討出了3座規模很大的學校,置辦了恒產。他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文化卻進入《世界教育大辭典》的平民教育家。武訓的精神曾經感召無數,僅馮玉祥先生就捐獻武訓中小學15所。解放前,全國有幾百所這樣的學校。上世紀50年代初,電影導演孫瑜有感于武訓的人格力量和普及教育的重要性,拍了電影《武訓傳》,但不久就受到批判。對于繼電影《武訓傳》之后,再次執導電視連續劇《武訓大傳》是否心有余悸,高希希表示,武訓追求平民教育、讓每一個窮孩子都能讀書的理想,實際上是政府正在做,而且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一年比一年做得更好的事情。弘揚武訓的精神就是傳播傳統文化,自己不僅不擔心,而且還有一種使命感。
記得幾年前寫過一篇小文,談《“希望工程”與“武訓精神”》,意為“其實,武訓模式也是‘希望工程’”,在官方網站詞語還遭遇“敏感”。如今,“武訓復出”,我的這一命題也自然脫敏與時俱進,可以冠冕堂皇地說事了。
“武訓復出”題目極為正大,曰“彰顯天地良心”,曰“弘揚武訓的精神就是傳播傳統文化”,自然這是針對“極左”而言的,“專制”年代,批“武訓”,那是毀滅“傳統文化”,泯滅“天地良心”的。
這一話題且按下不表。
武訓是偉大的教育家,咱們先說說教育。
“武訓不識字卻能辦教育,是草根卻有大志向” “硬是靠乞討討出了3座規模很大的學?!?“武訓追求平民教育、讓每一個窮孩子都能讀書的理想”“解放前,全國有幾百所這樣的學校?!薄 ?/p>
既是從弘揚武訓精神的角度說事,那就必須將武訓精神顛覆時代與武訓精神高揚時代進行比較,而后者,又分兩個時期:“原高揚時期”與“武訓復出”也即“武訓精神重放輝光”時期。
武訓精神的“原高揚”時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解放前的舊中國,這里還包括清末同光時期。這一時期的教育狀況與毛澤東時代進行比較有點多此一舉,它比“國民經濟崩潰邊緣”說還不值一駁,不列統計數字了。記得郭沫若在《少年時代》中說過:他上學時代,小學畢業就相當于秀才,中學畢業相當于舉人,郭氏所居之眉山乃教育發達人才薈萃之鄉,那是“武訓行乞興學”精神高揚之后。武訓時代的舊中國,縣一級有中學的屈指可數。記得北大百年回憶,說梁思成先生教建筑學,班上聽課也不過區區二三十人,而真正報名選修的只有一人??唇鹆昱髤琴O芳與全校學生的合影照,也只區區幾十人。過去年代“西南聯大”出來的精英固然多,但大談這“多”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那可憐的“少”。
“武訓復出”之后,武訓精神高揚的結果,中國的“平民教育”發展得如何?
“上不起學,看不起病,買不起房”,這個“三不起”連同“三農”,可是難得的上下共識的實事求是話語——“上不起學”,有這四個字就夠了。
中學輟學率越來越多,高校中工農子弟的比例越來越低,重點高校變成了美國高校的免費預科,大專和非重點高中越來越靠給著回扣招生以生存——送一個學生回扣500到1000元不等。教師缺編,地方財政為省錢寧愿用代課教師,不聘畢業生。過去小學不出村,初中不出鄉,現在孩子上一年級農村家長往往要騎車送個幾公里。而縣城的重點小學八九十人一個班司空見慣……
毛澤東時代的教育普及之快之高,舉世公認的破天荒奇跡。當年只要你能考取,就沒有上不起大學之說——那是典型的人民教育。
如今,市場化的結果,“人民教育”變成了以升學為目標的產業教育。
“在保證教育權利方面,貴國連非洲的烏干達都不如!”--這是聯合國主管教育權利的特別調查員來華考察留下的評價。
是沒錢嗎?兩萬億美元借給美國,金融創新對賭,有意無意動輒白送洋人百千億美元,官員公款消費每年近萬億舉世罕見,而教育投入不倒4%,與公共衛生投入聯袂,排行世界倒數第四……這就是“武訓復出”所彰顯的“天地良心”嗎?
說沒錢也對,那是窮人,偏遠山區為幾十元學費輟學者并不罕見。而同時,是貴族學校四處創新風光無限,他們搶走并壟斷著優質教育資源,與日漸破敗的鄉村學校形成兩極對照。
沒有錢也好辦,學習武訓嘛!——精英們給“草根”也設計好了出路?! ?/p>
武訓乞討興學,你們不是有希望工程嗎?
上天入地覓個遍,也只能找到這一答案。
只有政治翻身經濟翻身,才有教育的真正翻身。對于被剝削階級來說,只能是這樣,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有教無類”不包括奴隸,“平民教育”也解決不了根本。
這已為歷史證實。
站起來,奪回來,做主人,才有教育:這是毛澤東為大眾設計的路子。
趴下去,還給人,去乞討,才能上學:這是武訓模式為“平民教育”設計的路子。
經過精英30年的顛覆教化,如今“剝削有功”“物歸原主”事實上已成主流先進文化。國家教育部發言人已經可以如此這般堂而皇之地告諭老百姓:“市場經濟時代,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已經成了家庭的一種消費,既然是消費,就要根據自己的經濟、智力實力來選擇。北大、清華這些優質教育資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較貴,不是所有人都消費得起的。就好比逛市場買東西,如果有錢,可以去買1萬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沒錢,就只能去小店,買100元一套的衣服穿。”
上學憑錢,窮人學習武訓,順理成章。
希望工程運作十數年到上一世紀末,也不過區區數千萬元,其中還包括鄧穎超和鄧小平這些黨國領導人的捐款。到現在,我沒留心最新統計,大約總算有幾個億了,其中以香港老板成總捐獻的較多。這點錢,還不夠貪官澳門豪賭消費的,沈陽慕馬一擲就是千萬,京城一個小學校長的“小金庫”就能上億!這一點車薪杯水,與武訓“硬是靠乞討討出了3座規模很大的學校”,與“解放前,全國有幾百所這樣的學?!?,差可相提并論。
即此,可見右翼精英的淺薄和卑鄙。
毛澤東真是先知先覺,他在60年前發動批判武訓精神,簡直像是專門為今天安排的。
重溫一下老人家的話:
“《武訓傳》所提出的問題帶有根本的性質。像武訓那樣的人,處在清朝末年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者和反對國內的反動封建統治者的偉大斗爭的時代,根本不去觸動封建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熱地宣傳封建文化,并為了取得自己所沒有的宣傳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對反動的封建統治者竭盡奴顏婢膝的能事,這種丑惡的行為,難道是我們所應當歌頌的嗎?向著人民群眾歌頌這種丑惡的行為,甚至打出“為人民服務”的革命旗號來歌頌,甚至用革命的農民斗爭的失敗作為反襯來歌頌,這難道是我們所能夠容忍的嗎?承認或者容忍這種歌頌,就是承認或者容忍污蔑農民革命斗爭,污蔑中國歷史,污蔑中國民族的反動宣傳,就是把反動宣傳認為正當的宣傳。”
(《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
(05.5.3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