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三線”建設,真正的“西部大開發”

朱元石 · 2007-09-17 · 來源:《共和國要事口述史》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三線”建設,真正的“西部大開發”
----從冰山一角看共和國的基礎是怎樣打牢的


按照中國軍事經濟地理區劃,我國沿海一帶為第一線,中部地區為第二線,內陸地區為第三線。所謂“三線建設”,就是指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在西南(包括湘西、鄂西、四川、云南、貴州)和西北(包括豫西、晉西、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地區所進行的規模宏大的國防經濟建設。
這項建設,從“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964年開始醞釀決策,到七十年代末基本停止,經歷了15年左右的風雨歷程。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從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依據當時的世界形勢作出了進行“三線”建設的重大決策,利貫當代、功蓋千秋,為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持續發展,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
(一)“三線”建設的起因
眾所周知,全國解放以后,新中國一直處在帝國主義的封鎖、包圍和戰爭的威脅下。進入六十年代,隨著中蘇兩黨關系的破裂,兩國關系日益惡化,后來又發展到邊界地區的武裝沖突(珍寶島之戰)。1962年10月,印度在我西部邊界地區挑起事端,中國人民被迫進行自衛還擊。與此同時,退守臺灣的蔣介石及其國民黨軍隊也趁火打劫,加緊對我東南沿海一代進行騷擾和破壞,瘋狂叫囂“反攻大陸”。1964年8月,美國一手制造了“北部灣事件”,將侵越戰爭規模擴大到越南北方,并對我東南邊境地區及內地進行偵察、轟炸和破壞。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及周邊形勢,異常嚴峻。
本來,在六十年代以前,黨中央制定并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背靠沙發(蘇聯)面朝東”,在戰略方向上可以專顧美、蔣集團,我國的總體形勢還算樂觀。即使發生了“朝鮮戰爭”,黨和毛澤東也仍然保持著清醒頭腦,認為:“美國并沒準備在目前發動世界戰爭。”(《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2冊,26頁)“說馬上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戰,是嚇唬人的。我們要爭取十年工夫建設工業,打下強固的基礎。”(《毛澤東文集》第七卷,26頁) 基于對形勢的這種認識和判斷,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的領導下,經過對國民經濟的“調整、改革、充實、提高”,到1964年我國度過了三年自然災害“困難時期”,經濟形勢好轉,因此黨和政府及全國人民熱切渴望在即將制定的“三五”(1966――1970)計劃中,將盡快解決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吃穿用”問題,作為中心工作。這年2月到4月,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由我國農業、財政和工交三方人員參加的長期規劃會議,在李先念、譚震林、薄一波的主持下召開。其中,譚震林負責研究落實我國5億畝農田的穩產、高產問題;李先念主持財貿會議,重點討論我國農產品的收購政策;薄一波主持工交會議。隨后,國家計劃委員會根據會議情況,制定了《第三個五年計劃的初步設想》,規定我國“三五”規劃的中心任務是,一、按不高的標準基本解決人民群眾的吃穿用問題,即在1970年使我國糧食產量達到6000億斤左右,人民群眾的衣著消費量(包括各種紡織品)達到人均24尺左右;二、兼顧國防需要,解決國防所需的常規武器,突破國防尖端技術;三、加強基礎工業對農業和國防工業的支援。歸納起來就是:吃穿用第一,基礎工業第二,國防建設第三。因此,“三五”計劃曾一度被周恩來總理比喻為“吃穿用計劃”。
