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簡訊:文藝作品中的毛主席形象賞析
主題:文藝作品中的毛主席形象賞析——烏有之鄉紀念毛主席誕辰115周年系列講座之第四場
主講人:祝東力(《中國藝術年鑒》副主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著有《精神之旅》一書)
時間:2008年12月27日星期六下午2:30
地點:烏有之鄉書社(海淀區蘇州街18號院1號樓長遠天地C座1單元901室,電話:010-62760856)
主辦:烏有之鄉書社
網站:http://www.wyzxsx.com
參加范圍:感興趣者皆可參加。
簡訊:烏有之鄉書社紀念毛主席誕辰115周年系列講座第四場邀請了《中國藝術年鑒》副主編祝東力老師,祝老師做了主題為《文藝作品中的毛主席形象賞析》的講座。祝老師在講座一開始便指出:文藝作品是分不同體裁的,它的表現形式有詩歌、歌曲、美術、戲劇、影視作品等。
詩歌中還包括毛主席個人創作的詩詞,在文藝作品理論中有個概念叫做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寫出了這樣的詩詞,并在詩詞字里行間呈現了作者的自我形象,祝老師舉了毛主席《沁園春·長沙》的例子。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
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在這首詩詞里面完全呈現了毛主席自己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凡是想象性的作品,例如詩歌、歌曲、美術,戲劇等,都是比較容易成功的,而直觀的,例如影視作品,卻是容易失敗的。在近代文藝作品中呈現毛主席形象的非常多,這在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也是空前絕后的。用歷史人物孔子和毛主席作對比,我們發現在文藝作品中孔子的呈現,是無法和毛主席相比的。
非毛派的污蔑毛主席的文藝作品是依靠國家機器宣傳機器制造出來的,但是依靠國家機器,宣傳機器制造、宣傳推廣的文藝作品,是不可能感人的,例如1964年的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是感情真摯,歷久不衰,可以流傳千古的。但1985年的《中國革命之歌》,投入了很多財力,內在沒有感情,沒有激情,沒有沒人支持,也是沒有生命力的。看一個作品能不能成立的第一標準是不是有真摯的感情。
接下來祝老師播放了紅軍想念毛主席的革命歌曲《紅軍戰士想念毛主席》。并通過幻燈片展示了關于毛主席的一些照片和美術作品,祝老師指出在世界歷史中的人物,只有耶穌在文藝作品中的呈現才能和毛主席相媲美。在官方的宣傳中說:毛主席是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關于毛主席形象的作品是深入人心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是后來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領導集體的個人性格,個人經歷、個人的魅力都是沒法和毛主席相比的。
可以說毛主席超越了他的黨,沒有毛主席就沒有共產黨,他在中國革命過程中多次挽救了黨。從轉戰井岡山,遵義會議,延安抗戰,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中美分歧等歷史時期都是毛主席做出了正確的決定,從而挽救了黨,領導共產黨取得了一個個勝利。1976年9月9日毛主席的去世是中國、乃至世界不可估量的損失。從今天來看,過了這30年我們就全清楚了。毛主席的離去后,他的黨,他的國家,甚至整個世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見毛主席的作用和歷史意義已經超越了群體之上。
最后祝老師關于文藝作品中的毛主席,做了幾點分析。他指出,越是抽象的,越是想象的文藝作品越是成功;越是直觀的,越容易失敗,越容易顯得矯揉造作。詩歌就是呈現想象性的意象,我們直接看到的是文字,是抽象性的漢語,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已經演化成抽象性的符號的文字,其實詩歌中的毛主席就是我們想象中的意象。美術盡管直觀,它也是相當抽象的,他就是抽取了最具想象性的意象。但是影視作品都是失敗的,不盡如人意的,他們只是依靠化妝,學幾句方言,學幾個動作,來扮演毛主席,那不是演毛主席,而是裝毛主席。毛主席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古典文明和近代憂患共同締造的具有世界史意義的偉人,作為中國革命乃至世界革命的領袖和導師,是不可扮演的。
現在人的精神世界和毛主席的精神境界是相差太遠了,在現在這樣一個時代氛圍中,和毛主席的隔閡都是非常深的,這些扮演可以說越具體越是失敗的。基督教《圣經》十誡中有一條:禁止崇拜偶像。這一條被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特別嚴格的執行,基督教中很多故事都被畫成了畫,但上帝都是沒有形象,只有聲音的,因為上帝是供人民想象的。拿宗教當中的上帝和毛主席做一個對比,可以看出,在文藝作品中對毛主席呈現的越具體越失敗。
文藝作品中,有“我、你、他”的稱謂,在其他作品中大多都是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但在文藝作品當中對毛主席的呈現多是第二人稱,這樣主人公和聽者是合二為一的。祝老師認為個人崇拜如果不是強迫的,就不是什么壞事。人如果沒有什么信仰,那么就會很彷徨,很空洞的。對毛主席進行崇拜,是沒有什么錯誤的。最后祝老師分析了影視作品《長征》,他指出唐國強的飾演毛主席還是比較傳神的,一方面唐國強的個人素質是比較高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毛主席是處在困境中的,所以給人的感覺是親近的。片頭片尾用了《十送紅軍》的旋律基調,表現了惜別的情感和喟嘆,依依惜別,漸行漸遠的背景離我們越來越遠,時代的前途,世界的前途,越發顯得迷茫,在這樣整體的氛圍中,成了時代的隱喻。「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