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最后一公里,到哪?
丑牛
十九大前人們最關注的是“改革”,“改革”的熱點在“國企”。
國企怎么了? 7月26日國務院發布了一份文件——《中央企業公司制改革工作實施方案》。要求101家央企年底前全部改為公司制,完成從全民所有制到公司制的“變身”。“變身”顧名思義,是國企全民所有制身份的變更吧。
《人民日報》為此發表了一篇文章——《走好國企改制最后一公里》;國資委負責人為此答記者問:“國有企業這個概念從此將進入歷史”。
明確宣布:國務院發布的國企改公司制的文件,目的是為“國企"送終。
國企走完最后一公里去哪?變身“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啥?“現代企業制度最有效的組織形式”;“現代企業制度”是啥?資本所有制。
國企變身就是這樣變:由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變身為資本所有制。這不是邏輯推理,而是實實在在的歷史現實。國資委負責人說的很具體:“不僅要'換瓶'(社會主義),而且要'換藥'(資本主義)。新華社一篇時評《央企改制≠簡單翻牌》一文中說:“這可謂是一項帶有'定點爆破'性質的專項改革措施"。“定點”是什么?“國企”;“爆破"是什么?“摧毀”。
國務院、人民日報、新華社都講得明明白白:
“讓國企成為歷史”;
“要國企走完最后一公里";
“對國企進行專項定點爆破”。
國企沒了!確實沒了!
改革開放之初,在農村,解散了集體所有制。到今天,深化改革,要全民所有制的國企走完最后一公里。我們的國家和資本主義的國家就沒有多少區別了。還能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社會主義的國家嗎?社會主義在哪里?
有人說,不早就改稱之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嗎?‘特’在哪?把社會主義變身為資本主義,是由無產階級的政黨領導完成的。因此有人為它“正名”——“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或者是“共產黨領導的資本主義"。且不要指責我胡杜撰,這是第三代共產黨的領導核心親口講的,叫做“共產黨由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變”,共產黨的上層黨建理論家作了明確的表述:“共產黨是什么黨?領導市場經濟的黨!"什么是市場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自由的資本主義經濟。“共產黨領導搞資本主義”是個悖論,發明者恰是一些改革派的共產黨人。
這樣的共產黨員曾大肆鼓吹,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但他們所做的,卻是社會主義制度一步一步地被毀滅。他們揚言,這是因為中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特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到達社會主義高級階段,要靠發展資本主義來完成,這不是一個更大的悖論么?
針對這一情況,習近平同志一上臺就講:“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是什么?恩格斯寫了一本書,叫:《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就是科學論證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一些改革派的共產黨員把習近平同志的治國理政講話,奉為金科玉律,卻把“科學社會主義改革到毀滅,用資本主義來代替社會主義。這也是最大的一條悖論。
這不僅是“中國特色”,而且是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一大特色。
國企是什么?它不僅是一種經濟體制,而且是一種政治體制的體現。它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基礎,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基礎。這次101家央企改制,國資委負責人批國企是一個“國家單位”,這話說對了,國企的確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個“單位”,它不是一個單純的參予市場競爭的經濟組織。
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條寫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沒有了國企,“工人階級領導的”就成了一句空話。沒有了國企,工人階級就從主人公倫落為資本的奴仆。
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察知問題的嚴重性,在今年三十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的國家還是工人階級領導的”,“應創建一支有作為,敢擔當的產業大軍"。我當時曾寫了一篇網文說:“沒有了國企,怎么能建成一支有作為敢擔當的產業大軍”。這支產業大軍,早在新中國建立后逐步建立,他們曾作為領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一支主力軍。隨著改革的深化,他們又被逐步消失?,F在中國最大的一支產業大軍在富士康公司,有二百萬之眾。前幾年,在深圳的富土康公司曾接連發生工人“十三連跳”,工人自身的命運難保,能成為領導階級嗎?他們的命運掌控在郭臺銘手里,掌控在跨國集團手里。美國新總統一上任,要“美國優先”,要蘋果公司把代工廠搬回美國,郭臺銘立即拿巨資在美國建代工廠,富士康這支產業大軍在中國將逐漸變成失業大軍,他們從何“作為”?他們從何“擔當”?
