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妮:烏有之鄉楊思遠講座筆記
辨析國企性質 明確國企改革方向
一、全面所有與國家所有
什么是公有制?長期以來,對其理解就是公共所有,也可以理解為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但是這種理解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原理,但是公有制真正的含義是什么?馬克思為什么要建立公有制,否定私有制,馬克思主義是意識形態,凡是意識形態都具有階級性.自從人類產生以來,勞動階級始終存在。勞動階級發展到工人階級的時候才出現了馬克思主義。資產階級有自己的階級意識形態,兩種主義的斗爭,在《資本論》和《法蘭西內戰》馬克思這樣說,對土地以及依靠勞動創造的生產資料公共占有的基礎上,無論是天然的還是勞動創造的,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包括兩個概念:公共占有和個人所有制。公有制就包括這兩個方面。
個人所有的重要性。公有制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否定之否定。如果生產資料僅僅是土地的話,個人所有就可以等于個人占有。所有權和占有權可以是統一的。但是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是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不可能把工廠的機器設備拆散成零部件分給個人,這就必須要求共同占有共同所有。過去只強調公共占有不強調個人所有。因此所有和占有不是同一個概念。
占有權比所有權更高,占有的個人可以施加權利在其上,而所有權僅僅是所屬關系。但是所有權者對財產本身更關注財產,有愿望有能力去監督占有者的使用。全民所有制就是指每個人都有,每個人有權對公共機構的權力者進行監督。監督的根據就在于他是公民,公民有民主權。公民是公共權力的行使者。公民就是指公共權力范圍中的一民,能夠行使對公共權力監督的人才是公民。公共占有權行使機構與企業人員之間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公職人員跟普通的勞動者之間的矛盾,是國有企業內部的主要矛盾。通俗的說法就是官與民的矛盾。如果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有企業,民應該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占據主導地位。如果相反的話就已經變成官僚資本了。官僚資產階級就是利用政權控制資本,和壟斷資產階級性質不一樣,主要是對現有財產進行再分配。今天再來看俄羅斯就已經很清楚了,葉里欽等人就是利用權利對資本的控制,很多人都是當時的共產黨內的高官們。中國的未來就很可能是俄羅斯今天的方向,中國一變就會變成依附性的三等國家,一切它可能還是世界的一霸,但是今天它成了依附性的國家了。很多項目它要保護,但是已經力不從心了。官僚資本跟私人資本不一樣的地方。可見,公有制是公共占有加個人所有,那么以前的國有企業恰恰是個人所無加公共占有。這個矛盾在建國初期不明顯,到后來官與民的矛盾逐漸加深,民就只能下崗了。
過度性的企業形式有兩種方向,一是民能占主導地位,那么國有企業就有可能演化成社會主義的國有企業;但是今天的現狀恰恰相反,官占了主導地位,民的權利日益被剝奪,主仆關系顛倒。國有企業現在基本上就是這樣,所以厲以寧等人批評得對,但是不能演變成后來的把國企的所有權賣給仆人,最后反仆為主。今天再說干部是公仆的話,就成了一個笑話了,人人都愿意當仆人不當主人了。這就說明仆人過的日子肯定比主人好,這樣國有企業的性質就徹底改變掉了。這樣的話國有企業就是官僚主義,這樣的企業還真不如賣給私人,成為私人企業。
二、國有企業矛盾的演變。
矛盾由民治官到官治民兩個階段。50年代是人民民主制度,國家從本質上講是人民的,但是采取的形式是官僚的。新中國那一帶官員是在人民戰爭中涌現出來的,他們和人民有著血脈關系,所以他們那批人的確是誠心誠意為人民服務的。那時候雖然也有腐敗分子,但是他們很難存在。所以那時候老百姓就認為當官的就是為自己服務的,因此中國人民煥發了極大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那時候的官真正的是人民的公仆。但是等這樣一批老革命逐漸退隱歷史舞臺以后,當官的性質就徹底變了。官僚習氣日益加重,越來越脫離人民群眾,也越來越官僚化。僅僅8年時間,體制就開始官僚化了。毛在56、57年就看到了這個問題。毛寫了兩篇文章《論十大關系》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問題》。蘇聯社會主義國家之所以會解體,就是因為官與民的關系沒處理好。毛澤東在五十年代就已經預示到顏色革命的問題了。所以毛晚年的思想并不是像有些人講的那樣晚年犯了重大錯誤。毛澤東永遠是人民的領袖,考察他的思想必須從人民利益的角度出發。
毛因此要反右,利用黨外人士對黨進行批評監督。歷史已經浮現出來《往事并不如煙》中有這段歷史的真實記錄,實際上上官僚階級故意弄過火,否定共產黨,從而引起毛的重視,使反右失敗。反右的結果不是毛的錯誤,四清、社教和文革明確提出口號“踢開黨委鬧革命”。王洪文帶領工人鬧革命,把上海市委書記曹荻秋趕下臺。那時候官僚主義者階級已經逐漸形成。57年到76年毛的著作很多,但是沒有公開出版。所以50年代后期,國與民的矛盾開始演化。60年,毛主持批示“鞍鋼憲法”,(蘇聯馬鋼憲法主張一長制),要求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兩參一改三結合”,即干部參加勞動(有利于抑制干部官僚化),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適的制度(煩瑣的規章制度都是資本家對工人統治的結果,廢除了各種各樣的規章制度),干部知識分子和工人三結合構成企業的領導班子。毛的基本思想是只要企業是工人自己的企業,就不需要什么激勵機制。50年代工人的干勁就來自于工人是企業的主人公的地位。所以當后來企業的性質發生變化以后,工人的積極性就散失了。由此可以判斷,當時國企的矛盾已經激化,毛希望以鞍鋼憲法的方式來改變這種狀況。但是后來也失敗了。
