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麗講座簡訊
------------------------------------------------------
主 題:黃河岸邊的農民合作
主講人: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原河南蘭考縣副縣長、河南省開封市禹王臺區副區長何慧麗
時 間:5月27日下午3:00
------------------------------------------------------------------------
黃河岸邊的農民合作——實踐出來的農民合作知識
自2003年以來,何老師已經有四年的鄉村建設經驗。她在講座中把自己的實際工作經驗和所研究的社會學理論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加以概括,給了與會者很多的收獲和啟迪。
首先何老師介紹了當前“合作社試驗”的基本情況。“合作社試驗”通過在農村建立文化、社會、經濟等自助組織,采取農民自助和城鄉互助的方式,以期實現“重合作、重生態、低消費、高福利”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的。接著何老師進一步分析“實踐”狀態與“研究”狀態的不同。她將“實踐”狀態細化為“話語”、“感性”、“選擇”、“實證”四點。即是說了解研究農村合作運動,必須要處于實際話語之中,要處于感性實踐之中,要進行選擇性的實踐,在實踐中去實證理論。何老師進一步指出,農民合作運動最忌自外而內,自上而下。農民合作就是農民的群體現象,絕對不能脫離農村農民的實際情況來做。中國社會實際情況的最大特色就是黨的一元化領導。“民辦民管民收益”在中國來說并不切實際。
何老師認為,農民經濟合作過程應是金字塔結構。這個金字塔結構的底座為資金互助。對于農村來說,首要的是把分散在各家各戶的資源整合起來。第二層是統一購買。第三層是統一購銷。第四層是統一生產。整個經濟合作過程是越往上越艱難。因此當下開展農村合作運動實際上還只是本著“整合資源、節約支出、增加收入”的原則,重組農村經濟結構的過程還相當漫長。目前仍然是處在農村合作化運動高漲的前夜。目前還是以“資源盤活型”、“統一購買型”的經濟合作組織為主較好。
在合作化試驗中,何老師對村舍小農制下固有的陋疾深有感觸。在農村里實際情況并不是缺乏輿論監督,相反是各種輿論太多。實際上在搞合作社過程中出現了民主和集權的矛盾。按照國際合作社的理念,監事長和理事長的分立帶有一定權力制衡監督的色彩,而在中國的農村這樣搞得話,就很難使得合作社的凝聚力提升,甚至可能會造成合作社運轉成本的增加和效率的降低。從實踐中何老師感受到,合作社建設需要的是從核心到邊緣的結構。以思想好能力強的帶頭人為核心層、以積極青壯年勞力和鄉村五老為積極分子層、一般農民為普通農民層、不干正事好吃懶做愛說閑話的后進分子為邊緣階層。這樣建構的合作社也許才是更有生命力的。另外,何老師突出強調,目前農村的社群文化合作運動非常重要。農村經濟合作的抓手正是社群文化合作。在農村組織以秧歌隊、腰鼓隊等多種形式的文藝隊,可以喚回農民的合作記憶,培養農民的合作意識。因此,“農民合作可不可以以文化自覺的面貌來出現”這個問題值得大家來思考。最后,聽眾們就農村合作的問題與何老師進行了對話,講座在良好的交流討論的氛圍中結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