1964年5、6月間,中央召開北京工作會議。5月10日至13日,毛澤東在聽取了國家計委關于第三個五年計劃初步設想的匯報后,對于“把基礎工業和國防建設放在后面”流露出了不安情緒,他幽默地說:“兩個拳頭,一個屁股。農業是一個拳頭,國防是一個拳頭。要使拳頭有勁,屁股就要做穩。屁股就是基礎工業。”但他基本上還是同意了這個“設想”。半個月后,毛澤東在同劉少奇、周恩來和鄧小平等人的談話中,進一步談了自己的憂慮和不安。他說:“三五”計劃還是要考慮解決全國工業的不平衡問題,要搞國防工業和基礎工業,加強戰備,著重進行“三線”建設。 國家計委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精神,重新草擬了《關于第三個五年計劃安排情況的匯報提綱》,指出:根據目前形勢的發展,我國“三五”計劃必須立足于戰爭,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強“三線”建設,集中力量盡快把“三線”地區的基礎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建設起來,逐步改變工業布局,同時注意發展農業生產,相應發展輕工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匯報提綱》認為,加快“三線”建設是“三五”計劃的核心。至此,原來的農輕重的順序發生改變,“三五”計劃的制定將把國家的“生存與安全”,放到突出的地位上。
1964年6月6日,毛澤東發表講話,集中講了兩點:(1)改變計劃方法。他說:過去我們制定計劃是學習蘇聯,首先定下鋼產量,然后再計算生產這些鋼需要多少煤炭、電力和運輸力量等。鋼的產量變小,其他的都跟著減。這是搖計算機的辦法,不符合實際。這樣計算,沒把老天爺算進去,國際援助也計劃不進去。因此要改革計劃方法,這是一個革命。他說:這幾年我摸索出一些方法,就是“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按照這個方針制定計劃,先看能生產多少糧食,再看需要多少化肥、農藥、機械、鋼鐵,還要考慮打仗的需要。(2)進行戰備。他說:只要帝國主義存在,就有戰爭的危險。我們不是帝國主義的參謀長,不曉得它什么時候打仗。因此,要搞“三線”的工業基礎建設,一、二線也要搞點軍事工業。各省都要有自己的軍事工業。有了這些東西,我就放心了。毛澤東的話,受到與會者的擁護,引起了大家的共鳴。這年8月19日,李富春、羅瑞卿、薄一波向中央報告提出:一切新的建設項目應擺在“三線”,布點要分散、隱蔽、靠山;一線的重要工廠和重點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要有計劃地全部或部分搬遷到“三線”;不再新建大中型水庫;籌建北京地鐵,并考慮上海、沈陽地鐵,經批準后納入1965年和“三五”計劃。這個報告,是和當時黨中央、毛澤東的主張和基本思想相一致的。
黨中央和毛澤東之所以將“三五”規劃的重心向“三線”建設傾斜、調整,主要出于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因為我國確實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國際和周邊形勢,尤其是“北部灣事件”的爆發,加快了“三線”建設的決策進程;二是我國國內情況也確實很不符合戰備工作的實際需要。當時,總參作戰部曾提出一個報告稱:如果敵人突然襲擊,我國情況相當嚴重:(1)工業過于集中。在全國14個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中,集中了約60%的主要民用機械工業和52%的國防工業。(2)大城市人口多。全國14個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大都集中在沿海地區,而且防空問題尚無任何有效措施。(3)主要鐵路樞紐、橋梁和港口碼頭多在大城市附近,缺乏應付敵人突然襲擊的措施。(4)所有水庫的緊急泄水能力都很低,一旦遭到破壞,將會釀成巨大災害。這個報告,堅定了黨中央進行“三線”建設的決心;三是毛澤東研究總結了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由于某些地區沒有防空措施,結果招致嚴重損失和巨大破壞的經驗教訓。他對一位主管工業的同志說:斯大林的經驗值得研究。戰爭初期,斯大林一不準備工事,二不準備敵人進攻,三不搬家,尤其是沒有重視烏拉爾以東地區的工業基礎建設,以至戰爭爆發后十分被動,造成了巨大破壞和損失。基于以上情況,毛澤東批準了修改后的《匯報提綱》,并于1965年9、10月間再次召開的中央北京工作會議上,正式做出了“以國防建設第一,加速‘三線’建設,逐步改變工業布局”的戰略決策。從此,國家“三五”計劃的基本方針,便從“先抓吃穿用”轉變為“備戰、備荒、為人民”。