70年代末80年代出,整個社會死氣沉沉,人們沒有生產積極性。要堅持集權體制又要調動積極性唯一辦法就是私有化,因此在農村就有了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這就成了集權主義加小農經濟的模式。這時就出現了“杭鋼經驗”。
鋼鐵的冶煉過程:煉焦,煉鐵,煉鋼,軋鋼四個過程。鋼鐵的冶煉過程,過去國企的鋼材價格是這樣算的,每增加一個環節成本就增加一個,加合理利潤。到了7、80年代市場化,價格就受市場變化影響,遇到經濟形勢變化影響很大。杭鋼經驗迅速適應市場,工人沒有積極性,分廠報喜,總廠報憂,生產出來的鋼鐵賣不出去。因此杭鋼領導就將此核算過程顛倒過來,先核定一個數額標準,分給各個階段。把四個階段都固定下來,“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然后開始承包,招標。一開始80%的利潤返還承包單位,大大調動起了工人生產的積極性。因此杭鋼影響很大。層層承包,最后承包到個人,每個職工都有降低成本的積極性。每年節省下來的成本很可觀。“千斤重擔人人挑,各各都有硬指標”。
絕大多數企業沒有采取杭鋼的方法,在市場競爭的條件下,新自由主義出來鼓吹“靚女先嫁”“股份改制”等,基本把企業給賣光了。最近張宏良寫了一篇文章,是關于魯能集團改制的文章,這是國企改制的典型。官僚力量不斷增長,民的力量不斷減少。國家是政府說了算,政府是官員說了算,因此很自然就到了官有。民和官在歷史上從來就是針鋒相對的,但是今天就有本事把民有變為官有。
三、那么國企的演變有沒有什么經驗教訓呢?
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細胞死了,結構自然就沒有了。現在中央級的國有企業就五個:電力、電信、鐵路、軍工和金融。將來我們要建立什么樣的企業呢?兩會通過物權法,七次審議終于得以通過。通過的時候正好是國企全部賣光的時候,因此物權法就是保護官僚資產。工人階級成了真正的無產階級,醫療、養老、教育等全沒了,這一場改革就是以剝奪工人,養活官僚為主線。物權法的通過就是對經濟體制改革的鞏固,鞏固他們的財富。現在的改革已經到了上層建筑。物權法成了憲法的憲法,民法的憲法。網上幾種觀點是:一是認為物權法通過了,關鍵在于落實;二是認為物權法捍衛了改革的成果,是對貪污盜竊行為的保護;三是認為物權法的好壞還有待考驗;四是認為現行的法律跟物權法還有不一致的地方,包括憲法,因此物權法通過不等于大功告成,下一步的目標是要修憲。
法律戰場有幾個大事,兩會期間,溫家寶又提出了兩大任務兩大改革。兩大任務:發展生產力,保證社會公平公證;兩大改革就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二就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才能保障社會公平公證。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以及黨的建設都有,下一階段很可能出現政治體制改革。
如果回到49年的起點,我們應該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國有企業呢?要如何安排才能保障勞動者的利益,國企作為過渡性的企業,在過渡時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加強勞動者個人,明確勞動者個人的經濟權利,就是民主制度,民主是個人權利和公共權利之間的關系,民主和專制就是這兩者之間組合的問題。如果我們還是國有企業,實行民主政治體制,明確個人權利,(國家成了所有者,人民成了個人所無,這是20世紀國有企業的悲哀),生產資料的資本化和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根本不是同一個 概念,資本本身不能生產出利潤,只有靠剝奪工人勞動才成為可能,。中國現在有三大資本侵吞勞動者的血汗。因此國企改革的最大教訓就是缺乏政治體制改革,這就是只能向官僚資本倒退。面向未來,要想發展,必須明確兩個所有,建立公民社會。
交流提問階段:
答問一:國家所有應當強調每個公民擁有平等的所有權,所以現在要出臺兩個法律,一是勞動力所有權法(政府如果能代表人民的話,這個問題不是問題,但是如果政府不代表人民了,個人就沒有權力了,因此要必須保障個人的經濟所有權)。社會主義要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不能終身制。不存在就業問題,有就業就有失業。資本市場建立的是市民社會,社會主義建立的是公民社會。公共權力必須受到民主的制約。
答問二:股份制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極至,股份保障股東的利益,社會主義企業是保障勞動者的利益,最終目的是為了發展人,創造財富也是為了人服務的,而不是資本主義社會以創造利潤為目的。私有制荒唐到這個東西必須是我的才能用,物質財富的用處就是 滿足人,所以資本主義不停地創造潮流,就是為了創造需求,否則的話就不能再發展了,因為它的物質財富已經足夠滿足人們的需求了。專利制度是專門利己的制度。私有制度的不合理的地方,就在于不能滿足人的能力成長的需求。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