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國企性質 明確國企改革方向
——楊思遠烏有之鄉講座簡訊
搞社會主義是否一定要搞公有制?
我國當今的國企制度知否是真正意義上的公有制?
07年3月24日下午,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楊思遠教授做客烏有之鄉,以 “辨析國企性質 明確國企改革方向”為題,首先從上述人們所關注和存在爭議的兩個問題為切入,做了一場精彩講座。
楊思遠老師認為,長期以來的認識,搞社會主義一定要搞公有制,而公有制基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國家所有,另一種是集體所有。這種觀點很久遠,早在蘇聯20世紀30年代就已經確定了這種觀點,中國建國以后,這些觀點也被全搬過來了,只不是在中國的集體所有,在蘇聯表現為集體農莊,本質上是一樣的。
有人認為,國有企業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中國國有企業的衰敗,是因為受了私人企業等其他多種經營成分的影響的結果,而在蘇聯的國企,當時是幾乎不承在私人企業等其他經濟形式的。那蘇聯的國企是怎么崩潰的呢?
楊思遠老師提出,公有制不是現有的國企制度,而且在某種意義上,顯然目前的國有制度(社會主義的初級公有制)還不如私有制。公有制,不是公共所有或集體所有。在馬克思對公有制的理解:對生產資料的公共占有基礎上重建個人所有制。也就是說,可以理解為:
“公有制 = 個人所有 + 公共占有”
既不能個人所有,把工廠的設備機器全拆了一人拿一塊回去,也不能公共占有忽略個人所有。
在此楊老師舉例說明了“所有”與“占有”的關系與區別。比如張三買了一臺筆記本電腦——擁有了此電腦的所有權,而其同學李四借去使用——擁有了占有權以及使用權。所有權對占有權有監督、控制的權力。
而國有企業衰敗的主要原因就是:占有權行使了所有權。
公有制的主要矛盾是:民所有與官占有之間的矛盾。當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時,國有企業還有希望轉變成為真正的社會主義公有制,這在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一直如此。而如果官上升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國有企業的國有資本就會演化成官僚資本……
整個的一個脈絡就是:全民所有——>國家所有——>政府所有——>官所有(私有制)
最大的遺憾就是忽略個人所有。或者說20世紀的最大悲哀就是國家成了所有者,人民成的所無者。
忽略個人所有緣于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的不相適應,在長期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共產黨,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必然形成行政集權制,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經濟建設過程中,也仍然在政治上是采用行政集權制度。而新中國成立至57年的8年左右時間里,因為長期戰爭中走出來的“官”,在形式上是官僚的,但在本質上保持了民主,與勞動群眾打成了一遍。隨著在經濟建設中對技術人員的急缺,不可避免地啟用了一些原官僚資本主義時代下的知識分子和技術人員,以及官的后代,逐步由“人民的公仆”上升成了“人民的主人”。利用手中的權力把國有資本變成官僚資本,所謂私有制,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解決的辦法就是“重建個人所有制”,在政治上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民主權,經濟上的對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權與個人勞動力的所有權結合成為經濟上的所有權。政治上的民主權與經濟上的所有權,構成公民權。民主政治體制取代行政集權制度,國有企業作為過渡性的制度,政治與經濟、文化結合走向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公有制——這才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正確方向。
最后,楊思遠老師還談了對《物權法》的看法:官僚資產階級對于自己巧取豪奪,把全民所有的資產侵吞私有一事必然患得患失,而物權法是對自行剝奪結果的一個鞏固。
注:
楊思遠教授著有《中國農民工政治經濟學考察》一書,向大家推薦。
關于民主政治體制改革,可閱讀《民主的權威》(作者:劉永佶 著,中國經濟出版社)。
關于國有企業改革更詳細的論述,可參考《民權國有——作為所有者的勞動者對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考》(作者:劉永佶 著,中國經濟出版社)。
對于系統了解當前中國的經濟矛盾與經濟整體改革思路體系,可參看《中國經濟矛盾論——中國政治經濟學大綱》(作者:劉永佶 著,中國經濟出版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