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強震后夏秋洪水趨勢初探
講座簡訊
主講人:徐海亮
時間:2008年7月19日星期六下午2:30
地點:北大資源賓館三層1308室(01062760856)
主辦:烏有之鄉書社/網站(http://www.wyzxsx.com)
5·12汶川強震之后,災區重建和洪澇災害問題迫切地擺在了我們面前,社會各界都在關心:震后我國是否會發生重大洪澇災害?徐老師就此問題從科學普及角度向我們作了分析,并演示、引用了大量的統計數據、分析圖片,講述自身的經歷與體會。
講座開始,徐老師向我們介紹了光明日報4月8日的一篇文章《重大災害往往相互關聯》,文章指出了重大自然災害往往相互關聯、互相影響,只要抓住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用整體思維去研究,有些過去不能預測的災害,就有可能去認識和預測。
隨后,從五個方面作了深入分析:
一、強震前后降水變化變化觀測
引述了氣象局高原氣象所的研究:通過1961-2008年四川M s6.0級以上地震前后距離震中東西、南北兩個經度范圍內月平均降雨量距平百分率曲線,認為在地震前半年甚至更長時間內,震中區附近降雨量呈減少的趨勢;而在震后約半年內,降雨量呈增加的趨勢。并對汶川地震區未來幾個月降雨量的可能變化作了以下概括:
(1)地震前約半年,月降雨量距平百分率呈減小的趨勢;地震后約半年,月降雨量距平百分率呈增加趨勢。地震后月降雨量距平百分率基本上都大于地震前。
(2)汶川大地震前5個月,其附近地區月降雨量距平百分率呈減小趨勢。據目前的降雨量情況,如果5月降雨量距平百分率大于零,并依據地震后降雨量的統計特征,未來幾個月,汶川附近的降雨總量將可能高于歷史同期。
之后,徐老師引述了“20世紀8級以上強震與洪水關系”“1976年以來中國六級以上大地震與洪水的對應關系”、 “全國任意時段雨量”、 “2008年上半年逐月全國降水量距平”,說明在今年和過去,重大地震災害之后,的確降水出現明顯變異,一些強震與一些后續重大洪水有某種關聯。
二、冬半年來海溫與極冰狀況
通過2007年12月赤道太平洋海溫及距平分布圖、南半球海冰密集度及距平圖,可以看出07年北極極冰面積創歷史新低,07-08年南極極冰面積創歷史最大值。南極冰蓋面積10-2月雖有減少,但距平仍為正值。
徐老師引述相關研究,認為(夏半年)南極冰蓋面積大小與來年(北半球夏秋)黃河徑流大小呈正相關關系,極冰的極端變化狀況可能預示華北今年會有大水。
三、青藏高原降雪積雪和熱源變化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極,影響和決定著我國和東亞的氣候形勢。從高原研究看:近50年,特別是近20年,高原及附近地區春夏季大氣熱源持續減弱,高原積雪出現年代際增加。尤其是春季積雪,1977年出現由少轉多的突變。
高原積雪和春夏季大氣熱源呈顯著負相關,大氣春夏季熱源持續減弱,導致南亞和東亞季風減弱。
高原大氣春夏季熱源和長江中下游降水呈反相關,與華南和華北降水呈正相關。高原冬春季積雪和長江流域夏季降水正相關,而華南華北則反相關。春季積雪比冬季積雪的影響更大。
徐老師特別指出,2000年以來,高原積雪顯著減少,對應長江流域降水減少。降水偏豐區似在向長江以北推進。
四、典型年夏季旱澇及環境場
徐老師總結了典型年夏季降水和環境場等要素,舉例1958年、1963年、1981年、1996年,都有可以類比、參考的一些物理因數、強地震情況,而這些年大江大河均發生過大洪水。
五、2008年異常形勢
2008年,強熱帶風暴罕見地登陸緬甸,印度雨季提前兩周來臨,南海夏季風爆發早了兩個星期,太陽黑子活動出現極端低值,我國冬春出現大面積雪災,青藏高原氣溫和積雪異常狀況發生,南方九省5月下旬到6月中旬,降水出現1951年以來的最大值。徐老師從這些現象和上述環境條件認為,在華南暴雨洪水之后,華北地區,黃河中下游乃至海河可能多水。
講座臨近結束,徐老師擔憂如果在2008年發生類似1996年的Ⅲ型(并復合Ⅱ型)洪水,將是從南到北各大江河迭次發生、持續不斷、連續超標、險象叢生的極端性洪水,而且使我們的防災減災體系在極端性雪災、強震之后疲于連續作戰。這樣的夏秋暴雨洪水趨勢將給北京奧運會帶來不利的沖擊,需要認真應對。
雖然在2008年我們遭受了嚴酷的自然災害沉重的打擊,為此損失慘重,但我們依然要坦然勇敢面對,文明正是在應對自然的嚴峻挑戰中,發展和升華的。徐老師用“保安瀾、保安寧”六個字結束了此次精彩的講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