沒有了國企,“工農聯盟”也成了一句空話。工農聯盟是建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根基上。工農攜手,推動了農業的集體化,農業的集體化支撐了國企大發展,國企大發展,又推動了農業的現代化,機械化,電氣化。
改革開放集體化消失了,國企也改沒了,三千五百萬產業工人下崗,工人淪為弱勢群體,成為勞動力市場上的商品,農村2.2億青壯年,成為最廉價的產業后備軍,成為世界上最大血汗工廠的打工仔,他們每年像候鳥一樣地“孔雀東南飛”“田園將蕪胡不歸",農村一片凋敝,資本趁勢而入,“資本十農戶”大土豪,大地主重新主宰農村。
工農聯盟土崩瓦解!
沒有了國企,“人民民主專政”必被動搖,上屆總理,為了推動改革,發誓要在他的任上“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至死方休!”他所說的政治體制改革是什么?2008年,中國海內外的民主精英們聯合簽名,發出了《O八憲章》,宣揚西方民主憲政的“普世價值"。共和國的總理在兩會的中外記者會上講:“普世價值,不是西方所獨有”。表明他的政治體制改革,也是追求著西方的“普世價值”。
沒有了國企,共產黨也會大變臉。
最先察覺共產黨人蛻變的是一個美國資產階級的大政客,此人名叫布熱津斯基,波蘭裔,曾任美國國務院的國務卿,前不久去世。他始終是美國對付共產主義威脅的大智嚢人物。蘇聯解體后,他興高采烈地寫了一本書,報道資本主義平安。書的名字是:《大失敗——二十世紀共產黨的誕生和死亡》。書中也寫了中國共產黨的大嬗變(因為中國共產黨還在,沒有死亡)這里摘錄一段:
“在指導中國進行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復興過程中(丑牛按:‘復興’一詞,我們今天還在用),共產黨統治者們也在經歷一場指導思想方面的重大變改。他們的主要觀點,甚至他們的政治語匯變得愈來愈不像一個自稱代表了無產階級專政的革命政黨所應有的東西,而更像是一個代表了正在中國興起的商業階級和致為于現代化的政黨特點。(丑牛按:“現代化政黨"這個語匯,我們的黨建專家們正在廣泛推行、使用)”。
不幸的是,這個美國大智囊人物的“妄斷"正一步一步地變成了我們黨的現實。《大失敗》這本書,是上世紀末寫成的,到本世紀初,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核心就在黨的十六大上提出:“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變”。怎樣轉? 當時只提出了中國共產黨由一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所組成,改變成了包括資產階級的兩個先鋒隊所組成;黨的最終目的是要在中國實現共產主義,變成了共產黨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黨的理論基礎馬克思列寧主義也變成“對那些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如剩余價值學說,應重新進行探討”。
到了2016年春,中共中央黨校的一位黨建理論家作了更加明確的闡述:共產黨怎樣由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變?——“怎樣轉?什么黨?領導市場經濟的黨”。
共產黨怎樣去領導市場經濟呢?共產黨領導建立起來的強大的全民所有制企業成為違背市場自由競爭規則的攔路虎,深化改革所指的“深水區”“硬骨頭”就是國企。必欲除之而后快。
為什么要消滅國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中心研究員對記者的談話說得很直率:
“企業按照《公司法》注冊成為公司,從理論上和法律上解決了一直困擾著國有企業改革的產權關系這個根本性的問題。股東的資本所有權與公司法人財產權各自歸位……進而解決了政府與公司之間的關系,政府不得干預公司決策”。
“公司法人財產權的確立,理論上說可以激發出‘企業家精神’,被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經濟體系之全球市場所接受,更好地適應國內外市場經濟環境,獲得發展的廣闊空間”。
僅這兩段話,我們就懷疑,這位研究員張喜亮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更像是國民黨。他一再聲稱:“從理論上講"是什么理論?決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理論,而更像是“里根——撒切爾”的自由資本主義理論。正如布熱津斯基所說:“更像是一個代表了正在中國興起的商業階級”。他不是張喜亮同志,而應是張喜亮先生閣下。
這樣的先生閣下在共產黨內有多少?他們正掌控著改革的命運。
改革開放的總沒計師說:“我們改革的目的是使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把國企改沒了,是完善了社會主義,還是完結了社會主義?