1966年,毛澤東對這一方針作過具體解釋。他說:一是“備戰”,軍隊和人民要有吃有穿才能打仗,否則即使有槍有炮也無所用之;二是“備荒”,若遇荒年,地方沒有糧、棉、油儲備,僅依靠國家的接濟,不是長久之計,一遇戰爭則困難更大;三是“為人民”,國家的積累不能太多,一則要為一部分人民至今糧食不夠吃、衣被甚少著想,二則要為全體人民分散儲備以為備戰備荒之用著想。即在照顧農業、輕工業發展和解決人民的吃穿用的同時,迅速展開“三線”建設,以增加積累,加強戰備,增加儲備,做到防患于未然。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中國能從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中走出來,是同我國建設的各種防空掩體能大大銳減敵人核攻擊的威力,中國已做好充分的反侵略戰爭的各種物質和思想準備,使來犯之敵有所顧忌有關的。共和國以“三線”建設為代表的各項國防建設和措施,對核大戰的爆發起到了“遏制”作用,從另一方面說明“三線”建設對于維護國家的安全與穩定,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二) “三線”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據統計:“文革”前,僅從1964年下半年醞釀決策并開始建設,到1965年一年左右的時間里,我國就在西南和西北擴建、續建和新建了300余項大中型項目。其中鋼鐵14項、有色金屬18項、石油工業2項、化學工業14項、化肥10 項、鐵道工程26項,同時還建設了一些交通、民航、水利、紡織、輕工、建材等關鍵性項目。至七十年代中期,在“三線”地區,我國先后建起了常規兵器、電子、戰略核武器以及航空、航天和船舶等30余個工業及科研基地,形成了一個個完整的工業系統,大大改善了我國工業布局,提高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生存能力、生產能力及戰略后勤保障能力和國防實力。到1975年,我國“三線”地區的國防工業固定資產原值和凈值、主要產品的生產能力、技術力量和設備水平等,均已超過一、二線地區的水平,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武器裝備生產主要依靠一、二線的狀況,這對加速我國經濟和國防的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同時,在進行“三線”地區的國防工業建設時,我們還著力對西南、西北內地進行了綜合性開發,大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我們先后建成了川黔、貴昆、成昆、襄黔、襄渝等十條鐵路干線,新增鐵路8046公里;公路新增通車里程227800公里;新增內河港口吞吐能力30420000噸,有力改變了我國內陸地區交通嚴重閉塞的狀況。先后建成了貴州六盤水、河南平頂山等50多個??型水電或火電站68座;開發了四川、湖北、河南油氣田8個等。到1975年,“三線”地區的煤炭產量已從1964年的8367萬噸,增加到了21200萬噸;年發電量從1964年的149億度,增加到635億度。這一時期,我們不僅建成了著名的四川攀枝花鋼鐵廠,而且還建成甘肅酒泉鋼鐵廠、成都無縫鋼管廠、貴州鋁廠等鋼鐵工業企業984家,有色金屬企業945家。
另外,從1965年到1975年10年中,我們還在“三線”地區建成機械工業大中型項目124個,逐步形成了重慶、成都、貴陽、漢中、西寧等新的機械工業基地。尤其是新建的第二汽車制造廠,汽車年產量占當時全國的1/3。門類比較齊全、產品比較配套的紡織等輕工業企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達到較高生產技術水平。到70年代末,“三線”地區所形成的固定資產原值達1400億元,占全國的1/3。
“三線”地區國防工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發展,促進了該地區經濟、科技和文化等事業的全面發展與進步。“三線”地區原來都是各方面發展都極為落后的省份。比如:四川、貴州、云南三省和湘西、鄂西、豫西等地,曾是舊中國西南軍閥連年混戰的地方,工業基礎十分薄弱。貴州幾乎沒有什么工業,云南也沒有多少工業。抗戰時期重慶成為陪都,蔣介石從沿海帶去一點工業,解放后初期我們又建設了一些項目,但其工業基礎仍然很差。但僅經過10幾年的建設和發展,就大大改變了該地區的面貌,出現了幾十個中小工業城市,其中攀枝花、六盤水、十堰和金昌等,則成為著名的新興工業城市。四川的重慶、成都、德陽、綿陽等,則成為我國重要的鋼鐵、機械、電子、航空、輕紡、電力動力設備城市,其產品在全國占有一席之地。在“三線”地區,以蘭州、西安、成都、重慶、貴陽和昆明等為中心城市,形成了該地區的經濟增長中心。在這里,匯聚了西部地區經濟、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的精華,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因此,一位著名的社會學家曾經評稱:“三線”建設使西南荒塞地區整整進步了50年。這種評價是恰如其分的。
(三)“三線”建設的偉大成就,是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依靠廣大建設者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取得的
