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品物價下滑!
工業品出廠價格下滑!
貸款增速下滑!
全社會總需求下滑,生產相對過剩,商品滯銷,價格下降,我國經濟來到通縮邊緣。
所謂通縮,不過是市場經濟固有矛盾在某種情況下的表現。資本無限擴張的欲望和勞動者有限的消費能力,是市場經濟固有矛盾,這個矛盾勢必導致生產相對過剩。
生產相對過剩,會導致商品滯銷,并在某種情況下出現全面物價下滑,這就是所謂的“通縮”。
也就是說,通縮的本質不在于東西便宜了,而在于東西賣不出去了。
有人說,“通縮有啥不好,反正東西都便宜了”。
然而,經濟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整體。如果只看到自己的那部分,就無法理解整個經濟的運行。
通縮有什么壞處呢?我舉個例子來說。
假如你是開企業的,2023年初,你花了100萬買原材料,準備加工成商品后賣出去。按年初的物價,你賣出去后能獲得150萬收入,支付人工(假如三個人合計25萬),房租(假如10萬),水電(假如5萬),等等費用后,你還能賺10萬,你覺得還行,勉強過得去。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由于經濟總需求疲軟,整個經濟出現通縮(本質是相對過剩導致的),你年末只能以145萬出售(ppi下滑3.3%),扣除費用后,你發現只能賺5萬,還不如去打工。要賺錢就要節省成本,咋辦呢?裁員降薪。于是,你心一狠,把三個工人中的一個開除了,每年節省8萬成本,廠子還能勉強維持。
如果第二年再出現通縮(比如還是3.3%),你可能還會繼續裁員。
被裁撤的員工,會節衣縮食,減少購買,這又會導致全社會商品進一步過剩,加劇通縮,形成下降螺旋。
也就是說,通縮會沖擊企業的利潤,導致企業裁員降薪,進而加劇全社會總需求不足的矛盾,讓經濟進入下降螺旋。
當前,我國就面臨這樣的困境。
由于社會總需求不足,我國CPI同比已經連續11個月增速在1%以下,PPI(衡量工業品出廠價格的指數)同比更是連續12個月為負。
這會導致多大的問題呢?
我們以PPI為例。2023年12月PPI累計同比下滑3%。如果年初100萬的銷售額,在年底也就97萬。假如該企業正常年景毛利率是20%,現在的毛利潤就只有17.53%,同比下滑12.37%。
也就是說,當PPI累計同比下滑3%的時候,一個毛利率20%的企業,毛利率同比下滑12.37%。
這反映在企業利潤上,就可能導致利潤總額同比下滑。
實際上,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利潤總額,在2023年所有月份都是同比下滑的。
資本無限擴張和消費者有效的購買力產生矛盾→生產相對過剩→商品滯銷價格下滑→企業利潤同比下滑→企業裁員降薪→全社會需求進一步下滑→通縮螺旋。
這就是通縮的整個邏輯鏈條。
為了應對通縮,央行可能會采取更積極的貨幣政策。
據彭博社最新報道,央行近期可能會下調關鍵政策利率,“并向金融體系注入更多現金,以應對通貨緊縮壓力并增加貸款以支持經濟復蘇。”
根據彭博社對 15 名經濟學家進行的調查的中值估計,“預計中國人民銀行將把一年期政策性貸款利率(稱為中期貸款便利)降低10個基點至 2.4%。這將是自去年8 月下調 15 個基點以來首次下調利率。”
然而,就算采取更積極的貨幣政策,也不一定能刺激總需求。現在企業不投資,不是因為利息太高,而是因為資本過剩,導致投資收益太低。
之前彭博發了一篇報道,名為《中國盈利惡化給空頭更多拋售理由》。在這篇報道中,彭博指出,我國上市公司第三季度盈利惡化。摩根士丹利的數據顯示,“大約 30% 的MSCI 中國指數成員,報告的盈利低于市場普遍預期,而第二季度這一比例為 18%。”
彭博資訊數據還顯示,“這些公司的每股總收益較上年同期下降 6%,連續第四個季度下降……不斷惡化的房地產危機、黯淡的收入前景和政策的不確定性,繼續給企業帶來壓力。”
上圖中,黑色是MSCI中國指數成員每股收益增長率,從2022年四季度以來,已經連續四個月負增長。
這種盈利下滑,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按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觀點,盈利修正的下行勢頭可能“持續到年底和 2024 年第一季度”。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降息0.1個百分點,帶來的刺激作用可能非常有限。
法國興業銀行大中華區經濟學家林嘉欣就表示,降息“會緩解債務融資壓力,但可能不會對需求復蘇產生顯著影響” 。
我們從消費信心指數和企業家信心指數也能看出這一點。
下表是央行對城鄉儲蓄用戶的調查問卷。疫情以前,更愿意儲蓄的用戶,大致比例在40%-45%。但是疫情以來,更多的人既不愿意消費,也不愿意投資,而是愿意儲蓄。
2020-2021年間,更愿意儲蓄的比例提高到50%左右,2022年以來快速增長至60%上下。
大家都不愿意花錢了。
貨幣政策很可能起不到效果,接下來就要看財政政策了。
財政政策能否起效呢?我們另文分析。為防曲解,我要說,相信國家,困難總會過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