習近平同志說,我們的改革,既不走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把國企改沒了,我們的改革走到哪條路上了!?
附文1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走好國企改制“最后一公里”
白天亮
2017年07月28日04: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公司制改革不是追求形式的翻牌,而是要實打實地轉換體制機制,與市場經濟充分融合,激發企業活力和競爭力
國企公司制改革終于走到“最后一公里”。近日,《中央企業公司制改制工作實施方案》公布,要求今年年底前尚未改制的69戶央企全部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和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
回溯歷史,我國不少國有企業建立于計劃經濟時期。以市場化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以后,國企亟待完善體制機制、適應市場經濟挑戰。1994年公司法實施,一批企業率先啟動公司制改革試點,變國家對企業的無限責任為有限責任,探索形成與市場經濟合拍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20多年來,國企公司制改革穩步推進,截至2016年底,中央企業的子企業公司制改制面達到92%,全國超過90%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不含金融類企業)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最后需要攻克的堡壘,集中于兩頭:一部分是國資委監管的大型央企集團,目前101家中央企業中,有69家集團公司為全民所有制企業;一部分是經營困難、歷史包袱沉重的央企二、三級企業。
新一輪國企改革啟動以來,不避難點、不留空白,一切奔著問題去,讓公司制改革再沒有拖下去的理由。公司制改革是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的基礎。通過改制,實現出資人所有權和企業法人財產權的分離,賦予企業獨立的法人財產權,國有企業才有可能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公司制改革也是新一輪國企改革中其他改革項目推進的前提。落實董事會職權、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部分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員工持股試點……一項項備受關注的改革新舉措,如果離開公司制改制,都難以推行。
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指導意見》,明確2017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這樣的時間表,意味著20多年的公司制改革到了收官階段。央企集團為什么留到了最后?改制成本高是重要原因。國企改制分三類,一是國有獨資企業改為國有獨資公司;二是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公司改為國有資本控股公司或者非國有資本控股公司;三是國有資本控股公司改為非國有資本控股公司。不讓國有資產有一絲一毫的流失,是改制的底線。這就要求企業改制首先要進行清產核資、財務審計、資產評估,準確界定核實資產,客觀公正評定資產價值。越是大企業集團,資產規模越龐大,改制成本越高、耗時越長,一定程度上讓央企改制放慢了步伐。因此,走好“最后一公里”不能只定目標,還要有一系列配套政策保駕護航,有財政、稅務、工商、國土、人社等相關部門的積極支持。
翻牌容易,真改不易。公司制改革不是追求形式上由“某某廠”變成“某某有限責任公司”或“某某股份有限公司”,而是要實打實地轉換體制機制,與市場經濟充分融合??疾鞓I已完成轉制的國有企業,有的企業盡管設立了董事會、監事會等一整套體系,但實際運行還是老樣子:權責不清、約束不足、缺乏制衡等問題依舊突出,“花瓶董事會”“董事不懂事”的現象并不少見,現代企業制度實際上尚未建立。公司制改革,最終目的是通過體制機制的轉換,激發企業活力和競爭力。如果只變形式、不變內容,無異于走過場、換湯不換藥,缺乏實質意義。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今天,國企改革已進入深水區。主動作為、迎難而上,靠改革強身健體,國有企業才能破浪前行,做市場的弄潮兒。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28日 05 版)
附文2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 題:嚴防央企公司制改革成簡單翻牌
新華社記者王希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中央企業公司制改制工作實施方案》。公司制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有效組織形式,是建立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的必要條件。20多年來,國企公司制改革已不是新鮮事物,但由于多種原因交織,這項改革越往后推進難度越大,尤其部分央企集團層面改制成本高、耗時長,成為制約改革全面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發展中的難題,要用更堅定更深入的改革來破解。《中央企業公司制改制工作實施方案》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明確要求央企公司制改革要于年底前完成,可謂一項帶有“定點爆破”性質的專項改革舉措。
如期完成這項改革,難度不僅僅在于時間緊、任務重,還在于改革并非企業組織形式的簡單變更,不是簡單的“翻牌子”工程,而是要切實轉換經營體制機制,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獨立市場主體,從而激發企業內生活力,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把公司制改革落到實處,要堅決防止換湯不換藥,“形似”而“神不似”。要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確保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在企業改制中得到充分體現和切實加強;要以推進董事會建設為重點,逐步落實董事會職權,實現權力和責任對等;要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不斷深化人事勞動分配三項制度改革;還要嚴格履行決策程序,加強監管,自覺接受社會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應該看到,公司治理是微觀經濟領域最重要的一項制度建設。要以公司制改革為契機,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推進產權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等改革,使國企強筋壯骨,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做大做強。