“三線”建設者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是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的精神動力。我們僅以攀枝花鋼鐵聯合企業和成昆鐵路建設中,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崇高精神為例。
有資料顯示,攀枝花礦區的儲藏量極為豐富。當時經普查勘探,僅釩鈦磁鐵礦的儲量就達50億噸以上。該地區共有大中型礦區86處,富含鐵、鈦、釩、銅、鋅、鉬、鎳金、鉑族、稀有金屬和非金屬礦等50余種。攀鋼廠址定在交通閉塞、被高山峽谷大江大河封隔著的荒蠻之地上,而工期只有5年,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攀鋼一期工程設計年產鐵礦石1350萬噸、生鐵160~170萬噸、鋼150萬噸、鋼材110萬噸,這些指標相當于舊中國鋼鐵最高年產量的2倍左右。要建這樣一個超大型的鋼鐵聯合企業,需要配有大型火力發電站,而電站的特大鍋爐、汽輪機、發電機、冷卻循環系統和送變電設備等,每件都有幾層到十幾層樓高;巨型的高爐、送料系統、熱風爐則有幾十層樓高,而且全是精度要求很高的鋼結構;鐵水運輸、特大轉爐、鋼錠模、加熱爐、開坯機、初軋機、鋼軌軋機、制氧機、設備大修和制造工廠等達幾十萬噸的機械設備等,大部分都是特殊、大型的專用設備,制造廠家遠在東北、沿海地區和山西等地,攀枝花當時就連一顆螺絲釘也不能制造。同時,開發運輸鐵礦石、石灰石、煤炭、洗煤、煉焦、制造各種耐火材料、高爐和轉爐輔料、水泥、建材等等,這些都需要依靠大量的人力“肩扛手拉”。攀枝花沒有平地,丘陵、群山、峽谷、溝豁、河流等交錯縱橫,建設者們削平山頭、構筑臺地,精心設計,巧妙安排,硬是搬移了2.5億立方米的巖石,修建了8座跨越金沙江等江河的大型拱橋;在僅有2.5平方公里的三個大臺地上,建成了后來年產鋼達250萬噸(包括二期工程)的大鋼城,而且噸鋼面積僅有一平方米。這一點,就連日本新日鐵最先進的沿海鋼鐵廠也自愧弗如,所以被國外冶金設計專家稱為“象牙微雕鋼城”。此外,除了建設者的條件極為惡劣,更為艱巨的是,自誕生現代鋼鐵工業以來釩鈦磁鐵礦根本無法用高爐、特別是大型高爐冶煉。在近現代冶金史中,倘若爐料中的二氧化鈦含量高于16%,那么鐵水會變得異常粘稠,使爐溫不均,這樣它就將整個地凝在爐腔中成為“死鐵水”。可是,攀枝花礦的二氧化鈦含量則高達25~30%。這種情況不解決,那就意味著以前的全部工程將徹底報廢。為此,來自全國各地的108位冶煉專家,集思廣益,先后進行了1000余爐的試驗,終于攻克了技術難關,使攀鋼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個高釩鈦礦鋼鐵廠。1970年7月10日,攀鋼一號高爐(1200 立方米)正式投產。
貫穿攀枝花鋼鐵城和礦區的成昆鐵路,是迄今為止世界鐵路史上最危險、最艱巨的工程之一。這條鐵路全長1100公里,沿線地區富藏煤、鐵、銅、釩、鈦、鉛、鋅、磷、巖鹽、森林木材和水力等資源,因此它的建成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意義十分重大。但要建成這條鐵路,工程卻極其困難、艱巨。先要建設橋梁991座,開墾隧道和明洞437座,僅橋梁就占全線長度的40.1%。其中,6公里長的隧道2座,6379米的沙木拉打隧道(川境)為當時中國之最,施工難度極高。另外,金沙江大橋主跨192米,是當時最長跨度的鐵路鋼梁橋,甚至還有一座54米跨度的石拱橋,另外還要在42個隧道內和橋梁上建設車站。同時,為了克服山岳河谷地帶高差,必須利用螺旋形、圓形、燈泡形展線,40次跨越龍川,16次跨越舊莊河……,這樣一條鐵路,至今仍使穿越成昆鐵路的人們心驚膽戰!現在,人們幾乎難以設想高山峽谷地區鐵路施工的艱難。山谷沒有公路,各種施工器材和生活資料等全憑肩扛人背。沒有電力,燃料不足,許多隧道要靠火把照明,再用鋼釬大錘一錘一錘地打眼放炮。1964年9月,鐵道兵一師、七師、八師、十師和鐵道部第二工程局、大橋局、電務總隊、機械團和民工,在呂正操、劉建章、郭維成為首的工地指揮部領導下,建設者們克服了千難萬險,工程一路突進,到1970年7月1日不到六年時間,從云南北上和從成都南下的鋪軌機,便在西昌實現了鋪軌對接,偉大的成昆鐵路終于建成了!成昆鐵路每公里造價352.7萬元,共計36億元。造價低、質量高、進度快,如果放到目前的物價水平下,起碼得花費其10余倍的造價。
可見,如果光有中央的正確決策,沒有廣大建設者所表現出來的“艱苦奮斗,不計得失;意氣風發,迎難而上;忘我工作,一往無前”的“三線”精神,也不會取得這樣偉大的成績。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上將在談到“三線”建設時,曾經說:“在當時困難的政治、經濟、自然條件下,廣大干部、工人、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所表現出的艱苦奮斗精神,也是永遠值得發揚的寶貴精神財富”。這話不僅是對“三線”建設者們崇高精神的評價,也是我們對待“三線”建設所應取的科學態度。更有一些識之士則說,肯定了攀鋼和成昆鐵路的成就及其建設者們的艱苦創業精神,也就基本肯定了整個“三線”建設!
