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全國工商聯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一個統計,對于外行來說,可謂眼花繚亂,只是外行不知這一統計對國家的發展來說算是一個什么兆頭?
具體而言,這文章統計的主旨是在介紹全國各地民營經濟發展的一個比較,“誰是民營經濟第一省”。也就是說哪一個省能把民營經濟搞到位于全國前列,那可是該地方非常值得驕傲的一件事。
看那個統計好像是展示民營經濟發展的大好局面以及民營經濟對國家的貢獻,其顯示的是我國民營經濟還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綜觀這一文章對民營經濟的細說,雖沒用什么評價式的語言,其對民營經濟的褒揚及其寄于厚望是明顯的,真的是希望民營經濟后浪推前浪你追我趕蓬勃發展。
那么,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什么規模是合適的呢?這么問可能不明確,換個問法,民營經濟的發展會不會在某一個時期有可能取代公有制經濟?或者說,民營經濟的發展在不久的將來有可能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主體?
不說外人,民營經濟的某些人物大概是有這種”雄心“的。某阿的大頭頭不就曾說過,XX不改變,我們就改變它,那是很有“氣魄”的放話,真的是展示其雄心的“名言”。
可見,民營經濟的未來發展到什么程度,這不是假如的問題,按照全國工商聯的統計,不排除有基本占據大部分“江山”的可能性,也不排除占據絕大部分江山的可能性,這是不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就不知道了。
如果民營經濟成為經濟主體,公有制經濟將何去何從?
肯定很多人不愿意看到這種疑問,怎么能把民營經濟的發展變成這種疑問?
當然,更多的普通人大概率地是替公有制經濟擔憂,畢竟公有制經濟是國家罩著的,而民營經濟則是私人把持的,國家與私人相比,利弊如何普通百姓們還是能分得清的。
其實,問題還可以這么問,應該怎么來定性公有制經濟為主體?或者說怎樣才算是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公有制經濟作為主體應該有哪些最基本的條件和特點或者說有那些硬指標?
記得我國在改革開放后,公有制經濟的變化走過了幾個非常重要的階段。
國營變國有;國有變股份制;部分國有主體股份變占少數股份;地方大部分公有制企業通過改制、個人承包消失、由民營企業取代;公有制企業由多數變成只控制關系國計民生、國防安全的重要領域的少數企業;近兩年又出現了完全的公有制企業變成混改后的混合企業,有人把此稱為公私合營,實際上是走上私營私有的一種過渡;此外還有那些打著公有旗號,實際上是個人主導的企業。
只是這個人主導的企業、混改過的公有制企業已不能算是公有制企業了。有人說,其中的公有經濟成分還算是公有制經濟的一部分,姑且如此吧。
問題是,通過上述的這些變化,公有制經濟的實體還有多少呢?這可不是變幻詞語就能解釋的,沒有實體什么都不是。
而最大的變化則是從剛開始改革時的公有制為主體,民營經濟為補充變成了民營經濟占有了大部分的“江山”,公有制經濟似乎變成了補充,主次已然顛倒。
或許人們不愿意承認民營經濟不再是補充,但誰能看到現在的那些經濟學者、經濟專家們還提民營經濟作為補充的說法?這是不是意味在現實的經濟領域中或者叫在中國當下的市場經濟中民營經濟事實上已處在主體的地位上了?
應該承認,兩種經濟體制總得有一個占主體地位,要么是民營經濟,要么是公有制經濟。如果民營經濟占有了主體地位,公有制經濟自然是補充,恐怕很多人也是不愿意承認這一點的,不承認能改變事實嗎?總不能用主觀想像和愿望代替客觀事實。
可見,隨著民營經濟的發展,現在必須提出我國現在還是不是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這一問題了。
一個時期以來,總是有人咬文嚼字,在文字上作文章,提出公有經濟的主體地位沒有變,不要看這個,不要看那個,問題是草民們并不知道該看什么才對,到底該看什么?
反正不管事實是什么,人們非常愿意主觀上仍把公有制經濟放在主體地位上,一方面是人們的良好愿望,一方面是并不清楚客觀事實的變化。
有人就把此問題變成是怎么定性這個經濟主體的問題了。
剛開始改革時,我們是從整體的數量上和貢獻上說的,后來是從貢獻上說的,再后來就變成是從重點領域上來說的,從重要性來說的。
這些年又搞出個混改,在重點領域上、在重要性上是不是也有疑問了?在下只是有疑問,別多心。
按照全國工商聯的統計,公有制經濟對GDP的貢獻已低于民營經濟了,在某些省份民營經濟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統計都占據的不是半壁“江山”而是大部分的“江山”,這也是那個“誰是民營經濟第一省”表達出來的意思吧。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可細想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耶,雖現在還不都是民營經濟占有了國家經濟的全部,可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沒有讓咱們說的民營經濟占有了國家經濟的全部,都有不是民營經濟的部分經濟體的存在,可它們都是資本主義國家啊!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其理由很多,但最基礎的也是最根本的仍是公有制經濟為主體,也就是經濟基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看到全國工商聯的統計,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還在嗎?重復一遍,在下只是疑問,或許全國工商聯的統計不能說明問題。
或許提出這一疑問不大合某些人的胃口,但有疑問總是需要有人出來解惑吧?這也是教育草民嘛。
應該承認,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公有制經濟這一主體的地位發生了很多的變化,給人的感覺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按照全國工商聯的統計,這一變化是顯而易見的,承認不承認改變不了什么。
或許有人會說還是應看全國范圍內公有制經濟的情況,不必拘泥于一地、幾地經濟狀況的變化。
當然,有人會解釋說公有制經濟還是不能單純地看公有制經濟名下的企業有多少,產值、利潤是否占到多數,主體地位要看其主導性,要看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行業和企業、要看關系到國家安全的重點領域、行業和企業是不是還在公有制經濟的名下,若上述所說是肯定的,那么就應承認公有制經濟還是占主體地位的。
只是這種解釋前幾年很流行,也讓人們有了些許的放心和安慰,可放到現在這種說法能讓人釋疑嗎?
如果一個省的民營經濟占到了主體地位,那這個省還能說公有制經濟占主體嗎?如果全國民營經濟占到了主體地位,那還能說公有制經濟占主體嗎?
更為直觀的是,公有制經濟實體的數量減少到一定程度,質的變化必然出現,一旦出現質的變化,后果是什么?國家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何在?
如今,人們產生出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疑問,或許我們不必拘泥于公有制經濟實體有多少,貢獻有多大,但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何為它的主要標志?這是應該說清楚的吧?
草民只是看到全國工商聯的這篇文章后產生出一些疑問,希望能看到合理的解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