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社會區位論視角下的“三農”研究
主講人:吳懷連(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重慶交通旅游投資集團副總經理,重慶師范大學兼職教授。曾任武漢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重慶合川市副市長、重慶市旅游局副局長,是中國較早提出三農問題和新重農主義戰略的社會學學者之一。主要著作有:《社會區位論》、《中國農村社會學的理論與實踐》、《中國農村社會學》、《道是無情卻有情》)
時間:2008年9月27日星期六下午2:30
地點:烏有之鄉書社(海淀區蘇州街18號院1號樓長遠天地C座1單元901室,電話:010-62760856)
主辦:烏有之鄉書社(網站:http://www.wyzxsx.com)
內容簡介:
在社會區位論看來,三農問題的實質是中國農村與中國社會結構邊緣化的問題,解決三農問題的近期和長期戰略措施,關鍵在于中國社會區位化。講座包括三個問題:
一、當前三農問題的實質
二、近期對策:城鄉一體化
三、長期戰略:構建生命主義社會
下面是本次講座提綱。
社會區位論視角下的“三農”問題
吳懷連
一、社會區位論關于中國社會結構的觀點
社會區位論是生命主義理論和戰略的組成部分,是關于社會生命體的構造的理論。這一理論認為,社會結構最基本的構造是“中心—邊緣”體系,“中心”和“邊緣”都是社會的區位,“中心”和“邊緣”的關系,是社會的區位關系。
社會區位論認為,區位關系是中國最基本的關系;社會區位“中心—邊緣”構造是中國社會結構最基本的構造;區位性是中國社會結構最基本的性質;區位化是中國社會轉型和全球化最基本的趨勢;區位化發展是中國和全球化最基本的發展方式;區位化戰略是中國應遵循的最基本的發展戰略。
社會區位論在學術上隱含著用生命的世界代替物質的世界的觀念,在政治上,反對近代科技—工業文明及其體制和意識形態。
二、當前“三農”問題的實質
當前“三農”問題,首先表現為一個經濟學問題,如“農村太窮、農民太苦、農業太危險”。其次表現為一個政治和法律問題,如三農的權利地位得不到法律保障等等。第三,表現為一個體制和制度的問題,社會二元結構和體制長期存在,至今還不能完全清除。第四,表現為一個文化和人員素質問題,如三農人口數量和質量等等。
但本質上是一個結構問題,是社會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農村社會區位邊緣化的問題。城鄉關系不均衡、不協調、不合理。
從全球化和西方的觀點看,西方化和城市化,最終能導致結構區位化和現代化,但從中國的觀點看,城市化和西方化,均不能救中國。
三、近期對策是城鄉一體化
城鄉地域結構不均衡、不協調、不合理表現在很多方面,其中最不均衡、不協調、不合理的是土地問題。這實際上又是一個整體的法律問題、經濟問題,也是一個三農問題。城鄉一體化是總的對策,具體行動的有10個方面:
(一)市民農民統稱居民。
(二)農民、市民雙向流動。
(三)農村集體土地農民股份所有,經營權有償轉讓。
(四)土地管理由功能管理轉向價值管理。
(五)糧食生產納入國家戰略商品管理。
(六)農民醫保、失業保險、養老保險城鄉統籌,養老保險與計生掛鉤。
(七)鼓勵市民進入小集鎮居住。
(八)村村通公路、通訊等城鄉統籌。
(九)以土地換社保。
(十)農村教育、衛生、文化事業城鄉統籌。
四、解決“三農”問題的長期戰略是中國的邊緣性改造,從國家總體性發展中,解決“三農”問題
解決三農問題,不能僅靠農業農村和農民。
解決三農問題,需要國家的總體性發展和邊緣性改造。
從邊緣區位走向中心區位,是中國總體性發展的總體性戰略。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理論體制和戰略的根本性轉變,即從物質主義向生命主義轉變,從人民中國向文化中國轉變,從世界大國向世界中心之國轉變。
具體行動,我在《社會區位論》提出了區位化戰略(見P240-245;P251-253),這里再強調以下三個方面:
(一)要認真系統地研究一下中國下一步需要什么樣的理論。我的觀點是,中國下一步需要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的生命主義理論。
(二)要加快政治體制改革,中國下一步發展呼喚一個民主的、法制的、文化的和強大的中國。我的觀點是,需要推進從“政治—階級結構”向“市場—區位結構”的轉變。
(三)要反思和完善我們的發展戰略。從生產效率、生活質量、生態平衡和生命主義“四生”統一入手,推進從物質主義社會向生命主義社會的轉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