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徐海亮軒轅彥教授《走進黃河文明》講座簡訊
5月11日,著名黃河歷史研究專家徐海亮、軒轅彥教授,應邀在烏有之鄉書社作了題名“黃河文明”的主題演講,介紹了他們的著作《走進黃河文明》。演講贏得了熱烈的反響,百名會員和熱心讀者參與了討論,講座后二位教授舉辦了現場簽名售書活動。
當日下午兩點半,徐海亮和軒轅彥教授開始了講座。軒轅教授首先介紹了《走進黃河文明》一書出版的背景:本書原來是應某出版社《世界文明搖籃系列》叢書計劃之邀,于2005年著筆寫作的。叢書系列還包括“多瑙河”、“西亞兩河”等分冊,但由于年初付梓之前,兩位教授與該出版社在內容結構等方面出現較大分歧,出版方要求在書中結尾集中表現黃河文化的負面因素,二位教授對此提出異議。多次交涉未果之后,出版方退稿。兩位教授隨后自行聯系出版。回首本書出版過程中的許多挫折,軒轅教授認為,這背后是許多人信奉的“中國文明西來說”和他們兩位“中國文明本土說”的沖突。我國近代以來,像國內顧頡剛、胡適等先生都曾對中國上古史產生質疑,國外亨廷頓等人也積極支持“中國文化西來說”,這都影響了我們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認識。一直以來的,關于中國漢字、中醫等的存廢之爭,很大程度上,都源于這種對文化起源的質疑。所以,本書出版的目的就是強調黃河文明的獨立和不同,為“中國文明本土說”提供有力證據。
徐教授從自然環境角度切入談起了黃河文明的發展演化。他指出,近一萬年溫度升高,冰期消逝,農業文明的出現成為了可能,做為代表的是河南裴李崗文化等,后來氣溫進一步升高,出現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華北廣袤的平原為黃河文明的持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黃河文明在幾個變化時期都表現在中華民族多部落的融合,我們聚集在一起,以聯合抵抗自然。這也是我們沒有成為雅典式的城邦國家的原因。
世界現代考古歷史近200年,中國卻只有80年。被稱為“中國兩河流域”的黃河長江地區,面積是西亞兩河流域的6倍。相對悠久的中國史,80年的中國現代考古歷史實在太短了。現代田野的考古揭示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的面紗,這使得中華民族創生于本地說一再被證實。而黃河及其支流汾河、洛河、尹河、嵩山等構成的中原地區,就有這從未中斷的文明發展路徑。徐教授提到,中國考古界認知的華夏文化演化過程是: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偃師尸鄉溝——殷墟晚商文化——周文化——秦漢文化。
軒轅教授和徐教授還特別講到了賈湖遺址和鑄鼎塬遺址,他指出從這些遺址看來,距今6000年前,古城、文字、金屬等公認的文明因素,黃河流域已經具備了。他們呼吁青年人要努力認識我們傳統文化歷史。傳承中華文明。
講座的交流部分,廣大會員和兩位教授交流了中韓文化淵源、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關系等問題。講座結束后,在場聽眾踴躍參加了《走進黃河文明》的簽售活動。(本文未經主講人審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