(四) “文革”初期,曾給“三線”建設造成過影響
“文革”初期,重慶、成都等地曾發生過武斗,有的“三線”工廠曾卷入其中,一段時間影響了生產和建設。“三線”建設的全面恢復,是在1969年5月毛主席、周總理決定恢復“三線”建設以后。1969年6月,中央召開恢復“三線”建設會議,周恩來總理親自督促、主抓這項工作。年末,中央又決定成立“三線”建設領導小組,小組之下成立“三線”建設指揮部,統一領導恢復和建設工作。
為了穩定武斗最嚴重的四川地區的局勢,毛澤東主席親自批示將四川兩個造反派頭頭張結挺、劉西挺(為夫婦倆,原為宜賓地區地委書記和宜賓市市委書記,后被判刑)抓了起來。廣大工人、干部、知識分子和解放軍工程技術人員,一聽說黨中央和毛主席要他們恢復建設,便紛紛響應復工號召,就連武斗雙方人員也都停止武斗,參加到了建設中去。外流人員更是在短短的十余天內,從全國各地日以繼夜地返回工地,立即投入緊張施工。許多大型工程項目,在這以后相繼建立起來。
到1972年,西南“三線”建設的第一期工程基本結束。如:成昆、川黔、貴昆、湘黔、襄渝鐵路(公路)全部通車;攀枝花鋼鐵基地、長城鋼廠、成都無縫鋼管廠等相繼投產;以重慶為中心的化工工業,建成了重慶化工廠、川南化工廠、成都青霉素廠、西南(重慶)合成制藥廠等;電子工業以成都為中心,包括綿陽、內江等地共建成了20多家工廠;以貴州都勻、凱里為中心,工廠和研究所配套,也有20多個單位;遵義地區、安順地區和成都地區的飛機制造業,也都形成規模;航天工業、原子能工業,也初步發展起來。
總之,盡管“文革”初期曾給工程建設造成一定影響,但是“三線”建設者們排除種種干擾,最終按照黨中央的指示、要求,保質保量地完成了各項工程建設任務。
同時,“三線”建設確實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和不足。如:建設規模過大,要求貪大求快,有的僅算政治帳不求經濟效益,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浪費等。有的地區(如貴州)在規劃施工中,機械、片面地理解和執行“靠山、分散、隱蔽、鉆洞”的方針,將每個工廠、甚至每個車間都規劃建設的極為分散,甚至有的地區還出現了“村落式”、“瓜蔓式”、“羊拉屎式”的……。但是,從全局來看,“三線”建設的決策英明、正確,建設成就極其偉大。沒有當初的“三線”建設,就沒有現在的西南、西北的工業基礎。
特別是四川,既是“文革”受災最重的地區,也是建設成效最顯著的地區。目前,四川的工業在我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已經成為鋼鐵、電子、電站成套設備、重型機械、汽車、化肥生產基地。四川的許多高精尖產品,中外馳名。如:現在牌子很響的“長虹電視機”,就是綿陽搞雷達的廠子生產的。到1985年,四川的社會總產值達到1023.25億元,1991年則實現翻番,達到2591.77億元,曾一度排到全國第5位。這些都與“三線”建設時打下的基礎分不開。
江總書記在談到“三線”建設時,曾經說:當年黨中央、毛主席作出這個三線”建設以充分肯定!