附文3
國務院:鼓勵民企進入軌交裝備、大數據和工業機器人等產業
2017-09-15 18:28
來源: 國務院
編者按:9月15日,國務院網站公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激發民間有效投資活力 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稱:
鼓勵民營企業進入軌道交通裝備、“互聯網+”、大數據和工業機器人等產業鏈長、帶動效應顯著的行業領域,在創建“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時積極吸引民營企業參與;
有關部門要幫助民營企業充分利用好國內大市場,加大對適應國內消費升級和產業轉型需要項目的投資力度,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內陸沿邊地區梯度轉移。
《意見》如下: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激發民間有效投資活力 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國辦發〔2017〕79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民間投資工作,近年來部署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并開展了專項督查,民間投資增速企穩回升。但是,當前民間投資增長仍面臨著不少困難和障礙,部分鼓勵民間投資的政策尚未落實到位,營商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一些壟斷行業市場開放度不夠,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然存在,民間投資活力不強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觀。為進一步激發民間有效投資活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各地區、各部門要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各項要求,確保取消下放國務院部門行政許可事項、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實施行政審批事項、清理規范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等重點任務落實到位。堅決落實清理規范投資項目報建審批事項有關要求,精簡合并投資項目報建審批事項,不得擅自增加行政審批事項,不得擅自增加審批環節,切實防范權力復歸和邊減邊增。充分發揮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作用,實現項目網上申報、并聯審批、信息公開、協同監管,不斷提高審批效率和服務質量。
二、開展民間投資項目報建審批情況清理核查,提高審批服務水平
各地區、各部門要對民間投資項目報建審批情況開展一次全面細致的清理核查,逐項梳理已報審的民間投資項目,清查各類審批事項辦理情況,明確辦理時限。能夠辦理的,要盡快辦理;暫不具備辦理條件的,要幫助民營企業盡快落實有關條件;依法依規確實不能辦理的,要主動做好解釋工作。對無正當理由拖延不辦的,要加大問責力度,通過約談、通報、督辦等方式督促限期整改,必要時對相關責任人給予處分。要針對清理核查中發現的問題,進一步改進工作,提高效率,優化民間投資項目報建審批服務。
三、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支持民間投資創新發展
鼓勵民營企業進入軌道交通裝備、“互聯網+”、大數據和工業機器人等產業鏈長、帶動效應顯著的行業領域,在創建“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時積極吸引民營企業參與。發揮財政性資金帶動作用,通過投資補助、資本金注入、設立基金等多種方式,廣泛吸納各類社會資本,支持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加大對集成電路等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重點項目的投入。支持雙創示范基地、產業園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高為民營企業投資新興產業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推進創新技術市場交易,縮短科技成果轉化周期,提高科技型企業投資回報水平。鼓勵民間資本開展多元化農業投資,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推動民間資本與農戶建立股份合作等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對帶動農戶較多的市場主體加大支持力度。
四、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促進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建設
加大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開放力度,禁止排斥、限制或歧視民間資本的行為,為民營企業創造平等競爭機會,支持民間資本股權占比高的社會資本方參與PPP項目,調動民間資本積極性。積極采取多種PPP運作方式,規范有序盤活存量資產,豐富民營企業投資機會,回收的資金主要用于補短板項目建設,形成新的優質資產,實現投資良性循環。合理確定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價格和收費標準,完善PPP項目價格和收費適時調整機制,通過適當延長合作期限、積極創新運營模式、充分挖掘項目商業價值等,建立PPP項目合理回報機制,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努力提高民營企業融資能力,有效降低融資成本,推動PPP項目資產證券化,鼓勵民間資本采取混合所有制、設立基金、組建聯合體等多種方式,參與投資規模較大的PPP項目。