(五)三線”建設工廠進入困境
七十年代末,我國提出國民經濟調整方針,加快沿海地區的建設和發展,“三線”建設隨之基本停止。與此同時,社會上出現了一種全盤否定“三線”建設的論調。有人甚至認為:如果當時把對“三線”的經濟投入,投入到“一線”去,經濟效益就大不一樣了,使“三線”建設一度陷于困境。
“三線”建設工廠是從全國各地調集的人員,可以說是山南海北、五湖四海。八十年代前“三線”建設工廠是很牛的,當地人如果有姑娘嫁給三線廠,是十分有面子的事。八十年代中期就掀起了返城的高峰,技術骨干們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大批回到自己原來被調出的地方。情況嚴重時,許多廠接到加工單子,結果廠內沒有人會做......技術骨干大批返城,這難道單純是人們的覺悟問題?
面對這種情形,一些有識之士深感憂郁;聽到這些論調,那些“三線”建設的開拓者們顧慮重重。當時曾任西南“三線”建設指揮部負責人之一的一位同志說:“他們談問題離開了當時的條件。那時帝國主義對我們實行全面封鎖,南方,美國在發動越南戰爭,矛頭對著我們;北方,蘇聯陳兵百萬,蘇美聯合反華,形成南北兩面夾擊之勢。加上蔣介石叫嚷反攻大陸,不斷騷擾東南沿海,臺灣的飛機半個鐘頭就可以飛到上海。在當時那種形勢下,不進行三線建設,作好應付戰爭的準備行嗎?”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對發展國民經濟,增強綜合國力,是正確的、必要的。我們允許外國來華投資建廠,但也要掌握好火候、分寸,不能妨礙甚至放棄民族工業的發展。現在我們利用外資1300多億美元,僅次于美國(13000億美元),在發展中國家是第一位,引進的主要應是新技術或我們技術不足的部分。我們要用市場去換取別人的技術,若是去換啤酒、泡泡糖、麥當勞……又有什么意義呢? 西南“三線”建設指揮部的一位負責同志曾說:“前些年我們重復引進的問題很嚴重,電視機引進了100多條裝配線,真正民族工業只有十幾條,盲目重復引進造成嚴重浪費,而且犧牲了民族工業。
目前,“三線”企業的生產設備大都已經陳舊、落后,需要進行設備更新,廠房是好的,要充分利用。這些年我們也在沿海搞了一些標準廠房,實際上只是“來料加工”,是一種“泡沫經濟”。“三線”企業的技術力量都是當時全國各地調進去的精華,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要繼續堅持對“三線”的支持,至少要讓它們能夠維持生產。“三線”企業的產品質量很好,如:西南鋁制品廠生產的鋁合金跳板,質量超過日本,最早是在一次國際性的跳水運動會上被外國人發現的。這種跳板是一整塊兒、很長,彈性非常好,又非常牢固,是西南鋁制品廠用12500噸的擠壓機壓出來的,外國人想買,一打聽是中國人造的。現在這個廠承接了一些項目,波音飛機的起落架,冷加工在上海,整個完成是在這個廠;波音飛機尾部的三角翼鍛件,也是這個廠生產的,在成都113廠完成。但現在這個廠的產值只達到生產能力的1/10。這個廠要維持生產需要10個億的流動資金。但有色金屬總公司只給他們一個億,只夠運轉半個月。”他最后說道:“這種企業是應該投入的。對三線建設時建成的企業給予一定的投資,加以改造利用,是劃算的。”
葉劍英1979年在代表中共中央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在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目前,全國工業企業達到三十五萬個,(僅)全民所有制企業的固定資產達到三千二百億元,相當于舊中國近百年積累起來的工業固定資產的二十五倍。從我們完成國民經濟恢復任務的一九五二年算起,到一九七八年,我國工業發展盡管有過幾次起落,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仍然達到百分之十一點二。”(葉劍英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年大會的講話,《人民日報》1979年9月30日。)
寫于1999年9月
(選自朱元石主編《共和國要事口述史》第334―340頁 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你搞一次個人崇拜試試,看看有多少人會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來嗎?
  2. 鄧論學習 (十二) 是四人幫搞的“血統論”嗎?
  3. 星話大白|越南
  4. 為什么批評西方的他們都“意外死亡”了?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6. 是右就必須反,必須批
  7. 譚吉坷德|決戰,或許正在悄然開始
  8. 胡錫進為什么總改不了陰陽怪氣的老毛病
  9.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動,迫使中國放棄毛澤東思想!
  10. 到底是誰在夸《新聞女王》?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5. 這是一股妖風
  6.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7.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8.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9.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0. ?吳銘:為什么不從所有制角度分析問題呢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5.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痛心,反華潤人丁一多因強奸被捕,哈哈!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