五、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增強民間投資動力
落實和完善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政策,落實好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加強涉企經營服務性收費和中介服務收費監管。允許失業保險總費率為1.5%的地方將總費率階段性降至1%,落實適當降低企業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政策,推動各地出臺或完善戶口遷移政策和配套措施。深化輸配電價格改革,推進電力市場化交易等,實行工業用地彈性出讓制度,用好用足標準廠房、科技孵化器用地支持政策,降低企業用能用地成本??茖W合理確定車輛通行費標準,規范鐵路港口收費,開展物流領域收費專項檢查,著力解決“亂收費、亂罰款”等問題。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依法合規收費,降低貸款中間環節費用,嚴禁各種不規范收費和不合理的貸款附加條件。
六、努力破解融資難題,為民間資本提供多樣化融資服務
發揮各類金融機構優勢,優化授信管理和服務流程,完善特許經營權、收費權等權利的確權、登記、抵押、流轉等配套制度,發展和豐富循環貸款等金融產品,加快建設普惠金融體系,實施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專項行動,著力解決對企業抽貸、壓貸、斷貸等融資難題。完善民營企業信用評級制度,客觀評價民營企業實力,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民營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網站與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作用,鼓勵地方推進“銀稅互動”、銀行業金融機構和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之間的合作等,化解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促進中小企業融資。發展政府支持的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鼓勵各地設立信貸風險補償基金、過橋轉貸資金池等,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科技創新企業的支持。
七、加強政務誠信建設,確保政府誠信履約
地方各級政府向民營企業作出政策承諾要嚴格依法依規,并嚴格兌現合法合規的政策承諾,不得違法違規承諾優惠條件。要認真履行與民營企業簽訂的合法合規協議或合同,不得以政府換屆、相關責任人更替等理由拒不執行,不得隨意改變約定,不得出現“新官不理舊賬”等情況。開展政務失信專項治理,對地方政府拒不履行政府所作的合法合規承諾,特別是嚴重損害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破壞民間投資良好環境等行為,加大查處力度。對造成政府嚴重失信違約行為的主要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要依法依規追究責任,懲戒到人。
八、加強政策統籌協調,穩定市場預期和投資信心
加強部門間協調配合,科學審慎研判擬出臺政策的預期效果和市場反應,統籌把握好政策出臺時機和力度。有關部門要在加強監管的同時,明確政策導向,提出符合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具體要求,正確引導投資預期。圍繞經濟運行態勢和宏觀政策取向,加大政策解讀力度,主動解疑釋惑,幫助民營企業準確理解政策意圖。建立健全政務輿情收集、研判、處置和回應機制,及時準確發布權威信息,切實做好民營企業關切事項的回應工作。完善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穩定市場預期、增強市場活力,幫助民營企業充分利用好國內大市場,加大對適應國內消費升級和產業轉型需要項目的投資力度,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內陸沿邊地區梯度轉移。
九、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增強政府服務意識和能力
建立健全政府與民營企業常態化溝通機制,進一步發揮工商聯和協會商會在企業與政府溝通中的橋梁紐帶作用,傾聽民營企業呼聲,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因地制宜明確政商交往“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著力破解“親”而不“清”、“清”而不“親”等問題。堅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盡快出臺相關配套文件和實施方案,加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保護,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組織開展民營企業家專業化、精準化培訓,提升民營企業經營管理水平。
十、狠抓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增強民營企業獲得感
各地區、各部門要全面梳理黨中央、國務院已出臺的鼓勵民間投資政策措施,逐項檢查各項政策措施在本地區、本領域落實情況,對尚未有效落實的政策措施,要認真分析原因,抓緊研究解決辦法,確保政策盡快落地。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鼓勵各地以改革的辦法、創新的思維進一步實化、細化、深化鼓勵民間投資的具體措施,努力解決制約民間投資增長的深層次問題,進一步激發民間有效投資活力。
各省(區、市)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按照本意見要求,切實抓好貫徹落實,進一步做好民間投資各項工作。國家發展改革委要加強統籌協調,會同有關部門對本意見落實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和跟蹤分析,重大事項及時向國務院報告。
國務院辦公廳
2017年9月1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